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艷斐
摘要:伴隨著短視頻終端的興起,信息技術與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信息技術的實踐者和掌握者逐漸傾向于低齡化,信息媒體的操作逐漸趨向于簡易化。青少年利用多媒體終端進行網絡學習和互動交流成為課外拓展的主流學習形式。作者以初中階段學生對植物栽培種植的興趣為基點,利用項目化的教學模式,借助多媒體終端深化生物學課程的學習,使得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成為現實。學生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多端媒體進行學習、互動、展示交流,將豆芽種植與綠色健康生活聯系起來,成為生物學課程活動的主角。
關鍵詞:豆芽;植物觀察;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22)05-0059-04
● “教育+互聯網”讓PBL教學“活”起來
新冠疫情翻轉了我們的生活,僅傳統(tǒng)的課桌已經不能承載學生的學習,教師要把視野放向更大的平臺,教室外還有什么樣的學習資源可以服務于學生的成長呢?那就是要尋找一種anywhere、anytime、anyone都能參與進來的學習——泛在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足夠的成長。
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指出:要推進“教育+互聯網”發(fā)展,發(fā)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的學習,發(fā)揮勞動和家庭育人的功能。[1]因此,筆者利用微信公眾號、短視頻平臺在網絡平臺完成信息發(fā)布,完成PBL項目式生物學科學探究,以此達成對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2]下面,筆者以綠豆芽的培養(yǎng)為例,詳細講解信息技術對學生興趣活動——綠豆芽的健康培養(yǎng)活動的支持。
● 多媒體技術支持下的生物探究活動PBL教學流程(如圖1)
1.構建微信虛擬互動小組
以初中階段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為基礎,在學生自愿報名的基礎上,對學生性格和心理特點進行考量,建立以班級為單位的生物興趣互動小組,建立以生物興趣班長—生物興趣組長—興趣活動實踐組員為核心的互動合作關系。
2.小管家虛擬平臺進行實時交流
通過微信小程序,定期設立活動主題,引導學生以個人名義進行活動照片上傳與記錄,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討論。
3.公眾號平臺進行過程性評價與互動
在利用手機的拍照和備忘錄功能整合觀察記錄過程后,學生將其整理成匯報文檔和宣講PPT進行展示。利用教師建立的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活動內容的宣講和展示,擴大學生交流群體范圍。
4.微視頻總結拓展活動項目
借助手機的拍攝功能和Camstasia的視頻編輯功能,引導學生構建健康的一日三餐,并介紹其中的營養(yǎng)價值。
● 信息技術融合背景下豆芽的觀察與生長記錄過程
1.微視頻簡介豆科植物的生長歷程
利用自制微課結合自媒體終端的資源介紹綠豆芽種植背景與方式,辨析綠豆與綠豆芽的區(qū)別:綠色開花植物大多是由種子生長發(fā)育成為新的植物體(種子中的胚是幼小的植物體)(如圖2)。當綠色開花植物的種子播種到土壤后,種子會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fā)并發(fā)育成新的植物體。
2.構建虛擬互動學生小組
種植小組的學生來自初一年級160名學生,他們秉承對生物學學科的熱愛自愿報名參加。經過對學生性格和能力的考量,共選出4名大班長參與生物興趣小組的成員分配和組織。
在虛擬互動平臺上,設定活動目標:①團結友愛,互助合作;②規(guī)范器具,合理操作;③定期觀察,全面記錄;④善于反思,總結歸納;⑤關心他人,取長補短。學生自動結成互動小組。小組以周為單位進行討論,組內以天為單位進行記錄梳理(如圖3)。組內互動討論確定過程性評價表。
筆者希望通過生活實踐活動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其發(fā)現生活,熱愛生活,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情趣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預期達到的學生心里發(fā)展目標共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快樂生活;②興趣廣泛;③樂于參與;④關注社會。
學生是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人,成長過程中依托學生已有能力,在實踐中實現目標階段的成長,達成最近發(fā)展區(qū)。預期達到的學生能力發(fā)展目標共分為以下幾個方面:①獨立果敢;②善于合作;③樂于表達;④重視分析。
3.虛擬平臺合作探究自定小課題
(1)搜集整理資料,探究種子萌發(fā)必備條件
種子的結構完整是種子萌發(fā)的前提。因此,需要選取結構完整無損的綠豆種子作為實驗對象。干燥的種子在日常情況下,不會發(fā)生萌發(fā)現象,必須提供一定的條件,才能將種子由休眠狀態(tài)進行激活。那什么樣的條件可以促進種子的萌發(fā)呢?
筆者提示,根據植物生長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水和無機鹽,為種子萌發(fā)提供水環(huán)境,并探究植物萌發(fā)所需要的條件。
自選探究案例:探究水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學生實驗:探究(綠豆)種子的萌發(fā)是否需要水?
