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詩經(jīng)》英譯象似性研究
——以《小雅·采薇》為例

2022-03-18 10:25秦夢螺
哈爾濱學院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士卒采薇原詩

唐 軍,秦夢螺

(合肥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9)

詩歌語篇中普遍存在著象似性語言表達,這種象似性不僅存在于詞匯和句子層面,也存在于篇章層面。[1]正如Hiraga所指出:“象似性不僅普遍存在于日常語言的各個層面,而且對于詩歌語言而言,象似性是其規(guī)則,并被強調(diào)為制約詩歌篇章結構的原則之一?!盵2]本文以中國古代經(jīng)典詩歌《詩經(jīng)·采薇》為例,探討象似性原則在《采薇》不同語言層面上的體現(xiàn),探究其對譯者理解詩歌文本、再現(xiàn)原詩形式附加義以及實現(xiàn)“神形皆似”翻譯效果的重要意義,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為《詩經(jīng)》等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提供新視角。

一、象似性視角下的詩歌翻譯

《采薇》從士卒百姓視角出發(fā),以“采薇”起興,描繪出戍邊征戰(zhàn)生活的艱苦和士卒們久戎難歸、憂心如焚的內(nèi)心世界,字里行間散發(fā)著濃郁的離愁別緒與厭戰(zhàn)悲苦,深刻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命運?!恫赊薄氛蔑@了《詩經(jīng)》重音韻、重形式、重意境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藝術特色。其開篇采用“借物起興”的手法與重章疊句的章法結構,以形式結構上的一詠三嘆,深化情感內(nèi)容的層遞升華,蘊含豐富的形式附加義。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對語言形式的靈活運用,映照所要表達的詩意,具有“以形示意”的表達效果。

象似性關注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的關聯(lián),[3]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理解與再現(xiàn)形式背后所承載的意義提供了視角?!跋笏菩缘囊暯呛颓腥朦c有助于原文形式及其附加義或示意效果的再現(xiàn)、傳遞,是實現(xiàn)‘形神皆似’的理想翻譯效果的一種有效途徑?!盵4]對于《采薇》等文體風格與語義聯(lián)系緊密的詩歌,譯者可從不同語言層面多維度理解其中的象似性特征,在譯文中盡可能采用相似而自然的語言形式再現(xiàn)原文信息,將原詩的象似性特征載入譯作中,還原詩人作詩時的認知感受,傳遞原詩的神韻和創(chuàng)作意圖,實現(xiàn)譯作形式和意義與原作的統(tǒng)一。

二、《詩經(jīng)·采薇》及其英譯象似性分析

與歐美國家譯者對《采薇》的英譯不同,楊憲益與戴乃迭的譯文不僅重視對原詩內(nèi)容與主旨的詮釋,更注重詩歌的“形美”,力求與原詩保持形式一致。下文將分析《采薇》英譯的篇章順序、語篇特征、詞句數(shù)量、語符距離、話題結構及語言標記等,從象似性角度探究楊譯本對原詩的忠實情況,解讀譯者為再現(xiàn)原詩形式與意義所作出的語言選擇及其表達效果。

1.篇章順序映照時間順序——順序象似性

《采薇》以時間為線索組織其篇章順序,用自然物候變化來表現(xiàn)時間流逝。前三章中對薇菜的描寫及末章中今昔對比的情景描繪,皆對應植物生長的自然順序及季節(jié)更替的時間順序。這種篇章構建順序?qū)κ挛锇l(fā)展的自然順序的映照體現(xiàn)了順序象似性。

例1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5](P302-303)

譯文:We gather vetch,gather vetch,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 springing.Oh,to go back,go back;But the year is ending…/We gather vetch,gather vetch,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 tender.Oh,to go back, go back;Our heart are sad…/We gather vetch,gather vetch,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 tough.Oh,to go back,go back;The tenth month is here again…[6]

第一章“薇亦作止”意為春天薇菜剛剛發(fā)出嫩綠的尖芽;第二章“薇亦柔止”意為夏天薇菜長出肥嫩的葉片;第三章“薇亦剛止”意為冬天薇菜的莖葉老硬。詩人描述薇菜生長狀態(tài)的順序是:作—柔—剛,這是薇菜生長的自然順序。詩人所構建的篇章順序映照薇菜從破土發(fā)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自然順序,喻示春—夏—冬的時令更迭,體現(xiàn)了順序象似性原則,以此渲染營造出士卒在外行軍作戰(zhàn)的時間跨度之長。

