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洋
鳳陽花鼓是“鳳陽三花”(鳳陽花鼓、鳳陽花鼓燈、鳳陽花鼓戲)之一,起源于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郊長淮衛(wèi)鄉(xiāng),其曲調多為衛(wèi)調。鳳陽花鼓作為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滁州地方文化瑰寶,是中華傳統(tǒng)藝術和安徽地方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靈活的舞臺表演、婉轉的音樂唱腔、通俗的唱詞語言、蘊含的民間審美文化等優(yōu)勢,值得積極主動的對外譯介與傳播。本文以鳳陽花鼓的海外傳播與譯介現實圖景為基礎,結合多元系統(tǒng)理論,探究新時代下鳳陽花鼓對外譯介與傳播的具體路徑。
自鳳陽花鼓誕生于明正統(tǒng)年間以來,鳳陽花鼓引起了許多學者的關注,成果豐碩。李小舒[1]以詞曲和旋律為切入點,研究了鳳陽花鼓的源起、演變和發(fā)展。王蓓蓓[2]結合音樂分析理論,探究了鳳陽花鼓的調式音階、曲式結構、音腔特征、節(jié)奏、節(jié)拍等音樂形態(tài)特征。周熙婷[3]基于實地調查,記錄整理了140多首原生態(tài)鳳陽花鼓曲譜和唱詞。高靜[4]以文化功能為切入點,分析了鳳陽花鼓在藝術交流、保護地方民俗文化、娛樂、美育、健身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然而,新時代下,鳳陽花鼓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十分有限。讓世界了解、接受和欣賞鳳陽花鼓,離不開對外譯介。目前,英國、美國、日本和歐洲各國的作曲家和音樂家大力推動了鳳陽花鼓的海外譯介。但整體而言,鳳陽花鼓的海外傳播存在“重介輕譯”的現象,國內對于鳳陽花鼓的對外傳播與譯介研究還十分薄弱。1804年前后,鳳陽花鼓傳入英國,進而傳入歐洲。其在英國和歐洲的譯介主要集中于收錄鳳陽花鼓曲譜《茉莉花(鮮花調)》,相關英文介紹寥寥無幾。Cooper[5]簡單介紹了鳳陽花鼓的表演形式,但未對鳳陽花鼓作品、主要表演藝術家、發(fā)展動態(tài)、歷史傳承等進行細致的介紹。德國作曲家Karl Kambra、英國管風琴家William Crotch、英國作曲家Sir Granville Bantock、德國鋼琴家Carl Engel等在其曲譜集中收錄了《茉莉花(鮮花調)》。值得一提的是,《茉莉花(鮮花調)》在意大利歌劇《圖蘭朵》中以女高音獨唱、男高音獨唱、童聲齊唱等不同的形式出現了十次。
1818至1830年期間,我國音樂傳至日本,被稱為“清樂”。日本大量的清樂集收錄了鳳陽花鼓曲目《鳳陽調》、《茉莉花(鮮花調)》、《雙蝶翠》、《武鮮花》、《哈哈調》、《剪剪花》等的工尺譜或唱詞[6]。其中,現存最早的清樂集是葛生斗遠編篡的《花月琴譜》,最廣為流傳的曲目是《茉莉花》(沖繩稱《打花鼓》、長崎稱《抹莉花》)。沖繩《打花鼓》的樂曲比較完整地保留了鳳陽花鼓的唱詞,但曲調和節(jié)奏進行了日本化的改編。長崎明清樂保存會中村女士演奏的《抹莉花》的旋律與我國鳳陽花鼓曲譜《茉莉花(鮮花調)》的曲調基本相同[7]。
相對而言,鳳陽花鼓在美國的傳播渠道較為多元化,包括英譯、譯介、曲目收錄、改編等。1943年,我國作曲理論家姚錦新(Chin-Hsin Yao Chen)和前夫陳世驤(Shih-Hsiang Chen)[8]詳細介紹了鳳陽花鼓,并收錄和英譯了兩首鳳陽花鼓民歌,在保留原調基礎上配以鋼琴伴奏曲。1949年,華裔美國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創(chuàng)作了音樂作品《山水》(Landscape),并將鳳陽花鼓的旋律融入其中,這進一步提升了鳳陽花鼓在美國的影響力。1957年,美國華籍作家黎錦揚(Chin Yang Lee)[9]發(fā)表小說TheFlowerDrumSong,鳳陽花鼓是該小說中的一個文化意象,相關著墨較多,并且詳細描述了兩段鳳陽花鼓表演(《新鳳陽花鼓歌》和《鋤頭歌》)。該書于1957年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于1958年和2002年兩度改編為百老匯音樂劇,并于1961年被環(huán)球電影公司翻拍為電影??上У氖?,在音樂劇和電影中,鳳陽花鼓的唱詞和曲調被完全改編,中式的唱詞和表演形式已不見蹤影。此外,根據現有資料,至今尚無鳳陽花鼓的外文網站或雙語網站,僅在China Daily官網、新華網英文網站、旅游網站、文化網站等檢索到一些鳳陽花鼓的英文簡介網頁或鳳陽花鼓海外演出的英文報道。
