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能力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能力。初中歷史學科是學生學習的起點,因此對學生進行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而史料實證能力是初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指標之一,是當前環(huán)境下強化學生歷史分析和學習能力的關鍵。所以教師應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加強史料實證能力重要性的普及,并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實現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針對性培養(yǎng)與強化。
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重要性及問題
在當前的初中教育中,素質教育越來越成為核心問題。在強化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下,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和強化越來越受重視?!笆妨蠈嵶C”素養(yǎng)是指學生能夠在真實、可靠的史料基礎上得出歷史結論和評判的能力和品質,這是其進一步養(yǎng)成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及歷史反思素養(yǎng)的基礎。也就是說,史料實證的素質和能力是強化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其積極意義不僅表現在對學生當前歷史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高,更能夠體現在對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加強社會適應性等方面。同時,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過程也是進一步激活學生思維、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
但是,從當前的初中歷史教學情況來看,在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部分教師在觀念上有所偏頗。這不僅體現在教師對于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不夠重視,還體現在教師對于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方法策略的認識不夠深入、專業(yè)能力欠缺等方面。其次,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上缺乏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單方面知識講解的課堂會與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發(fā)生沖突,進而影響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最后,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相互之間的了解,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這對教師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有負面影響。
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
1.轉變觀念,強調史料實證能力的作用。對于培養(yǎng)初中學生歷史學科史料實證能力這一新要求,目前大部分初中歷史課堂都沒有明顯成果。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在于部分教師對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的認知不夠深入。他們雖然初步意識到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是受到重視程度以及專業(yè)素質、教學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進行教學設計以及課堂教學時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有些教師甚至直接忽視對學生這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主導作用,受教師意識或教學能力的影響,學生自然對史料實證能力缺乏認知,不夠重視。因此當前最重要的就是轉變師生雙方的觀念,強調史料實證能力對于學生歷史學習以及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
具體來說,主要可以從學校以及教師自身出發(fā)采取措施。一方面,學??梢圆扇∠到y(tǒng)教學課、主題講座或者是特色教研活動、教學比賽等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引導教師認識到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借助這些活動來推動教學探究,提升教師的實際教學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需要積極地自我提升,通過與其他優(yōu)秀教師的交流、對學生日常歷史學習需求的觀察了解,以及對相關主題最新資料的學習等方式來強化自己在史料實證能力培養(yǎng)方面的教學能力。在教師隊伍轉變觀念、能力提升的基礎上,學生才有可能隨之轉變自己的觀念,實現史料實證能力的切實培養(yǎng)與強化。
2.深度挖掘課堂中史料實證的教學素材。史料積累是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根本,因此需要教師有廣闊的史料積累,借助多種途徑深度挖掘與初中歷史相關的史料,多渠道挖掘史料,建立豐富史料實證教學的資源庫。早在20世紀70年代,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就開始嘗試史料教學,而我國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史料教學,研究時間較短,而且到21世紀后,教育領域才開始重視史料教學,并積極開展實踐。對于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要先從積累史料著手。教師要有明確的積累史料意識,如在閑暇之余積極收集與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有關的史料,構建小本史料資源庫。但在一線教學中,由于教學進度與工作條件影響,學生沒有機會見到原始史料。在此可采取下面措施:首選教材中提供的史料;其次是利用網絡途徑,如知網、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等高質量網絡平臺,借助其中海量的史料擴大教學視野;教師可認真閱讀教輔教案,擴大史料;各省市歷年來的中考題也是教師獲取史料的主要來源,可利用這些高質量的史料培養(yǎng)學生歷史思維。通過以上措施組成一個針對性強、質量高的初中歷史史料資源庫,借助教學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可以大大降低教師備課負擔。
