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以杰, 劉 冰
(淮陰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近年來,隨著高校招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高校貧困生的數(shù)量也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趨勢[1]。黨和政府歷來重視教育公平工作,目前我國已經(jīng)形成了政府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獎、貸、助、勤、補、免”全方位資助體系,有力地保障了貧困學子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在此過程中,大多數(shù)受助學生能夠心存感恩,并通過努力學習和社會實踐回報國家和社會的幫扶,但也有少部分受助學生存在著感恩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缺失等現(xiàn)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有一顆感恩的心很重要,所有的人都要有感恩的心”,對青年人提出“要學會感恩”。高校貧困生是國家“精準扶貧”政策重點幫扶對象,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514.05萬建檔立卡貧困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呈現(xiàn)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數(shù)以百萬計的貧困家庭有了大學生,飛出了“金鳳凰”[2]。在國家資助政策支持下,高校大部分的貧困生能自立自強,但仍有一部分貧困生存在著感恩意識缺失的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對國家缺乏感恩之心,對國家和社會的資助認為是“理所當然”“不要白不要”,因資助名額有限而“爭當”特困生,甚至有些非貧困生通過“造假”來企圖獲得助學金;二是對學校資助工作缺乏尊重,對學校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挑三揀四,獲得資助后,不注意節(jié)儉,揮霍浪費,部分受助學生覺得資助金額太少,埋怨學校、老師,不懂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三是對父母缺乏感恩,認為父母的付出是天經(jīng)地義的,需要用錢時想到父母,把父母當成是“提款機”,沒有承擔應有的家庭責任;四是獨立自強意識不強,“等、靠、要”思想嚴重,不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就業(yè),只想通過家長、學校和政府解決自己的困難;五是心態(tài)冷漠,對國家、社會、他人不關心,甚至對資助和幫扶過自己的人,有的學生連說一句感謝話、寫一封感謝信都不想做、不愿做。
資助政策是一種福利政策,當救助成為一種窮人習慣的獲取,失業(yè)者不再積極渴望有一份謀生的職業(yè),反貧困政策出現(xiàn)“鈍化現(xiàn)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校大學生資助政策發(fā)展呈現(xiàn)三個趨勢:“資助金額越來越大”“資助種類越來越多”“從大鍋飯式的普遍無償資助發(fā)展到了無償和有償結合、重點突出的資助體系。”[3]過度資助使救助成為一種習慣,進而導致資助政策“鈍化現(xiàn)象”,在資助育人層面上表現(xiàn)為部分受助學生的“無感化”,認為“理所當然”,甚至通過弄虛作假偽造貧困證明來獲得一份資助款。
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Oscar Lewis)提出了“貧困文化”理論,這一理論認為,“貧困文化”是一個擁有自己的結構與理性的社會亞文化。它表達著“在既定的歷史和社會的脈絡中,窮人所共享的有別于主流文化的一種生活方式。”也表示著“在階層、高度個人化社會里,窮人對其邊緣地位適應或反應”[4]。貧困文化的存在,一方面是窮人在社會強加的價值規(guī)范下無法獲得成功而采取的種種應對挫折和失望的不得已選擇;另一方面,也有相當部分的窮人,他們心甘情愿生活于自己的文化圈,從而形成貧困亞文化對大社會的拒斥、隔絕的關系。貧困文化在資助育人層面上反映為部分學生對于資助的“坐吃等靠”的思想,缺乏感恩之心、社會責任感以及獨立自強的能力。
貧困生認定是實施資助的首要環(huán)節(jié),目前我國高校的貧困生認定制度并不完善。高校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中,基本上以學生自己填寫申請報告為主,為了獲取資助,有部分同學夸大甚至謊報家庭經(jīng)濟困難程度,而一些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民政部門隨意開具貧困生證明也為貧困生認定中弄虛作假提供了便利。此外,部分高校在貧困生認定中忽略了對貧困生隱私的保護,使得一些貧困生因敏感或自卑而放棄申請資助,在客觀造成了一些家庭并不困難的學生獲得資助而部分真正貧困學生沒有獲得資助的不公平現(xiàn)象,從而導致部分學生對資助政策的不理解,更無從談起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
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感恩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應當建立和完善感恩教育制度體系。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難以形成感恩教育效果的評價標準,高校又面臨著較為繁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相對于教學和科研的具體考核標準,高校則會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增強學生知識儲備、鍛煉其專業(yè)素養(yǎng)上[5],而忽視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感恩教育。一些高校將資助育人簡單等同于物質(zhì)幫扶,認為只要將貧困資金發(fā)放到貧困生手中,資助任務就算完成,資助育人工作未能有效下沉,對于貧困資金如何使用以及貧困生的心理變化較少關心,未能觸及受助學生靈魂深處,未與學生形成心理共鳴,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局限于征文、演講等簡單活動,難以發(fā)揮助學金資助育人的功能。學校感恩教育未能制度化、體系化,是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后,我們在向西方學習先進科技的同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也影響著人們的價值觀。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身處校園的大學生未能獨善其身,在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方面受到?jīng)_擊和影響。部分受助學生在 “金錢萬能”“權力至上”等消極思想的影響下,出現(xiàn)“拜金主義”傾向,缺乏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缺失感恩知恩報恩之心。此外,中國家庭傳統(tǒng)的“護犢”思想較為嚴重,即使在貧困家庭仍然堅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孩子”的思想,這也導致了部分貧困學生產(chǎn)生利己主義思想,對國家、社會、家庭對自己的關愛視為理所當然,未存感恩之情。
