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忠,羅雅文
“師,鏡,秤”——紅六軍團西進貴州至木黃會師的歷史維度考察
徐明忠,羅雅文
(中共銅仁市委黨史研究室,貴州 銅仁 554300 )
紅三軍創(chuàng)建黔東革命根據地,開創(chuàng)了貴州革命史上的新紀元,而紅六軍團西征進入貴州,又將貴州人民革命運動推向一個高潮。基于紅軍長征視野,紅六軍團從西征出發(fā)到甘溪遭遇戰(zhàn)、從困牛山戰(zhàn)斗到與紅三軍會師木黃,廣大指戰(zhàn)員發(fā)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和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tǒng),歷經磨難而不改初心使命,呈現出堅持以民為師的政治邏輯、以民為鏡的思想邏輯和以民為秤的價值邏輯,不僅為紅二方面軍主力的孕育奠定了基礎,而且為策應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創(chuàng)造了條件。以困牛山英烈為代表的紅軍英雄群體,給予我們以榜樣的感召、信念的指引和精神的滋養(yǎng)。
紅六軍團;貴州石阡;木黃會師; 困牛山戰(zhàn)斗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的學習、宣傳和研究,要求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他深入江西、湖南、貴州、陜西、河北等革命老區(qū)考察、調研,并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號召廣大黨員干部要繼續(xù)從長征精神中汲取力量,繼續(xù)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強調“各級黨組織要教育引導黨員、干部自覺以民為師、以民為鏡、以民為秤,勤懇為群眾辦事,自覺接受群眾監(jiān)督?!盵1]100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以民為師、以民為鏡、以民為秤”(本文簡稱“師,鏡,秤”),短短12個字,所體現的歷史內涵和實踐意蘊極為深刻,揭示了共產黨人獲取動力源泉、尋找方法策略、反思得失差距、增強意義價值的主體意識和奮斗色彩,成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要方法和制勝秘訣。從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革命實踐來看,“師,鏡,秤”凝結著良好的黨群關系、干群關系和軍民關系的紅色基因,反映了黨在蘇區(qū)局部執(zhí)政時期的基本規(guī)律。一般來說,在革命斗爭形勢相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對于“師、鏡、秤”所包含的原則、方法及經驗,人們對它的倡導、堅持和運用符合常理,在敵人圍追堵截、尖銳復雜階級矛盾和殊死較量的戰(zhàn)略轉移征途中,實踐證明,同樣必須堅持和運用,堅持人民是歷史的主人,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立場和觀點絲毫不動搖。
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紅軍書寫的長征革命史,是一部驚天動地的壯麗史詩。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的紅六軍團,在任弼時(中央代表、紅六軍團軍政委主席)、蕭克(軍團長)、王震(軍團政委)率領下,1934年8月初從湘贛革命根據地出發(fā),挺進貴州過程中,在黔東石阡縣甘溪遭到湘桂黔三省敵軍的重兵包圍被截成三段。同年10月中旬,紅六軍團第十八師五十二團為掩護軍團主力突圍,在龍?zhí)伶?zhèn)川巖壩的困牛山一帶與敵人展開了激戰(zhàn),雖然紅軍付出了重大犧牲,但為軍團主力成功突圍,并在印江縣木黃與紅三軍會師(會師后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師,鏡,秤”三個維度來看,紅六軍團西征進入貴州至木黃會師的戰(zhàn)斗歷史,不僅反映了中國革命事業(yè)內在的政治邏輯、思想邏輯和價值邏輯,而且還展現了我們黨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所型塑的革命政治生態(tài)和軍民魚水關系。這些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至今仍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
師,古代是指教授為人之道、治國之道的人。后來引申為具有專門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人。在歷史長河中,由于統(tǒng)治階級對文化的長期壟斷,廣大勞動群眾受教育權利基本被剝奪,雖然掌握勞動技能,但是在社會層面并沒有話語權。歷史上盡管曾有提出“民貴君輕”之說,然而老百姓被奴役、壓迫和剝削的地位始終未有改變。直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區(qū)域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開展武裝斗爭,建立紅色政權,“民”的歷史主體地位才得以凸顯,勞苦大眾翻身做了主人,第一次真正享受了政治民主和人生自由,從而成為我們黨革命的力量源泉和忠實依靠。
1.以民為師奠定民主團結的政治基礎
