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艷
導讀:隨著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推進,游戲化的一日活動形式成為幼兒園的主旋律;幼兒游戲活動成為幼兒在園活動的重中之重。江蘇省揚州市寶應縣氾水鎮(zhèn)韋鎮(zhèn)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是一所地處農村地區(qū)的幼兒園。農村田園為我園的“課程游戲化”建設提供了生動而龐大的教育資源庫。因此,本著教育應貼近幼兒生活和心靈的原則,借助課程游戲化改革契機,我園有效利用豐富多彩的田園資源,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田園游戲”活動。
隨著我園田園游戲的深入開展,教師重新認識幼兒,讓幼兒從“無知無識等待教育的容器”轉變?yōu)椤胺e極主動有能力的學習者”。教師的身份逐漸趨向幼兒田園游戲的參與者、合作者和支持者。幼兒成為游戲真正的主角,在田園游戲中有了更多話語權、決策權。教師的指導也由原來的“我教你玩”變成了“我和你玩”。那么,我們要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成為幼兒田園游戲的玩伴,揮灑自如地參與幼兒的田園游戲活動呢?在參與指導策略的“收”“放”之間又應如何把握與平衡呢?以下是筆者在田園游戲活動實踐中的幾點所做、所思、所想。
一、著眼資源,精投田園游戲材料
田園資源是保證田園游戲順利開展的重要載體,包括田園材料的提供、田園種植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及在地資源內容(當地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及受人類改造后的次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有的資源)的選擇。如何做到田園游戲資源運用的張弛有度、運掉自如?筆者認為,我們首先要明確幼兒是田園游戲的主導者,田園游戲需要由幼兒自己完成,不是早早地由教師“安排妥當”。這樣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幼兒的統(tǒng)籌規(guī)劃能力,提升他們的提前預設意識,啟發(fā)幼兒的邏輯思維。但應明確雖然運用田園資源開展田園種植活動是幼兒的主要任務,但教師并不是放手任由幼兒毫無目的地進行尋找,而要幫助幼兒收集源源不斷的田園材料;見幼見我,以幼兒的視角協(xié)助幼兒創(chuàng)設他們可以看得見、感知得到的田園種植環(huán)境。在幼兒收集、篩選、準備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好幼兒的顧問和支援者;為幼兒提供合理的意見,幫助幼兒有目的地進行選擇運用。例如,在“測量小麥”活動中,我們并沒有為幼兒提供直尺一類的測量工具,而是為幼兒設置問題,大膽地讓幼兒就地取材,尋找合適的測量工具。幼兒找來許多替代物,經過討論實踐,發(fā)現(xiàn)太軟或太短的替代物不便于測量,于是選擇用手、樹枝、木棍、蘆葦等進行測量,找到新的計量方法觀察小麥的生長變化。在選取過程中,發(fā)散性思維得到很好的提升。
二、張弛有度,巧設田園游戲規(guī)則
教無定法,學也是如此。游戲形式的靈活多樣是引起幼兒學習興趣的一種手段。幼兒是充滿無限可能的個體,我們要激發(fā)幼兒的潛能,讓可能性變成幼兒的真實行為。以往的游戲活動雖然重視幼兒的直接體驗,但仍未擺脫教師講解、幼兒觀察與學習的模式。幼兒顯得被動,手、腦、眼、口、鼻沒有被充分地解放出來。
我們都知道游戲本身是一種動態(tài)活動,本質是嬉戲、釋放。在田園游戲活動中,同樣要解放幼兒的手腳,給予他們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