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韓丹,杞天付,李麗莉,鄧潔,高薇,陳海燕,陳偉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云南 昆明 650032;*通信作者 陳偉 chenwin2008@163.com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表現為左心室肥厚,患病率約為2‰,是最常見的遺傳性心肌病,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由多個編碼心肌肌節(jié)蛋白的基因突變引起,其潛在的特異性突變尚未確定[1]。HCM是年輕人猝死最常見的原因,常表現為呼吸困難、心律異常、舒張功能受限等,病情嚴重時可引起心力衰竭、猝死等[2]。HCM的主要病理學改變包括心肌細胞異常肥大、核大深染、心肌細胞排列紊亂和心肌間質不同程度纖維化[3]。纖維化的存在及程度與心律失常和心臟性猝死相關[2-3],近年,心臟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心肌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可以“一站式”評價心臟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和組織特征。CMR延遲強化(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成像通過與正常心肌信號強度對比反映局部心肌纖維化,但無法有效識別彌漫性心肌纖維化[4-5]。CMR T1 mapping技術結合細胞外對比劑可以定量檢測細胞外容積分數(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ECV),ECV與病理學量化的膠原容積分數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可以定量評估彌漫性心肌纖維化[6]。本研究基于CMR T1 mapping技術定量評估HCM患者心肌纖維化,并與對照組比較,探討HCM患者早期心肌組織特征改變,提供HCM早期診斷及預后評估等的新技術。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7月昆明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HCM 45例,納入標準:CMR或超聲心動圖顯示舒張末期左心室壁心肌厚度≥15 mm,或有HCM家族史的患者左心室壁心肌厚度≥13 mm;并排除其他可引起心肌肥厚的疾病,如高血壓、主動脈狹窄、淀粉樣變性等[7]。收集同期CMR檢查結果正常的44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既往無心血管疾病史或心臟手術史;無高血壓、糖尿??;心電圖正常;無心肌LGE。收集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包括體重指數、體表面積、血壓等。本研究通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22)倫理L第8號],所有受試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西門子1.5T MR儀,掃描前向患者講解注意事項,并訓練其憋氣吸氣過程,采用心電門控加18通道心臟線圈掃描。先進行心臟常規(guī)軸位、冠狀位、矢狀位掃描,再對標準兩腔、四腔心、左心室短軸位層面掃描,短軸位掃描約6~8層。注射對比劑前,利用改良Look-Locke反轉恢復序列在左心室短軸(心尖、中段、基底段)行增強前T1 mapping序列掃描,掃描模式為5(3)3,掃描參數:TR 3.4 ms,TE 1.3 ms,層厚8 mm,視野360 mm×270 mm,矩陣160×200,翻轉角35°。經肘靜脈注射對比劑釓酸胺,注射劑量0.2 mmol/kg,流速2 ml/s,13~15 min后,在左心室短軸相同層面采集增強后T1 mapping序列掃描,掃描參數與增強前保持一致。注射對比劑10 min后,行LGE序列掃描評估心肌局灶性纖維化,掃描參數:TE 1.55 ms,TR 700~1 000 ms,層厚8 mm,視野360 mm×300 mm,矩陣256×140。在CMR檢查前抽取患者靜脈血測量血細胞比容(hematocrit,HCT)。
1.3 CMR圖像分析
1.3.1 心功能、結構分析測量 所有CMR圖像傳至Cvi42后處理軟件分析。通過勾畫左心室短軸位電影圖像心肌的心內膜和心外膜邊界(不包含乳頭?。?,計算左心室心功能參數,包括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每搏輸出量(stroke volume,SV)、左心室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肌質量、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LVESVI)、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指數(LVEDVI)、每搏輸出量指數(SVI)、心肌質量指數(myocardial mass index,MMI)。測量最大室壁厚度、最大間隔壁厚度及有無延遲強化等。
