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無形
點翠,是一種用翠鳥的羽毛點綴金、銀、銅等金屬底板的首飾工藝。翠鳥上背、腰部以及尾部羽毛以青、藍色為主,色澤雅致,與珠寶、衣物相襯,更顯高貴華麗,因此以翠羽為飾在歷代皇室貴族中頗受歡迎。
點翠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外儲說》記載有“買櫝還珠”的典故,文中描繪盛珠子的木匣“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此處的“輯以羽翠”便是點翠工藝的前身。《漢書》中記載妃子居所“壁帶往往為黃金釭,函藍田璧,明珠、翠羽飾之”。除此之外,唐詩中有“手持鳳尾扇,頭戴翠羽笄”,宋詞中有“只有余香留得住,滿地花鈿翠羽”的描述。宋朝時,翠羽之風(fēng)尤為盛行,皇室貴族、士庶人家的婦人裝扮均以翠羽為尚,京城內(nèi)外打造金箔、鋪翠、銷金的作坊多達數(shù)百家,往來通販多達數(shù)千人。
到了明代,這種工藝更是被廣泛運用在首飾上,終于以點翠之名出現(xiàn)在文獻中,皇族貴戚的家產(chǎn)清冊《天水冰山錄》記載“金廂玉點翠珠寶首飾”;坊間民謠《山歌》有段“李三阿媽借子點翠個螳螂”。
點翠達到設(shè)計制作的頂峰是在清初。清代宮中專設(shè)“皮庫”,用以大量收集翠羽,匠人需摘取活翠鳥的羽毛,以保證羽毛色澤鮮亮。不同種類的翠鳥,羽毛顏色不同,中國大陸以普通翠鳥、白胸翡翠(多分布在南方)、藍翡翠(多分布在北方)三種翠鳥見多,它們的羽毛分別以藍綠、青綠、藍紫色為主,所以遺留在江浙一帶的點翠飾品多以青綠色為主,而北方的多以藍紫色為主。然而,哪怕是同種類的翠鳥,所取羽毛部位不同,成品的色澤、覆蓋面積也有細微的差異。比如每只翠鳥的翼羽稱為硬翠,通常取毛10厘米;脊背羽毛稱為軟翠,取毛只取3厘米,色澤更勝一籌。早在《新唐書》中就記載了安樂公主的百鳥裙:“正看為一色,旁看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笨梢娪螟B類羽毛制成的衣裙受角度、光線影響,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視覺效果。
收集羽毛后,需要人“點”。清末關(guān)聯(lián)昌繪制有百工技藝線描稿,其中有一幅“點翠花”:一女子身旁有一罩子用以罩住翠羽,有一小爐用以盛放動物膠,爐火使膠體不至于凝固,以便粘貼羽毛,她坐在桌前,利用長條形工具“點”起翠羽,另一女子用細長工具“點”進金屬底座。
實際上,點翠工藝耗費巨大,質(zhì)量上乘的羽毛非常罕見,古時工匠在近一百只翠鳥中才能篩選出5-6只作為工藝材料。而古代點翠風(fēng)潮高漲,使得國內(nèi)翠鳥數(shù)量銳減,加之取活鳥羽毛的手法太過殘忍,清末時,點翠漸漸被燒藍取代,成為了一項奢華但幾近失傳的傳統(tǒng)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