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宏偉
【摘? 要】陶行知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曾提出/的多種有效的教學理念,對推動教育的進步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仍舊適應于現如今的課堂教學領域。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合理應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發(fā)展初中歷史課堂的實際教學成效,加強陶行知思想與現代教育的融合。本文對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應用陶行知思想進行探討。
【關鍵詞】陶行知教育思想;初中歷史;應用策略
一、初中歷史教學面臨的現狀
(一)觀念上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在歷史課程的功用與價值的認知方面始終存在著無用論,正是這些漠視歷史教學價值的落后思維制約了教育。初中歷史教師并沒有意識到歷史教育對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意義,所以在課堂中總是以應試為導向,以歷史事件、知識點及其記憶方式為重點內容,對歷史課程中的價值和情感、方法和過程、能力和知識等三維目標涉及較少,抑制了學生了解歷史的積極性,時間長了教師也會降低教學熱情。
(二)課程體系建設不完善
新課改后的歷史教材內容將更加科學化,從而形成了全新的歷史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但是在時間要求和物質準備等環(huán)節(jié),推行這種新教學模式將困難重重。如利用探究教學法開展課程,此方式需要學生具備自主建構性和主體性,要豐富歷史資源等技術準備和物質準備,受資本保障、資源供給、時間保障等的制約與影響,從而提高了實現這種教學方法的難度,影響了課程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性。
(三)教學主體存在的問題
初中歷史教師資源不足是中國現在史學教育存在的現狀之一。由于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學科素養(yǎng)不足,再加上高校長期忽視對史學師資的培訓,使得史學教師提升自己素養(yǎng)的渠道比較狹窄、空間較小,嚴重影響了史學教師的進取心與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對社會歷史的了解也僅僅是為了應對試卷,因此不少學生都認為史學就是死記硬背,對與自己發(fā)展有緊密聯系的社會歷史教學方式的掌握、對史學思維的培養(yǎng)和對史學價值觀的認知都較少?,F在史學課程主要還是使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師沒有根據傳統(tǒng)教材運用有效教學資源開展對新教學方法的探究,也無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
二、陶行知思想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
陶行知思想重點強調了學生們在實際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初中歷史教師也應該主動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方針。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歷史學習積極性的提高,導致初中生對歷史科目喪失學習興趣。但改革下的課堂需要教師看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先樹立“以生為本”的理念,為后續(xù)陶行知實際理念在教學課堂的應用做好準備。傳統(tǒng)方式下的教師僅僅講解基礎內容,在此過程中并沒有讓學生去自己思考,因此學生在學習上存在欠缺,學生的個人素質與綜合能力也得不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各位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的實際教學重要地位,堅持落實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給予學生豐富的空間與時間來完成知識的學習、思考與實踐的落實,同時可以開展小組互評,從而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促進學生對歷史實際作品的個人掌握理解力,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創(chuàng)設豐富的歷史情境
史學帶有過去性的特征,學生無法身臨其境地體會。但大量的史學照片、文本資源、錄像資源等幫助我們再次創(chuàng)造史學情景,進而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歷史的興趣。具體措施主要有,通過人物表演、排練課本劇、分組辯論賽等,營造教學的新情景。例如在學習第八期的上冊《辛亥革命》時,筆者通過實際地組織落實革命歷史劇演出,選擇四名學生扮演反動排長、金兆龍與兩名革命軍的角色,從而更好地展示文章內容與人物特色,使學生親身體會革命的慘烈,也實現了革命歷史思想教育與情感教學的目的。
(三)把握教學特點與重點
初中歷史教師應在充分掌握歷史教學本質的基礎上把握知識教學的特點,確定探究性教學的重點。首先教師在應用探究性教學理念時需要立足于歷史現實。歷史來源于生活,而歷史知識又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歷史現實原則指的是使用歷史知識處理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這主要含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現實與教學相結合,教育應立足于學生的歷史現實;二是教師應把實際生活與歷史教學融為一體,歷史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來選擇與實際有關的教學方法與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使用歷史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習慣,提升初中生的學科素養(yǎng)。其次教師需要采用直觀的教學方式。歷史某些知識同樣具備一定的抽象性,而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具象到抽象的轉變過程中,所以初中歷史教師要想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程度,就需要依據初中生的學習特點與基礎能力來選擇較為直觀的教學方法,通過實物、圖片、視頻等多種方法幫助學生搭建歷史知識思維,從而更好地貫徹落實創(chuàng)新理念在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應用。
(四)組建實踐性課堂
現階段中學生歷史是教育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學生不但應擁有豐富的歷史基礎理論知識,還要跟緊時代步伐。歷史實踐性的課堂同樣能夠充分地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在傳統(tǒng)教學當中,班級中的學生只是考試的機器,缺少一定的實踐與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如今的教育視野下,原始的歷史課堂應當被打破,學生應該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容易讓學生養(yǎng)成伴隨一生的優(yōu)秀品質。
(五)提高學生課堂主體性