感恩教育是高校立德樹人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又易落入“政府發(fā)文、學校實施、學生應付”形式主義活動中,呈多主體分散教育形態(tài),教育效果很難讓人滿意。為此,應當構建“政府引導、學校擔責、家庭聯(lián)動、學生作為”的“四位一體”多主體協(xié)作感恩教育制度體系。政府在此體系中要充分發(fā)揮統(tǒng)籌規(guī)劃、充分調(diào)研、制定政策、合理引導的功能;學校要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完善貧困生認定制度體系,保證公平公正,做深做精資助育人工作;家庭要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氛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做好父母榜樣作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感恩;受助學生要充分作為,積極參加國家、學校組織的感恩教育活動,充分了解國家資助育人政策,把感恩之心化為報國之志。此外,要做好感恩教育的評價反饋機制,對感恩教育活動的效果滿意度進行調(diào)查反饋,不斷完善、暢通各主體之間的聯(lián)合協(xié)作長效機制,形成措施得力、過程深入、效果滿意的感恩教育制度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建立了“獎、貸、助、勤、補、免”立體資助體系,再加上企業(yè)捐助、慈善基金等社會公益慈善組織的幫扶,基本實現(xiàn)對高校貧困生全覆蓋資助。國家和社會對高校貧困生的資助金額大、種類多且多為無償,心理學“凡勃倫效應”理論認為“沒有付出的收獲往往不會被珍惜?!边^度的無償資助并不能取得應有的育人效果,反而會導致懶惰思想的產(chǎn)生?!坝袃敗钡姆答佇唾Y助是指受助學生要通過參加一定量的勞動教育活動,如公益活動、勞動實踐、政策宣講、感恩傳遞等才能獲得受助資格。反饋型資助有助于受助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獨立自強,增強其對國家資助政策的了解,從而提升受助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感恩意識和責任擔當。
當前我國高校對貧困生資助形式主要以經(jīng)費助學為主,這也是解決貧困生經(jīng)濟困難最直接的方式,但這種方式很難助力貧困生成長成才、獨立自強,育人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一些貧困生在接受了補助金之后出現(xiàn)“等靠要”的思想?!胺鲐毟臃鲋尽?,高校應當豐富助學方式,變經(jīng)費助學為以“扶志”為目標的多渠道助學模式,如高校可以拓寬貧困生勤工儉學的路徑,協(xié)助貧困生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通過校企聯(lián)合為貧困生推薦合適的工作和實踐機會,鼓勵貧困生多參加勤工助學、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公益服務等活動,讓貧困生在實踐行動中成長,在愛心活動中學會感恩。
相比于“撒網(wǎng)式”的零散感恩教育模式,通過建立貧困生社團,以社團為載體開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學校對貧困生群體實施更為深入、全面、系統(tǒng)的感恩教育。社團化育人是利用大學生團體依戀的總體心理特點,通過大學生朋輩的社團項目互動,積累一定的文化資本,探索大學生處理情感、認知和社會因素之間相互關系,幫助他們完成社會化的過程。以社團模式開展貧困生感恩教育能夠充分發(fā)揮社團的朋輩示范作用,資料顯示,高校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30歲,屬于青年中期,同齡同輩之間人際關系彼此影響比率高達80%[6]。通過身邊人講述身邊事,更能引起貧困生群體的共鳴,從而提升感恩教育效果;再則,有助于學校集中校內(nèi)外優(yōu)勢教育資源對貧困生群體精準發(fā)力、系統(tǒng)實施感恩教育活動,如學??梢耘c社會企業(yè)或教育基金會合作開展資助育人合作,如江蘇省內(nèi)22所高校與江蘇陶欣伯助學基金會開展項目合作,資助來自農(nóng)村地區(qū)的貧困有志學子,目前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高校在感恩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通過對貧困生物質(zhì)幫扶和精神幫扶,幫助貧困生建立信心、完善人格、完成學業(yè)、提升能力,最終實現(xiàn)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貧困生首先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積極地悅納自己,科學地塑造自己,充分認識到我國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對國家和社會對自己的關愛心懷感激,提升自身的社會責任感。要從被動接受感恩教育轉變?yōu)橹?、感恩、報恩的行動人,化拳拳報國之志為報國之行,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先鋒力量。
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感恩教育體系不健全、社會復雜環(huán)境的影響、家庭感恩的忽視以及資助育人工作未能有效下沉。高校貧困生的感恩教育是一項多層次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構建“政府引導、學校擔責、家庭聯(lián)動、學生作為”的“四位一體”多主體協(xié)作感恩教育制度體系,培育校園感恩文化,優(yōu)化資助育人政策,建立感恩教育評價體制,豐富感恩教育載體,努力完成為黨育才、為國育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