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依平
杏花深處立黃昏——清代貴州銅仁女詩人初論
田依平
(華中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清代貴州銅仁共有九位有詩作傳世的女詩人,她們分別是許韻蘭、舒芳芷、甘德庭、申輯瑛、駱冰梅、梅氏、喻蕙若、喻桂云、成桂珍。其中許韻蘭、舒芳芷、申輯瑛、駱冰梅、喻桂云、成桂珍著有詩集,但大多已佚,只有許韻蘭《聽春樓詩稿》、成桂珍《木樨香室詩集》尚存。清代銅仁女詩人大多出身書香世家,或者父母知書達理,注重子女教育,與書香家族聯(lián)姻,文化氛圍濃厚;女性詩人之間往往互聞才名,相互唱和;銅仁女詩人有許多自外地來黔,外來文化與銅仁本土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也大有助益。九位女詩人留下了大量詩篇,或靈動有趣,或意境清幽,或以詩志史,各有千秋,展現(xiàn)了女性的獨特才情。在中國古代,相較于中原和江南地區(qū),貴州文教歷來落后,在黔東一隅能涌現(xiàn)如此多優(yōu)秀的女詩人實屬不易,她們的作品與才情值得傳誦,被更多人看到。
清代; 貴州銅仁; 女詩人
明清時期,才女涌現(xiàn),女性詩人與作品大幅增加,遠超前代。江南地區(qū)自古繁華,文人名士薈萃,明清女詩人也大多居于江南。當前清代女詩人研究亦更多著眼于江南閨秀,而對西部地區(qū)女詩人的關注較少。貴州地處我國西南部,少數(shù)民族聚居,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制約,在古代被視為“蠻夷之地”,信息閉塞,文化落后。明清時期大量移民遷入貴州,帶來了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促進了貴州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六千舉人”“七百進士”的科舉盛況[1],相應地也涌現(xiàn)出許多女詩人。銅仁位于貴州東部,湘、渝、黔三省交界地帶,地處武陵山區(qū)腹地。銅仁在元朝時隸屬于思南宣慰司,明永樂十一年(1413)撤思南宣慰司,設立銅仁府。清代有9位女詩人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詩篇并得以記載,流傳至今。
至今有詩作傳世的清代銅仁九位女詩人分別是許韻蘭、舒芳芷、甘德庭、申輯瑛、駱冰梅、梅氏、喻蕙若、喻桂云、成桂珍。其中許韻蘭、舒芳芷、申輯瑛、駱冰梅、喻桂云、成桂珍著有詩集,但大多已佚,只有許韻蘭《聽春樓詩稿》藏于天津社會科學院圖書館,成桂珍《木樨香室詩集》藏于貴州省圖書館。
許韻蘭(1797—1827),字香卿,浙江海寧人,禮部尚書許汝霖元孫、明經(jīng)許述曾長女,自幼喜好作詩,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與銅仁徐楘成婚,著有《聽春樓詩稿》六卷,共三百余首,由徐楘于道光七年(1827)刊行,是貴州歷史上第一位有詩集刊行的女詩人。除其別集外,其詩作散見于光緒《銅仁府志》《黔詩紀略后編》《銅仁徐氏先世事略》《全黔詩萃》等。
《黔詩紀略后編》作為清代貴州詩歌總集,共收入女性詩人21位,作品55首,其中許韻蘭一人獨占12首,可見其詩歌作品受到當時人的高度認可?!逗幹葜靖濉份d:“《聽春樓詩稿》六卷,施太史鸞坡序略云:‘香卿幼善屬對。余出‘竹有凌霄志’,對‘葵生向日心’;又曰:‘買花簪稚女’,對‘插柳蔭行人’。余頗賞其宿慧。越數(shù)年,復以所著《梅窗吟稿》郵寄都門,屬為改定。措詞清麗,極似晚唐風調。迨后遠適黔中,詩筆得山川之助,諒造詣益深云?!盵2]
近代學者俞陛云《清代閨秀詩話》云:“許韻蘭字香卿,有《聽春樓詩》六卷。《與其夫徐楘唱和》有句云:‘玉板朝臨帖,金荃夜和詩?!胍婇|中雅韻。《送春曲》云:‘春去春來花自好,年年看花人易老。鏡中人莫悲青春,枝頭尚有斜陽照?!H有‘人間重晚晴’詩意?!盵3]
