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高質(zhì)量的文本解讀,是語文教學的第一要著。雖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教學視域下的文本解讀,依然有其"章法"。本期《關(guān)注》欄目,讓我們跟著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編者和大學教授的步伐,來尋繹《短歌行》等5篇課文的文本語言背后的意蘊。
摘要: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的《短歌行》是《文選》中的文本,一共八解,最能體現(xiàn)曹操是如何繼承、創(chuàng)新中國詩歌傳統(tǒng)的。讀詩,就是從中讀出詩人的志向,然后用這些志向來培育自己的志向。曹操的志向是我們讀這首詩的切入點。他的《短歌行》就是要回答這個時代人們最關(guān)切的問題——如何建功立業(yè),讓天下變得太平,讓生命變得不朽,而不是沉湎于對酒當歌、借酒澆愁。歷史中的曹操沒有完成他澄清天下的壯志,但他的詩歌卻感動著后人。
關(guān)鍵詞:統(tǒng)編高中語文:文本解讀:曹操:《短歌行》:詩歌
閱讀、理解文學作品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切人的角度大致有四個。第一是作品的題材、內(nèi)容,也就是它寫的事、抒的情:第二是作者,包括他的生活與經(jīng)歷,他承繼的文學傳統(tǒng)和接受的文學訓練:第三是文本,即它的語言文字、體裁、修辭、風格等:第四是讀者,他們的接受能力和角度,他們讀出的新意,他們的續(xù)寫與傳播。在一部作品中,這四個方面是交織在一起的,我們可以選擇其中任何一個或幾個角度作為理解的突破口——條條大路通羅馬,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尋找作品中的意義和文化價值。本著這樣的原則,我們來讀曹操的樂府詩《短歌行》。
中國人最早讀的詩,是《詩經(jīng)》中的作品。《詩經(jīng)》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文學意義上的詩歌,而是禮樂政教的文本,所以中國有“詩教”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首先發(fā)展出一套讀《詩經(jīng)》的方法?!墩撜Z》《孟子》中,有很多孔子、孟子和弟子討論《詩經(jīng)》的記載。孟子在講《詩經(jīng)》時,從讀者的角度,提出了兩個著名的解釋方法。一是“知人論世”。他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意思是,閱讀《詩經(jīng)》《尚書》,了解作者的為人和所處的時代,是與古人交友的方法。二是“以意逆志”:“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萬章下》)志就是意①,志、意就是人的心思。孟子認為,解讀《詩經(jīng)》,不能拘于表面的文辭,要探求作者的心志,用自己的心迎接作者的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才能獲得詩中的意義。因此,讀詩就是讀人,讀人的心?!渡袝虻洹氛f“詩言志”,《毛詩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志通過詩表現(xiàn)出來,詩是心志的歸向,詩里的志是有方向的。那么,讀《詩經(jīng)》的人從中可以看到什么志向呢?孔子要求“士志于道”(《論語·里仁》),并且重視觀察學生的志向:“盍各言爾志。”(《論語·公冶長》)他認為,“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所以他選擇《詩經(jīng)》來啟發(fā)、培育學生的心志與情感,所謂“興于詩”(《論語·泰伯》)。由此可見,《詩經(jīng)》不僅開創(chuàng)了中國的詩歌傳統(tǒng),也塑造了中國讀詩的傳統(tǒng),這個傳統(tǒng)認定詩歌當中包含著高尚的志向。讀詩,就是要從中讀出詩人的志向,然后用這些志向來培育自己的志向。如果讀者也是一位詩人,他就要將這樣的志向,用自己的詩再次表達出來。
曹操就是這樣一位詩人?!抖谈栊小纷钅荏w現(xiàn)他是如何繼承這個傳統(tǒng),又創(chuàng)新這個傳統(tǒng)的。他的志向是我們讀這首詩的切入點。
中國的詩在發(fā)明格律之前,都是所謂的詩歌,漢人叫作“歌詩”,即我們說的“歌辭”。這時,語音自身的聲韻規(guī)律,即平仄與四聲還沒有被發(fā)現(xiàn),詩句只能押些簡單的韻,并依附音樂來表現(xiàn)聲音的美。聲音很容易消亡,但文字的傳遞能力很強,我們還可讀到《詩經(jīng)》《楚辭》《樂府》等古代的歌辭。曹操的《短歌行》是漢代民間樂府的曲名。秦漢時期,皇家的音樂機構(gòu)叫樂府,采集、整理民間歌曲是其職能之一。當時的雅樂多用于祭祀,民間歌曲則多用于日常生活和禮儀場合,兼有觀察社會風俗、了解民意的功能?!端囄闹尽ぴ娰x略》說漢武帝“立樂府而采歌謠,于是有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亦可以觀風俗,知薄厚云”。后人遂將樂府作為歌詩的代名詞,其中有四言、五言、七言、雜言等體式。其實,《詩經(jīng)》中的大部分詩歌也來自民間,所以,樂府詩也是漢代詩歌對《詩經(jīng)》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由于儒家傳承的“五經(jīng)”被漢朝確立為政治與教育的官方學術(shù),而《詩經(jīng)》是經(jīng)學教育中最為通行的內(nèi)容,所以,詩教也是曹操接受的古典詩歌修養(yǎng)。他寫了很多樂府詩,都體現(xiàn)了傷時憫亂的憂患意識,后人評論他的詩是“漢末實錄,直詩史也”。(鐘惺《古詩歸》)
