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麗娜,張 博,周 恒,王小品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 鄭州大學人民醫(yī)院 河南鄭州450000)
小兒腸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主要由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引起,伴有腹瀉、嘔吐、食欲減退、精神萎靡等癥狀,甚至可能出現(xiàn)脫水、休克,不僅嚴重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長期不愈甚至會發(fā)展為慢性腸炎而影響正常生長發(fā)育[1-4]。有研究表明,患兒依從性較差、主要照顧者照顧知識、照顧能力水平較低是導致腸炎治療效果不佳和復發(fā)的主要原因,因此,采取健康教育干預措施十分重要[5-7]?;谛畔?動機-行為技巧模型(IMB)的健康教育主要由信息干預、動機干預、行為技巧干預3個部分組成,通過有效溝通、指導,全面促進患者健康行為的實行,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中[8-9]。2017年10月1日~2019年12月1日,我們對527例腸炎患兒及照顧者給予IMB健康教育,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接受治療的1068例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存在乏力、腹瀉、精神不振等癥狀,經臨床檢查實屬腸炎者;②意識清醒,正常溝通者;③在此研究前并未接受其他健康教育者;④患兒及家屬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基本信息不全者;②合并心、肝、腎等重要器官衰竭者;③中途退出或不能完全配合治療者;④發(fā)育障礙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觀察組527例和對照組541例。觀察組患兒男207例、女320例,年齡3~12(7.64±2.81)歲;病程0.5~7.0(4.08±1.70)個月;主要照顧者:男57名、女470名,年齡22~50(35.64±6.81)歲,受教育程度:中專及以下80名、高中及大專257名、本科及以上190名。對照組患兒男210例、女331例,年齡3~12(7.70±2.72)歲;病程0.5~7.1(4.00±1.86)個月;主要照顧者:男60名、女481名,年齡22~50(36.10±6.59)歲,受教育程度:中專及以下94名、高中及大專260名、本科及以上187名。兩組患兒及主要照顧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同意。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方法,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及抗感染治療;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及時處理患兒排泄物,注意手衛(wèi)生,避免交叉感染;指導家屬接觸患兒前后注意雙手清潔、消毒。兩組干預時間均為3周。
1.2.2 護理方法
1.2.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健康教育,向患兒和家屬普及腸炎基礎知識,強調按時用藥、遵循飲食、運動規(guī)定的重要性;對主要照顧者深入講解腸炎發(fā)病誘因、治療、護理等,并要求主要照顧者出院后監(jiān)督、約束患兒行為并定期復查。
1.2.2.2 觀察組 實施IMB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護理小組。從科室挑選有耐心的4名護理人員、1名護士長,共同組成參與本研究的護理小組。護士長和資深醫(yī)生對護理人員進行腸炎相關知識的講解;并聘請1名IMB護理專家指導本研究,向參與研究的護理人員講解IMB護理模式,共同制訂腸炎患兒及主要照顧者IMB健康教育方案。②信息干預。在患兒住院當天,考查主要照顧者腸炎基礎知識,確定每例患兒主要照顧者的需求,根據實際情況制訂腸炎知識普及課程,每周2~3次,每次50 min,內容以腸炎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長期護理、提高依從性為主,告知主要照顧者如何根據患兒大便次數(shù)、性質判斷腸炎病情發(fā)展;如何做好日常皮膚護理以防尿路感染;在患兒出現(xiàn)嚴重嘔吐情況下禁食5 h,之后進食粥、面條等易消化食物,并鼓勵家屬積極提問,護理人員給予耐心解答。③動機干預。研究人員將腸炎健康知識重點制成視頻,由護理人員在家屬中傳播,盡可能提高家庭成員的腸炎健康知識水平;腸炎患兒遵循嚴格飲食、運動、用藥的重要性;患兒不健康行為可能會誘發(fā)并發(fā)癥及危害;家屬過分溺愛會降低患兒治療依從性;告知家屬督促患兒日常行為以防腸炎病情惡化,降低復發(fā)率;及時疏導患兒及家屬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幫助其了解病情和治療方法,提高治療自信心。④行為技巧干預。在住院期間,指導患兒進行正確飲食、運動和用藥,重點加強主要照顧者腸炎的管理行為技巧,并介紹健康食譜、日常運動項目;出院后,每周進行1次電話回訪,詢問病情發(fā)展和行為情況,監(jiān)督患兒日常行為和規(guī)范主要照顧者的護理方式。
1.3 評價指標 ①恢復情況:包括腹瀉停止時間和總住院時間。②依從性:在參與治療的醫(yī)護人員和家屬配合下,自制腸炎患兒治療依從性調查表,評估兩組患兒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本量表包括用藥依從性、運動依從性、飲食依從性、檢查依從性4個方面,每項總分1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兒依從性越好。③照顧能力:采用自制腸炎患兒主要照顧者照顧水平檢測表評估兩組照顧者照顧能力,包括照顧知識檢測和照顧能力檢測2個方面,照顧知識考察內容為腸炎病因、發(fā)病癥狀、治療、干預等,總分為5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受測者所掌握知識越多;照顧能力包括飲食干預、用藥干預、運動干預、定期復診4個方面,每項總分均為10分,分值與照顧能力呈正比。④復發(fā):在出院后進行跟蹤調查,記錄出院后3、6個月兩組患兒腸炎復發(fā)例數(shù)。
2.1 兩組患兒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依從性比較(分,
2.3 兩組主要照顧者干預前后照顧知識、照顧能力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主要照顧者干預前后照顧知識、照顧能力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患兒出院后3、6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出院后3、6個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腸炎又稱感染性腹瀉,好發(fā)部位為小腸,由細菌、真菌感染引起,可能與免疫功能、遺傳、食物過敏有關,腹瀉和炎癥是主要臨床表現(xiàn)[10-11]。因兒童免疫力和耐受力較差,所以配合度低而導致治療效果不佳,需要通過干預措施提高依從性[12];同時腸炎患兒自我約束能力和認知不完善,需要主要照顧者具備較高的照顧能力和知識來規(guī)范健康行為[13]。IMB模型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信息、改變其認知,以建立特性健康行為,能夠有效提升受教育者的健康知識、轉變其觀念[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瀉停止時間、總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1),說明健康教育能夠有效提高患兒治療配合度,有利于康復。在IMB健康教育中,護理人員不僅在住院期間加強患兒用藥、飲食等健康行為的信息干預,還在出院后定期進行電話隨訪,從而加強患兒行為約束。同時,患兒依從性的提高與主要照顧者照顧知識、照顧能力提高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依從性、主要照顧者照顧知識、照顧能力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因為IMB健康教育通過個性化、全面的腸炎誘因、治療、護理方法普及,完善主要照顧者的腸炎知識儲備,能夠提高護理水平。在IMB健康教育動機干預中,通過播放腸炎健康知識視頻,全面提高家屬對腸炎的認知水平,強調日常護理重要性和并發(fā)癥危害,提高家屬健康意識、調動整個家庭參與患兒日常護理的積極性,從而更好地監(jiān)督、約束患兒日常行為,促進患兒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出院后3、6個月復發(fā)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在行為技巧干預中,通過加強患兒主要照顧者的護理行為培訓,提高出院后飲食和運動依從性,同時堅持規(guī)律、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提高患兒抵抗力的有效措施。
綜上所述,IMB健康教育可提高腸炎患兒依從性及主要照顧者的照顧知識、照顧能力,縮短治療時間,降低復發(fā)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