許韻蘭四歲喪父,后為表伯施惺渠太史收養(yǎng),嘉慶十五年(1810),徐楘之父徐如澍與其同年施惺渠約定兒女婚姻。徐如澍(1752—1833),字郇南,號雨芃,別號靜然,乾隆三十五年(1770)舉人,乾隆四十年(1775)進士,殿試二甲第六名,授庶吉士,歷任武英殿四庫館分校、翰林院編修,充四川鄉(xiāng)試副考官,后任內閣侍讀學士、鴻臚寺卿、通政司副使等職。許韻蘭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北上京城與徐楘成婚。徐楘(1797—?),字鼎梅,號蔗塘,別號一真,太學生,屢試不第,后隨父歸鄉(xiāng),閉戶著書。徐楘著述甚豐,著有《紅蔗山房詩集》三十卷、《紅蔗山房文集》六卷、《駢文》六卷、《詞》一卷,編纂《全黔詩萃》《黔南十三家詩抄》《銅仁徐氏十二世詩集》《銅仁徐氏先世事略》前編,今僅存《紅蔗山房文集》《全黔詩萃》手抄本。其中徐楘于道光年間編選的《全黔詩萃》為清代貴州第一部詩歌總集,比莫友芝《黔詩紀略》同治(1873)刊本早半個世紀。許韻蘭與徐楘情投意合,婚后琴瑟和鳴,隨徐楘父徐如澍官居京城三年后,徐如澍致仕,便一同回歸故土銅仁,在銅仁秀美山水的滋養(yǎng)下留下了許多詩篇。只可惜許韻蘭因病早逝,令人嘆息,不然其詩歌成就當隨時間積淀而更加高妙。
舒芳芷,字芝仙,貴州銅仁人,生活于清后期,著有《吟香閣詩稿》四卷,已佚,其詩載于《全黔詩萃》《黔詩紀略后編》。舒芳芷乃徐楘繼妻,她知書達理,善解人意,在照顧幼子、料理家務之余還協(xié)助徐楘選編《全黔詩萃》,刊行《聽春樓詩稿》,付出了許多心力?!顿F州通志·藝文志》云:“楘輯《黔詩萃》,芳芷有??敝畡冢性娂o事云‘紅袖題簽燈影畔,綠窗校字酒尊前’,亦韻事也?!盵4]不幸的是,舒芳芷在兒子四歲時患上難治之癥,她作《病中訓子》,用長詩將自己對孩子的諄諄教誨留存下來,以待孩子長大后能聽到母親的教導。
甘德庭,字錦云,四川鄰水人,著有《紅杏山莊詩草》二卷,可惜只有一首詩作存世,見于《銅仁徐氏先世事略》。其父甘煦堂,為嘉慶七年(1802)進士,官直隸元氏縣知縣。其夫為徐如澍之子徐枟。甘德庭與徐枟均善吟詩作畫,感情深厚,但徐枟早逝,甘德庭獨在異鄉(xiāng),內心孤獨傷感,從其詩中可見其濃郁的思鄉(xiāng)之情。
申輯瑛,字玉卿,貴州貴筑(今貴州貴陽)人,著有《微吟閣詩稿》一卷,存世詩作見于《銅仁府志》《銅仁徐氏先世事略》。申輯瑛出身富商之家,其父延師教之,自幼習字讀書,長于作詩。其夫為徐如澍之孫、徐植之子徐元熊。申輯瑛之父因徐元熊出身于銅仁書香世家,十歲就有神童名,便以女字之。當申輯瑛與徐元熊成婚后,徐植家道中落,然而徐元熊年少恃才,目空一切,外出謀生,極少歸家。申輯瑛一人在家中孤苦伶仃,侍奉雙親,寧愿自己挨餓也要供翁姑溫飽,生活凄苦,只能在詩中抒寫苦悶。徐植因嚴于禮法,對申輯瑛不夠關切,不知道她已患病多年,直到她病重垂危之際才察覺。徐元熊歸來后,“檢藥筐,得詩一冊,皆憶遠感遇之作,閱之酸楚,凄人心脾,不忍卒讀,繹其字跡,知為氏手澤。元熊嘆曰:‘同室二十年不知其工吟詠,在德不在才之言,抑何過拘?豈吾昔年盛氣凌人,雖伉儷不能不韜晦以求免耶?’”[5]294后徐元熊歷任儒學有年,屢經(jīng)遷徙,詩冊不存。申輯瑛之子徐敬增因母親從小悉心教導,勤學不倦,癸酉鄉(xiāng)試中第八名舉人,時人謂申輯瑛賢孝之報。
駱冰梅,原籍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著有《冰梅詩草》,按察使李元度為之作序,并未刊行,其詩見于《銅仁府志》。駱冰梅幼時跟隨父親駱可儀游幕來銅,遂家于是。《銅仁府志》載:“冰梅幼即聰慧,可儀甚鐘愛之,教以識字讀書,八歲能屬對。一日,可儀舉‘武松’人名令對。冰梅應聲曰:‘文杏,可乎?’其敏捷類如此?!盵5]292當冰梅僅有十六歲時,父親駱可儀卒于貴筑,幾年后長兄又歿,母親多病,冰梅不得不獨自擔起家庭的責任,照顧母親與年幼的弟弟們,繡佛長齋,一生未曾結婚。她將生活的愁苦書寫在詩作之中,工吟詠,有詩才。訓道陳枚知道她的才情與賢德,曾聘請冰梅為女公子傅。時人有“生男何如生女”之言。