楊譯文采用了與原詩相同的篇章構建順序,將表達薇菜生長狀態(tài)的句式譯為“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將表現(xiàn)薇菜自然生長順序的關鍵詞“作”“柔”“剛”分別譯為“spring”“tender”“tough”,形象地詮釋了薇菜由初生萌芽到稚嫩再到堅硬的生長狀態(tài),再現(xiàn)了原詩中薇菜生長的自然順序。譯文有效傳遞出原詩的形式附加義——以植物漫長的生長過程比擬士卒長久的戍邊歲月,將士卒出征之久卻歸鄉(xiāng)不得的凄苦心情包蘊其中。

例2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5](P304)

譯文:When we left home,The willows were softly swaying./Now as we turn back,Snow flakes fly…[6]

例2意為:“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蹦┱虑八木渫ㄟ^今昔對舉描述了自然界節(jié)序如流的變遷。時間上由“昔”而“今”、空間上由“往”而“來”,象征著時間的更替與空間的轉(zhuǎn)換;所見之景由“楊柳依依”到“雨雪霏霏”,暗指季節(jié)經(jīng)歷過自春而冬的變遷。詩人所構建的篇章順序映照時空的轉(zhuǎn)換順序與季節(jié)更替的時間順序,符合順序象似性原則,反映了士卒行役時間的久長及對歲月蹉跎、時光消逝的感慨。

楊譯文順應原詩篇章構建順序,注重體現(xiàn)出從過去到現(xiàn)在的時態(tài)轉(zhuǎn)變。“昔”句譯文采用了“When+一般過去時”結構,后用“l(fā)eft home”表示當年從軍離開家鄉(xiāng),意指“往”?!敖瘛本涞淖g文采用了“now+一般現(xiàn)在時”的結構,后用“turn back”表示從戰(zhàn)場歸還家鄉(xiāng),意指“來”。將象征四季變換的詩句“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分別譯為“The willows were softly swaying,Snow flakes fly.”根據(jù)原詩所描繪的景象如實翻譯,直譯春日的象征“柳樹”和冬日的象征“雨雪”為“The willows”和“Snow”,用自然物候的變化喻示春去冬來的時間推移。譯文較好地再現(xiàn)了原詩句所體現(xiàn)的時空轉(zhuǎn)換順序與季節(jié)更替的時間順序,傳遞出原詩通過今昔對比的情景變換暗指歲月易逝、節(jié)序如流的形式附加義。

2.重章復沓彰顯語義連貫——對稱象似性

《采薇》前三章以重章復沓的對稱句式呈現(xiàn)出薇菜生長的變化與農(nóng)歷節(jié)令的更迭,襯托了語義內(nèi)容的一致性與連貫性,體現(xiàn)出對稱象似性原則,即“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關系的信息在語言表達上具有對稱性”。[7]如例1,在這三章具有平行關系的詩句中,各章語言骨架相同,“采薇采薇”“曰歸曰歸”在三個章節(jié)中不變,表達薇菜生長狀態(tài)的句式“薇亦……止”與農(nóng)歷節(jié)令更迭的句式“歲亦……止”在三章中重復呼應。各章詩句結構基本相同,每章只變換表示薇菜由萌芽到堅硬的關鍵字(作—柔—剛)以及農(nóng)歷節(jié)令由年末到十月的關鍵字(莫—陽)。這三行詩句構成成分前后之間形成明顯的平行對稱結構,詩人所構筑的相似的語言形式層層遞進,襯托語義內(nèi)容的一致性與連貫性,共同呈現(xiàn)出薇菜的生長屬性變化與農(nóng)歷節(jié)令的更迭變化,體現(xiàn)出對稱象似性原則的運用。

楊憲益的翻譯采用了與原詩篇章相同的平行結構,力求貼近原詩重章復沓的語言形式。“采薇采薇”“曰歸曰歸”的譯文“We gather vetch, gather vetch”和“Oh, to go back, go back”在三章中不變。表達薇菜生長狀態(tài)的句式“While the young shoots are…”在三章中重復呼應,僅變換表示薇菜由萌芽到堅硬的關鍵詞“springing”“tender”“tough”,以展現(xiàn)薇菜的生長屬性變化。對于表達農(nóng)歷節(jié)令更迭的對稱句式“歲亦莫止”“心亦憂止”“歲亦陽止”,采用相同的“主系表”結構在三章中相互照應,以形容年月的更迭與士卒內(nèi)心的憂愁。因而譯文較好地還原了原詩循環(huán)對稱的語言結構,有助于彰顯原詩內(nèi)容上的語義連貫,渲染出戍邊生活的艱辛漫長和戰(zhàn)士日夜盼歸的焦急痛苦,再現(xiàn)原詩“以形示意”的對稱美。