1.3.2 心肌增強前T1值及ECV值測量與計算 根據美國心臟協(xié)會心肌17段分法[8],在后處理工作站上通過勾畫感興趣區(qū),并避開血池及心內外膜,分別測量HCM組和對照組1~16段心肌增強前T1值及增強后T1值,并獲得心肌整體增強前T1值及增強后T1值。結合受試者近期HCT,計算相應左心室心肌段及整體的ECV值[9]。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所有數據的正態(tài)性采用Kolmogorov-Smirnov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表示為±s,兩連續(xù)性變量間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比較。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不同CMR參數對HCM的診斷效能。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HCM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 HCM組中,男35例,女10例。對照組中,男27例,女17例。HCM組與對照組心率、體重指數、體表面積、收縮壓、舒張壓及HCT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HCM組中根據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與否分為梗阻型14例(31.11%),非梗阻型31例(68.88%),非梗阻型中包括8例心尖HCM。HCM組中伴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者分別有16例(35.55%)、5例(11.11%)、3例(6.66%)。
2.2 HCM組與對照組T1值、心功能及結構參數比較HCM組SV、LVSVI均高于對照組(P<0.05),LVEF高于對照組(P<0.001);HCM組心肌質量、MMI、最大室壁厚度及最大間隔壁厚度大于對照組(P<0.001);兩組LVEDV、LVESV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HCM組肥厚段心?。?13段)分布:間隔壁79段(37.08%),前壁39段(18.31%)、下壁31段(14.55%)、側壁27段(12.67%)、心尖37段(17.37%)。HCM組中26例(57.77%)LGE陽性,19例(42.22%)LGE陰性。
表1 HCM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及左心室心功能和結構參數比較(±s)
表1 HCM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及左心室心功能和結構參數比較(±s)
注:HCT為血細胞比容,LVEDV為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LVESV為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SV為每搏輸出量,LVEF為左心室射血分數,LVESVI為左心室收縮末期容積指數,LVEDVI為左心室舒張末期容積指數,SVI為每搏出量指數
項目HCM組(n=45)對照組(n=44)t/χ2值P值年齡(歲) 49±17 46±13 -0.74 0.45體重指數(kg/m2)24.6±2.9 23.0±3.2-2.42 0.24體表面積(m2) 1.80±0.22 1.70±0.18 -2.33 0.20收縮壓(mmHg)127.1±13.7 128.0±10.8-1.23 0.31舒張壓(mmHg) 80.0±8.8 76.5±13.1 -1.02 0.11 HCT(%)0.43±0.03 0.43±0.03 0.99 0.32心率(次/min) 78±9 76±13 -1.02 0.30 LVEDV(ml)136.9±46.3 128.9±22.3-1.01 0.31 LVESV(ml) 37.0±28.9 51.1±14.1 2.85 0.05 SV(ml)91.6±28.0 78.1±15.1 2.39 0.02 LVEF(%) 68.3±10.2 60.8±6.7 2.09 0.04心肌質量(g)164.3±81.6 85.8±23.5-6.08 LVESVI(ml/m2)25.5±15.4 30.0±7.0 1.75 0.08 LVSVI(ml/m2) 51.5±13.1 46.0±9.1 2.25 0.03心肌質量指數(g/m2)99.8±22.4 50.1±12.4-6.09<0.001最大室壁厚度(mm) 21.58±3.21 8.83±3.52 9.87 <0.001間隔壁最大厚度(mm)21.61±2.71 8.78±3.74 9.24<0.001