梅氏,字四姑,號澹云,天性沈靜,好讀書,至宵分不倦。據(jù)《銅仁府志》載,其夫為周紹軒,與梅氏成婚后獲列膠庠,“然癖好葉子戲,怠于家政”,梅氏“正言責之,繼以泣。紹軒感悟改行”[5]294。其詩現(xiàn)存5首,見《銅仁府志》。
喻蕙若,貴州銅仁人,自小聰慧,受到良好教育,現(xiàn)存詩作7首,見《銅仁府志》。喻惠若為喻宗長女,楊開元妻。喻宗長少力學,但屢試不第,遂督課其子女。據(jù)《銅仁府志》載:“宗長愛女過于其子,四女各授一經(jīng)?!盵5]294
喻桂云,字月芬,貴州銅仁人,適同邑庠生陳旭。喻桂云之母沈知書(沈知書為其母名)在桂云牙牙學語時就以古詩教之,桂云幼時善屬對,稍長,博通經(jīng)史,著有《稚香樓小草》,未刊行,其詩見《銅仁府志》。喻桂云十三歲時父親外出游幕,家中有三個幼弟,桂云便督促諸弟學業(yè),后來其弟喻燾“由歲貢從戎積功,累擢知府”[5]227,頗有才名。
成桂珍,字蕓仙,原籍江蘇上元(今江蘇南京),適銅仁提督羅雨春,著有《木樨香室詩集》一卷。[6]其夫羅雨春于咸豐五年(1855)入伍,兵戎十二載,同治六年(1867)遇難,他短小精悍,在戰(zhàn)場上英勇無畏,后贈太子少保銜,世襲騎都尉,入祀京師昭宗祠。[5]238丈夫離世后,成桂珍隨女居住于武昌。其女為前清記名總兵,渭濱鎮(zhèn)軍的繼配。可惜好景不長,幾年后,女婿與女兒先后離世,成桂珍獨自承擔起撫養(yǎng)外孫的責任。亂世之中,她獨自帶著外孫南返安葬女兒,事后返回武昌時遭遇混戰(zhàn),她又帶著外孫南返,歸鄉(xiāng)后又遭盜賊,經(jīng)歷了數(shù)次搬遷,最終定居于永安。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成桂珍獨自生活,撫育子孫,四處飄零,她展現(xiàn)了堅強勇敢、不屈不撓的女性力量。
清代銅仁女詩人詩歌作品的內容主要包含山水風光之作、訴說內心愁緒之作、思鄉(xiāng)懷人之作,也有不少唱和詩。此外,駱冰梅的《十五歲避難柳溪題壁》與眾不同,真實地反映了清末銅仁社會的離亂,表達了她對國計民生的現(xiàn)實關切。
許韻蘭有許多記錄自己見聞和感受的作品,在初次離家北上京城與徐楘成親的路途中,留下了不少詩作。如《過岳忠武廟》二首:
其一
父老扶筇話北征,黃沙白日孤黯城。
入祠拜倒蒼松下,風過如聞戰(zhàn)鼓聲。
其二
伏臘雞豚賽鄂王,江山城廓嘆滄桑。
一抔迢遞西湖上,香火他鄉(xiāng)勝故鄉(xiāng)。[5]292
二十歲的許韻蘭經(jīng)過岳忠武廟時,撫今追昔,感慨尤深,這在少女詩作中較為少見。她想象當年岳飛北征之時的景象,與鄉(xiāng)親父老話別,眼前是“黃沙白日孤黯城”的蕭索景象,而今戰(zhàn)火已逝,風過仍舊如聞戰(zhàn)鼓之聲。
與徐楘婚后,二人相互欣賞,互相唱和,許韻蘭《和〈外游飛云崖詩后〉》云:
讀君飛云詩,如覽飛云勝。
云根瀉瀑泉,云際盤幽徑。
日暮山僧歸,月潭開鐘磬。
游子鞍馬勞,于茲一解鐙。
松濤萬壑喧,清嘯千山應。
仙境藉標題,登臨動詩興。[5]292
飛云崖亦稱月潭、飛云巖,地處貴州黃平,山門前是明清時期的古驛道,許多貴州詩人都曾經(jīng)過此地,留下詩篇。許韻蘭未至飛云崖,僅僅通過讀徐楘飛云崖詩,其詩作便有身臨其境之感,“云根瀉瀑泉,云際盤幽徑”極寫飛云崖之高絕險峻,瀑泉從云根流瀉,幽徑在云際之間,氣象宏大,宛若仙境;“日暮山僧歸,月潭開鐘磬”則頗有畫面感。
嘉慶二十五年(1820),因徐如澍致仕,許韻蘭隨夫回歸銅仁,由北至南,跨越了祖國大好河山,終于快到銅仁河,她將對夫婿的情感融入了對銅仁自然景色的欣賞之中,其《舟至辰溪入銅仁河贈外》云:“扁舟過辰溪,溪澄秋見底。一棹溯溪源,都是婿鄉(xiāng)水。”[11]769小船漸漸靠近銅仁城,許韻蘭被秀麗山水吸引,作《過沈家漁梁灘望銅仁城作》云:
