章勤瓊
“精準教學”是基于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而提出的教學思想,它用于追蹤小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及基于數(shù)據(jù)的教學決策,旨在為教學決策和學習改進提供服務。本期,我們精選三篇文章,分別從教-學-評一致性、以測助學和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設計的視角,探討指向教學決策與改進的精準教學。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進一步明確了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強調“不同的人在數(shù)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逐步形成適應終身發(fā)展需要的核心素養(yǎng)”。這些表述明確傳遞出實施“精準教學”的信號。同時,新課標更加重視教-學-評的一致性,如針對“內(nèi)容要求”提出“學業(yè)要求”與“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等。這樣不僅明確了“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強化了對“怎么教”的指導。在新課標實施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從教-學-評一致性視角看待精準教學。
一、精準教學與教-學-評一致性的內(nèi)涵
1.精準教學
“精準教學”的概念,最早基于斯金納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而提出?;谛袨橹髁x的精準教學,最大的問題在于對學習的復雜性描述不夠。事實上,相比一種技術手段,我們更應該將精準教學視作一種教育追求與教育理念。杭州師范大學安富海教授認為,精準教學源于因材施教思想,旨在為教學決策和學習改進提供服務。精準教學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能比較準確地測試出學生哪方面或哪個知識技能點存在問題,并對具體問題進行及時和有針對性的指導,以解決教學中存在的“一人生病,全班吃藥”現(xiàn)象。
如今,精準教學已經(jīng)有了更豐富的內(nèi)涵。比如:將精準教學作為一種精準而系統(tǒng)地評估教學效果和過程的評價方法;將精準教學視為一種高效的教學法,幫助學生取得更好的學業(yè)成就;將精準教學作為一種基于證據(jù)的對教學策略有效性進行評估的工具等。在新課標明確提出要由學科本位走向育人本位、從知識技能導向轉向素養(yǎng)導向的背景下,精準教學中的“精準”顯然不僅僅要指向知識技能的學習,更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可以將“精準教學”視為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手段。真正做到精準教學,我們需要在核心素養(yǎng)目標統(tǒng)領的基礎上,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
2.教-學-評一致性
影響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這是精準教學的起點與旨歸。精準教學要求在目標統(tǒng)領下設計學習任務與教學活動,并始終伴隨評價。
如果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學生的學習將得到改善。美國學者強調從不同課程水平之間的一致性來理解課程運行的本質,并通過一致性分析,及時反饋教師的教學與評價在多大程度上指向課程標準,進而改進學校和教師的學業(yè)評價與教學實踐。格蘭特·威金斯和杰伊·麥克泰格指出,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教師不是根據(jù)既定的目標與標準來選擇課程內(nèi)容、組織相應的教學活動,而是先關注教科書內(nèi)容,再組織實施已約定俗成的一些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的問題。基于此,他們在1999年提出“逆向教學設計”,即教師要先明確學習者需要在學習活動中獲得什么,再設計教學活動。
在我國,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最先提出“教-學-評一致性”概念:“在特定的課堂活動中,以清晰的目標為前提,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以及對學習的評價應具有目標的一致性?!彼ㄟ^實證研究構建出“教-學-評一致性”理論模型,提出目標指引下的“教-學-評一致性”包括三種含義:一是學-教一致性;二是教-評一致性;三是評-學一致性。
二、以教-學-評一致促進精準教學
清晰的目標是教-學-評一致的前提和靈魂。在依托“教-學-評一致性”促進精準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是確定學習目標,并圍繞學習目標設定教學任務;其次是確定評價框架,對教學效果進行評估。而在教學全過程中,教師都要依據(jù)教學目標和學情不斷調整學習任務及施教方式,從而落實精準教學。
筆者以《圓的認識》(該課例為筆者與王圣昌老師及溫州大學附屬學校白常平老師共同設計)為例,做具體闡述。
1.確定學習目標
新課標指出:“圖形的認識主要是對圖形的抽象,要讓學生經(jīng)歷從實際物體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認識圖形的特征,感悟點、線、面、體的關系,積累觀察和思考的經(jīng)驗,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毙W生對圖形的認識需要經(jīng)歷兩個階段:一是圖形的整體感知,二是通過元素及其關系來認識圖形。第三學段的學生學習“圓的認識”,需要在直觀認識圓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圓的概念本質和半徑、直徑等元素及元素之間的關系。
在確定需要從元素及元素之間的關系來認識圓的本質屬性的核心目標后,教師還要對目標進行具體化分析。根據(jù)范希爾理論,學生的幾何思維發(fā)展可以概括為直觀水平、描述水平和理論水平。有學者在范希爾理論基礎上將平面幾何思考層次劃分為視覺層次、描述層次、理論層次、形式邏輯層次、邏輯法則本質層次。六年級學生學習“圓的認識”需要達到描述層次,具體表現(xiàn)如下:能確認并檢驗圖形組成元素之間的關系;說出組成元素的名稱,并使用適當?shù)恼Z言描述元素之間的關系;依據(jù)組成元素之間的關系比較異同;經(jīng)由實驗發(fā)現(xiàn)特殊圖形的性質并進行歸納;利用圖形的已知性質或通過洞察圖形的隱含性質解決幾何問題。對應圓的本質認識,具體目標應包括三方面:理解圓是平面內(nèi)的曲線圖形,圓上任何一點到定點的距離都相等;能用圓規(guī)畫圓,掌握圓各部分的名稱、關系和作用,掌握圓心、半徑、直徑的概念,知道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jīng)Q定圓的大小;掌握圓的特征、性質,并利用其特征、性質解決問題。
2.設計并實施教學任務
上述分析將“空間觀念”核心素養(yǎng)轉化為核心目標,并進行了具體化,有助于教師更精準地設計教學任務。教學中,教師根據(jù)學生對圓的本質認識的具體表現(xiàn),設計了五個活動任務,分兩課時實施,第一課時完成任務一和任務二,第二課時完成后面三個任務。
任務一:畫圓
1.用下面5種材料(圓形物體、半圓物體、帶孔木條、釘子和繩子、橡皮筋)是不是都能畫出圓?
