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針對現階段我國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對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的相關教學實踐進行淺析,尋找提高教學實效性的途徑。文章先闡述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的必要性,然后結合當前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展開分析,探討具體的教學策略,提出當前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途徑,以教師端正態(tài)度、注重創(chuàng)新教學、從多維度開拓有效途徑、注重教學流程的設計為主,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丁劍波(1985—),男,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瑪曲縣藏族寄宿制高級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一、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開展高中漢語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的必要性
(一)順應甘南“一類模式”
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為了提升高中的教學質量,全面助推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高中教師團隊需要在漢語教學過程中加強對文言文、古詩詞的創(chuàng)新教學,讓學生的學習質量以及綜合素質得到多維度的提升。
現階段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教學工作中,漢語教學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之一,該教學工作的完成質量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以及不同民族學生之間的交往。落實文言文、古詩詞教學活動,提升其教學效果,是實現對學生科學培養(yǎng)、促進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快速形成,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提升學生漢語能力的有效舉措之一。
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在高中漢語教學活動中加強文言文和古詩詞的教學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但能否將之有效地整合到原有的甘南“一類模式”高中漢語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地摸索與改正。在此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進行細致的觀察,掌握本班級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及學習情況等,還應該結合其認知規(guī)律,不斷地探索與改進教學策略,提高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漢語文言文、古詩詞的教學效果,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能力。
(二)增加學生的知識量
高效開展文言文及古詩詞的漢語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對文言文、古詩詞等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可以促進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生掌握更為豐富的知識內容,對學生學習效率以及學習質量的提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隨著甘南“一類模式”融合工作的不斷推進,教師需要主動引導學生加強對漢語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與學習,使其可以在掌握民族語言及相關知識的同時,更多地了解漢語文化。文言文及古詩詞蘊含著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將之融入漢語教學過程中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其優(yōu)質地完成日常學習目標。
(三)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會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yǎng)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探索有效的途徑來提高文言文、古詩詞在漢語教學中的效果,對學生掌握豐富的漢語知識,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讓學生充分地了解漢語文化,傳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提升文學素養(yǎng)。
除此之外,教師需要通過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創(chuàng)新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等方式,引導學生提高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從而自覺主動地加入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隊伍,提升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教育工作的效果。
(四)鍛煉學生漢語運用能力
在甘南“一類模式”教育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學生大多數是甘南的少數民族學生,這些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多以本民族的語言進行交流,對漢語的掌握程度以及運用漢語的能力都較為薄弱。為了讓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生提升對漢語的運用能力,在日后的社會生活中更好地展現自我,教育工作者應加強對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漢語教學的重視,引導學生學習普通話,并且在日常漢語教學中融入文言文、古詩詞等內容,以提升學生運用普通話的能力,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一個更寬廣的空間,為我國社會的建設培養(yǎng)出更多的高質量人才。
二、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現狀及問題
(一)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現狀
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教學過程中,教育工作者所面對的學生大都是藏族學生,在對少數民族學生開展文言文與古詩詞的教學活動時,教育工作者通常以翻譯文本內容為主要形式進行教學,對于文言文中所涉及的字、詞、句以及詞義等內容并未結合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進行深入的探究,使大部分學生失去對文言文以及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文言文和古詩詞使用的語言與現階段所使用的白話文存在較大的差別,導致學生在進行文言文以及古詩詞的學習時無法理解詞句的真正含義,也無法掌握文本的真正含義,在聽課時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較低等各種問題,使得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的文言文以及古詩詞漢語教學活動教學質量較低,并未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效果。
(二)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上述現狀分析可以發(fā)現,現階段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文言文與古詩詞的教學活動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第一,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學生由于生長環(huán)境的不同,導致其從小缺乏學習漢語的有效氛圍,在其成長過程中,通常也會采用本民族語言開展交流互動,在高中階段的漢語教學活動中缺乏學習興趣[1]。
第二,由于漢語對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學生而言并非日常用語,大部分學生對漢語的重視程度較低,使得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學校的漢語教學在整體上還存在明顯的提升空間。
第三,教育工作者自身在文言文以及古詩詞方面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限,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無法引用與之相關的典范事例進行有趣生動的講解,使教學趣味性降低,無法讓學生的注意力在第一時間快速地集中到相關教學活動中。
