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菊妍
(陜西理工大學 人文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1)
蘇軾的貶謫史可謂是灌注其血與淚的歷史。他與友人的往來書信見證了一路居黃、惠、儋的心路歷程。其中,《與程秀才書》一文有這樣一段書寫,“此間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然亦未易悉數(shù),大率皆無耳?!盵1]1628記錄初至儋州時期詩人所面臨的窘迫處境。其后諸多學者在敘述蘇軾寓儋生活時,亦時常提及此況,但從未有學者詳盡分析此語的真實性。盡管文中極盡表述居儋之苦,卻有言過其實、虛實相間之嫌。其中尤以“冬無炭”為甚。本文擬對上文所表之況作一番虛實考究,通過對儋州氣候、取炭之用、州物民俗、居儋境況分析對比,來探討詩人對于“冬無炭”表述的虛實,進一步觀察詩人真實的寓儋生活。
儋州,古時亦稱儋耳。《宋史·蘇軾傳》中記載“儋耳地非人所居,藥餌皆無”[2],可見其生存環(huán)境的惡劣。但此類記載只能證明儋州所存物品的匱乏,卻無法證明其居住氣候的適宜程度。方志中關(guān)于氣候的記錄較為詳細,但關(guān)于海南的方志記錄甚少,《萬歷儋州志》中“海南有地方志,始于晉代蓋泓纂《珠崖傳》1 卷;這部著作后來散佚,蓋泓始末未詳。隋、唐二代,海南復郡,但沒有志書;到宋代才有《瓊管志》《瓊州圖經(jīng)》等方志,但都沒有傳世。……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方志資料是王佐纂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 年)的《瓊臺外紀》,這些資料部分保留在唐胄的《瓊臺志》中。以后,府志、縣志等亦多有散佚?!盵3]1即說明海南地方志的現(xiàn)今保存情況。宋時方志的散佚會造成筆者對當時氣候狀況的模糊了解。但為了盡量貼近還原當時情況,明人所撰《瓊臺志》的氣候記載值得重視?!董偱_志·氣候篇》[4]75中詳細記載了海南氣候,原文寫道:
廣南通號炎方,氣候竟與中州不同。蓋以瀕海,陽燠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陽氣泄,故四時?;?,三冬無雪,……一歲之間蒸濕過半,盛夏連陰即復凄寒,或可重裘,蓋陰常偏勝而然。在此卷記錄中可見,海南氣候環(huán)境較為復雜多變,既有著四時?;ǖ年枤?,也有著盛夏連陰即復凄然的陰濕之氣。如此,便符合蘇軾在《記海南菊》中所提到“嶺南地暖,百卉造作無時,而菊獨后開”[1]2366的陽氣外泄之景。無獨有偶,其所在環(huán)境也符合蘇過《志隱》中“天地之氣,冬夏一律。物不凋瘁,生意靡息”[5]1300的寓儋環(huán)境敘述。同時,蘇軾在《書海南風土》中提到“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6]123的陰濕之狀也有呈現(xiàn)。但正如《瓊臺志》中記載,“四時?;ā弊C明其地陽燠之氣的外泄,“盛夏連陰即復凄寒,或可重裘”的陰濕之氣也并存于海南地界中。以此可知,海南氣候?qū)儆谒募娟栰叟c陰濕的交織。
再者,《萬歷儋州志·星候志》[3]20中也出現(xiàn)了對于儋州氣候的記載:
儋在南陲,山崇海濆,燥濕交蒸,故陽氣每泄,陰氣每溢,微獨冬夏裘葛相反。舊志:冬則揮扇,夏則襲裘。即一日之內(nèi),一身之間,冷熱互見。是以人腠疏多汗體倦,腳氣之患,不時有也。
由上可見當時儋州氣候之惡劣。在儋州氣候中存在冬夏相反甚至一天之內(nèi)冷熱互見的情況,由此會生出諸多疾病。最常見的腳氣之患就最易在這種冬夏相反、一熱一冷的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并且,《萬歷儋州志·節(jié)序篇》中還提到“凡冬夜暖,雨”[3]46,可知海南氣候冬日溫暖這一特點。