一棹天涯返,千山畫里行。
沙光團雁影,篙響碎灘聲。
石出秋江淺,林疏夕照明。
炊煙開乍合,遙見故鄉(xiāng)城。[7]77
從遙遠的京城一路南下,行船將至銅仁城,仿佛在畫中行駛一般,沙光、雁影、秋江、夕照與炊煙交相輝映,描繪出一幅恬淡寧靜的秋夜圖,流露出許韻蘭對銅仁山水的贊美,對生活的滿足。
許韻蘭的詩歌語言靈動,別有一番韻味,如其《訪梅》一詩中:“我為尋花忘路遠,一肩春雪過橋來”[5]292,頗具少女情致。其《己巳春日題紫荊堂》云:“繞屋數(shù)竿竹,當窗幾樹花。睡倚半床書,醒對一甌茶。茶香引花香,竹影碎花影。清趣春無窮,試向靜中領?!盵7]77亦靈動有趣。其《西湖春曉圖》云:“蘇堤春色好,人倚綠楊斜。湖上東風軟,吹來一扇花。”[11]769用“軟”字來形容東風,心思巧妙,西湖的春風溫柔到可以觸摸,柔和的東風吹來一扇花朵,“一扇”也頗有新意。其《西疇山莊》云:“陌頭緩緩筍輿游,水面瓜皮小小舟。恰是賣花聲過后,菱歌清唱雜漁謳?!盵11]769“陌頭緩緩筍輿游,水面瓜皮小小舟”逸趣橫生,清新可愛。其《京口舟中》“江上船如天上坐,六朝山色入簾來”[11]770極富想象力,意境開闊。
隨著時間流逝,經(jīng)歷愈多,許韻蘭的詩風也更加成熟,其后期詩作《晚眺》云:
極浦層樓俯,秋光入畫中。
煙波雙鳥白,夕照片云紅。
巖闊天低樹,潮平水接空。
不須愁暮色,月上海門東。[5]292
《晚眺》極富視覺之美,頷聯(lián)、頸聯(lián)由近及遠,空間開闊,尾聯(lián)富于哲理,無須憂愁暮色,日月變化自有其規(guī)律。許韻蘭患上重病后,思念故鄉(xiāng)親人,真情流露于詩中,其《病中懷父親暨二姑母》詩云:
紅顏催老軟紅塵,過眼煙云記未真。
忽忽韶光渾似夢,懨懨小病不禁春。
三男繞膝命非薄,一自離家夫獨親。
遙望故鄉(xiāng)無可戀,難忘惟有白頭人。[7]78
舒芳芷存詩較少,其《深山》詩云:“古徑無人行,鵑啼萬山響。獨有采樵人,行歌聲上下?!盵8]424無人的山中古道唯有采樵人邊走邊唱,頗有古意。其《秋夜枕上口占》云:“夢回恰是五更頭,習靜山中事事幽。月色半窗欹枕聽,蟲聲如雨草堂秋?!盵11]771此詩寫秋夜閑來無事,枕上閑聽蟲聲,其安然自適的心境躍然紙上。舒芳芷亦與徐楘唱和,《題外過飛巖詩后》云:
洞壑真玲瓏,非云亦非石。
再有就是要加強對教師自身的安全知識培訓與學習,加強自身素質的提高也很有必要。如:經(jīng)常性地開設各種法制、心理健康等安全知識專題講座,不定期開展安全知識競賽等活動,加強對各種常見安全事件發(fā)生的防范措施和應急處理方法等所進行的講解和示范,切實把安全管理與安全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很有必要。
無風云如飛,不雨石常濕。
有客度虹橋,嵐翠染青笠。
可似山中人,林泉得自適。[7]78
芳芷之詩常表現(xiàn)恬淡自適的心境,此詩中的“可似山中人,林泉得自適”直接抒發(fā)了她對山林自然的喜愛和向往。
因夫婿徐枟早逝,甘德庭遠離故土,遠離親人,孤獨無依,內心痛苦。其詩僅存一首,《喜式齋五叔來銅》云:
蜀水黔山隔萬重,奉懷常憶舊時容。
傷心欲問當年事,乍見翻疑夢里逄。[7]79
甘德庭遠離家鄉(xiāng),適時五叔來銅,見到親人本應高興,題目是“喜”,而詩中盡是愁苦,突然見到家鄉(xiāng)來的親人,思鄉(xiāng)之情噴涌而出,還以為是夢中才能相逢。
申輯瑛的詩作中大多寫自己孤寂落寞的心境,自然界的點滴便會觸動她的內心,蕭瑟的秋天更是如此,《秋蟲》詩云:
問爾緣何事,空階徹夜鳴。
臨風頻斷續(xù),咽月最分明。
未必真無奈,多因訴不平。
樹間添淅瀝,一派盡秋聲。[5]295