第四,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漢語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及學生接觸的教材中文言文以及古詩詞的內容數量有限,在知識銜接上也存在明顯的空白,導致學生雖然對文言文以及古詩詞進行了學習,但是從知識的掌握程度上來看,仍然呈現碎片化的特征,無法開展系統(tǒng)、全面的學習活動。例如,在甘南的高中漢語第一冊教材中古詩詞僅有詩經的《關雎》和《蒹葭》兩首,雖然還有《毛澤東詩詞兩首》以及《現代詩歌兩首》,但從整體上分析,后兩者在用詞上還是更偏向白話文。教材對文言文、古詩詞的重視程度體現在教材編排的遞增關系中,如第二冊教材中古詩詞增加到了三首,分別是《迢迢牽牛星》《觀滄?!泛汀讹嬀啤?從第三冊開始涉及文言文的內容,但是在第三冊的24個章節(jié)中僅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以及《馬說》兩篇文言文,總體上占教材篇幅較少[2]。這導致學生因為缺乏對文言文和古詩詞相關知識的儲備,在進一步的學習中就會感到有較大的難度。
三、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提高高中漢語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途徑
(一)端正態(tài)度,優(yōu)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若想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漢語教學過程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相關教育工作者以及學生就必須端正自身的態(tài)度,明確文言文和古詩詞教學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針對原有的學習任務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的完善與優(yōu)化。
例如,在第一冊教材中初次涉及的兩首古詩《關雎》《蒹葭》中有不少意境優(yōu)美的句子,諸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表達詩人的情感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結合現代化的教育方式,為學生直觀地翻譯句子,描繪古詩詞中的意境,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將古詩詞中的佳句融入現實生活中,以加強學生對古詩詞的了解與掌握,讓學生感受古詩詞中蘊含的文化意蘊,提升教學的效果。
除此之外,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工作者在開展文言文、古詩詞的相關教學活動時,可以應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將古詩詞中所蘊含的古代社會文化以及背景故事用白話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創(chuàng)新甘南“一類模式”高中漢語教學方式[3]。
(二)創(chuàng)新完善,多維度開拓有效途徑
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低下是制約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了提升教學效果,教師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例如,在教授《小石潭記》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該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即《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為了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寄情于山水而寫下的情景交融的佳作,幫助學生了解該篇文章的寫作前情,奠定情感基礎。然后,教師可以開展場景復原的游戲活動,讓學生通過文言作品的白話翻譯,想象柳宗元在寫《小石潭記》時所處的環(huán)境。該文言作品中的寫作特色較為明顯,作者不僅做到了移步換景,同時運用了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教師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明白,小石潭雖然妙趣橫生,但是這樣美妙的景色卻無人問津,這與作者當時的處境相對應。最后,在大致了解文章內容以及引發(fā)了情感共鳴之后,教師可以針對《小石潭記》中所蘊含的異形字、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一系列文言作品重要知識點進行細致的剖析。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合作探討的方式,自主挖掘文言作品中所蘊含的這類知識內容,再選出小組代表在課堂上發(fā)言。當小組代表分享的內容出現偏差時,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進行一定的引導[4]。
(三)合理規(guī)劃,構建流暢的教學流程
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開展高中漢語教學活動時,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注重教學流程的科學創(chuàng)設與安排,只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流程,才能助推文言文、古詩詞教學質量的提升。
那么,如何合理規(guī)劃教學流程?首先,教師在新課導入之前,要針對本節(jié)課所要講授的文言作品或古詩詞內容進行細致的分析,鼓勵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大致了解本節(jié)課涉及的傳統(tǒng)文化,再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引用問題教學法等易于激發(fā)學生興趣的方式導入新課;然后,教師在課堂上以樹狀圖或思維導圖等方式,引導學生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改變傳統(tǒng)的碎片化的知識傳授方式,輔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完善的知識體系;最后,引入合作探究、交流互動等多種教學手段,充分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存在的疑難點,并且基于這些疑難知識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與探究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中華文化精髓,以確保在整節(jié)課中,學生始終以高度的熱情參與其中,并能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積極配合教學活動的開展。如此一來,學生學習的效率才能提升,教師才得以收獲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勇于創(chuàng)新,運用多樣化教學模式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深入與推廣,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學活動中要勇于嘗試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在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開展高中漢語教學活動時,教育工作者可以積極嘗試運用多媒體、云平臺等智慧教具構建新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對文言文、古詩詞進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講授《桃花源記》這一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利用微課的方式,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倒敘的方式將“行舟復探,去而又尋”這一畫面作為導入點,通過問題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帶著“為何漁人這般向往桃花源”的疑問開展學習。在教授《桃花源記》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可以適當地穿插“世外桃源”等相關成語,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中與世隔絕、不遭戰(zhàn)禍的安樂美好的生活氛圍。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不僅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身臨其境般的學習氛圍,同時還可以將文章中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更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輔助高中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古詩詞中所蘊含的文化魅力[5]。
四、結語
為提高甘南“一類模式”背景下高中漢語文言文、古詩詞教學實踐的效果,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細致的規(guī)劃,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同時鼓勵學生端正自身的學習態(tài)度,了解漢語在終身學習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任皎雪.高中古詩文教學與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林秀艷.西藏中小學漢語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0.
丁劍波.藏區(qū)高中漢語文言文、古詩詞滲透教學研究和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1(25):33-34.
代軍壘.新課標背景下中學文言文導學策略的研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15.
李文霞.拉薩市高中漢語教學現狀調查研究[D].拉薩:西藏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