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民
冬天的馬煒,左手上戴一只腕表,只有在他伸手高攀一根干透了的枯枝,或者陷在沙發(fā)里半轉身夠背后矮柜上的茶杯時,才能發(fā)現。平時,它被軍綠色帆布工裝服袖口和黑皮手套沿口遮掩。這只腕表不是名牌,更像是一只躲藏在母親腹部沒有名字的小袋鼠,我們只知道它是一只表而已。如果仔細地看上兩眼,會覺得它比印象中更老土,無法和勞力士積家百達翡麗等名貴攀上血統(tǒng),倒是和八十年代的上海牌極為相似,體現的不是一種男性的時尚魅力,而是饑餓時期絕望中蘇醒的民眾對飽食的追求。但是這腕表在馬煒手上,當他用左手遞過來一根煙時,腕表在昏黃的壁爐火邊輝映出不容侵犯的倔強的光亮,并展示出令人神往的年代感,頓生敬畏之心。
他有好幾雙皮手套,但只有兩種顏色,黑色和咖啡色。在任何場合,馬煒的手套都不會離開他的身體,哪怕是需要裸手翻稿紙的時候。他會把手套斜插在上衣左邊的斜口袋里,呈合十狀疊著,手套的手指整齊地露在外面。我一直擔心會掉落下來,但是始終沒有。他下身穿一條有很多口袋的厚料子褲,長年配靴子,像個街機發(fā)燒友,或者不務正業(yè)的攝影師,雖然他跟這兩樣都不搭邊。十年前他更喜歡穿牛仔褲,褲腳口要卷上一圈,露出灰白的內襯,當他背上背包登山時,會把這一圈褲腳翻下來,蓋住腳踝和鞋幫的一半,他說這樣是為了防止毒蛇咬。他夏天戴帆布帽,但是冬天不戴,所以我能發(fā)現以前濃密略顯卷曲的頭發(fā)在漸漸稀少。幾年前,他把頭發(fā)剪短了,彌補了這點不足,看上去似乎比十年前更精神。
他一直固執(zhí)地藏著一塊手帕,很偶爾,等到最后一口飯咽下去,他愜意地將漱口水吐進碗里時,會從褲袋里取出折疊整齊的灰色的手帕,打開一層擦一下嘴,然后重新折好藏回去。他的手帕是非常難得一見的,簡直算是靈光一現。在大聚集的宴會場所,當他一聲不吭地拿出手帕,展開成灰鴿的兩只翅膀,在眾目睽睽之下捂住鼻子,清脆一擤,那是如何地通達,且優(yōu)雅,特別是同時還露出半塊腕表的時候。
我有十年左右,幾乎和馬煒沒有聯系。這么久沒聯系馬煒,現在試著寫他時,發(fā)現記憶變得很模糊。也許年紀有點大了,記性遠不如從前。這幾天,在書柜里翻找老東西,逐漸有點回憶,馬煒和這些老東西有關。就像我老家門口那條河,砌了石坎,水下面的部分,住了好多黃鱔,你用手探下去找是找不到的,但是用蚯蚓一誘,一個個滑溜溜的頭就會伸出來,時不時吐個泡。記憶就如此,你要憑借一樣東西,才會清晰出現。當然,他寫過的那些小說,倒是印象深刻。但是通過他的小說來寫一個人,似乎是一個不真誠的方式。我和他的交情遠甚于此。
很多年沒聯系馬煒,也就是說,我很多年沒寫文章了,不知道怎么寫一個熟悉的人,這才是我目前的困惑所在。
馬煒有個老婆,有個女兒,有個父親。他的親人中,這三位我見過。他老婆很賢惠,說話聲音很輕。我的名字土,叫喚起來不好聽,但是在他老婆的嵊州腔口語中,聽起來很順耳,幾乎是一種柔美,但做菜一般。他女兒,那時候很小,讀初中吧,不黏他,沒和我說過話。他的父親,唯一的一次見面就在殯儀館,從馬煒的經歷中得聞,對他的孩童時代影響很大,那時,父子倆都住在東北,營口。
所以,在寫作人的圈子里,他一直操一口純正的普通話。在南方,在嵊州星期八民宿那樣的聚會場合里,大家對著某個小說聊痞了的時候,他就會用這種普通話口音(我也說普通話,但是北方人聽不懂)鎮(zhèn)場一下,把我們的話題拉回到嚴肅的渠道上來。以前,紹興作協(xié)換屆大會上,馬煒作總結發(fā)言,語音低沉有爆發(fā)力,舌頭在口腔里卷動,像一個混凝土攪拌機,吐出來的每一個字都像是旋轉著的燒熟的松子,清香,純正,非常東北,我感覺這會議開出了中國作協(xié)換屆的味道。
和馬煒第一次結識,是十六年前杭州的一個青創(chuàng)會上,大家住在之江飯店。從那時起,我對這樣的會有點了解。有點像運動會,我和他同是“紹興代表團”的,一共六人,他鑒于歷年來成績突出,擔任團長,剩下五個團員,三個是小說運動員,一個是詩歌運動員,還有一個不知道了。三天的會開好,我和他,還有斯繼東,有了交往,以小說的名義吃喝玩樂,一晃十多年。