提出問題:綠豆萌發(fā)需要水嗎?
做出假設:綠豆種子萌發(fā)需要水。
設計實驗:取等量綠豆種子分別放在如下頁表所示的環(huán)境中,同時保持避光和通風。
小組內學生互動討論得出實驗結果:一定量的水可以激活種子,并使種子由休眠期轉為萌發(fā)狀態(tài);但過量的水,會使種子腐敗,未能成功萌發(fā)。而未加入水,種子會保持原先的休眠狀態(tài)。
原因分析:種子進行呼吸作用,需要消耗氧氣。水中的氧氣含量較少,加水過量后,種子處于缺氧狀態(tài),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最終會腐敗變質。
(2)虛擬互動優(yōu)化培養(yǎng)方案
教師提問:種子萌發(fā)后,胚軸伸長,胚根最先突破種皮。某些豆類胚軸較長,常作為餐桌美味出現。這些豆芽是如何長成的呢?學生明確:對萌發(fā)后的種子提供充足的空氣、水分等條件便可以使其伸長。
準備:普通家用綠豆,水浸泡一晝夜后,豆子突破休眠期進入萌發(fā)狀態(tài)。豆芽突破豆皮,伸出小尾巴(胚軸及胚根)(如圖4a)。
豆芽的培養(yǎng):萌發(fā)的種子約30粒,放入不透光的盆中,表面覆蓋潮濕的紗布(如圖4b)。
豆芽的生長規(guī)律:種子吸水膨脹后,第2天伸長約2cm,第4天伸長約10cm(如圖5)。伸長明顯,胚軸表現富有光澤,水嫩飽滿。胚根明顯,長出許多須根。與購買來的豆芽相比,幼根和幼葉較為明顯,健康狀況良好(如圖6),0添加劑,食用安全。
(3)小組虛擬互動升級討論培養(yǎng)的意義
小組搜集資料,班級匯總討論,得出意義:綠豆芽,即綠豆的芽。綠豆在發(fā)芽過程中,維生素C會增加很多,而且部分蛋白質也會分解為各種人所需的氨基酸,可達到綠豆原含量的七倍,所以綠豆芽的營養(yǎng)價值比綠豆更大,是健康低脂的綠色食品。[3]
(4)利用手機備忘錄進行經驗總結
學生利用群內經驗進行個人反思:豆芽培養(yǎng)的過程,是以綠豆和水為基礎的培養(yǎng)過程。因此,豆芽培養(yǎng)成功的關鍵之處在于:①豆芽結構的完整;②水量適宜,保證豆子能“喝”足水,又能自由呼吸。
失敗案例:密封裝置導致豆芽缺氧腐敗變質。
豆芽的生長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必須保持良好的通風條件,否則易造成腐敗變臭、豆芽停止生長的現象。
● 利用自媒體進行深度交流與總結評價
在課堂外拓展完成的深度學習過程,需要進行深度的總結和廣泛的交流。筆者要求學生借助教師搭建的平臺——微信公眾號,以及利用手機錄制視頻,進行公眾號文章和微視頻的制作與傳播。
1.師生共建公眾號拓展評價渠道
由生物興趣小組成員自主進行投稿,學生團隊聯系教師進行編輯制作,并進行發(fā)布。在生物興趣部落——公眾號(櫻花憑風入夜)中(如圖7),結成教師—學生互動交流的自主平臺。
2.學生自主發(fā)布
微課從角色上分為教師微課和學生微課,教師微課多借助專業(yè)軟件進行編輯,學生微課多借助手機錄制,并在抖音等短視頻平臺進行編輯(如圖8),引起同伴的注意,激發(fā)討論和共鳴。學生在共同的討論中,發(fā)現優(yōu)勢,查找缺點,形成良好的自主討論氛圍。
● 小結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和影響力的提升,學生利用自媒體平臺進行學習—互動—總結—展示的項目式學習成為課堂之外拓展學習的主流模式。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自媒體平臺進行互動交流,時間較為靈活,內容呈現形式多為圖文結合,借助公眾號平臺靈活的排版模式,帶給讀者以強烈的心靈體驗,因此能夠很好地達成交流的目的。
同時,借助教師的信息技術力量,幫助學生制作簡單易行的微課。教師輔助微課和學生微課,借助生物興趣小組核心力量的支持,利用短視頻平臺和camstasia軟件達成微視頻的制作、傳播和經驗分享。
將信息技術滲透到學習交流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互動交流次數。學生在彼此的合作中達成對創(chuàng)新能力潛移默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J].人民教育,2019(Z3):7-11.
[2]張文蘭,張思琦,林君芬,等.網絡環(huán)境下基于課程重構理念的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2):38-45+53.
[3]莊艷,陳劍.綠豆的營養(yǎng)價值及綜合利用[J].雜糧作物,2009,29(06):418-419.
3384501908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