3.詞句重復強化意義表達——數(shù)量象似性

《采薇》中常見疊詞、疊句的使用。前三章中對詞、句等語言形式的重復運用象征著意義表達程度的增強,使得詩歌意義在反復詠唱中傳遞與深化。詞句數(shù)量的增加對意義表達程度的映襯符合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即“語言形式的數(shù)量與其意義的數(shù)量(即力量和程度)之間存在著一致性,即象似關系。”[4]

從例1可知,《采薇》前三章在詞匯、句子及篇章層面都體現(xiàn)了數(shù)量象似的用法。每章一、三句“采薇采薇”及“曰歸曰歸”由疊詞構成。同時,這兩小句也以疊句的形式在前三章中重復三遍。詩人在前三章中重復使用“采薇”及“曰歸”共六遍。因薇草的嫩苗可作食用,士卒風餐露宿常以薇草充饑,故詩人對“采薇”的重復側(cè)面反映了邊疆環(huán)境的艱苦。對“曰歸”的重復則表露出戍卒縱使千般思鄉(xiāng)盼歸,卻無法歸鄉(xiāng)的無奈。詩人以疊詞、疊句的使用襯托戍邊生活之艱苦及戍卒對歸鄉(xiāng)的期盼之切,這種詞句重復的語言形式對詩歌意義的映襯反映了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的運用。

楊憲益在翻譯時遵照原詩疊詞、疊句的形式,直譯“采薇采薇”為“We gather vetch, gather vetch.”譯“曰歸曰歸”為“Oh,to go back,go back.”三章回旋往復。采取相應的數(shù)量形式,將“采薇”“曰歸”的譯文“gather vetch”“go back”在前三章中同樣重復了六遍,在反復詠唱中推進了原詩意義的傳遞,照應久戍思歸的詩歌主題,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了原詩的數(shù)量象似性,再現(xiàn)原詩“以形襯意”的表達效果。其譯文有益于增強目的語讀者的感受力,使讀者深入感知到士卒戍邊生活的艱苦凄涼以及對故鄉(xiāng)強烈而深切的思念。

例3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5](P302)

譯文:We have no house, no home, because of the Huns./We cannot sit or take rest, because of the Huns.[6]

例3出自首章,交代了本首詩歌的背景:王室遂衰,戎狄交侵,人民深受其苦。作者通過對“獫狁之故”的重復運用,強調(diào)獫狁之患是導致士卒們遠離家園、無暇休整的悲慘境遇的直接原因,表露出士卒們對獫狁交侵的仇恨,以及對戰(zhàn)爭破壞祥和寧靜生活的滿腔嗟怨。詩人借詩句的重復映襯詩意表達的強烈程度,符合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

楊憲益在翻譯轉(zhuǎn)換中保留對原詩句重復運用的語言結構,直譯“獫狁之故”為“because of the Huns”,并在原詩相應的位置作重復,因而能再現(xiàn)原詩的形式,傳遞出詩人借詩句的重復以突出所經(jīng)苦難皆因獫狁入侵的形式附加義,還原原詩句數(shù)量象似手法的運用,將士卒因獫狁入侵而流離失所、奔波勞戰(zhàn)的憤恨與哀怨展露無疑。

4.詞語間距映照概念距離——距離象似性

在《采薇》中,作者認知或語義概念上相接近的描寫對象,其語言形式在詩篇的空間分布上也會較緊密。認知上的戰(zhàn)車與戰(zhàn)馬之間關系密切,故詩人在表述時將其放在相鄰的詩句中,體現(xiàn)了距離象似性,即“語符距離象似于概念距離”。[8]

例4 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5](P303)

譯文:His war-chariot stands ready yoked with four proud stallions.[6]

在《采薇》所創(chuàng)作的西周時期,戰(zhàn)車和戰(zhàn)馬是軍隊的主要戰(zhàn)備,每輛戰(zhàn)車通常駕四匹戰(zhàn)馬,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cè)或以皮條系在車前。正因為戰(zhàn)車和戰(zhàn)馬的密不可分,更容易將它們結合在一起表達,例4中“戎車”與“四牡”兩詞語在語符距離上相近。這種概念認知上相近的詞語表述體現(xiàn)了距離象似性。