還有,在同為記錄海南地方風土的《崖州志》[7]16中也出現(xiàn)了相似的描述:
瓊與中州絕異,素無霜雪,冬不凍冰,草木無凋,四時花果,水土無他惡?!蟮制錈嵋匝渍?,其寒以風雨。其生常早,其肅常遲。天以陽施,地以溫感。是謂炎蒸,其常也。故曰“四時皆是夏”。風噓雨噏,雖夏亦寒,其暫也?!滤己?,蟄蟲壞戶,草木黃落之類。然肅而不嚴,氣不收斂也?!┑靥幠蠘O,漸進赤道。陽氣宣灼,上下熏蒸,炎燠尤最。蓋亦去日不遠之故也。
由此可見,其地“漸進赤道”是海南氣候的形成原因?!顿僦葜尽分须m提到“夏則襲裘”,但只是暫時的“風噓雨噏”,總體氣溫偏高。綜上所述,海南其地由于漸近赤道,故氣候較為溫暖。
總的來說,海南氣候確與中州大不相同。其“冬夏裘葛相反”,“一日之內(nèi),一身之間,冷熱互見”,“陽燠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陽氣宣灼,上下熏蒸,炎燠尤最”等諸多偏暖的氣候特點均可表明蘇軾在《與程秀才書》中所提到“炭”的必要性不大。正如以上資料所顯示,冬季的海南由于“漸進赤道”,整體氣候偏暖,甚至到了“冬則揮扇”的程度,原則上詩人并不需要額外的取暖輔助,所以對于海南的冬天來說是“冬不需炭”,也可以說是“冬無炭”。若以此看,“冬無炭”像是訴說海南氣候的適宜。但是,按照文中“大率皆無”的表述,“冬無炭”并不是用來說明海南四季如春的氣候,更不是來向友人表達生活的舒適,而是為了表達詩人居儋的窘迫。那么,為何詩人要以“冬無炭”來強調(diào)這一違背常識的問題呢?原因可能要從其自身的身體狀態(tài)考慮。
蘇軾在冬日如春的海南,竟發(fā)出“無炭”的感慨,原因大抵分為兩種。一種是借“無炭”來渲染環(huán)境艱苦,還有一種是自身身體的不適,真實需要“炭”來取暖療養(yǎng)。第一種關(guān)于用“無炭”來渲染環(huán)境艱苦的猜想,其實可以在后文繼續(xù)探討。所謂“大率皆無耳”,就是作者想表達的最終意思。筆者想在這一部分深入探討的是第二種原因,即蘇軾對于“炭”的必需性。
首先,蘇軾善于養(yǎng)生及用藥,“炭”用來煎藥配藥。他意識到嶺南之地瘴氣橫生,非長久生存之地。其《書海南風土》[6]123中有對嶺南瘴氣的描述:
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而海南為甚。夏秋之交,物無不腐壞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然儋耳頗有老人,年百馀歲者,往往而是,八九十者不論也。乃知壽夭無定,習而安之,則冰蠶火鼠,皆可以生。
宋時的朝廷上下,談瘴色變[8]。從以上敘述可知,蘇軾本身對嶺南的卑濕氣候很了解。以至于蘇軾在去儋州前已經(jīng)做好了“無復生之望”[8]的準備。抵儋后,蘇軾看到了“天低瘴云重,地薄海氣浮”[9]2144的景象,開始探索養(yǎng)生之道,即適應這種氣候,“習而安之”?!度f歷儋州志》中提到“人身備四時之氣,調(diào)和乃無疾病。儋列宿嚴方,都居奇絕,似乎偏得一候?!盵3]22由此說明宋時儋州并非養(yǎng)生之地。蘇軾也是因為這種四時未備的氣候,才開始探索自身養(yǎng)生之法,《旦起理發(fā)》[9]2141《午窗坐睡》[9]2142《夜臥濯足》[9]2143便是居儋期間詩人的常態(tài)。
除自身常習養(yǎng)生法外,蘇軾還有對于瘴癘所致疾病的獨到見解。他認為“凡瘴疾,皆因脾胃實熱所致”[10]28。在《蘇沈良方》中蘇軾也有專用于治療瘴疾的“木香丸”[10]27和解暴熱化痰的“龍膽丸”[10]65等藥方,可見其對醫(yī)術(shù)的精通?!短K沈良方》中,另有許多藥方都提及對“炭”的使用?,F(xiàn)列舉如下幾例:
以木炭皮為細末,研令極細,如無炭皮堅炭亦可。粥飲調(diào)下二錢,日四五服,以鯁下為度。(《治諸鯁》)[10]101
取河陽石炭心,如無只用光明者,為末,新水下,立止。又法,鼻左衄用綿塞右耳,右衄塞左耳,神應。余亦曾用之。(《治鼻衄方》)[10]71
除以上處方中提及的“炭”外,在煎藥過程中也需要“炭”?!短K沈良方》“小還丹”處方中,提到煎藥時“四面濕紙封,慎勿令氣泄。炭火四面緩緩燒時,于水中蘸銚底,少時又燒,頻蘸為善”[10]83。在“金液丹”藥方中,有“上固濟藥罐子,約厚半寸,置平地,以瓦片覆罐口四面,炭五斤擁定”[10]34這樣的煎藥方式。還有治下疰腳瘡的“火府丹”,其方法是將藥末置于羚羊腎中,凈麻纏定,再用炭火炙熟。[10]95由此可見,無論是作為配方中的一味藥,還是作為煎藥主體,“炭”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蘇軾對于“炭”有著極大的需求性。
其次,《蘇軾詩集》《蘇軾文集》《東坡志林》等書中可見,蘇軾曾多次提到自己身體之疾,對“炭”的需求更加迫切。張子川在《蘇軾涉病詩研究》中,詳細記錄了蘇軾所提及的多種病癥。其中包括痢疾、瘡、癤、咳嗽、頭痛等偶發(fā)性疾??;噎嗝、風痹、痔瘡、內(nèi)障眼等慢性疾病。[11]同樣,劉增繼在《蘇軾究竟死于何病》中推測出蘇軾最有可能患有“急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而致死。[8]此二者的描述已經(jīng)大致可以看出蘇軾的病疾,其中多是未入儋時便患有的慢性疾病,如“內(nèi)障眼”“痔疾”等。而嶺南時處瘴癘之地,陰濕的環(huán)境則加重了慢性疾病。
關(guān)于嶺南嶺南瘴氣形成的原因,《崖州志·氣候篇》[7]16中有如下分析:
惟黎峒中有瘴氣,鄉(xiāng)人如其地,即成寒熱。李廣美《廣南攝生方論》云:嶺南瀕海地沉,陽燠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晝則多燠,夜則多寒。天晴則燠,陰雨則寒。此寒熱瘴癘所由作也。
同時,此篇中還有“嶺南瘴氣,寒熱所感。邪氣多在營衛(wèi)皮肉之間”[7]17的論述。以上分析均可以使讀者明白,嶺南之地“陰濕”異常,入其地之人即成寒熱。常人尚不可康健,更何況已是暮年病身入儋的蘇軾呢?果不其然,《蘇沈良方》中記錄了蘇軾初謫嶺海時,痔疾復發(fā)的狀況。文中提道:“吾始得罪遷嶺表,不自意逾年無后命,知不死矣。然舊苦痔疾,至是大作。呻乎幾百日,地無醫(yī)藥,有亦不效?!盵11]以簡單的“痔疾”來講,其最根本的病因是“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nèi)蘊熱毒”[11],故能看出詩人本身體質(zhì)的虛弱。本著“夏伏陰,冬伏陽”的養(yǎng)生理念,身處嶺海之地的蘇軾,需在冬天備有“炭”來祛濕除瘴才能避免熱毒復發(fā)。正因為沒有做好祛濕除瘴的養(yǎng)生法,蘇軾才會“積年瘴毒致熱毒轉(zhuǎn)甚”[8],最終輾轉(zhuǎn)病榻。
“炭”一方面作為煎藥配藥的材料,一方面又是詩人在嶺海之地除瘴祛濕的必需品,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那么,作為貶官至儋的詩人,自身又十分需要“炭”,為何不在海南本土尋找此物呢?為何在書信中提到“冬無炭”呢?為進一步確定“冬無炭”的虛實,筆者需進一步考察海南的物產(chǎn)特征、地形以及詩人真實的居儋境況。
上文提到,儋州冬季氣候適宜,并無“炭”的取暖需求,但詩人自身確實遭受著疾病困擾。這就解釋了為何他會在冬季如春的海南,發(fā)出“無炭”的慨嘆。但是,若海南本土產(chǎn)“炭”,便說明詩人對“無炭”的抱怨為虛,只是為了渲染居儋“大率皆無”的艱苦環(huán)境。就此,筆者想從當?shù)氐奈锂a(chǎn)及民俗特征來辨析“無炭”的虛實。