歌為吟唱,行為樂曲,合為歌行?!抖谈栊小泛汀堕L歌行》一樣,都是樂府中相和歌辭的平調(diào)曲。宋代郭茂倩編纂了我國第一部樂府詩總集《樂府詩集》,其中引南朝人王僧虔《大明三年宴樂技錄》說,平調(diào)有七曲,第一為《長歌行》,第二為《短歌行》?!堕L歌行》是五言的。比如,我們熟悉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長歌行》古辭?!抖谈栊小肥撬难缘?,每四句為一解。曹操的詩四句就換一個韻,可見一解就是一個音樂單位。到北朝、隋唐以后,又發(fā)展為五言和雜言。傳世的《短歌行》,以曹操的《短歌行》兩首(《對酒》《周西》)為最早,收在南朝時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的《文選》、沈約的《宋書·樂志》以及《樂府詩集》等文獻中,但有六解、八解的不同版本,文字次序也有不同。統(tǒng)編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編入的是《文選》中的文本,一共八解: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攝?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滿,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西晉崔豹《古今注》中說:“長歌,短歌,言人壽命長短,各有定分,不可妄求?!惫徊煌猓f:“古詩云‘長歌正激烈’,魏文帝《燕歌行》云‘短歌微吟不能長’,晉傅玄《艷歌行》云‘咄來長歌續(xù)短歌’,然則歌聲有長短,非言壽命也。唐李賀有《長歌續(xù)短歌》,蓋出于此?!惫糯臉非怯兄黝}的,就像后世的詞牌、曲牌一樣,作為其他人套用樂曲抒情的范式。當然,人們也可以對這個范式加以出新甚至唱反調(diào)。翻開《樂府詩集》中編入的《長歌行》《短歌行》,大多感慨人生短暫,抒發(fā)及時行樂、追求長生之情,可見長歌、短歌是互文對舉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七言,卻自稱“短歌微吟”,說明長歌、短歌與詩句和歌曲的長短無關(guān),而與情感主題有關(guān)。曹操是個寫樂府的高手,他用的樂府歌曲有不少喪曲,比如《薤露》《步出夏門行》《蒿里行》,這些歌曲的曲調(diào)應該都是表達悲傷、痛苦的情感的。這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東漢帝國崩潰,是一個分裂、黑暗的時代。對大規(guī)模的流民“草食裸行”和戎狄內(nèi)遷,漢樂府唱道,“婦女無顏色”,“男兒在他鄉(xiāng)”。對群雄之間無休止的戰(zhàn)爭的慘烈,曹操的樂府詩句表達得最為深刻:“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彼?,當時人們的生命意識是悲傷、痛苦甚至絕望的。比如,東漢末年的《古詩十九首》里充斥著“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斗酒相娛樂,聊厚不為薄”“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的傷感。人生短暫,無可奈何,排遣的方式只能是及時行樂,或追求富貴,或秉燭夜游,而飲酒是最便利的忘憂之術(shù)。曹操的《短歌行》也繼承了這個樂曲應有的抒情范式——飲酒作歌,哀嘆人生,及時行樂,排遣人生的痛苦。王僧虔的《大明三年宴樂技錄》中說“此曲聲制最美,辭不可入宴樂”,大概是因為抒發(fā)悲情不適合宴會的歡樂場合。
第一解中的四句并沒有曹操個人獨到的情志,而是唱著當時流行的曲辭。漢樂府和古詩中都是這個情感格調(diào)。比如,“人生不滿百”“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露晞明朝更復落,人死一去何時歸”“一彈再三嘆,慷慨有余哀”,等等,但這不過是他用來起興的手段。當大家仍沉浸于飲酒歌唱、排遣憂愁之際,他卻為無可奈何的短T人生賦予了永恒的意義和價值,將一首流行歌曲升華為一首偉大的詩歌。
從第二解開始,他就嵌入經(jīng)典中的文字,讓流行歌曲中有了變調(diào)?!叭松鷰缀巍保鲎浴蹲髠鳌分邢骞四赅崌F族子駟引的《周詩》“俟何之清,人壽幾何”。這是不見于傳世《詩經(jīng)》文本中的逸詩。黃河小由濁變清,是天下太平的象征,東漢張衡《歸田賦》說:“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倍鴸|漢末年的大亂,更讓人渴望太平。和曹操同時代的仁人志士,最大的志向就是“澄清天下”,讓天下由濁變清。《世說新語·德行》記載,陳蕃“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后漢書》記載,范滂“少厲清節(jié),為州里所服,舉孝廉。時冀州饑荒,盜賊群起,乃以滂為清詔使,使案察之。滂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所以,當曹操唱出“人生幾何”的詩句時,其實已經(jīng)寄寓了積極用世、及時努力的人生目標。他的《短歌行》就是要回答這個時代人們最關(guān)切的問題,如何建功立業(yè),讓天下變得太平,讓生命變得不朽,而不是沉湎于對酒當歌、借酒澆愁。這樣,《詩經(jīng)》的音符和志向,就不知不覺地進入了《短歌行》。
