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水英
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古詩文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從而“受到優(yōu)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然而,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只注重抓古詩詞的背誦,而忽視了詩歌的文字美、韻律美以及意境美,使得古詩詞教學索然無味。
“知人論世”可以引導學生從廣闊的時代背景出發(fā),感受詩人的悲歡離合,準確而深刻地理解古詩詞。
一、何謂“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指要理解前人的作品,就必須了解作者的身份、思想、經歷和家庭背景,以及作者的時代、社會環(huán)境和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盡量利用各種史傳材料和后人評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靈路程和精神世界。這被認為是一種古詩詞的研究方法。
“知人論世”出自《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p>
“知人論世”原意是要想了解一個人,就要研究他的時代背景。我們說“詩言志”,詩歌表達詩人的內心情感,而詩人的情感離不開他所處的時代,所以,賞讀詩歌,一定要“知人論世”。
二、“知人論世”學古詩詞的意義
(一)“知人論世”可以準確理解古詩詞的原意
古詩詞閱讀的基本要求是準確地理解古詩詞的原意。古典詩詞以象寓意,那些抒情含蓄而寓意深厚的作品,必須通過“知人論世”才能準確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否則便只能停留在詩詞的字面意思上,與詩人所表達的真正含義相去甚遠。
例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這是一首抒情含蓄又意味深長的作品,寫詩人與好友的相逢,前兩句是對往日生活的回憶,后兩句以“落花”意象呈現(xiàn)了眼前相逢的場景。作品的原意是什么呢?正如清朝沈德潛的評價:“含意未申,有案無段。”如果不結合杜甫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歷史現(xiàn)狀,恐怕很難對該詩的真正含義作出正確的理解。
該作品大約是杜甫在唐大歷五年(770年)長沙時所寫,那時安史之亂已經過了十四年之久,但整個國家仍動蕩不安,杜甫還在西南一帶漂泊。在暮春時節(jié),杜甫與流亡到長沙的著名王室歌唱家李龜年相逢了。老朋友相見,自然十分開心,但詩人當時的心情又不是“開心”二字所能道盡的。
杜甫與李龜年相識于開元盛世,那時他們經常一起出入于王公貴族的官邸,宴樂歡聚。在杜甫的印象中,李龜年是與盛唐時期緊緊關聯(lián)在一起的。而今盛世已去、青春不再。兩位歷經滄桑的老朋友相逢于落花時節(jié)的江南(此處江南泛指長江以南),一句“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飽含“多少盛衰今昔之思”。因此,用“開心”二字概括此詩的原意是不準確的。
(二)“知人論世”可以深刻體會古詩詞的情感
詩人的人生經歷和政治抱負會影響詩人的情感和思想,影響詩人的價值理解和正反判斷。只有把詩人的人生經歷和理想聯(lián)系起來,才能更準確、更深刻地把握古詩詞的主題和情感。例如,陸游的《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明朝胡應麟《詩藪》評論:“忠憤之氣,落落二十八字間。每讀此未嘗不為滴淚也?!薄盀槭裁催@二十八個字之間的愛國之情如此感人?”這既是學生閱讀的困惑,也是教學的重難點。如果你想深入體會陸游的家國情懷,你必須了解愛國者——陸游。因此,“知人論世”是教學生解讀《示兒》的關鍵。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學詩經驗,具備了自己通過看注釋、查資料理解詩意的能力,這時關注的已不僅是課文的外在語言,吸引學生的還有詩詞的內涵。但是如何結合相關的歷史背景,深刻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懷對于學生來說還有較大難度。于是,課前我制作了介紹“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南宋建立”的微課,補充介紹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讓學生了解到詩人飽受戰(zhàn)亂之苦、顛沛流離、渴望祖國統(tǒng)一的強烈情懷。然后,我又補充了陸游的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學生通過誦讀詩句感受到詩人悲山河之破碎,悲百姓之疾苦,更走近了詩人。最后,我又加了一句陸游《關山月》的名句“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币约澳纤瘟稚额}臨安邸》的詩句“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學生經過反復吟誦詩句,感受到詩人對南宋王朝的不作為的悲憤之情。三首課外詩歌的延伸學習讓學生能夠更深層次地體會陸游的悲與憤,以及他深深的愛國情懷,因此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愛國情感。
(三)“知人論世”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深入解讀古詩
古詩詞語言簡潔,意象跳躍,情感豐富。如果我們了解詩人的情感心境、身世際遇,就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詩人,解讀古詩。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詩作于公元761年的春天。杜甫在流亡一段時間后,由于陜西干旱,在四川成都定居下來,開始了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他寫這首詩時,已經在成都茅草屋住了兩年。雖然這首詩的標題是《春夜喜雨》,但整首詩并沒有流露出“喜”的話語,但充滿了“喜”的意境??梢?,杜甫不是由于一時的感動而產生這種情感,而是有其現(xiàn)實基礎。根據史料記載,杜甫寫這首詩的那年,京畿道發(fā)生了極其嚴重的饑荒,“米斗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鑒·唐紀》)。所以,杜甫一聽到雨聲,看到下雨了,就覺得特別高興。這種喜悅之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愛百姓、心系人民疾苦的高尚思想和情感。教學時,我一直從“喜”字做文章,最后課件出示杜甫的《述懷(節(jié)選)》《羌村(其一)》《夏夜嘆》等材料。學生通過讀懂補充的材料,感受到詩人為老百姓久旱逢甘雨而喜,為守衛(wèi)邊疆的將士能洗洗澡去除炎熱而喜,為官軍平復叛亂打勝仗而喜,從而一個愛國、心系黎民蒼生疾苦的詩人浮現(xiàn)在學生眼前。若不是“知人論世”,學生又怎么能這么深入地理解此詩的內涵呢?學生又怎能全方位地理解詩人呢?