海南在宋代地處于蠻荒之地,“儋州這樣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封建統(tǒng)治者懲治政敵逆臣的最險惡荒徼。”[12]處于此蠻荒之地,一切生活物資只能就地取材,所以生存難度大小與當?shù)匚锂a(chǎn)豐富與否相關(guān)聯(lián)。筆者查《萬歷儋州志》中“土產(chǎn)”[3]30一類,發(fā)現(xiàn)儋州物產(chǎn)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儋州物產(chǎn)豐富。儋州的物產(chǎn)涉及了“稻、黍、粟”等農(nóng)作物,也有“芝麻、韭菜、生菜、甜菜”等蔬菜,也有“檳榔、椰子、龍眼、荔枝、波羅蜜”等水果,甚至還有“半夏、何首烏、車前子、馬蹄草”等藥材。除食用藥用之外,儋州的植被種類也很可觀?!顿僦葜尽分芯褪珍浟恕澳鹃取⒋掏?、木犀、茉莉、楓、烏木梓”等數(shù)十種植被。以上可見其物產(chǎn)品類的多樣性。
第二,生物種類多樣。在儋州的土產(chǎn)中,出現(xiàn)了“海鷗、秦吉了、五色雀、鳩、啄木、翡翠、雉”等飛禽,“山豬、猴、兔貍、獺、豪豬、野牛、穿山甲”等走獸,還有“鰻、沙魚、海豬、河豚、烏賊、龜”等水產(chǎn)。以上生物涉及飛禽、走獸、水產(chǎn)各個方面,可以說是海南生物多樣性的體現(xiàn)。除此之外,“瓊芝、瑯玕、海石花、鸚鵡杯”等海產(chǎn)物品,也再次證明著海南的地產(chǎn)豐富。
以上兩點,無論是物產(chǎn)還是生物種類,都證明著儋州雖在偏遠嶺南,卻非前人描述中那般荒僻?!巴廉a(chǎn)”繁雜豐富,不應被詩人定以“大率皆無”的觀念。如此,我們便可以斷定“冬無炭”是詩人顧影自憐地抱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若仔細查看《儋州志》土產(chǎn)一類,發(fā)現(xiàn)并無“炭”之類取暖用品,可見此地確實無“炭”,蘇軾“冬無炭”的描述確乎真實。同時,筆者繼續(xù)查閱與儋州同屬海南的崖州“土產(chǎn)”,發(fā)現(xiàn)在《崖州志》中除與儋州相同分類的物產(chǎn)、水產(chǎn)、飛禽、走獸之外,金石類值得注意。崖州產(chǎn)金銀等物,也產(chǎn)“水晶石、鐵樹、硯石、寶石、磁石”等珍奇石類,卻無“炭石”相關(guān)記錄。由此可見,無論在《儋州志》還是在《崖州志》,都不曾有“炭”,故海南土產(chǎn)中確實“無炭”。本土無炭,如若當?shù)孛癖娔軌蛟谕馓幉商?、購炭,甚至轉(zhuǎn)運至海南賣炭的話,那“無炭”的真實性便會大打折扣。故此處應進一步探討海南的民風民俗問題。
《萬歷儋州志·民俗志》中記錄了儋州民眾的風俗習尚。其中習尚篇[3]42有一段敘述值得關(guān)注,文中提到“習禮儀之教,有華夏之風。專務農(nóng)業(yè),不事商賈。……婦女負販,俗有古風?!I賣魚菜等物,量物估值,少用秤”的民俗,還提到“儋俗固種種,其民巖耕溪飲,業(yè)專甚少,無商賈四遠之慕,亦眇陶朱”的民風。在百里不同俗的海南,筆者還需觀察其他州縣的風俗,才能對海南的整體民俗情況做大致的概括。我們且看《崖州志》[7]35中對其民俗民風的記載:
民風樸茂,不喜華靡。衣服宮室,概從簡略。士兼耕讀,農(nóng)務種植?!?/p>
安土重遷,不事遠販。惟貨土產(chǎn),檳榔、椰子,及沙糖、生油、藤板、皮張、沉香、益智、艾粉等物。
