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元生
[摘? ?要]學科思想是一個學科的靈魂,不同的學科,學科思想的內(nèi)涵是不同的。文章以人民版歷史教材必修3中的“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為例,論述通過開展融入古典文學的歷史教學,能讓學生從中感悟歷史的真實,把握時代的主流思想,體會社會生活百態(tài)?!皬墓诺湮膶W中看歷史”,既貫徹了新課程理念、創(chuàng)新了課堂教學,又滲透了歷史學科思想,避免了單純文學內(nèi)容的灌輸,實現(xiàn)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目標。
[關(guān)鍵詞]學科思想;高中歷史;創(chuàng)新課堂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1-0061-03
歷史與語文的結(jié)合自古有之,中國傳統(tǒng)的文史觀“以詩文證史”的基本含義是:以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為史料來研究歷史或者書寫歷史。這種文史觀與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以詩言志”“文以載道”等理念關(guān)系密切。“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一課,內(nèi)容涵蓋了上至先秦下到明清的文學發(fā)展歷程,點明了各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及作品。按照時序,其內(nèi)容可分為詩的經(jīng)典、楚辭的魅力、漢賦的風采、“李杜詩篇萬口傳”、宋代詞苑、元曲與市民社會、明清小說的人情世界等七個子目。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一分析各個子目,一節(jié)課45分鐘明顯不夠用;如果每個子目都蜻蜓點水般地講,又必然會造成“走過場”的情況。因此,許多歷史教師在講授這一課時感到茫然。雖然該課涉及的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是語文課程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但教師不應(yīng)該把這節(jié)歷史課上成語文課。那么歷史課程如何揚長避短,既能貫徹學科思想又能實現(xiàn)三維目標呢?教師不妨大膽改弦更張。史學界歷來有“以詩文證史”的傳統(tǒng),從文學與歷史的關(guān)系入手,用歷史的眼光來觀察文學。在歷史學科思想視野下,教師可以把該課的標題轉(zhuǎn)換為“從古典文學中看歷史”,將內(nèi)容分為三個部分:詩詞歌賦中感悟真實歷史、宋詞元曲里尋覓草根文化、四大名著中探究主流思想。教師可以通過開展融入古典文學的歷史教學來引導學生感悟歷史的真實,把握時代的主流思想,體會社會生活百態(tài)。
一、詩詞歌賦中感悟真實歷史
歷史學科思想指向?qū)v史事實、概念和理論的本質(zhì)認識,強調(diào)通過高度概括歷史知識而獲得歷史思維?!对娊?jīng)》、楚辭、漢賦、唐詩在學術(shù)研究中都是重要的史料。教師在講授“中國古典文學的時代特色”時通常會向?qū)W生提問:1.《詩經(jīng)》的內(nèi)容可分為哪三個部分?它的地位如何?有何影響?2.什么是楚辭?屈原對楚辭的發(fā)展作出了哪些貢獻?3.什么是漢賦?4.唐詩繁榮的原因有哪些?李杜的詩歌有哪些特點?通過以上問題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如果課堂教學就這樣枯燥無趣地進行下去,怎么能把學生帶進文學的殿堂?怎么能讓學生感受到先人的呼吸、思想、情操?怎么能滲透歷史學科思想?“以詩文證史”, 用詩詞說明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人物,可以使詩詞歌賦在歷史課堂中別有一番味道。借助詩詞歌賦這些重要的史料可以把學生帶進文學的殿堂。
如《詩經(jīng)·小雅·大田》中的詩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是周王祈禱農(nóng)事時的一句話,大意為上天要下雨的話,不僅要下在我的公田之上,而且要下在我的私田之上。很多著作都認為井田外有私田,這是土地所有制發(fā)生根本性改變的旁證。我們熟悉的、出自《詩經(jīng)·小雅·北山》的詩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也很好地印證了西周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實施。宗法制度在《詩經(jīng)》中也是有記載的,如《詩經(jīng)·大雅·板》中說,“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宗子維城”,可見當時的周天子依靠“大宗”“小宗”的政治體制來維持統(tǒng)治。禮樂制度更是可以直接用《詩經(jīng)》來例證。如《詩經(jīng)·周頌·大武》涉及詞、曲、舞,想象一下,那表演場面一定非常壯觀?!对娊?jīng)》中還有很多記載可作為當時糧食作物種植的史證。
漢賦中的名篇班固的《西都賦》也是如此?!熬攀虚_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漢代的市場分類明顯,擁擠到車都不能調(diào)頭,反映了長安城商業(yè)經(jīng)濟的繁榮及漢代的市場特征。