三、“知人論世”學古詩詞的課堂教學策略
(一)在預學階段,引導學生獨立搜集、篩選信息
小學高年級學習的古詩詞篇幅都較短小,涉及的基礎知識比較少。學生在預學階段,教師可以依據解讀文本的需要,要求學生搜集、篩選作者的人生閱歷、時代背景、寫作動機和古詩詞的社會影響等資料。它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第一次閱讀古詩時,回顧舊知,聯(lián)系同一作家的古詩詞或同一主題的不同作家的古詩詞,以一首詩的學習到多首詩的溫習,從而做到“知人論世”,逐步學會收集、篩選和整合信息,從而為課堂上的閱讀生成打下基礎。
在教授《春夜喜雨》前,我讓學生查找杜甫的生平資料,看關于杜甫的《百家講壇》,學生對杜甫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自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留意它和《春夜喜雨》的創(chuàng)作時間、時代背景,讓學生在搜集、整理資料的過程當中,了解杜甫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從而為深入賞析《春夜喜雨》做好充足的知識儲備。
(二)在教學過程中,恰當、及時地運用“知人論世”教學法
大部分教師喜歡在課堂教學起始階段,介紹作者的生平和寫作背景。因此,課堂上使用了大量的材料來進行所謂的“知人論世”,這些忽視學生認知水平的教學方法是無效的?!爸苏撌馈苯虒W法的基本目的是幫助學生進入和理解古詩詞。因而,有效的“知人論世”要以學生的需求為基礎。在教學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和回顧舊知環(huán)節(jié)基本了解了劉禹錫的生平。然而,劉禹錫在20多年的官場沉浮和人生態(tài)度是學生忽視的部分,這一部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詩人在該詩中的內心世界。所以,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情況,適時、適量大膽地穿插背景資料,調整古詩詞教學環(huán)節(jié)。
在解讀“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頷聯(lián)的過程當中,學生憑著本身的閱讀直覺對“懷舊空吟聞笛賦”產生了一些誤解,以為“懷舊”“空吟”是紀念親人。在使用課文注釋理解“聞笛賦”這個典故的基礎上,我適當插入對“永貞革新”失敗后王叔文、柳宗元等好友不幸遭遇的介紹,在這樣“知人論世”的教學中,學生非常自然地改正了對于頷聯(lián)的誤解。
(三)在課堂結尾處,巧妙使用“知人論世”教學法
在教學古詩詞的課堂中,如果在教學的結尾處,巧妙使用“知人論世”教學法,會起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作用。如教學唐代李賀寫的《馬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時。這首詩是馬詩里的壓卷之作,表面上是寫馬,實際上是詩人借物詠懷,托物言志。教授這首詩時,我先是情境導入;接著初讀古詩,讀好節(jié)奏;然后品讀古詩,體會詩意。1.借助大漠、燕山、月似鉤的圖片,想象畫面,指導朗讀;2.師生一起共同討論“沙如雪”“月似鉤”的豐富意境。①抓住“沙如雪”賞析:引導學生感受視覺上沙的色美及觸覺上夜間寒冷的感覺。②抓住“月似鉤”賞析:引導學生聯(lián)想到兵器和疆場征戰(zhàn)的場面。③教師小結:塞外茫茫大漠在皎潔月光的輝映下,顏色仿佛雪一樣白。燕山上月牙兒就像彎鉤一樣吊掛在空中。作者的這些環(huán)境描寫,瞬間把學生帶到了寂寥、冷峻的沙漠,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3.品讀第三四句,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①指名交流如何朗讀。