此段描述中可以得到兩個信息:一是當?shù)厝恕安皇逻h販”,即不會從外處奔波販賣回海南物品;二是其販賣物品有限,只有當?shù)貍€別土產(chǎn),種類不夠豐富。由此可知儋人“不重商賈”,崖人“不事遠販”的兩地民俗。除以上兩地外,《正德瓊臺志》中還記錄了多地民俗民風。有“男子罕事農(nóng)桑,惟緝麻為網(wǎng)罟,以漁為生。子孫世守其夜,歲辦魚課。其在崖者,或種山園置產(chǎn)。自相婚娶。養(yǎng)牛耕種,婦女織紡布被為業(yè)”[4]149的疍民,也有“采魚辦課”[4]150的番人,還有“田土膏腴,競種檳榔”[4]151的會同縣人、“以織貝為業(yè),不事文繡。城市以織造藤器為業(yè)”[4]151的萬州人。
由上可知,海南民眾大都依照本土特點來決定自己從事的職業(yè)。除崖州人販賣貨物之外,其他州縣處于自給自足狀態(tài)的人居多,但崖州人也只販賣“檳榔、椰子”等土產(chǎn)。如此,便可以解釋為何蘇軾在本土不能獲得“炭”這種必需品。首先,儋州甚或海南地區(qū)并無此物產(chǎ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生存能力、適應能力極強的詩人,在儋州也只發(fā)現(xiàn)了一些“蒼耳、海漆、益智花”[10]117等藥材,并無“炭”之類取暖用品。其次,由于海南民風“不重商賈”“不事遠販”,所以蘇軾可以從當?shù)厝四抢锊少彙疤俊眮硎褂玫倪@種假設(shè)也不成立。上文已說明,海南本土民眾依海而生,無甚副業(yè)。就算詩人愿意出錢購買,當?shù)厝艘病安皇逻h販”。當?shù)乜梢再I到的只有一些魚、菜、紡布等日用品。由此可見,蘇軾在書中所言“冬無炭”的真實性又有所增加。
就以上情況,我們暫時可以推翻詩人能夠從海南本土得到“炭”的猜想。那么,本土既然得不到“炭”,為何不從盛產(chǎn)炭的中原地區(qū)購買呢?非本土居民可以從別處販炭來海南嗎?這便是筆者下一個需要探究的問題,即海外購炭猜想是否合理。
從以上物產(chǎn)可以看出,海南本土沒有“炭”的出產(chǎn)、收購以及售賣。但是,若詩人確實需要“炭”,儋州之地運輸較為方便的話,“炭”可以在他處獲得。抑或詩人有足夠的積蓄,也可從盛產(chǎn)“炭”的地區(qū)獲得此類物品。就此,可從運輸條件、詩人生存情況等方面再作考察。
中原地區(qū)能夠買到“炭”,為何不去那里采購呢?其一,儋州的地理環(huán)境不具有便捷優(yōu)勢。蘇軾詩中有此描述:“四周環(huán)一島,百洞蟠其中。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9]2109同樣,《萬歷儋州志》地形篇也記載了此處地形特征:
珠崖如囷廩大,在中州西南萬里,鯨波浩蕩之外。南望連山,若有若無。四郡一島,中盤黎峒。昌江黎阜,拱輯映帶。[3]24
上述可見整個海南島的地貌特征。海南省屬于島嶼區(qū)域,其與內(nèi)陸隔海相望,蘇軾當時所貶謫的儋州就處海南島的西北方。《蘇軾文集》中提到“別遽余年,海外窮獨,人事斷絕,莫由通問。舶到,忽枉教音,喜慰不可言”[1]1626,可見當時海上運輸是到達儋州的唯一途徑。并且,《萬歷儋州志》地理志中記載:“颶風起西北,挾雨,海水須臾高溢十余丈,漫屋淹田。即無大雨,江水漲浥,則田疇積咸,連年失耕,沿海圖分最苦之?!盵3]25可見居儋境況的惡劣。上文提到,儋州位于海南島西北方向,故在“颶風起西北”的描述中筆者推斷,颶風侵襲時,儋州的作物及生態(tài)會受到最直接的損害。從以上敘述可知,首先,其他地方來的物資必須經(jīng)過海上運輸入儋,而海上運輸?shù)拇徊怀S?。其次,颶風侵襲之困擾使得蘇軾的居儋境況雪上加霜。海上運輸這唯一的入儋途徑,如若遇到颶風侵襲,自是來往兩岸次數(shù)更加緩慢。由此,在儋州生活的蘇軾如遇極端天氣,其生活物資的獲取只會更加不便。
其二,蘇軾的財力不足以支撐其購“炭”。不妨來想,即使海外運輸困難,若蘇軾本身財力足夠支撐,可從內(nèi)陸購買“炭”之類的生活物資。那蘇軾自身財力狀況究竟如何呢?