其《詠螢》云:“一天涼月掛清輝,閃閃流螢亂點衣。不忍輕將紈扇撲,留他長傍畫簾飛?!盵5]295面對流螢,詩人不忍撲打,或許是夜晚太孤寂,愁思涌上心頭,想留流螢相伴。其《秋夜獨坐》云:“孤檠耿耿夜迢迢,銀箭無聲漏點消。獨坐已教岑寂甚,況聽秋雨打芭蕉?!盵5]295秋夜獨聽雨打芭蕉,心中的孤寂無人訴說,由于不成熟的丈夫離家遠游,申輯瑛承擔了太多的生活重擔,精神上也無人慰藉,只能用詩歌訴說心中的期盼,其《聞鵲有感》云:“萬水千山道阻長,望云心思幾能忘。枝頭杜宇聲聲喚,恰似催歸說貴陽?!盵5]295其《望遠有感》云:“迢遙驛路雜荊榛,極目荒涼最愴神。但愿關山無阻隔,三巴猶有未歸人?!盵5]295其《喜外由歸化還里》云:“一別兩經(jīng)年,黔云黯遠天。行裝今日解,燈蕊昨宵妍。幼子驚相避,全家喜欲顛。洗塵何所有,尊酒小窗前。”[5]295這是一首記錄闊別已久的丈夫歸來,申輯瑛喜出望外,全家興奮地為他接風洗塵的詩,但與“全家喜欲顛”相反的是“幼子驚相避”,十分真實。
駱冰梅身世坎坷,清末社會動蕩不安,暴亂起義不斷,她十五歲時逢動亂,作《十五歲避難柳溪題壁》,記錄了這一事件,她憂慮國計民生,體現(xiàn)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其詩云:
鼙鼓聲聲動地來,降旗飄飐禁城開。
黃堂戰(zhàn)死軍民散,總為筆刀起禍胎。
生長深閨十幾年,那曾經(jīng)過此山川。
知心惟有郵原草,月夜臨鳳泣杜鵑。
盈盈弱質困風沙,脈脈柔情怨暮笳。
莫唱江南腸斷句,天涯零落一枝花。
角聲吹動聚黃巾,歷盡風波受苦辛。
白刃林中心似鐵,紅裙著地下沾塵。
流賊猖狂眾口喧,王師何日降戎軒。
驛亭空有思鄉(xiāng)淚,驚破啼聲是夜猿。
綠楊堤下水淙淙,孤月憐人影墮窗。
歸夢不知鄉(xiāng)國遠,夜深猶自渡寒江。
云鬢亂挽下高樓,送別江頭動遠愁。
萬里關河頻悵望,計程應已到杭州。
細雨如煙自掩門,杏花深處立黃昏。
旁人莫問春何似,憔悴東風杜宇魂。[5]292
冰梅亦有詞作,其《道中口占》云:“從前事都休說,玉蕊瓊花,早移銀仙闕。無端風雨加摧折,零落香魂成怨魄。翠減紅銷,對鏡舔悲切。萬種憂愁消不得,強攜瑤琴,彈訴天邊月。骨肉流離天涯隔,望斷關山音信絕。野草萎萋,杜鵑啼血。愧蛾眉空抱文章,難補金甌缺?!盵5]293面對家中接二連三的變故,在那個世道不安穩(wěn)的亂世,詞中充滿了冰梅的身世之苦、心中之悲,訴說傷痛之余,冰梅獨自扛起家庭重擔,其才情和精神令人欽佩。
梅氏僅存五首寄家詩,皆真情流露,讀來感人。其《憶母》云:“世亂離家倍感傷,久違定省意凄惶。蒼天不假歸甯日,空墮思親淚兒行。干戈未定痛兒腸,想像慈闈發(fā)須蒼。惟有思親無遠近,夢魂夜夜到家鄉(xiāng)?!盵5]294其《憶二姊三姊》云:“曾記春回大有情,妝樓同看柳條新。關山間阻今相憶,對此亭亭更慘神。”曾經(jīng)姐妹親密無間,同看柳條,而今關山難越,已經(jīng)物是人非,梅氏睹物思人,感傷萬分。
喻蕙若《初夏》云:“茶蘼一架了殘春,深院楊花暖撲人。正是清和好時節(jié),牛甌雀舌試茶新。[5]294語句清新自然,頗有生活情趣。其《墨竹》云:“蕭蕭蒼玉雨聲寒,信手涂鴉墨未乾。粗服亂頭無筆法,勸君莫作畫圖看?!盵5]294這首詩展現(xiàn)了少女的嬌俏可愛,自己所畫的墨竹只是信手涂鴉,不能當畫作來看。其《代人悼亡》云:“殘燈如豆影熒熒,況味孤眠那慣經(jīng)。夢醒深宵忘永訣,依稀猶記是歸甯。香衾擁處夜偏長,不復窗前看曉妝。怕見朝來新燕子,雙雙依舊上雕梁?!盵5]294用語典雅,情真意切。
喻桂云《初晴》云:“幾日春晴淑氣融,海棠開遍曲欄東。昨宵一陣風和雨,花在苔衣綠上紅?!盵5]293“花在苔衣綠上紅”色彩對比強烈,寫出春晴的生機與活力。其《晚霽》云:“一雨樹如沐,涼陰小院低。余花香躍躍,細草色萎萋。壁潤留蝸篆,欄歌上蚓泥。繡成無個事,坐聽子規(guī)啼?!盵5]293詩人閑來無事的悠然心境躍然紙上。其《春望寄外》三首云:
其一
望遠上高樓,渺渺天涯樹。
郎從何處歸,目斷夕陽路。
疏柳滿長堤,長堤暮煙翠。
望郎郎未歸,夕陽落鴉背。
其二
路繞小紅橋,昏鴉啼樹杪。
望郎不曾歸,渡口行人少。
蒼茫暮煙迷,燈火江村曉。
望郎還不歸,芳草落霞遠。
其三
別浦客帆收,平沙斷雁落。
望郎偏不歸,細數(shù)郎情薄。
窗前黃葉飛,明月穿臺榭。
望郎竟不歸,暗倩鸚哥罵。[5]293
