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愷
宜陽三鄉(xiāng)驛前的李賀塑像
“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貰宜陽一壺酒?!边@是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句。意思是在酒店下馬后脫下秋衣作抵押,請店家“賒給我這宜陽人一壺美酒”。
李賀為何自稱宜陽人?因為他的故鄉(xiāng)就在宜陽昌谷(今河南省宜陽縣三鄉(xiāng)鎮(zhèn))。
李賀的一生坎坷多舛、幾經(jīng)起伏,但他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異常濃厚,不僅在自己的作品中多次提到故鄉(xiāng),以故鄉(xiāng)名字命名自己作品,而且每次失意后都會選擇回歸故鄉(xiāng),甚至27歲英年早殞之前的最后歲月,也是在故鄉(xiāng)度過的。
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中唐詩壇上,李賀如一道炫目的閃電,劃破了詩壇的夜空。他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對晚唐及宋金元明清均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李賀詩作想象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被后人譽為“詩鬼”。
他的一系列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少健無所就,入門愧家老”“雄雞一唱天下白”“黑云壓城城欲摧”“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少年心事當拿云”等詩句歷代傳唱。李賀雖是年輕詩人卻佳句疊出,同時還創(chuàng)造了不少的成語,像“筆補造化”“石破天驚”“黑云壓城”“天荒地老”“飛香走紅”等,至今被人們廣為引用。
自李商隱、杜牧開始,歷代不乏名人大家欣賞李賀的詩句,還有不少刻意模仿或化用李賀詩句的詩人。
現(xiàn)代的魯迅在自己的著作中至少有六處論述李賀。魯迅曾手書古代詩文送給朋友,在現(xiàn)已收集到并復制出版的二十二幅中,李賀詩就占了四幅,是古代作家最多的。其中《開愁歌》《南園十三首》(其七)是全錄,《感諷五首》(其三)與《綠章封事》是摘錄。
毛澤東也是李賀詩的欣賞者,他在1965年給陳毅談詩的一封信中,說自己最喜歡讀“三李”的詩,又特別點明“李賀的詩很值得一讀”,這是對一千多年前李賀的贊賞和肯定。毛澤東在自己的詩中多次引用或點化李賀的詩句,僅圈點過的就有八十余首,占李賀詩歌總量的三分之一。
李賀,字長吉,后世稱李昌谷,系李唐宗室鄭王的后代。至李賀出生時,家道中落。李賀的父親在四川做小官后轉(zhuǎn)任陜州縣令。李賀的青少年時代,是在面山傍水、風景秀麗的昌谷度過的。
其時,他每天騎一匹瘦馬,馱一個破舊錦囊,后面跟一個書童,徜徉在昌谷山川。靈感一來,當即書寫下來,裝入囊中,晚上回家后再行整理。后人把李賀的這種寫作方法稱為“隨記隨得法”。他每天早出晚歸,堅持不懈,其“吟詩一夜東方白”便是自身的寫照。為此,他的母親常常為他的身體擔憂(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
除此之外,陳子昂、張九齡、李商隱、杜牧、黃庭堅等著名人物在此吟詩賦文。
李賀自幼聰穎,十八歲時到東都洛陽,以《黑云壓城城欲摧》一詩謁見韓愈。韓愈對這位年輕人倍加賞識。二十一歲時,李賀到河南府應試,寫下了《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并閏月》共十三首。李賀既嚴格符合題旨又能自出新意,成績優(yōu)異,被推選“應進士舉”,到當時的京城長安去參加選拔。