2.用這些材料畫圓,如有困難,可同桌合作完成。
3.將畫出的圓分類。
任務二:討論
帶孔木條、釘子和繩子上都看不到圓,為什么能畫出圓?圓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這兩個任務主要針對理解圓的本質屬性而設計,旨在讓學生選擇不同的材料畫圓,充分經(jīng)歷實踐操作,感受圓的形成過程;對比多種畫圓方法,并將畫出的圓分類;在說理、概括中明確圓的形成過程,理解圓上任意一點到圓心的距離都相等的本質屬性。
經(jīng)過學情調研和實際教學,教師對任務一進行了調整。原任務一是將工具直接分組搭配好,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學生對工具選擇的思考,不利于學生自主探究出圓的本質屬性?;诖?,再次教學時,教師將各種材料放在一起,由學生自主選擇,并將具體要求做了如下調整。
任務一:畫圓
1.用這些材料(圖略)畫圓,你能畫出多少種?
2.完成后小組交流作圖方法,說一說為什么這樣就能畫出圓?
3.你能對這些畫圓方法進行分類嗎?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在此基礎上,教師把原材料中作為反例提供的橡皮筋去掉,因為學生操作困難,也很難說明不容易用橡皮筋畫出圓的理由。
任務三:用圓規(guī)畫一個圓
1.自主用圓規(guī)畫一個圓,思考用圓規(guī)畫圓和剛才哪種方法一樣?為什么?
2.閱讀文字,標出你畫的圓的各部分名稱。
任務四:用圓規(guī)畫一個和圓A一樣大的圓
1.如何使用圓規(guī)說明你畫的圓和圓A一樣大?
2.對比你畫的圓和圓A,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任務三和任務四主要針對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其關系和作用而設計,旨在達成以下目標:掌握用圓規(guī)畫圓的方法,將用圓規(guī)畫圓與圓的本質屬性關聯(lián)起來,理解圓規(guī)針尖相當于定點、圓規(guī)兩腳張開的距離就是定長;通過自主閱讀掌握圓的各部分名稱;通過畫一個和圓A一樣大的圓并說明理由,理解圓心和半徑的作用;通過對比兩個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理解圓的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作用(直徑是半徑的兩倍,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jīng)Q定圓的大?。?。
任務五:畫一個和圓形紙片一樣大的圓
1.小組討論哪種方法最能畫出相同大小的圓?
2.你的畫法為什么可行?運用了圓的哪些特征?
任務五主要針對利用圓的特征和性質解決問題而設計。在這個任務中,教師給每名學生提供一張圓形紙片供學生自主探究,并在反饋中呈現(xiàn)不同水平的學生作品(如下圖)。
水平1是從整體認識圓的層次,用印和描的方法畫圓;水平2是通過對折一次,量出直徑并求出半徑來畫圓,利用了圓是軸對稱圖形、直徑所在的直線是圓的對稱軸、直徑是圓內(nèi)最長的線段等特征;水平3是通過對折兩次找圓心,利用直徑是經(jīng)過圓心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畫圓;水平4是任意對折兩次找圓心,利用圓有無數(shù)條直徑且都經(jīng)過圓心的特征畫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然達成了利用圓的特征、性質解決問題的學習目標。
3.制訂評價框架
根據(jù)前面制訂的學習目標以及具體化的四個方面,教師制訂圓的本質屬性理解水平層次,并據(jù)此設計評價框架(見下表)。
根據(jù)以上界定,教師可以對學生理解圓的本質的程度進行精準刻畫,并結合學生學習過程的具體表現(xiàn),了解學生所處的水平層次,從而有針對性地反思、改進教學,幫助學生提升理解水平。
以教-學-評一致性實現(xiàn)精準教學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將教-學-評一致貫穿教學的全過程;第二,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明確教學目標并對目標進行具體化分析,始終以目標為統(tǒng)領施教;第三,采用前測、后測、訪談、課堂觀察、階段性調查等方式掌握學情,并對學習過程進行監(jiān)控,以確定學習起點,為學習任務和教學活動的調整提供有力證據(jù)。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本文系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大數(shù)據(jù)支持下的中小學合作型課堂組織形式建構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BGL127)
責任編輯? 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