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時全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是我教了一遍又一遍的文章了,每次我都要把其中的第三段與同學們深入地剖析一番,并從同學們愉快滿意的表情里感受到該節(jié)課的良好效果。在此整理分享,亦冀拋磚引玉意。
這第三段就是一句話,但它很長:
“正像達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p>
如果不加以提示,現在的一般同學是不會像關注英語句子一樣來關注中文語言句子的,即使是這樣一個帶著英語表達習慣翻譯,被我們向來認為特殊的句子。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始終保持對語言的某種敏感。這其實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句子,應用得好則意義不小。
恩格斯的這篇講話或說悼詞包括這幾個主要內容:第一段介紹馬克思逝世時的基本情況;第二至七段闡述馬克思作為思想家的貢獻和作為革命家的貢獻;第八至九段指出馬克思逝世的巨大影響并回應開頭寄托哀思。其中的第二部分闡述馬克思的貢獻以展現他的偉大功績是這篇講話的主體內容。我們知道,作為思想家的馬克思對人類的貢獻即理論貢獻主要反映在他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研究成果上,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及政治經濟學原理,上述第三段話就是闡明這樣的內容:一是物質決定意識,二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三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說的是物質決定意識;“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說的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說的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即:必須由經濟基礎解釋上層建筑而不是上層建筑解釋經濟基礎。
這無疑是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貢獻,其他如第四五段點出的剩余價值的發(fā)現及其他領域的發(fā)現,乃至第六七段所闡述的馬克思的革命實踐活動,都是這套理論思路上的具體升華,正因為如此,恩格斯把它排在第一位來介紹。可以說,這段話是文章中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理解文章內容最重要的一環(huán),理解了這段話,再看后邊幾段,對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革命家的馬克思的認識無疑會更深刻清晰,對學生的德育和政治常識的拓展也自然隨機寓于語文課堂了。
每年的高考《考試說明》都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這是對考生文本閱讀能力提出的要求。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應該貫穿在平時課堂對必修教材文本閱讀為核心的教學活動中,而不是甩開課本去拼命做題的應試訓練,對文本作較深入的立體解讀才更接近自己心目中的大語文真語文,這是我始終堅持的理念和做法。
認識和分析句子的角度方法有多種,語法分析法是其中基本的一種,而《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中的第三段確實是應用句子語法分析法的最好范例,這個語段的復雜特殊,決定了我們唯從這個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含意。教師稍加提示,學生一般都會恍然大悟地發(fā)現這么一大段其實只是一個句子,即一個單句。其主干提煉為:“馬克思”(主語)“發(fā)現”(謂語)“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賓語)?!罢襁_爾文發(fā)現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是附加狀語,“即歷來為繁蕪叢雜的意識形態(tài)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這句插說是前面“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復指成分,作同位賓語,“發(fā)展規(guī)律”與“事實”都是直接賓語。而“事實”后邊的“人們首先必須……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這組句子又都是賓語“事實”的復指成分,其地位同于直接賓語。賓語的多重復指是這個句子第一個特殊的地方。
這個句子第二個特殊的地方是復指“簡單事實”的賓語“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其實是一個多重復句,抓住這個“大賓語”分析才是真正的關鍵。而只有準確理解這個“大賓語”的內容,才能準確理解馬克思作為一個思想家的理論貢獻是些什么,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馬克思作為革命家的出發(fā)點。其關系可圖示如下:
統(tǒng)觀這個“大賓語”,前后包含的是一個因果邏輯關系,如在開頭“人們首先”之前補出“因為”這個關聯詞語,這種因果關系就更明顯了,圖中第一層次在“所以”前畫一豎表示:第一層次的前件“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包括兩個分句,其前后邏輯關系是條件關系(或說承接關系),圖中畫兩豎表示此處是二重關系。借助哲學常識概念,據此第一層次的前件分句間的關系可提煉出馬克思主義“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基本哲學思想;統(tǒng)觀第一層次的后件又是一個多重復句,以“因而”為標志,其前后也是因果關系,圖中畫兩豎表示:其前件“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包含兩個較復雜的分句,前后邏輯關系是并列,如在“人們”之前補出“而”字這種關系就更明顯了,圖中“人們”之前畫三豎表示此處是三重關系。借助政治常識概念,同學們可以由此層次間的邏輯關系概括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意思;最后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顯然是兩個分句,前后分句的邏輯關系是表對比的并列關系,圖中“而不是”前畫三豎表示此處是三重關系。這一層次關系提煉的意思是“必須由經濟基礎解釋上層建筑而不是由上層建筑來解釋經濟基礎”,同學們同樣可以據剛學習的政治常識把它換個說法,也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可見,讀懂這個“大賓語”的關鍵,是要善于從語法邏輯的角度理清這組復雜句子間的各種關系,尤其是里邊包含的多重因果關系。第一層次的前件是偏句,說的是“因”,后件是正句,說的是“果”,這個“果”中又包含一個偏正的因果關系,這就使整個句組關系邏輯嚴密而復雜。從句子語法這個角度出發(fā)去解讀,不僅能讓我們引導學生逐一概括出本段話包含的意思要點,還可以讓同學們明白,原來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原理是建立在物質決定意識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的科學理論體系。
每教一屆,臨到這一句話的講解時,我都會問一問同學們單句和復句的知識,結果是大家于此都很陌生,說初中沒學過這個東西。我查一查近些年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果然里面早已沒有這個知識點的專述了,但在專門的有關“初中語文基礎知識”書籍里仍然有此內容,而且闡介得遠超過我三四十年前上中學時書上所見過的準確、完整、新鮮、豐富。我對語言學家們沒有忘記這塊知識感激,慶幸。于是,我就一直堅持上述從語法的角度解讀本段意思的做法,往往借此把復句的知識和短語、句子間的關系這一語法知識與同學們做一番復習和介紹。當我將一支鋼筆比作一組復雜的句子,把各部件比作分句,向他們逐一拆解說明的時候,在同學們聚精會神的注視下,我相信《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第三段這個特殊的句子的含意以及復句的基本知識,已經在他們腦海中真正地迎刃而解了,我則像庖丁解牛完畢時如土委般釋然。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句子,對這個句子的鑒賞分析既應該作為本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又應該作為教學的一個難點來重視突破,這是教師課前必須預先確立并做好準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