20世紀70年代,根據俄國的形式主義學派和捷克的結構主義學派,以色列學者Even-Zohar提出了多元系統(tǒng)理論。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嶺南大學翻譯系教授張南峰將該理論漢譯并引入我國學術界后,多元系統(tǒng)理論才逐漸獲得國內學者的廣泛關注。該理論將語言、意識形態(tài)、文學、經濟等各個社會符號視為一個由不同的子系統(tǒng)組成的多元系統(tǒng)。多元系統(tǒng)作為一個整體發(fā)揮作用,眾多子系統(tǒng)之間交叉重合、相互影響。但各個子系統(tǒng)的地位不平等,一些系統(tǒng)處在中心位置,一些系統(tǒng)處在邊緣位置[10]。此外,系統(tǒng)的動態(tài)層級隨著時間的改變而變化。這意味著各個子系統(tǒng)之間存在著無休止的競爭關系,“處在中心的系統(tǒng)有可能被驅逐到邊緣,而處在邊緣的系統(tǒng)也有可能攻占中心位置”[11]。
雖然Even-Zohar僅將多元系統(tǒng)理論應用于文學領域,但隨后學術界將多元系統(tǒng)理論拓展至譯介學研究和譯介實踐之中。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主要思想和譯介學的核心觀點高度一致,都強調社會文化符號在海外傳播和譯介過程中的關鍵地位?;诙嘣到y(tǒng)理論的譯介學思想認為,語言轉換層面的文本翻譯只是跨文化譯介的起點?!霸跊Q定對文本進行譯介之前,首先選擇‘由誰來譯’‘譯什么’‘對誰譯’,才能決定翻譯過程中‘如何譯’以及翻譯之后‘如何傳播’,其中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進行把關和操控,因為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會影響譯作在異國文化場域的傳播和接受效果”[12]。這也正是文化譯介模式的五要素:“譯介主體”“譯介內容”“譯介途徑”“譯介受眾”“譯介效果”。隨著多元系統(tǒng)理論在譯介學領域的應用,譯入語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贊助人等翻譯活動以外的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
鳳陽花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但其對外譯介卻嚴重滯后,至今尚未建立起系統(tǒng)的對外譯介與傳播體系。從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視角出發(fā),鳳陽花鼓尚處于西方文化系統(tǒng)的邊緣位置,海外受眾較少,海外接受環(huán)境也尚未成熟。因此,推動鳳陽花鼓走出國門,亟需結合多元系統(tǒng)理論的指導,幫助鳳陽花鼓從西方文化系統(tǒng)的邊緣位置逆勢走向核心位置。
多元系統(tǒng)理論認為,譯介主體是整個譯介活動的靈魂,是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之間的橋梁。譯介主體必須同時精通源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否則跨文化譯介活動難以有效推進。一般而言,譯介主體大多可以分為中國譯者、外國譯者、外國漢學家、海外華人、中外合作譯者等。就鳳陽花鼓的譯介現狀而言,從譯者身份來看,其譯介主體主要是各國的作曲家和音樂家、海外華人周文中(Chou Wen-Chung)和黎錦揚(Chin Yang Lee)、中國譯者姚錦新(Chin-Hsin Yao Chen)和陳世驤(Shih-Hsiang Chen),尚無漢學家或中外合作譯者涉及鳳陽花鼓的海外譯介。從譯介作品的發(fā)表時間來看,在19世紀和20世紀時期,譯介主體的譯介活動較為活躍。