還有唐詩,它是唐朝社會氣象在文化方面的反映。涉及唐代主要糧食作物種植的論證,可以引用李白的“雖有數(shù)斗玉,不如一盤粟”。杜甫《憶昔》中的“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把唐朝開元盛世的經(jīng)濟繁榮、社會秩序安定、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chǎn)模式全都描寫了出來。王建所寫的“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草市迎江貨,津橋稅海商”可以說明唐朝后期商業(yè)市場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夜市和草市。
李白寫有:“我本狂楚人,風歌笑孔丘?!倍鸥τ性娫唬骸叭逍g(shù)于我何有哉?孔丘盜跖俱塵埃?!边@些可以證明唐代三教并行,信仰自由,儒學地位下降。這樣便用詩詞證明了專題一“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還有一些唐詩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如男子簪花、飲茶、下棋的生活情形。有人從李白的詩句“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中,看出他是在“拍馬屁”。元稹寫的“估客無住著,有利身即行?!竺兴?,求利無不營?!葐柺J?,次求百公卿。侯家與主第,點綴無不精”把商人追逐利潤、行賄權(quán)貴的情形描寫得活靈活現(xiàn)。
詩詞歌賦這些重要的史料,全面展現(xiàn)了不同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尚,既有助于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國情,又有助于學生基于唯物史觀來探究不同時期文化繁盛的原因,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時通過文學作品閱讀等途徑,可提高學生獲取文學資料的能力以及賞析、運用古典文學的能力,從而比較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宋詞元曲里尋覓草根文化
“宋詞取得了哪些成就?宋詞興盛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元曲?代表作是什么?”這是一位老師在公開課中設(shè)計的幾個問題,他的教學也按照這些問題展開,以致一節(jié)課下來沒有高潮,沒有思想。
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極盛于宋代。宋朝的詞主要是為音樂服務(wù)的,傳播于歌坊之間。作詞就是為了配曲,詞和曲是分不開的。詞最初被稱為“曲子詞”,其功能大概相當于今天的流行歌詞,甚至是口水歌詞。它大多反映“草根”小老百姓的思念、愛恨之類的情感,所以,在士大夫眼里它難登大雅之堂,被稱為“詩之余”。
北宋大詞人柳永,他早年在煙花柳巷里和歌女樂手們廝混。柳永一生仕途不順,但他在當時卻很有人緣?!侗苁钿浽挕分杏休d:“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可見柳永的“鐵粉”特別多。當時許多舞榭歌臺的樂妓歌女們,流露出這樣的心思:“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黃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見,愿識柳七面?!弊詈螅瑩?jù)說樂妓歌女們把柳永的喪事辦得很是隆重,每年到了清明節(jié),她們還會相約到他的墳地去祭掃、歌舞,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習俗,稱為“吊柳七”或“吊柳會”??梢?,當時的平民百姓、樂妓歌女這些“草根”階層把他當作知己。當然,宋詞盡管擺脫不了先天的草根性,但得益于蘇東坡等大家的推陳革新,又逐漸向詩的高雅靠攏。唐詩宋詞始終一脈相承。
柳永的詞因與社會底層生活聯(lián)系密切,語言通俗,風格奇特,卻又造詣高深,所以在民間得以迅速流傳,對后來的詞作及金元戲劇散曲、明清小說等有著重大影響。詞這個當初被士大夫們稱為“詩之余”的事物,在柳永之后得到了廣大“草根”的熱情推崇。
元曲,是蒙古族進入中原后,蒙古族文化與漢族文化相互交融所產(chǎn)生的文化藝術(shù)。據(jù)有關(guān)資料,元曲來自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民間百姓中流傳,被稱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調(diào)”,隨著元滅宋進入中原,它便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臨安(今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袤地區(qū)流傳開來。元曲把傳統(tǒng)詩詞、民歌和方言俗語糅合為一體,形成了集詼諧、灑脫、率真于一身的藝術(shù)風格,對原有詞體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蒙古人入侵中原后殺人無數(shù),漢文化也遭受了毀滅性打擊?!榜R背上的民族”的文化太落后,他們根本無法了解漢文化的價值。蒙古貴族目不識丁者不在少數(shù)。元滅宋后,統(tǒng)治者只保留工匠的性命,以致讀書人淪落到“十儒九丐”的地步。元代雖然一度實行科舉制度,但70多年中,科舉入仕者只有千余人。讀書人沒有出路,便去編寫一些俗曲,這使俗文化發(fā)展起來。蒙古人雖然不能理解儒家文化,但能看懂雜劇、詩歌,因此元曲獲得了空前發(fā)展,成為元代最輝煌的文化成就之一。