2.3 HCM組與對照組T1值與ECV值比較 HCM組左心室整體增強前T1值和ECV均高于對照組(增強前T1值:t=2.83,P=0.035;ECV:t=2.63,P=0.019),整體心肌增強后T1值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4,P=0.63)。HCM組中,肥厚段及非肥厚段心肌增強前T1值和ECV均高于對照組(增強前T1值:t=2.92,P=0.024;ECV:t=2.76,P=0.008);HCM組中肥厚段心肌增強前T1值和ECV均高于非肥厚段心肌(增強前T1值:t=2.74,P=0.041;ECV:t=2.54,P=0.033),見表2及圖1。
圖1 對照組、LGE陰性及LGE陽性HCM患者心肌LGE和T1 mapping圖。A~D依次為28歲男性對照組LGE圖(陰性)、增強前T1(998 ms)、增強后T1(458 ms)及ECV(22%)偽彩圖;E~H依次為45歲女性HCM患者LGE圖(陰性)、增強前T1(1 068 ms)、增強后T1(436 ms)及ECV(26%)偽彩圖;I~L依次為46歲男性HCM患者LGE圖(陽性)、增強前T1(1 148 ms)、增強后T1(336 ms)及ECV(36%)偽彩圖,左心室基底段前間隔肥厚心肌中層斑片狀延遲強化(箭),相應部位心肌增強前T1(1 293 ms)及ECV(46%)明顯升高
表2 HCM組與對照組T1值、ECV值比較(±s)
表2 HCM組與對照組T1值、ECV值比較(±s)
注:HCM為肥厚型心肌病,ECV為細胞外容積分數;a與對照組比較,P<0.05;b與HCM組肥厚段比較,P<0.05
項目HCM組(n=45)對照組(n=44)總體肥厚段非肥厚心肌節(jié)段數 720 213 507 704增強前T1值(ms)1 075±67a 1 098±82a 1 067±41ab 1 035±27增強后T1值(ms) 454±61 440±57 435±54 455±61 ECV(%)31.1±5.2a 31.9±6.7a 26.5±6.1ab 23.7±5.1
2.4 HCM組LGE陽性及LGE陰性患者T1值與ECV值比較 HCM組LGE陽性患者左心室整體增強前T1值為(1 083±40)ms、ECV為(32.2±5.1)%,均高于LGE陰性患者的(1 056±43)ms、(28.3±4.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70,P=0.044);兩者整體心肌增強后T1值分別為(438±51)ms、(447±68)ms,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62,P=0.56)。
LGE陽性患者肥厚段心肌154段(37.02%),非肥厚段心肌262段(62.98%);LGE陰性患者肥厚段心肌59段(19.41%),非肥厚段心肌245段(80.59%)。LGE陽性患者肥厚段及非肥厚段心肌增強前T1值和ECV均高于對照組(增強前T1值:t=3.14,P=0.037;ECV:t=2.27,P=0.021);LGE陽性患者肥厚段心肌ECV高于非肥厚段(t=2.95,P=0.024)。LGE陰性患者僅肥厚段心肌增強前T1值和ECV均高于對照組(增強前T1值:t=3.08,P=0.037;ECV:t=2.51,P=0.035);LGE陰性患者肥厚段心肌ECV高于非肥厚段(t=2.65,P=0.028),見表3。
表3 HCM患者LGE陽性及LGE陰性心肌肥厚段及非肥厚段T1值及ECV值比較(±s)
表3 HCM患者LGE陽性及LGE陰性心肌肥厚段及非肥厚段T1值及ECV值比較(±s)
注:HCM為肥厚型心肌病,LGE為延遲強化,ECV為細胞外容積分數;a與對照組比較,P<0.05;b與LGE陽性患者肥厚段比較,P<0.05;c與LGE陰性患者肥厚段比較,P<0.05
項目LGE陽性(n=26)LGE陰性(n=19)對照組(n=44)肥厚段非肥厚段肥厚段非肥厚段心肌節(jié)段數 154 262 59 245 704增強前T1值(ms)1 082±52a 1 070±52a 1 063±34a 1 037±27 1 035±27增強后T1值(ms) 435±57 439±53 445±63 434±57 455±61 ECV(%)32.6±6.8a 26.8±5.7ab 27.6±6.1a 24.6±5.5c 23.7±5.1
2.5 ROC曲線評估不同CMR參數對HCM的診斷效能 LGE、增強前T1值和ECV對鑒別HCM與對照組的ROC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692、0.767、0.800,以上參數聯合心肌質量后的AUC分別為0.845、0.877、0.879,其中ECV聯合心肌質量診斷效能最佳,敏感度為73.52%,特異度為95.45%(圖2)。
圖2 不同CMR參數診斷HCM的ROC曲線
一項多中心研究顯示,HCM引起的心臟不良事件(如死亡、心力衰竭、卒中、室性心律失常、心房顫動)的風險可能在具有致病性基因變異患者中更高,然而HCM相關基因變異復雜繁多,無法使用特定的基因型預測個體患者的預期結果[10]。作為多種心臟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心肌纖維化與疾病的臨床病程和預后相關[11-12]。心肌纖維化是HCM不良結局的獨立危險因素,HCM患者常伴有收縮功能障礙和非持續(xù)性室性心動過速,甚至心臟性猝死,而纖維化的嚴重程度也是主要心律失常事件的預測因素[12-14]。傳統(tǒng)的LGE技術能成功識別缺血性心臟病的心肌纖維化。然而,對于非缺血性心肌疾病引起的纖維化,尤其是彌漫性心肌纖維化,傳統(tǒng)的LGE并非可靠的成像工具[15]。CMR T1 mapping 技術可以反映心肌各像素的T1值,從而對心肌進行定量分析,主要包括增強前T1 mapping及增強后T1 mapping[16]。盡管不同掃描儀的增強前T1值存在差異,但多項研究均表明在脂肪浸潤和鐵過載等疾病中增強前T1值降低,而纖維化、水腫、淀粉樣變則使增強前T1值增高[15,17]。HCT聯合T1 mapping對比增強前后心肌、血池T1值可計算心肌ECV,從而反映心肌細胞外基質擴張情況,并定量評估心肌間質彌漫性纖維化程度[9]。既往研究認為ECV與病理心肌纖維化定量指標膠原容積分數具有強相關性,作為無創(chuàng)評估量化心肌纖維化的生物學指標已得到廣泛認定[16]。
