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利平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作為學校應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更加清晰地指出了對“人”的培養(yǎng)目標,強化了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從而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把課堂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以教材為依托,深入挖掘文本的德育教育價值,以課前三分鐘為契機,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豐富多彩的育人活動為載體,推進“五育并舉”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教學策略,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五育并舉? 語文德育教育? 創(chuàng)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核心使命,是堅持五育并舉、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構建良好教育生態(tài)的核心任務。而基于五育并舉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除了語文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外,對育人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摒棄傳統(tǒng)的唯分數論,唯成績論的教學方式,大膽創(chuàng)新優(yōu)化小學語文德育教育的策略,從而踐行“立德樹人”的宗旨,落實“五育并舉”呢?
一、以教材為依托,挖掘德育元素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準確的價值觀”。教材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基本工具。小學階段的每一本語文教材,都是巨大的德育資源寶庫。教學時,以教材為依托,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資源,充分滲透德育教育,從而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促進學生發(fā)展,是小學語文教師肩負的重要育人使命。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本單元以“愛國情懷”為德育要素,分別編排了精讀課文《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圓明園的毀滅》和略讀課文《小島》,幾篇課文所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異,但貫穿其中的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家國情懷。例如第14課《圓明園的毀滅》中講道,圓明園曾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皇家園林,被稱為“萬園之園”,可這樣的人間奇跡卻被侵略者付之一炬,這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永遠不能忘記的傷痛和屈辱。教學本課時,教師要緊緊圍繞單元主題要素,通過對比感受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被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激發(fā)孩子們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以及對侵略者強盜行徑的痛恨,適時對孩子們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根植家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不忘國恥、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以課前三分鐘為契機,拓寬德育渠道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前三分鐘活動逐漸被重視起來,形成了課堂教育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拔逵⑴e”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合理地利用好課前三分鐘,是拓寬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在我們班,我和孩子們一起制定了每周語文課前三分鐘的德育教學計劃,內容涵蓋愛國主義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挫折教育、勤勉教育、責任教育等。教師以文本教學內容、新聞熱點、身邊案例為切入點,讓孩子們通過故事演講、小品表演、推薦一篇美文或一部電影等方式,讓德育之花悄然浸潤語文課堂。如觀看了電影《長津湖》后,我就讓孩子寫寫觀后感,然后利用課前三分鐘的時間進行演講展示,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使他們深受愛國主義教育,明白了保家衛(wèi)國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士是打不垮的鋼鐵脊梁,那一個個頑強拼搏的“冰雕”勇士才是學生們該追的“星”。
三、以信息技術為手段,助推德育教育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類已步入飛速發(fā)展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工具手段,已當成當下每個教師都應具備的教學技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fā)活躍學生的思維,滲透德育思想,更好地實現五育并舉與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從而助推德育教育。如教學《慈母情深》一文時,文中母親那么辛苦,那么瘦弱,卻還盡量滿足我的“要求”,這份博大而深沉、樸素而崇高的母愛,讓我“鼻子一酸,感動不已”。你有過鼻子一酸的經歷嗎?試著說說吧。“當自己生病時,媽媽連夜送我上醫(yī)院”“奶奶總是第一個起床為我做早餐”“爸爸每天騎車送我上下學”——孩子們從課文中的母親身上受到啟發(fā),思維大開,由教材走向生活,由母愛喚醒德育。這時,我順勢利用多媒體播放瀘縣9.16抗震救災的感人視頻畫面,視頻中老師們冒雨搭帳篷、震后家訪慰問;志愿者通宵達旦堅守崗位、安撫受災群眾;救援人員連夜源源不斷地送來救災物資等,孩子們認真觀看著,深受教育,有的偷偷淚目,有的豎起大拇指為英雄點贊,有的還發(fā)出了“生于華夏,何其有幸”的感慨。本環(huán)節(jié),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通過視頻創(chuàng)設的生動情境,引導孩子們學習這種大愛、堅強、互助、樂觀、感恩、擔當的精神品格,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
四、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德育內涵
基于五育并舉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教師不要僅局限于教材,一定要對課程內容進行有效地再開發(fā)再利用,從而走出教材,通過設計開展多元化的語文實踐活動,將德育思想融入學科活動,以活動為載體,豐富德育內涵,達到課程育人與活動育人的統(tǒng)整,使學生從活動中接受感染熏陶。例如古詩文是我國燦爛文化的瑰寶,為傳承國學經典,語文組特別籌備舉辦了首屆“詩情畫意? 清音雅韻”語文節(jié)的活動,通過組織全校學生開展古詩詞吟誦比拼、千人詩詞書寫大賽,分學段開展“吟誦小主播”“詩文名片秀”“詩人少年說”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校園里掀起了一股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熱潮,營造出了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孩子們感受到了中華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又如教學完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后,隨即舉行了四年級“成童禮”儀式,通過真心話告白、家長與孩子互贈禮物、感謝師恩等活動,使學生真切感悟成長路上的苦與樂,也受到了“習禮、明孝、知愛、感恩、立志”的德育教育。
總之,在五育并舉下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巧妙滲透德育思想,不斷創(chuàng)新德育教育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是每位小學語文教師都應該重視的育人任務。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挖掘文本蘊含的德育元素,開展多元化的教學實踐活動,通過五育并舉、德育潤心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觀念和正確的思想意識,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