陶行知思想指導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師應該學會主動方式,更進一步地提高學生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地位,主動拋棄過去滿堂講的教學方式,落實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念,充分激起并發(fā)展班級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以學生為初中歷史課堂的主體,主動放手讓學生來進行課堂知識的實踐與探究,幫助學生初步掌握歷史的學習知識,綜合發(fā)展班級學生的個人歷史素養(yǎng),然后輔以嚴謹的步驟進行演繹證明。陶行知理念在課堂的落實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人歷史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與靈活應用知識的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實際發(fā)展,引導班級學生更好地進入初中歷史課堂的知識學習與知識實踐中,促進初中生歷史素養(yǎng)的提高與發(fā)展。通過設計有趣的教學情景可以把問題自然地加入課堂學習,同時還可以拓展出更多的問題,提高班級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引導學生對歷史進行深層次的學習,綜合發(fā)展初中歷史教學課堂的靈活性,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學習中進一步認識個人。
(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
初中生對傳統(tǒng)歷史知識興趣缺乏,教師也因為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在上課時通常會忽略許多精彩絕倫的生動場面,只是講解枯燥的考試內容,從而使得學生關注力不集中。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把歷史知識與班級中各位學生關注的情況相結合。教師們應創(chuàng)立生活化的教學情景,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歷史知識,將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相結合,從而促進學生對歷史實際作品的個人掌握理解力,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
(七)應用自主合作探究法
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具備多層次化與多樣化的明顯特點,因此構建更為高效的初中歷史探究課堂就需要主動創(chuàng)新自主探究教學理念與模式,這也是立德樹人教學理念在教學課堂中的有效應用方式。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讓班級的學生能夠更有興趣地加入初中歷史探究課堂中,通過小組間的合作與師生間的溝通來進一步發(fā)揮班級學生的個人探究意識,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進程。
(八)構建師生交流平臺
新媒體背景下的歷史教學不但應勇于突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教學觀念的約束,還應打破傳統(tǒng)歷史課堂中對教學時間與教學地點的約束。在將新媒體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進行有效結合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組建師生交流的平臺,從而進一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效率。通過新媒體技術下的交流平臺,教師可以隨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并對其進行教學點撥,同時也可以深入學生對歷史背景的了解,在日常教學中主動引入相關圖片、視頻、音樂等方式來鼓動班級初中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實際了解,促進班級學生個人學習能力與綜合歷史素養(yǎng)的發(fā)展。此外,教師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線上的學習平臺,學生在遇到學習難題時在交流平臺中向教師請教,從而幫助學生深入掌握歷史知識。例如教師可以設立微信群、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也可以實時在交流平臺上公布教學資料,以便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預習與復習。
(九)合理的教學評價
陶行知課堂不但應該是合作的課堂,同時還應該是高效的課堂,因此教師應主動加強教學課堂的教學評價,結合學生的個人學習情況、綜合表現、知識實踐能力等多方面來進行多元化的評價,針對教學中的教學步驟來組織高效的評價,主動引入師生、學生互評的評價新方式,綜合發(fā)展初中歷史教學中評價課堂的靈活性,促進學生對歷史實際作品的個人掌握理解力,激發(fā)學生們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評價中進一步認識個人,從而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個人歷史學習的實際成效。
(十)精心設問,培養(yǎng)能力
在運用現代史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必須精心教學設問,進行歷史學法論的指導;同時學生必須學會動起來,學會運用方法,從而真正達到教學能力素質培養(yǎng)的最終目的。教師在設問時要保證有適當的難度,但是也切忌提出問題太難,要盡量讓每個學生“跳一跳,摘果子”。史料在我國歷史知識學習中仍然有著重要的主導作用,通過加強史料教學分析,可以有效培養(yǎng)廣大學生獨立分析歷史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新能力。史料分析學習必須要始終立足于歷史課本,以學生興趣驅動引路,激活廣大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并始終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原則和教學方法,決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結束語
總之,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教學更體現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高瞻遠矚,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不但需要拓展學生的歷史知識,同時還需要通過多種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想、實踐能力與歷史素養(yǎng),真正做到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對歷史實際作品的個人掌握理解力,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提高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綜合成效,更好地提高初中學生的個人學習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徐登輝.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J].學園,2017(20).
[2]張奠宙,王振輝.關于歷史的學術形態(tài)和教育形態(tài)——談“火熱的思考”與“冰冷的美麗”[J].歷史教育學報,20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