這三首詩層層遞進,別具一格,從“郎未歸”到“還不歸”“竟不歸”,情感逐漸迸發(fā),藝術手法成熟。
成桂珍《木樨香室詩集》中大多抒寫思鄉(xiāng)懷人之情、身世飄零之苦。其《眺望》:“蟬向時三兩,鴻飛路萬千。天高銀漢闊,悵望晚風前”[9]雖是簡單白描,卻讓人從中感受到秋夜、秋蟬、秋風的寥落感?!陡袘哑湟弧吩疲骸敖鹄灋卤M篆煙遲,簾外春寒渾不知。愁絕五更殘夢醒,子規(guī)聲里雨如絲?!盵9]愁緒涌上心頭,竟連寒冷都感覺不到,小雨淅瀝,子規(guī)聲聲,讀來滿是感傷。《感懷其二》云:“隔墻遞過紙鳶聲,初日烘窗喜放晴??吹讲梓愦河帜?,飛花飛絮遍江城?!盵9]本是歡歡喜喜的春日,可看到茶縻想到已是暮春時節(jié),飛花飛絮凋零,放晴的春日也變得憂愁了。這與成桂珍的人生經(jīng)歷分不開,她經(jīng)歷了太多顛沛流離的時光,詩中都是淡淡愁緒。
清代銅仁女詩人群體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她們大多出身書香世家,或者父母知書達理,注重子女教育,與書香家族聯(lián)姻,文化氛圍濃厚;女性詩人之間往往互聞才名,相互唱和;銅仁女詩人有許多來自外地,因各種原因來到銅仁,外來文化與銅仁本土地域文化相互碰撞,對詩歌創(chuàng)作來說大有助益。
許韻蘭出身江南世家,祖父為許汝霖,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進士,曾督江南學政,任禮部尚書兼理吏部,晚年創(chuàng)辦東山書院,工于詩文。在家庭氛圍影響下,許韻蘭自小便對詩文感興趣,十三歲便作《己巳春日題紫荊堂》。成桂珍也出生于江南地區(qū),家庭文化氛圍濃厚。甘德庭之父甘旭堂亦是進士,自小受書香浸染。駱冰梅、梅氏、喻蕙若、喻桂云都從小聰慧,善屬對,說明在家中受到較好的教育。同時,許韻蘭、舒芳芷、甘德庭、申輯瑛的婚姻對象同是銅仁書香世家徐家子孫。
銅仁徐氏家族秉持耕讀為本、詩禮傳家的精神,誕生了許多詩人、書畫藝術家,并世代延續(xù)。徐氏家族前十四代人皆自小習文,多精于書畫且能詩善文。家族中先后有“進士兩人,舉人十人,有優(yōu)貢、拔貢、恩貢、歲貢生十六人,有太學生十三人,有府學廩生、庠生一百四十八人,清末民初大學生近二十人,有近一百八十人能詩?!盵10]其中二十七人有詩集,四人有文集。也正是這樣的文化家族才吸引了許韻蘭、舒芳芷、甘德庭、申輯瑛四位女詩人,許韻蘭、舒芳芷與徐楘多有唱和,相互切磋,詩境有所進益。
《銅仁府志》這樣記載徐楘與許韻蘭新婚之時的情景:“楘為徐雨芃通政家子,少以才名自負。及氏來歸,楘掩帷相對。奩側置筆硯花箋,得句索和,爭捷斗敏,恒不相下,時艷稱之?!盵5]291兩人初見時便以詩為媒,相互唱和,爭捷斗敏,在日后的生活中亦是如此,夫妻二人亦師亦友,一同吟詩作對,推敲字句是他們的日常。《黔詩紀略后編》卷二十九:“國子生徐楘妻許氏。氏名韻蘭,字香卿,海寧人,適同仁徐楘,楘博雅好事,夫婦唱和,香卿有句云:‘幼慚書未讀,近喜婿為師?!衷疲骸嚬P朝臨帖,挑燈夜課詩?!藗鳛榧言?。有《聽春樓詩》六卷?!盵11]769-769許韻蘭《〈聽春樓〉自序》云:“丁丑仲秋,余歸徐蔗塘夫子。催妝卻扇,得句而時與推敲;月夕花晨,賞心兒互相唱和,由是詩境覺大有進益?!盵12]許韻蘭《贈外》云:“幼慚書未讀,近喜婿為師。試筆朝臨帖,挑燈夜課詩。推敲生敏悟,啟發(fā)助清思。最樂應惟此,含毫得意時?!盵5]292冬日夜晚,許韻蘭與徐楘圍坐在一起,閑話詩情,其《冬夜同外閑話》云:“坐話寒宵永,圍爐暖閣中。雪殘三徑白,窗靜一燈紅。詩味徐徐引,茶香細細通。夜深人不覺,明月已生(在參考文獻7《黔詩紀略后編》中為“生”)東?!盵11]769從韻蘭的詩中我們可以讀到她與徐楘共同推敲字句的快樂,在夫妻唱和之中詩藝也更上一層樓。