楊憲益把例4相鄰的兩個小句合譯為一句,增譯“yoke with”用作“war-chariot”與“four proud stallions”之間的連接,意為用軛把四匹駿馬駕在戰(zhàn)車上,向讀者展示出戰(zhàn)車與戰(zhàn)馬的緊密關聯(lián),反映出其概念之間的距離相近。譯文較好地還原了原詩通過“戎車”與“四牡”間的緊密分布映照其在概念認知上關聯(lián)密切的示意效果,再現(xiàn)了原詩的距離象似性,有益于目標語讀者直觀感受到原詩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激發(fā)讀者聯(lián)想,使其頭腦中產(chǎn)生戰(zhàn)車駕起,四匹戰(zhàn)馬并駕齊驅(qū)的具體形象。

5.話題成分映射認知圖形——非對稱象似性

《采薇》作者把所描述事件中突顯程度高的信息置于句首話題位置以示強調(diào),把其他信息置于述題的位置,這種語言表述映射著從圖形到背景的認知次序。詩句話題與述題間信息突顯程度的不對稱反映了認知上突顯的圖形與模糊的背景間的不對稱,體現(xiàn)了非對稱象似性。

例3中,從話語分析角度來看,“靡室靡家”為作者陳述的對象,屬于本詩句中的話題,作者將其置于句首以突出士卒的悲慘境遇?!蔼濁裰省睘橐栽掝}“靡室靡家”為中心展開敘述的內(nèi)容,屬于本詩句的述題。依據(jù)圖形與背景的認知原則,“靡室靡家”在時間順序上為后發(fā)生的結果事件,可在讀者認知上被視為圖形,具有突顯程度高且對背景有較強依賴性的特征?!蔼濁裰省痹跁r間順序上為先發(fā)生的原因事件,在讀者認知上視為該句的背景,為襯托圖形的部分。詩句話題“靡室靡家”到述題“獫狁之故”的排列與從圖形到背景的認知次序相一致,其間信息突顯程度的不對稱映射著認知上突顯的圖形與模糊的背景間的不對稱,體現(xiàn)了非對稱象似性。

楊譯文順應原詩句的話述結構,譯“靡室靡家”為“We have no house,no home”作為本詩句話題置于句首主句,以強調(diào)士卒離家失所的凄涼處境。再譯“獫狁之故”為“because of the Huns”作為本句述題,進而說明造成“We have no house,no home”的原因。譯文話題“We have no house,no home”與述題“because of the Huns”與原詩句相對應,其間信息突顯程度的不對稱,再現(xiàn)了作者認知上突顯的圖形與模糊的背景間的不對稱,保留了原詩句的非對稱象似性。楊譯文有助于還原詩人將士卒離家失所的處境置于句首話題,以突顯戎狄入侵對士卒造成巨大苦難的示意效果,使讀者的注意力聚焦到士卒們遠戍在外、有家難歸的悲慘境遇。

6.語言標記突顯額外意義——范疇象似性

《采薇》作者用設問句及反詰句的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觀點,偏離了問句“有疑而問”的功能,具有標記性特征。[9]相比普通的問句,設問句及反詰句具有突出語義,增強語氣的表達效果,用其承載認知上額外的、不尋常的意義,與范疇象似性的表述吻合。這種象似性明顯體現(xiàn)在認知范疇上的“基本的/非基本的”這一非對稱關系跟語言范疇“無標記的/標記的”這一非對稱關系相對應。[10]

例5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5](P303)

譯文:What splendid blossom is that? It is the blossom of the cherry tree./What great chariot is that? It is the chariot of a nobleman.[6]

例5中,“維常之華”中的“常”意為“棠棣”,常用以指兄弟。棠棣之花繁盛象征戰(zhàn)友們?nèi)缧值馨愕膱F結友愛、情深意重,并用以起興戰(zhàn)車的高大威嚴。將帥所乘戰(zhàn)車的高大則展現(xiàn)了軍隊的裝備精良,喻示大周軍事實力的強大。詩句“彼爾維何?……”及“彼路斯何?……”以設問的形式分別突出了棠棣花的繁茂及戰(zhàn)車的高大,彰顯其所蘊含的豐富寓意。這兩組設問句通過“明知故問”,展現(xiàn)了軍隊團結一心的高昂士氣以及兵強馬盛的軍事實力,偏離了問句“有疑而問”的功能,體現(xiàn)了標記性特征。這種有標記的語言形式承載了認知上具有額外意義的信息,基于范疇象似性的解讀,具化并深化了對于詩句所蘊含的形式附加義的理解。