《蘇軾文集》中提到“別遽余年,海外窮獨,人事斷絕,莫由通問。舶到,忽枉教音,喜慰不可言”[1]1626,我們以此了解到作者的生活境況,即“海外窮獨”。正因為海外生活物資匱乏,才有《與程全父十二首》所寫 “副以糖冰精面等物,一一銘佩,非眷存至厚,何以得此,悚怍之至”[1]1626的感激之情。蘇軾生活上靠朋友接濟之處不止于此,“與王古(敏仲)簡,催求變賣折支,以為赴儋之用。”[5]1262就記錄了他赴儋之前的窘迫生活。在到達儋州之后,情況更加不容樂觀,不止有上述程全父等友人送來的生活物資“糖冰精面”等,還在信里提出“彼土出藥否?有易致者,不拘名物,為寄少許”[1]1627等向友人尋求物資援助的請求。同時,詩人不僅求助于友人,也依靠當?shù)孛癖姙槠浣鉀Q困難?!端问贰ぬK軾傳》中記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尤謂不可,軾遂買地筑室,儋人運甓畚土以助之”[2]一事,可看出詩人的困窘?;刂临彙疤俊北旧?,朱熹《論木炭錢利害劄子一》中所載“都昌民戶,逐年長養(yǎng)園林采柴燒炭,每斤值錢五文至六文止”[13],便可看出宋時“木炭”價錢。木炭價格如此,更遑論石炭價格。蘇軾作為貶官至此之人,每月的俸祿大約折合人民幣3500 元。每月除月銀之外,只有2 石粟可供食用。[14]可見其財力的不足甚至匱乏。詩人的基本保障“米”“面”“藥”等尚不滿足,更不可能買到類似“炭”等較為貴重的物資。
蘇軾寓居的儋州不具有地理優(yōu)勢,生活物資的獲取也只有海上運輸一種路徑。外在條件使得“炭”的獲取面臨極大困難。試想,若面臨颶風侵襲,“衣”“食”等生活物資已不便取得,更何況“炭”之類取暖用品呢!以上地理環(huán)境的不便不足以說明詩人的困境,其自身所匱乏的財力才更能證明他的窘迫。對外不具有便捷條件、自身不具有財力支撐,此二類能使他稍得安穩(wěn)的條件都不具備,加之嶺海本土“炭”資源稀缺,居民“不事遠販”“不重商賈”的風俗,詩人當然在嶺海內(nèi)外都無從獲取“炭”這一物品。由是,筆者可以確定,蘇軾對“冬無炭”的描述真實可信。
儋州氣候四季如春,若憑此認為詩人不必使用“炭”來取暖,便忽略了詩人對于“炭”的真實需求,讀者亦難免以為文人士子善于夸張、好博關(guān)注??v觀蘇軾一生仕宦生涯的起伏,疾病總是如影隨形。所以,本文無論是從取炭之用還是居儋環(huán)境來看,“炭”對于詩人是重要的,“無炭”的控訴也是真實的。文人士子都善以虛實相間來博同情,筆者以為,這樣的評價是不全面的。此篇目的便是通過對“冬無炭”虛實的考辨,使讀者意識到這位具有樂觀主義精神、曠達任性思想的詩人,他所處的貶謫之地,是何等險境!他敘述的真實程度,只增不減!他在嶺海的生活,何等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