21世紀以來,我國的翻譯從業(yè)者數量激增,但鳳陽花鼓的譯介活動卻寥寥可數。這可能是因為鳳陽花鼓的對外譯介對于譯介主體的英漢語言功底、對鳳陽花鼓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對鳳陽花鼓這一民間藝術的感悟力和理解力要求較高。目前國內外能從事鳳陽花鼓譯介的譯者數量極少?;I建和培養(yǎng)鳳陽花鼓的國內外譯者隊伍迫在眉睫。當前,鳳陽花鼓的譯介活動多數屬于自發(fā)性行為,大多出于譯介主體的個人興趣,尚無有組織性的譯介活動。因此,就國內譯者而言,一方面,相關部門可招募對鳳陽花鼓感興趣的譯者,邀請鳳陽花鼓專家對其進行曲藝知識的培訓,提高譯者對鳳陽花鼓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另一方面,相關部門可聯合地方高校針對性地培養(yǎng)譯介人才,著重培養(yǎng)其英漢語言能力和鳳陽花鼓的專業(yè)能力。就國外譯者而言,相關部門可通過搭建鳳陽花鼓外文網站、增加海外巡演和學術推介等活動提高鳳陽花鼓的海外曝光率,進而吸引更多對鳳陽花鼓有較大興趣的海外人才,加強與此類人才的聯系并為其提供訪問交流的機會。此外,隨著國內外譯者的數量逐步增多,相關部門可全力搭建中外譯者合作平臺,促進中外譯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根據多元系統(tǒng)理論,經濟、歷史、社會制度、詩學規(guī)范、譯入語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等翻譯活動以外的因素既影響了譯介主體對于譯介原作的甄別和選擇,也影響了譯介作品在譯入語國家文化系統(tǒng)的地位。因此,面對題材豐富的鳳陽花鼓作品,選擇既充分體現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價值、又符合譯入語國家文化需求和意識形態(tài)的作品,是保證和促進鳳陽花鼓“走出去”的核心要素。這一點可從寒山詩在美國的成功譯介中得到印證。上世紀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經由西方漢學家的譯介,我國唐代詩人寒山的詩歌在美國本土廣為流傳,其原因是“寒山詩中隱居山林回歸自然的極度滿足和狂喜、困頓和孤寂的內心表白正符合垮掉的一代的思想狀態(tài)”[13]。因此,為促進鳳陽花鼓“走出去”,有必要深入探究目的語國家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觀眾的期望,針對性地選擇譯介內容。
鳳陽花鼓的作品眾多,其曲調和唱詞具有鮮明的敘事性和說唱性。目前,鳳陽花鼓尚處于“邊緣位置”,走出國門的鳳陽花鼓作品須順應目的語國家的時代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并能從藝術感染力、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吸引海外受眾。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音樂學院的研究生Talley[14]因姚錦新(Chin-Hsin Yao Chen)和陳世驤(Shih-Hsiang Chen)[8]的譯介作品開始了解并喜愛鳳陽花鼓這一藝術形式。因此,一方面,我們可以將鳳陽花鼓的起源、曲調特征、唱詞結構、藝術屬性等內容制作成鳳陽花鼓的宣傳作品,通過手冊、視頻或者雙語網站的形式展示給海外受眾,為海外受眾創(chuàng)造鳳陽花鼓的文化背景。另一方面,結合《茉莉花(鮮花調)》的成功對外推介經驗,我們可以根據本國的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目的語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選擇一些經典曲目進行重點譯介,并可在保留原調的基礎上將曲譜改編成鋼琴曲譜,以便西洋樂器的演奏。