哦,記起來了,還有一個是海飛,喜歡仰起頭瞇著眼說話,這樣看上去,他的厚眼鏡片上總是白茫茫一片。
因為工作的變更,馬煒換過好幾處辦公室,嵊州有兩處我去過。最早的是老文聯辦公室,墻上掛著當地老書法家的題字,“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估計是墻里經常滲水,所以“無產者”的木匾起了霉灰,宣紙上也布滿了淡黃色的污斑,不過并不影響字底下坐著的他見到我時歡快的心情。第二年搬到老竹編廠的頂樓上,辦公室變得很大,幾乎是先前的四倍,四周是光禿禿的白墻,沒有懸掛一幅字畫,那幅“無產者”被他拋棄了。其實他也不喜歡書畫,覺得墻光著更使人愜意。后來他去紹興工作,又更換過三處辦公室,其中有一處是在圓洞門里,辦公室是新裝修的,桌子窗子和地板都擦得锃亮,辦公室的墻上,“無產者”回歸了,但是書寫者換過了,對面的墻上還掛著一幅同樣尺寸的花鳥,這樣顯得辦公室頓時華麗了不少。我不喜歡這樣的辦公室,更不喜歡在這么好裝修的辦公室里掛“無產者”。圓洞門時,我放棄了寫作,所以他后來的辦公室我沒有去過了,據說在機關大院里,進出不像先前那樣自由了。
我們幾個人,由于都寫小說,所以經常聚在一起,聊一下誰誰寫的新作,順便搓一頓,到后來,加入了登山露營的活動,這樣就堅持了這么多年。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只聊小說不做其他,就等于幾個人在沒菜的情況下干喝白酒,最終是堅持不了多長時間的,現在有了飯局、露營,還有其他能說不能說的共同經歷,佐料很多,這酒就喝得歡暢了。到現在,我們之間,不單是文友,更是弟兄了。最近的一次聚會,小說聊盡,離別前的胡扯中,我說了些感嘆命運的話,馬煒說:“還有我們幾個在呢,怕什么。”讓我感受到“組織的溫暖”,這種感覺,久違了。其實,這種超乎小說的溫情,多年來一直存在,只不過我游離這么多年,有些淡忘了。
馬煒是我們幾個人中的領頭羊,是“2830”第一代教父,他每一個辦公室都是我們曾經活動的地方,他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我非常依賴他,受到不少來自于他關于寫作的啟發(fā),并且因此做過好幾年文學的夢,盡管最終毫無成績慘淡收場,但是這份感激一直在,這份收獲一直在,我種的茄子上面開出了牡丹花。
老實說,馬煒是個捉摸不透的人,他有一種天生的神秘感,你永遠不知道他下一秒在想什么,這種感覺真好。他是一個不用了解就很好相處的人。也許他內心也建有一種秩序,守著一份理想,但是我們無法具體獲知,只有在聊天時能發(fā)現一些他的小說觀的端倪,也許這樣的發(fā)現也是錯誤的。因為,他從來沒有系統(tǒng)地說起過自己的寫作觀點,他更加樂于在別人的觀點上談自己的感受,或者直接反駁。他雖然說起曾經年少輕狂過,但是我接觸的十來年里,他總是沉著如一瓶惰性氣體,穩(wěn)重如一塊長滿苔蘚的花崗巖石,哪怕是在野外的篝火邊上,他也總是默默地翻動著將滅的木頭,眼睛直愣愣盯著火焰發(fā)呆。他有時更愿意扮演一個聆聽者。最近的一次討論會上,我發(fā)現他比先前的說話又少了很多,難道他現在想把“全世界無話者”都“聯合起來”?難道他最近熱衷于忌言?不知道欵。
馬煒有個山頭,在嵊州的郊區(qū),有兩間空蕩蕩的工具房,他想在其中的一個房子里安個壁爐,我在那里看到過滿天繁星。我不知道這個山頭的名字,只知道以前大家一起去過的一個山頭叫“狗哭嶺”。我們內心都有個“占山為王”的美夢,大家找一個高出城市許多的高地,然后搭建一些房子,周邊杳無人煙,卻交通便利。我們有個不寫作的朋友,嵊州人民醫(yī)院的劉大。我們聚集山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他叫上來使喚他,叫他收集柴禾,叫他除草,叫他在山崖邊上立個圍欄,叫他燒水,而我們,各自坐在自己認為最舒適的地方,監(jiān)督他忙活。
(責任編輯:李璐)5210B99C-E6B6-4DD2-850A-4DF5AF08D7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