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玲,董馥聞,王玉玲,杜曉莉,王聞奇,唐 強
(1.甘肅省中醫(yī)院放射影像科,甘肅 蘭州 730050;2.健培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為常見的骨科疾病,是由于椎間盤纖維環(huán)破裂后,髓核在壓力作用下向外突出,刺激或壓迫鄰近的神經(jīng)根進而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癥狀,最常見的有腰部疼痛、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和/或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出現(xiàn)雙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等。該病好發(fā)于L4~5、L5~S1椎間盤[1],以往在中老年人群中的發(fā)病率較高,但近年來隨著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變,其在年輕人群中的發(fā)病率也越來越高。LDH 患者經(jīng)保守治療癥狀多數(shù)可緩解,但也有部分患者需手術治療,其中經(jīng)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因創(chuàng)傷小、出血少、治療效果好等優(yōu)點在臨床應用廣泛[2]。MRI 具有無創(chuàng)、軟組織分辨力高等優(yōu)點,可清晰顯示椎間盤突出及神經(jīng)根受壓情況,被廣泛應用于LDH 的診斷、術前指導及術后評價中,是臨床公認的理想檢查方法[3]。目前,臨床上對椎間孔鏡術后患者的MRI 影像學評價僅限于觀察術后椎間盤突出程度及神經(jīng)根受壓情況的改變,然而實際工作中不少臨床癥狀改善的患者,手術前后椎間盤突出程度的變化并不明顯。筆者通過測量LDH 患者椎間孔鏡術前和術后腰椎曲度的相關參數(shù),探討MRI 腰椎曲度參數(shù)在評價LDH 患者術后療效方面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搜集甘肅省中醫(yī)院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6 月因腰椎間盤突出行經(jīng)皮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的患者33 例,男20 例,女13 例;年齡23~62 歲,平均(43.4±1.7)歲。行L4~5椎間盤術者18 例,行L5~S1椎間盤術者15 例。
納入標準:行單節(jié)段腰椎間盤突出術;術前及術后3~6 個月的MRI 資料完整且術后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排除標準:圖像質(zhì)量差,無法進行測量分析;脊柱側彎畸形,腰椎不穩(wěn)及滑脫。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 Signa HDxt 3.0 T MRI掃描儀,CTL 脊柱相控陣線圈。所有患者均于術前及術后行常規(guī)腰椎MRI 掃描,掃描序列及參數(shù):T1FLAIR矢狀位,TR 2 171 ms,TE 6.8 ms,層厚4.0 mm,層距1.0 mm,視野32 mm×32 mm,矩陣320×224;T2WI矢狀位,TR 2 060 ms,TE 123.4 ms,層厚4.0 mm,層距1.0 mm,視野32 mm×32 mm,矩陣416×320;T2WI橫軸位,TR 3 640 ms,TE 106.7 ms,層厚3.0 mm,層距0.3 mm,視野20 mm×20 mm,矩陣288×256;MRM,TR 6 000 ms,TE 1 302.5 ms,層厚50.0 mm,層距0.0 mm,視野32 mm×32 mm,矩陣384×256。
1.3 腰椎相關參數(shù)測量 在T2WI 腰椎正中矢狀位圖像上測量椎間孔鏡術前和術后的腰椎曲線指數(shù)、腰椎Cobb 角、椎間隙高度與椎間盤角(圖1)。
圖1 腰椎曲度相關參數(shù)測量圖圖1a 腰椎曲線指數(shù)測量:自T12 后下緣至S1 后上緣依次打點,軟件利用插值與曲線擬合自動將各椎體后緣連接成一弧線,同時將T12 后下緣與S1 后上緣間連一直線,弓頂點至直線的垂直距離即為腰椎曲線指數(shù)圖1b 腰椎Cobb 角測量:T12 下緣連線的延長線與S1 上緣連線的延長線相交所形成的角(α 角)圖1c 椎間盤角測量:L4 下緣連線的延長線與L上緣連線的延長線相交所形成的角(β 角)圖1d 椎間隙高度測量:分別作L4 前下緣點與L5 前上緣點連線、L4 下緣中點與L5 上緣中點連線、L4 后下緣點與L5 后上緣點連線,取3 條連線值的平均值作為椎間隙高度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術前和術后腰椎曲度參數(shù)的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以P<0.05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LDH 患者椎間孔鏡術前的腰椎曲線指數(shù)小于術后腰椎曲線指數(shù),椎間隙高度大于術后椎間隙高度,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腰椎Cobb 角及椎間盤角在術前和術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表1)。
表1 椎間孔鏡術前和術后腰椎曲度參數(shù)的比較()
表1 椎間孔鏡術前和術后腰椎曲度參數(shù)的比較()
目前,LDH 患者椎間孔鏡術后療效評價的影像學指標較單一。許多研究顯示,腰椎曲度變化與LDH之間存在一定相關性[4-6]。劉湘等[7]通過測量LDH 手術組、LDH 保守治療組及正常組患者腰椎側位X 線片上的腰椎曲度,發(fā)現(xiàn)腰椎間盤突出程度越嚴重,患者的腰椎曲度變化越明顯。周乾坤等[8]通過研究也發(fā)現(xiàn),側位X 線片上腰椎曲線指數(shù)、腰椎Cobb 角、椎間隙高度的測量對LDH 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LDH 患者椎間孔鏡術前及術后的腰椎曲度參數(shù)進行測量,以探討其在評價椎間孔鏡術療效方面的應用價值。以往腰椎曲度參數(shù)都是人工手動測量,存在主觀性強、數(shù)據(jù)準確性差、耗時長等問題;本研究采用腰椎智能測量工具對腰椎參數(shù)進行測量,使數(shù)據(jù)采集過程更加客觀、準確和高效。目前,腰椎曲度的測量指標有很多,但尚無明確統(tǒng)一標準。參照以往研究[7-9],本研究選擇了腰椎曲線指數(shù)、腰椎Cobb 角、椎間隙高度、椎間盤角這4 個測量指標進行分析。
本研究LDH 患者術后腰椎曲線指數(shù)大于術前,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之前研究[7,10]結論相符,考慮與患者術后椎間盤突出程度減輕、腰椎曲度發(fā)生變化有關?;颊咝g后腰椎曲線指數(shù)大于術前,說明術后腰椎曲度較術前有所恢復,更接近正常生理曲度水平,這使得腰椎受力發(fā)生改變,臨床癥狀得到一定改善。另外,本研究LDH 患者術后椎間隙高度小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辛欣等[9]研究結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切除部分髓核后,椎間盤的整體高度減低,加之脊柱承重原因[11],使得椎間隙的高度較術前減低。
綜上所述,LDH 患者椎間孔鏡術前后的腰椎曲線指數(shù)、椎間隙高度存在一定變化,以上MRI 測量參數(shù)可作為術后療效影像學評價的補充觀察指標,從而使結果更全面、準確。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腰椎曲度測量指標不夠全面,后續(xù)可將骶骨傾斜角、椎體后緣切線角等指標納入;另外,患者的臨床功能評分系統(tǒng)尚未完善,未對患者手術前后的臨床功能狀況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