除夫妻唱和外,清代銅仁女詩人之間亦多唱和,詩藝在切磋中進益。喻蕙若與駱冰梅就有一段逸事?!躲~仁府志》載:“時女士駱冰梅有才名,蕙若過之,面投一絕云:‘冰雪心肝差可擬,梅花骨格略相同。今朝得入班昭座,如醉春風化雨中。’冰梅深服其敏,不敢以夙望傲之?!盵5]294冰梅頗有才名,曾作為女師傅,結識許多好友,有《答劉慧貞女史示意》《念奴嬌·懷白玉娟女史》《送陳觀察女公子韻香北歸》等唱和詩。許韻蘭亦有《次句容駱佩香女史西湖綺蘭〈西湖〉原韻》云:“一棹西湖入曉煙,蘇公堤后白堤前。綠波不動無風色,嫩日嬌云好放船?!盵11]770喻蕙若與其妹冰若也有唱和,《銅仁府志》載有《冰若和初夏》“濃陰滿院鎖殘春,簾幕深深不見人。恰好苔階初過青,添來綠意一痕新”、《冰若和墨竹》“蕭蕭帶得歲分寒,滿紙淋漓寫未干。淚灑湘妃知已盡,墨痕權作血痕看”二詩,可見姐妹之間你來我往,以詩相娛。
許韻蘭、甘德庭、駱冰梅、成桂珍都從外地來黔,黔地的山川風物給她們帶來許多創(chuàng)作靈感,入黔后留下了諸多寶貴的詩作。許韻蘭自小居于深閨,與徐楘的姻緣使她得以外出游歷,飽覽祖國山河,其《〈聽春樓〉自序》云:“自念生吳越文獻之邦,長而涉江淮,逾海岱而北游日下,繼而過河梁,歷荊楚而西入黔中。風煙城闕之雄,雨雪山川之助,從此拈毫落紙,不復似深闔袖手時也?!盵12]“風煙城闕之雄,雨雪山川之助”深化了許韻蘭對人生的理解,詩境也更加開闊。她的《舟至辰溪入銅仁河贈外》《過沈家漁梁灘望銅仁城作》《晚眺》都是在銅仁山水的滋養(yǎng)下所作。
清代貴州銅仁九位女詩人留下了大量詩篇,或靈動有趣,或意境清幽,或以詩志史,各有千秋,展現(xiàn)了女性的獨特才情。在我國古代,相較于文化繁榮的中原地區(qū)和江南地區(qū),貴州文教歷來落后,在黔東一隅能涌現(xiàn)如此多優(yōu)秀的女詩人實屬不易,她們的作品與才情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1] 厐思純.明清貴州七百進士[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260.
[2] 李圭修,許傅沛,纂.劉蔚仁,續(xù)修.朱錫恩,續(xù)纂.(民國)海寧州志稿卷十五[M].民國十一年(1922)鉛印本.
[3] 俞陛云.清代閨秀詩話卷二[J].同聲月刊,1942,2(1):28.
[4] 黃永堂,點校.貴州通志·藝文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9:828.
[5] 中共貴州省銅仁地委檔案室,貴州省銅仁地區(qū)政治志編輯室,整理.銅仁府志(據(jù)民國縮印本點校)[M].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1992.
[6] 胡文楷,編著.歷代婦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25.
[7] 徐楘,徐承錦,編.銅仁徐氏先世事略后編[M].刻印本家藏資料,1940.
[8] 貴州歷代詩文選編輯委員會,編.貴州歷代詩選:明清之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424.
[9] 成桂珍.木樨香室詩集[M].民國元年(1912)石印本.
[10] 周政文.黔東茶園山文化解讀[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2.
[11] 莫庭芝,黎汝謙,陳田,輯.張明,王堯禮,校訂.黔詩紀略后編·黔詩紀略補:第2冊[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20.
[12] 許韻蘭.聽春樓詩稿六卷[M].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On Mao Kun's Comments on Korean Language and Its Significance
TIAN Yiping
( School of Humaniti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China )