如金絡腦:語調上揚,讀出自豪感;快走:短促有力,讀出節(jié)奏感,表現(xiàn)馬兒急切的心情。②聽朗讀想象畫面:為什么馬蹄那么急呀?它想干什么?引導學生感受馬兒想建功立業(yè)、一展報復、大展宏圖、上場殺敵的心情。教師說:“這不僅是馬兒的愿望,也是詩人的理想,詩人借寫馬來抒發(fā)自己的人生志向,這種寫法叫‘托物言志,借馬喻人,人即是馬,馬即是人,闡述自己渴望為國建功立業(yè)的偉大抱負?!苯處熥穯枺骸斑@個愿望實現(xiàn)了嗎?哪個詞可以看出?(遙遙無期)”最后關注詩人,感受詩人的生不逢時。通過前面的品讀,已經做好了詩歌的情感鋪墊,這時,我們用“知人論世”教學法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學時,教師故意說:“李賀呀李賀,你想被人賞識,你想一展抱負,那就去朝廷呀,那里可以一展你的才華,為什么要浪費時間在這空悲嘆呀?”然后,教師相機出示作者簡介:李賀(790—816),唐朝詩人,字長吉,河南福昌人。他滿腹才華,有青云之志,傲氣十足,渴望為國家和人民做貢獻,但他一生有志無時,貧困潦倒,在27歲時死于抑郁和悲傷之中。他沒有生在正確的時間,也不想討好庸俗的人,所以飽受世事的嘲弄。這種情緒直接影響了他的性格,融入詩中,使他的詩增添了一層冷艷神秘的色彩,因此人們稱他為“詩鬼”。(寫作背景:作者是處在貞元、元和之際,正是詩人不得意之時。燕山地區(qū)也是“藩鎮(zhèn)肆虐為時最久,為禍最慘”的地區(qū)。)教師追問:“從李賀的資料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李賀想報效國家,卻懷才不遇,生不逢時。最后,教師總結:李賀這個大詩人七歲就會寫詩,滿腹經綸,卻生不逢時,得不到重用,他還寫了《開愁歌》《日出行》《苦晝短》等失意之詩,悲慨人生短促,但他卻有著遠大的抱負和雄心,他曾有過“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壯志。課后,你們可以去讀讀他寫的其他詩歌。
通過剛才“知人論世”的古詩教學法,學生能感受到《馬詩》作者以駿馬自喻,抒發(fā)若遇伯樂定當一展宏圖的遠大理想。同時,表達自己對國家的憂患意識和對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
四、“知人論世”古詩詞教學法的局限性
“知人論世”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詩詞表達的情感傾向,了解作者運用的表達方法,進而理解詩人想要通過詩詞來表達的深層含義,更好地賞析古詩詞的文學之美。但是,知人論世也有其局限性,我們在運用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人論世”應該以幫助理解詩歌內容為目的
“知人論世”只是幫助我們了解詩詞情感的工具,品讀詩詞才是重點,切不可本末倒置,為了知人論世而忘記詩詞本身。如教學曹操的《觀滄海》,應在充分理解詩歌的基本含義的基礎上,了解曹操的政治理想和剛剛統(tǒng)一北方這一史實,幫助理解作者的偉大抱負,而并非是為了“知人論世”冗雜地輸入無關的個人經歷。
(二)應當先“論世”,后“知人”
任何一個文學作品都是時代的產物,以“兼濟天下”為己任的中國文人,更是難以完全脫離時代進行創(chuàng)作。所以,學生在閱讀詩歌的過程中,要注意聯(lián)系作者身處的時代和創(chuàng)作背景。例如,教學文天祥《過零丁洋》時,應首先聯(lián)系南宋末年宋元對戰(zhàn)的慘烈情形,然后再感受文天祥以死殉國的悲壯和愛國情懷。教學杜甫《春望》就應先了解唐朝安史之亂的社會背景,然后介紹杜甫個人身陷困境的境遇。
古代詩歌與我們隔離了千百年的光影,要充分理解詩詞中的情愫少不了撥開歷史的迷霧,回歸當時的情境,“知人論世”,一探究竟。但詩詞之美僅靠“知人論世”也只能一知半解,還有更多的方法等著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