3.在課中使用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史料。傳統(tǒng)教學中,很多教師在課堂中使用的史料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其生動性不強,影響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要充分思考學生的學習興趣,選擇的史料也要能夠激發(fā)其興趣的內容,創(chuàng)建良好課堂氛圍,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歷史學習中。歷史本就是豐富多彩的,但是有的教師卻片面地認為歷史必須是嚴肅的,所以選擇的史料也是嚴肅的,導致課中教學氛圍低沉,學生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作者認為無論是哪一科目的教學都要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初中歷史教學也是如此,教師要選擇適合且有趣味性的史料以呈現教學內容。另外,還可借助互聯(lián)網技術整合史料,將內容以微視頻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以此化解教學難點,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歷史素養(yǎng)。例如《金與南宋的對峙》教學中,教師課前布置的作業(yè)為“請你準備岳飛抗金的故事,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教師以此故事制作北宋、遼的形勢圖和金、南宋的對峙形勢圖,課中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這些形勢圖,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岳飛被后世稱作民族英雄的原因,無形地激發(fā)學生對故事的深層思考,進而可以理性與客觀地評判北宋的滅亡,在增強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同時,還增強了國家情懷。
4.利用網絡,強化學生的史料整合能力。在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的過程中,強化其收集、整合史料的能力是基礎環(huán)節(jié)。只有在具備豐富的基礎資料的前提下,對史料的分析解讀才能夠更加全面。而在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上,史料的搜集往往處于教師的責任范圍。在開始教學之前,教師在相應主題之下搜集資料,并且結合教學的過程和目的進行整合,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完成分析解讀。這就導致目前大部分的初中學生對于史料搜集整理缺乏意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史料搜集的意識,通過設置課堂任務、歷史故事、情景動畫等方式讓學生意識到史料搜集整理的重要性,并且形成習慣?;ヂ?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使得社會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在這一時代下,學生會面臨更加復雜的挑戰(zhàn),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誘惑,但互聯(lián)網也拓寬了學生接觸信息的范圍和途徑。所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數字資源來完成相關主題下的史料收集和整合。
例如,在進行《工業(yè)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這一單元的課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前置學習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布置史料搜集的任務。學生要利用課下時間,通過計算機、圖書館以及對話采訪等途徑,盡可能多地搜集工業(yè)革命和工人運動的相關歷史資料。在搜集的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要保證歷史資料形式的豐富,不僅要有文字的形式,還需要有圖片、音頻以及視頻等;另一方面,學生要學會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以及歷史資料之間的聯(lián)系來判斷史料的正確性,對這一主題下的史料進行初步篩選。完成史料搜集之后,學生還需要結合教師給出的學習任務對史料進行簡單整合,使其呈現得更加有條理,便于后續(xù)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使用。所以在培養(yǎng)初中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過程中,引導其形成史料搜集的意識和習慣,并且加強學生辨別史料真實性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任務和環(huán)節(jié)。
5.自主探究,引導史料解讀意識的形成。在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中,史料的作用在于引證,是了解和解讀歷史事件的必要基礎。這也就意味著在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于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才是關鍵。但是從當前學生的歷史學習情況來看,教師首先需要做到讓學生初步形成對史料解讀和分析的意識,在此基礎上再借助自主探究的課堂模式來強化其史料解讀的能力。
例如,在《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這一單元的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前置學習環(huán)節(jié)往往已經得到了大量關于這一主題的真實史料。在課堂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自己搜集到的史料進行簡單分享。在分享之前,教師需要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簡單了解教材中這一單元的知識內容,并且要求其按照教材中的知識框架和邏輯完成課內外資料的整合,之后再進行集體分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需要對搜集到的史料進行分析,并且按照主題內容進行史料的解讀,這樣才能將史料融入教材的知識點和框架中?;诋斍俺踔袑W生存在史料解讀分析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需要借助于探究任務或者是互動問答等手段來引導學生的整個解讀過程,幫助學生把握整體的方向,提高正確率。通過這種自主探究為主的課堂教學,學生的史料解讀能力能夠得到有效提升,進而實現強化初中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目的。
6.通過課外學習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是系統(tǒng)又復雜的過程,無論是課內學習還是課外學習都是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課外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將此與課內活動結合,提升史料實證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在課外自主搜集史料掌握方法。教師可結合史料實證能力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有意識教授學生搜集史料的方法;還可以通過課前預習任務、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搜索史料。另外,借助多種實踐手段,引導學生獲得對歷史的認知。以“論從史出”為學習歷史的基本原則,教師可以通過歷史小論文,讓學生借助史料,得到自己對歷史的認知,此形式可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體會“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基本要求。所以教師可在課后作業(yè)中,設置開放性小論文,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找尋史料,驗證自己的觀點。論文題目的設置不能過大,需緊密結合選題進行,以此培養(yǎng)學生實證意識。
綜上所述,隨著新課改的深化發(fā)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性逐步得到了教師的關注和認可。而史料實證能力是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強化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所以教師需要進一步強化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初中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強化,以及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