In the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9 poetesses in Tongren, Guizhou, whose poems have been handed down to the world, namely Xu Yunlan, Shu Fangzhi, Gan Deting, Shen Zuoying, Luo Bingmei, Mei, Yu Huiruo, Yu Guiyun and Cheng Guizhen. Among them, Xu Yunlan, Shu Fangzhi, Shen Zuoying, Luo Bingmei, Yu Guiyun and Cheng Guizhen wrote poetry collections, but most of them have been lost, except for Xu Yunlan'sand Cheng Guizhen's. Most of the poetesses in Tongre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came from literary families, or their parents were well-educated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ir children’s education. Moreover, they were also married to literary families, which made for a strong cultural atmosphere. Many of the poetesses in Tongren came from outside of Guizhou. Therefore,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external culture and the local culture of Tongren is of great help to their poetry creation. The 9 poetesses have left behind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each with their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 either interesting, poetic or historical. It is not easy to find so many outstanding poetesses in the East Guizhou, which has traditionally lagged behind in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compared to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and their works and talents deserve to be seen by more people.
Qing Dynasty, Tongren, Guizhou, poetesses
I207.22
A
1673-9639 (2022) 03-0102-08
2022-03-07
田依平(1998-),女,苗族,貴州銅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清代文學與文獻。
(責任編輯 郭玲珍)(責任校對 肖 峰)(英文編輯 田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