宋代時,雅文化與俗文化處于交融狀態(tài),到了元代,俗文化壓倒雅文化。明朝也是輕視士大夫的。朱元璋在《大誥》中規(guī)定:“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是自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眲硬粍泳蛯κ看蠓蚣右蕴幹谩K孜幕氖鼙娛且淮笈幱谏鐣聦拥摹安莞保词忻耠A層。隨著城市商業(yè)經(jīng)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隊伍不斷壯大,他們需要這么一種俗文化來滿足他們的文化精神生活。
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jīng)濟生活的客觀反映。宋詞元曲的“草根性”迎合了“草根”的文化需求。宋詞元曲的產(chǎn)生是宋元時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平民階層壯大的客觀反映。
三、四大名著中探究主流思想
明清四大名著的身影在初中教材中都有出現(xiàn),一些高中教師覺得關(guān)涉四大名著的內(nèi)容沒有什么可講的,認為解決了“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就?”等問題就完成了教學目標。從學科思想視野來說,教師不能簡單重復,而要另辟蹊徑。如可多介紹一些小說里的故事和情節(jié),以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和閱讀的興趣。
三國鼎立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無足輕重,但因為有了《三國演義》,這段歷史的梗概便家喻戶曉?!度龂萘x》取材于《三國志》,十分之七的內(nèi)容都依據(jù)正史。那么“以小說講歷史”就有根據(jù)了,比如許攸投曹,是官渡之戰(zhàn)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度龂尽分械南嚓P(guān)記載很簡單,只有幾句話,但經(jīng)過說書人的想象和羅貫中的妙筆,此情節(jié)被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曹操的性格躍然紙上。按照《三國演義》編排的三國戲,使忠義觀念深入人心。這也是清朝統(tǒng)治者提倡閱讀《三國演義》的原因所在。其實《說岳全傳》《楊家將》都是以忠君愛國思想為核心的,這些書中,忍辱負重、委曲求全為忠君的表現(xiàn)。
《水滸傳》只是單純描寫農(nóng)民起義嗎?周思源先生說,梁山好漢打家劫舍絕非“殺富濟貧”。其描寫的綠林英雄大都有些流氓氣質(zhì),他們講究“論秤分金銀,異樣穿綢錦。成甕的吃酒,大塊吃肉”,只要是弟兄,干什么都是對的,因此連孫二娘這樣殺人做人肉包子的,都不被譴責。《水滸傳》里宋江對江湖哥們兒講究“義”字在先,是非其次;受招安是“忠”字在先,“義”服從于“忠”。這種觀念隨著《水滸傳》被列為四大名著,對人影響至深。
《紅樓夢》中的丫頭本是賣身的奴婢,被趕出榮國府獲得自由本應(yīng)該高興才對,但即使如晴雯也哭哭啼啼,老大不高興。當慣了奴隸的人已經(jīng)忘了獨立自由的可貴,寧可為奴,不愿做自由人。
《西游記》看似神話故事,實際上吳承恩是基于世間常情去想象的。如第九十八回中,唐僧四人歷經(jīng)千辛萬苦來到西天,如來佛祖好言安撫一番后,吩咐阿儺、迦葉二位尊者給唐僧挑選經(jīng)卷。這兩位尊者問唐僧:“圣僧東土到此,有些什么人事送我們?”這是明目張膽地索賄,唐僧沒有給,結(jié)果二位尊者便使壞給了無字經(jīng)書。后來行者替唐僧向如來檢舉揭發(fā),沒想到如來沒當回事,呵呵一笑說:“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jīng)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如來不但不懲罰身邊兩個“腐敗分子”,反而公然為他們開脫,為什么?這是佛祖的用人之道。阿儺、迦葉對領(lǐng)導忠心耿耿,有貪心沒野心,便正好有小辮子抓在領(lǐng)導手里,這叫“下屬不貪領(lǐng)導不安”。唐僧最后無奈,送了紫金缽盂才算了事。這一情節(jié)深深打上了明清那個時代的烙印。
可見,以四大名著為代表的明清小說成為當時的文學主流形式,是統(tǒng)治者的一種思想統(tǒng)治策略,也是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市民隊伍壯大的內(nèi)在要求。小說將三綱五常的思想滲透到社會下層民眾當中,這便使得明清時期三綱五常逐漸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普遍道德觀念。
總之,教師通過開展融入古典文學的歷史教學,可以讓學生從中感悟歷史的真實,把握時代的主流思想,體會社會生活百態(tài),從而既貫徹新課程理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又滲透歷史學科思想,避免單純文學內(nèi)容的灌輸,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任世江.高中歷史必修課程專題解析[M].北京:光? 明日報出版社,2013.
[2]? 龔鵬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 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