第三解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鄭風·子衿》。我們現(xiàn)在都將這首詩理解為一個女子思念她的戀人,“青青子衿”是戀人穿的青色衣領(lǐng)的學子之服。但接受過詩教的曹操絕不會這樣解釋。漢代《毛詩序》說這首詩是“刺學校廢也,亂世則學校不修焉”,表達了對國家動亂、青年荒廢學業(yè)的擔憂和對青年才俊的渴求。
第四解的“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用的是《小雅·鹿鳴》中的句子?!堵锅Q》是《小雅》的首篇,按照《毛詩序》的說法,是文王武王歡宴群臣嘉賓的詩。曹操引用《詩經(jīng)》中的詩句直抒胸臆,仿佛出自己口,毫無隔閡之感?!对娊?jīng)》中的句子也從原來的詩中化脫出來,成為曹操詩中生動的詞匯,獲得了新的意涵。這樣的修辭,一則基于他對《詩經(jīng)》的深刻理解;一則基于他對社會和時代的洞察,最終形成了自己與《詩經(jīng)》契合的志向。他要召喚英雄和賢才,重開鹿鳴之宴,重建王業(yè)和太平。
第五解說,我對你不可斷絕的憂思就如明亮而永恒的月光;第六解說,跨越原野,度過阡陌,屈駕相見,存問慰勞。久別重逢的朋友們,感念舊時的恩情。這樣的話似乎在向什么人傾訴,其中一定有相知相識和離合聚散的情感事件。漢末和三國的時代固然是黑暗的時代,卻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建安七子中的王粲就寫過一本《英雄記》。這個痛苦的亂世,讓后人感到振奮的,正是這些英雄的才華和人性的魅力。他們不僅在政治上有建樹,而且在思想學術(shù)上有創(chuàng)新。作為其中杰出代表的曹操,文武全才,“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唐張說《鄴都引》)。袁紹、袁術(shù)、劉備、孫堅,都是他的故交;他對關(guān)羽這樣的英雄,從不使用計謀;他曾和劉備煮酒論英雄;擊破袁紹后,他親自到袁紹墓前哭吊;他贊美孫權(quán)“生子當如孫仲謀”。無論是聯(lián)合還是背棄,他都能欣賞這些英雄的才華,珍惜與英雄交往的友誼。這是曹操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人性之美。伴隨曹操艱難的創(chuàng)業(yè)經(jīng)歷,這些情感一定有著豐富的內(nèi)容。
第七、第八兩解是再一次的呼喚,坦白自己求才的心志。亂世之中,賢人和英雄或者沒有出路,或者失去方向,沒有明主投靠,就像在月明星稀之夜南飛的烏鵲,徘徊不定,無所棲居。而我這里有山海之容,有周公求賢的誠意,是所有英雄才俊的歸宿。曹操的心跡是真誠的。“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一語,出自《管子·形勢解》:“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就其高?!薄豆茏印肥欠抑?。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成就霸業(yè),受到三國時代政治家的推崇。諸葛亮就曾自比管仲;孫策也自視齊桓,視張昭、張纮為自己的管仲;人們貶責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他也以齊桓自況,推尊漢室,視漢獻帝為周天子。在《短歌行(之二)》中,他既贊美“周西伯昌”(文王),又贊美“夷吾”(管仲)。和儒家崇尚道義不同,法家的霸業(yè)崇尚功利,反對虛偽的道德,而漢朝的政治文化特別崇尚道德,作為維系各種利益集團、特別是士家大族的標榜,道德被工具化,就變得虛偽了。曹操的理想是做像文王周公那樣的賢君,他的情感品質(zhì)是符合詩教傳統(tǒng)的,但他的治道和治術(shù)卻是王霸兼采,因為他想要矯正東漢末年的社會風氣。
他在《求才令》中說:“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边@些大白話簡潔直率地表明,他的選才標準不再受漢代人最重視的道德和出身的束縛,而是不論貴賤,也不論賢與不肖,唯才是舉。
南北朝批評家鐘嶸的《詩品》將曹操的詩列為下品,評價說:“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边@是因為南北朝時,文人的五言詩成為主要的詩歌體裁,詩歌的標準既重聲韻,又重抒情。相比之下,曹操的詩就顯得古樸直率,缺乏修辭技巧。但這絲毫不影響這首詩的偉大,其偉大之處正是“悲涼”之句,是其中包含著歷史感與時代感的深沉、遠大的心志。歷史中的曹操沒有完成他澄清天下的壯志,但他的詩歌卻感動著后人。蘇軾的《赤壁賦》為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構(gòu)擬了一個悲壯的寫作場景:“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這個場景被小說《三國演義》、戲曲《群英會》不斷地再現(xiàn),成為動人而有詩意的一幕。
(徐興無,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經(jīng)學,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和文化。著有《經(jīng)緯成文:漢代經(jīng)學的思想與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