傳播媒介單一是鳳陽花鼓海外譯介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結合多元系統(tǒng)理論可知,贊助人是制約和影響各個子系統(tǒng)所處位置的關鍵因素之一。贊助人一般指發(fā)起翻譯活動的個人、團體或機構,也包括向公眾傳播信息的載體和媒介,如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贊助人通常通過操控和制約譯介過程進而影響鳳陽花鼓的譯介效果。隨著新時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鳳陽花鼓的對外譯介必須與時俱進。本文將從出版社、國內外高校、大眾媒介這三個維度探討鳳陽花鼓的對外譯介途徑。
鳳陽花鼓“走出去”,即在海外地區(qū),鳳陽花鼓從“邊緣位置”走向“中心位置”。首先,權威出版社是提高鳳陽花鼓譯介效果的重要保障。選擇有影響力的、權威的本地和海外出版社,將有助于鳳陽花鼓作品進入西方主流發(fā)行渠道,并擴大譯介作品的受眾群體?!昂皆娮g介途徑是美國本土出版社和雜志,這也是其能夠得到傳播的原因之一”[13]。自1962年以來,寒山詩經由紐約叢林出版社(New York: Grove Press)、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Warrent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銅谷出版社(Port Townsend: Copper Canyon Press)、灰狐貍出版社(San Francisco: Grey Fox Press)等先后收錄并出版??紤]到鳳陽花鼓處于“邊緣位置”的現實情況,較難吸引海外權威出版社大量譯介鳳陽花鼓作品。因此,目前鳳陽花鼓的海外譯介應側重于國內權威出版社,如黃山書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等,待時機成熟,再聯合海外出版社與國內出版社共同對外推介鳳陽花鼓。
其次,國內外高校平臺是對外推介鳳陽花鼓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新時代背景下,國內外高校之間的交流和訪問日益頻繁。地方高??蔀橥鈬魧W生和交換生開設鳳陽花鼓知識和表演選修課程、開展鳳陽花鼓宣介體驗活動或舉辦鳳陽花鼓英文講座,使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開始了解和喜歡鳳陽花鼓這一民間藝術。此外,地方高??衫酶咝Vg的演出、交流和訪問傳播鳳陽花鼓文化,如為鳳陽花鼓海外巡演和赴外進行學術交流和推介提供更多的機會,也可邀請海外相關學院的教師赴皖考察,試圖以高校教師為突破口,吸引越來越多的海外教師對鳳陽花鼓這一藝術表現形式、相關作品或研究產生興趣,進而促進鳳陽花鼓走進海外的高校校園。
最后,新時代下,鳳陽花鼓的走出國門離不開大眾媒介的支持,需形成傳統(tǒng)媒介和新興媒介相結合的全方位傳播體系。除了傳統(tǒng)媒介如專著、譯著、期刊、報紙、新聞報道、電影、紀錄片、碟片等,鳳陽花鼓的海外傳播還需廣泛運用互聯網技術,擴大鳳陽花鼓的傳播地域,從而提升鳳陽花鼓的傳播影響力。搭建鳳陽花鼓的外文網站尤其是英文網站是首要任務。鑒于當前鳳陽花鼓尚無外文網站,大多數對鳳陽花鼓感興趣的海外受眾難以有機會進一步深入了解鳳陽花鼓的藝術特點或起源,難以接觸和欣賞更多的鳳陽花鼓作品。除此之外,鳳陽花鼓的專業(yè)人士或民間愛好者可通過Youtube、微博、微信等平臺發(fā)布鳳陽花鼓的英文介紹或雙語視頻,在各種媒介平臺上不斷豐富鳳陽花鼓譯介的內容。
鳳陽花鼓是全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鳳陽花鼓對外譯介,既是其自身傳承發(fā)展的需要,也是向世界展示安徽地方藝術文化的需要。結合多元系統(tǒng)理論可知,鳳陽花鼓在海外尚處于“邊緣位置”,其對外譯介需突破對外傳播渠道單一、外文譯介匱乏等困難,逐步從“邊緣位置”走向“核心位置”。新時代下,為進一步擴大鳳陽花鼓在海外的影響力,我們要籌建和培養(yǎng)鳳陽花鼓的國內外譯者隊伍,選擇既充分體現我國優(yōu)秀文化價值觀,又符合目的語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作品,結合傳統(tǒng)媒介和網絡新媒體形成多元化的傳播體系對外宣介鳳陽花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