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對大多數(shù)國人而言,“帕米爾高原”這個稱謂,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在于,它和“青藏高原”“華北平原”“大興安嶺”一樣,是從小就在地理課上學(xué)到的名詞,它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各類書籍、影視以及風(fēng)光攝影作品中;陌生在于,它實在是太過遙遠——攤開中國地圖,它位于雄雞版圖的最西邊,“雞尾”的西南角,新疆南部的邊緣地帶,距離我國東部最近都有3000多公里,最遠更是將近5000公里!無論是去過的人還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其實都不太多。
但帕米爾卻真真切切地存在著。
作為“高亞洲”的組成部分,它形成于數(shù)千萬年轟轟烈烈的板塊運動,地勢抬升后,深海變?yōu)楦咴?,位居如今亞歐大陸的核心腹地,橫跨中國、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國,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帕米爾的特殊之處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的高原那樣平坦遼闊,而是由天山山脈、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昆侖山脈、喀喇昆侖山脈這一系列偉大的山脈匯聚,互相糾纏盤繞后,形成的一處龐大“山結(jié)”。對于這個山結(jié)的具體范圍,如今仍存在爭議。但主流的觀點認為,其北為阿賴山脈,南抵興都庫什山脈,西以噴赤河谷為界,最東則到達公格爾峰和慕士塔格峰,面積將近10萬平方公里,其中孕育了無數(shù)高大的雪山、磅礴的冰川、肥沃的河谷、清澈的湖泊,還有獨特的生物種類……
除了地理上的意義,帕米爾高原還對人類文明產(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
無數(shù)年來,帕米爾盤踞于亞歐大陸的中心、文明交界的十字路口,可以說,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使得亞歐大陸的文明有了清晰的“中西分界線”。曾幾何時,馬其頓王國的東進在這里轉(zhuǎn)而南下,班固率領(lǐng)的漢朝大軍到此止步不前,歷史因此被改寫。此外,張騫在這里鑿?fù)ńz綢之路,法顯、玄奘由此前往西方求經(jīng),高仙芝率領(lǐng)大軍奇襲小勃律,成吉思汗在帳篷中向丘處機求問長生秘訣,馬可波羅由此開始奇妙的東方之旅,沙俄和英國隔著瓦罕走廊瓜分亞洲……
滾滾的時代洪流,一次次在帕米爾高原掀起洶涌激蕩,但最終淹沒于歷史的塵埃,只留下命運的低語嘆息。
帕米爾雖為苦寒之地,但人類同樣在此頑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