由于李賀在京城寫了許多諷刺宦官權(quán)貴的詩,加上父親“名諱”風波,導致李賀憤離試院,失意而歸。
當時,嫉恨者稱,李賀的父親名“晉肅”,晉肅的“晉”與進士的“進”是同音,李賀須行孝道,退出考場。聞此,李賀的許多長安朋友都為他鳴不平。韓愈得知消息后,馬上在洛陽給李賀寫信鼓勵他,并專門寫了一篇《諱辯》反駁:“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盡管辯解有力,但難抵世俗偏見,李賀憤然離試東歸。
元和六年(811年),在韓愈的舉薦下,李賀被任命為奉禮郎,這樣的職務地位低下,毫不為人所尊重,與他的才干極不相稱。公元813年春,詩人便以有病為由,辭官回了昌谷。之后,李賀寫下大量詩篇,寄托自己孤獨、抑郁、憤懣而又不甘困守故園,無所作為。詩人難以下地勞動,家里生活貧困不堪,有時不得不靠向親朋和族人借貸乞討過日子。
元和十一年(816年),守著一畝借來的蒿磽田艱難度日的李賀,病死故里,終年27歲。
“請貰宜陽一壺酒”,出自李賀的《開愁歌》:“秋風吹地百草干,華容碧影生晚寒。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衣如飛鶉馬如狗,臨歧擊劍生銅吼。旗亭下馬解秋衣,請貰宜陽一壺酒。壺中喚天云不開,白晝?nèi)f里閑凄迷。主人勸我養(yǎng)心骨,莫受俗物相填豗?!?/p>
據(jù)說,遭遇進士退考打擊的李賀,有一次赴長安途中,想起自己坎坷失意的政治遭際和窮愁潦倒的生活境況,苦悶之情無法排解,遂寫下這首《開愁歌》。
作為宜陽人,李賀誕生于昌谷,生活于昌谷,又葬于昌谷,在其短短27年的一生中,其對故鄉(xiāng)傾情描繪,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昌谷山水歌詩。為此,“昌谷”成了李賀的代名詞,后世稱之為李昌谷。
翻開李賀詩卷,“昌谷”一詞隨處可見,僅見諸詩題的就有《昌谷詩》《春歸昌谷》《自昌谷到洛后門》《昌谷讀書示巴童》《昌谷北園新筍四首》等。不僅如此,李賀還將《昌谷集》作為自己的作品集名稱,足見詩人昌谷情結(jié)之深。
在李賀看來,昌谷有似江南水鄉(xiāng)。當年,大詩人元好問和一群文壇精英聚居三鄉(xiāng),飲酒賦詩,他最著名的詩評《論詩三十首》就是在三鄉(xiāng)完成的。除此之外,陳子昂、張九齡、李商隱、杜牧、黃庭堅等著名人物在此吟詩賦文。
唐朝女詩人李弄玉曾在昌谷留下了動人的故事。她在三鄉(xiāng)驛樓上寫了一篇散文,敘述自己和丈夫從浙江老家出游中原,西入函關,寓居晉昌里,不幸丈夫得病而死,只身空返女幾山。在散文后邊附了這樣一首詩:“昔逐良人西入關,良人身歿妾空還。謝娘衛(wèi)女不相待,為雨為云歸此山。”
此詩一寫,李弄玉便隱身山中不知所終。于是自唐至清和詩不斷,《全唐詩》記載以《和三鄉(xiāng)詩》為題的就有十余首,可謂是中國詩歌史上著名的題壁詩。
三鄉(xiāng)不僅僅是一處風景優(yōu)美的所在,更彌漫了漢魏煙火,浸透了隋唐云雨。自秦始皇東巡山東起,三鄉(xiāng)就是長安到洛陽之間的重要驛站。
古代自長安東向洛陽,至陜州有兩路抵洛,一路沿澠池、新安到達,而另一路則是東南到達洛水邊,后順洛水抵達,而昌谷就是陜州南路和洛水的接點處。
唐代,這里就是著名的三鄉(xiāng)驛,因陜州南路寬而平,成為當時第一“國道”,昌谷的樞紐地位可想而知。
1964年,在三鄉(xiāng)連昌河東岸的后院村邊,發(fā)掘出一窯古錢,約有兩千余斤。窯中保存了秦至隋代的各種刀幣、鏟幣,錢幣數(shù)量之多、連續(xù)朝代之多,足以想見昌谷經(jīng)濟發(fā)展之一斑。
如今,三鄉(xiāng)建起了漢唐公園,將漢山上的漢光武廟和半山腰的李賀故居以及山下的五花寺塔、三鄉(xiāng)驛串連了起來,占地五千多畝。李賀紀念館、李賀詩苑、五花寺、元好問碑樓也已建好或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