3.1 T1 mapping評估HCM患者心肌纖維化 本研究發(fā)現,HCM患者左心室心肌增強前T1值及ECV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HCM患者存在心肌纖維化(包括彌漫性纖維化)。另外,本研究分別測量并計算HCM患者肥厚段及非肥厚段心肌增強前T1值及ECV,結果顯示肥厚段心肌纖維化程度較非肥厚段顯著,而與對照組比較,非肥厚段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肌纖維化,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18-19]。Thongsongsang等[19]通過分析1 188例患者的CMR結果顯示,118例HCM患者中段間隔壁心肌增強前T1和ECV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HCM患者心肌纖維化。一項對HCM患者心臟性猝死風險研究顯示,增強前T1值與HCM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獨立相關,提示增強前T1可以作為HCM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有效預測因子[20]。
HCM動物模型的病理機制研究發(fā)現,參與細胞外基質合成的基因在早期顯著上調[21],該基因通路在左心室肥厚或心肌纖維化發(fā)生前被激活,使細胞外基質增加成為HCM的最早改變。近期研究也表明,尚未出現左心室肥厚及LGE時,肌節(jié)突變攜帶者的心肌I型膠原合成顯著增加[14,22],因而HCM最早發(fā)生的病理改變?yōu)榧毎饣|增加。盡管LGE和T1 mapping均可以評估心肌纖維化,但T1 mapping技術的敏感度更高,且可以對纖維化進行定量評估。本研究結果顯示,LGE陽性患者增強前T1值及ECV均大于LGE陰性患者;與對照組比較,LGE陰性患者心肌同樣存在彌漫性纖維化,證實T1 mapping較常規(guī)LGE技術可以更早地檢測和評估HCM患者心肌細胞外基質彌漫性擴張。以上結果與以往研究[23-25]相符。Wu等[26]對38例HCM患者的CMR進行研究,結果顯示LGE陽性與LGE陰性患者增強前T1與ECV均高于對照組,且LGE陽性組ECV高于LGE陰性組,兩組增強前T1無差異,提示與LGE相比,T1 mapping可以早期評估心肌纖維化。然而,既往部分研究未區(qū)分兩組患者肥厚與非肥厚心肌節(jié)段。本研究根據兩組患者心肌肥厚與否進一步分組,結果顯示LGE陽性患者無論心肌肥厚與否,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心肌纖維化(增強前T1和ECV升高);LGE陰性患者僅肥厚段心肌存在心肌纖維化,提示基于T1 mapping技術可以早期發(fā)現LGE陰性的HCM患者肥厚段心肌纖維化。本研究中LGE陰性患者非肥厚段心肌增強前T1值與ECV并無明顯升高,可能與納入LGE患者非肥厚節(jié)段數目相關,也提示尚未出現LGE的早期HCM患者非肥厚段心肌無明顯彌漫性纖維化,該結果需要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驗證。
3.2 CMR參數診斷HCM的效能 ROC曲線結果顯示,基于CMR T1 mapping的增強前T1及ECV的AUC大于LGE,能有效診斷HCM,且ECV聯合心肌質量后可以進一步提高診斷效能,其原因為增強前T1和ECV可以早期反映心肌細胞外膠原沉積,細胞外基質擴張,從而早期發(fā)現HCM患者心肌彌漫性纖維化[9]。另外,ECV的AUC大于增強前T1,其原因可能是增強前T1常受到設備場強和掃描參數的影響;并且增強前T1反映了心肌細胞和細胞外容積共同的T1弛豫時間,存在所測量增強前T1假陰性的可能:而心肌ECV是由T1弛豫時間衍生的生理學參數,與心肌細胞膠原容積分數有很好的一致性[27-28]。
3.3 本研究的局限性 首先,本研究納入樣本量有限,后續(xù)研究需繼續(xù)增加樣本、完善研究結果;其次,本研究未進一步研究CMR T1 mapping參數與臨床不良事件的相關性,這些將是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總之,基于CMR T1 mapping技術可以定量評估HCM患者的心肌纖維化。HCM患者心肌增強前T1和ECV升高,提示心肌纖維化,且肥厚段較非肥厚段心肌纖維化明顯。此外,T1 mapping可以早于LGE發(fā)現HCM患者心肌纖維化,其中以ECV診斷效能較高,并且ECV聯合心肌質量可以進一步提高HCM的診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