楊譯文重視對原詩設問句式的臨摹,拋出問題“What splendid blossom is that?”“What great chariot is that?”并分別作出回答“the blossom of the cherry tree”“the chariot of a nobleman”。用自問自答的設問形式突顯出棠棣花的枝繁葉茂及戰(zhàn)車的高大輝煌,展現(xiàn)將士們高昂的士氣及威武的軍容,以有標記的設問句式承載詩句在認知上所具的額外意義,與原詩句所體現(xiàn)的范疇象似性一致。譯文直觀地傳遞出詩人借設問形式強調(diào)棠棣花的繁茂、戰(zhàn)車的高大,彰顯其豐富寓意的形式附加義,有助于引起目的語讀者的關注,進而讓讀者體會出詩人托物寓意的深層意義。

例6 豈敢定居?一月三捷![5](P303)

譯文:How can we settle in one place?We march to three different posts in one month.[6]

例6中的“豈”意為“哪里、難道”,表示反詰。“一月三捷”為對“豈敢定居”作進一步的補充說明。在人的認知思維中,戍卒在外出征居無定所,表明其為抵御外敵而飽受轉(zhuǎn)戰(zhàn)奔波、風餐露宿之苦,揭示了當時嚴峻的戰(zhàn)爭狀況。詩句“豈敢定居”以反詰的語氣強調(diào)士卒頻繁作戰(zhàn)連定居休息的機會都沒有,反映了戰(zhàn)事的頻繁危急以及外敵獫狁的猖獗。反詰句的運用能加強語氣,突出士卒戍邊征戰(zhàn)的艱辛,戍卒對戰(zhàn)事無休止的強烈不滿情緒也得以從中流露。這種為增強語氣的“無疑而問”偏離了問句“有疑而問”的功能,具有標記性特征。詩句以有標記的反詰語氣突顯出“豈敢定居”在認知上所蘊含的額外意義,體現(xiàn)了范疇象似性。

楊譯文采用與原詩相同的反詰句式,譯“豈敢定居”為“How can we settle in one place?”,用疑問的形式傳遞戍卒居無定所這一確定的信息,其后緊跟“We march to three different posts in one month.”對前句作補充說明。譯文用加強語氣的反詰句強調(diào)戍卒在外征戰(zhàn)無法定居休息,突顯出戰(zhàn)事頻繁及士卒輾轉(zhuǎn)奔波、風餐露宿的艱辛,以及對獫狁不斷入侵、戰(zhàn)爭無休止的強烈不滿與無奈。譯文以有標記形式突顯原詩句“豈敢定居”在認知上承載的額外意義,與原詩句所體現(xiàn)的范疇象似性一致,有助于讓讀者體會到詩人以反詰語氣所抒發(fā)的強烈情感,引發(fā)讀者對士卒所處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思考,賦予譯文鮮明的感情色彩。

三、結語

象似性揭示了語言形式與內(nèi)容之間的關聯(lián),映射著人們的概念結構和經(jīng)驗結構。[3]本文通過對《詩經(jīng)·采薇》雙語文本的對比分析,揭示了詩歌形式與結構和認知思維之間的關聯(lián)。楊憲益譯文在注重對原詩意義準確傳遞的同時,忠實于原詩的形式,兼顧原詩的形美與神美,盡可能完整地傳遞與保留了原詩的形式附加義或示意效果,將原詩的思想內(nèi)涵和寓意載入英譯本中?;谙笏菩栽瓌t理解《詩經(jīng)》等重音、形、意的中國古典詩歌文本,對翻譯實踐與研究具有啟發(fā)性意義,有助于譯者在翻譯中關注原詩句或語篇結構和認知思維之間的關聯(lián),再現(xiàn)詩歌結構背后的概念意義,實現(xiàn)譯作形式和意義與原作相統(tǒng)一的理想翻譯效果。

隨著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速以及中國詩歌在國外影響力的增強,許多源自《詩經(jīng)》的經(jīng)典詩句在國際政治文化場合中被引用,中國典籍外譯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向世界傳播搭建了橋梁?!对娊?jīng)·采薇》以豐富的語言形式傳遞詩歌主旨,揭示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及不幸命運,深刻地反映了古人極度渴望和平、厭倦戰(zhàn)爭的態(tài)度和同仇敵愾的戰(zhàn)斗精神?!恫赊薄酚⒆g通過再現(xiàn)原詩形式附加義及其思想意蘊,將中國自古以來向往和平的精神與深沉而堅定的家國情懷傳遞給世界。通過推動中國文學作品的對外傳播,增加國際社會對中國的了解,昭示中國人民追求和平發(fā)展、倡導和諧世界的文化價值取向。[11]

猜你喜歡
士卒采薇原詩
望梅止渴 廢寢忘食
峨眉山月歌
吳起治軍
唯美食不可辜負
采薇采薇 下
采薇采薇 中
采薇采薇 上
改詩為文三步走
一曲征歌寫華章
妖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