新中國成立之前,絕大多數的“民”,是戰(zhàn)爭中受害最大、損失最重和影響最深的對象,而且根本無法改變自身被奴役、被壓迫和被剝削的地位。在紅三軍到達黔東之前,黔東的“民”一直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神兵”斗爭一度掀起高潮。中國工農紅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主要由各階層窮苦大眾組成的革命武裝,他們與人民群眾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聯系,人民群眾是黨和紅軍依靠的對象和革命力量的源泉。為此,以民為師,首先是要承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思想和情感上真正接近群眾,真正為民謀利益,與民休戚與共。1932年秋,賀龍、夏曦、關向應率紅三軍從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出發(fā),轉戰(zhàn)數千里,于1934年5月進入了黔東,在貴州大地上創(chuàng)建了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黔東革命根據地。黔東窮苦之“民”開始走上了歷史舞臺。通過土地革命,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農具等生產生活資料;通過革命斗爭,限制雇傭資本的盤剝,提高了工人報酬,如沿河縣淇灘挑水工人工資每挑由50文增至100文。經濟狀況的改善,大大促進了社會其他方面發(fā)展和變革。堅持以民為師,廣泛發(fā)動人民群眾,組織革命斗爭,將群眾從封建桎梏中解放出來,極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將人民群眾緊密團結在黨和紅軍高舉的蘇維埃革命旗幟之下。1934年9月紅六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轉戰(zhàn)進入貴州境內后,通過開展廣泛的革命宣傳,進行武裝工農、開倉濟貧等革命活動,從而得到老百姓的信任、支持和愛戴。
2.以民為師練就克敵制勝的政治法寶
紅六軍團從江西遂川出發(fā)到與紅三軍會師于貴州木黃,轉戰(zhàn)數省,以民為師無疑成為克敵制勝的政治法寶。為了扼殺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工農紅軍,國民黨中央與地方反動勢力進行聯合“圍剿”,其一個方面是妄圖通過反動宣傳來孤立紅軍,削弱革命力量和革命影響。因而,放手發(fā)動群眾,維護民眾利益,獲取民眾支持,成為了黨和工農紅軍奪取反“圍剿”斗爭勝利的關鍵。1934年10月中旬,紅六軍團主力在石阡當地老獵戶的引導下,從一條人跡罕至的夾溝成功突破敵人的封鎖和堵截。若干年后,蕭克同志回憶說:“這是一個極端緊張而又關系到六軍團大局的戰(zhàn)斗行動,直到現在,一經憶起,心膽為之震驚,精神為之震(振)奮?!盵2]56在艱苦的革命中,補充兵員、籌集糧款、開辟新區(qū),哪一樣不需要群眾,哪一樣不是做群眾工作的結果?甘溪遭遇戰(zhàn)中,當地群眾自發(fā)為紅軍帶路;困牛山戰(zhàn)斗后,當地百姓冒險救治紅軍傷員。顯然,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殘酷的斗爭中,人民群眾參軍帶路,救治傷員,不僅反映了對黨的政策和主張的認同和支持,同時也體現了黨和紅軍“以民為師”的革命精神和魚水情深。
3.以民為師彰顯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
革命為了人民,革命依靠人民,人民至上是黨和紅軍一切行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只有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才能獲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因此,堅持以民為師,彰顯人民至上的政治理念,既是我們黨堅定的政治立場、政治目的,又是我們黨鮮明的政治態(tài)度、政治情懷。黔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發(fā)展,不僅第一次確立了“民”的主體地位,而且正確發(fā)揮了“民”的革命力量。堅持以民為師,紅軍不擾民、不掠民,不棄民,從根本上清除了反動統(tǒng)治者以民為役所給老百姓心理上造成的陰影。人民群眾與紅軍共同戰(zhàn)斗,共建蘇區(qū),他們對黨政治上依靠,紅軍對群眾利益給予保護。甘溪戰(zhàn)役中的“困牛山戰(zhàn)斗”,起初是紅軍與國民黨軍隊、地方民團的軍事較量,繼而變成敵我雙方在政治、軍事、道德乃至精神上的綜合較量。
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上反動統(tǒng)治者所能給予人民的只能是壓迫和剝削,工農紅軍作為由窮苦大眾組成的革命隊伍和人民子弟兵,需要時刻以民為鏡。了解群眾的急難愁盼,真正將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從群眾所關注的熱點、所觸動的痛點、所要解決的難點中,總結和反思革命政策,改進和完善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紅六軍團西征計劃是到湖南中部建立革命根據地并與紅三軍會合,沿途根據中革軍委指示線路行軍,沖破敵人的圍追堵截。1934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實行戰(zhàn)略轉移。此時,紅六軍團廣大指戰(zhàn)員團結堅定,意志堅強,戰(zhàn)術靈活,堅定地貫徹中央指示,克服重重困難進入了貴州石阡。但貴州及石阡卻是紅六軍團需要認識的新區(qū)域,尤其要充分認識和深刻感知貴州革命的群眾基礎、革命條件以及人民的物質、精神和文化生活等現實狀況。
1.以民為鏡架構軍民密切關系
貴州窮苦群眾被稱為身無分文的“干人”,這一經濟社會地位決定他們的革命愿望最強烈、斗爭精神最勇敢、革命意志最堅強、革命信念最堅定。1934年6月,紅三軍進軍沙子坡、楓香溪一帶,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召開了楓香溪會議,作出了創(chuàng)建黔東革命根據地的重大決策。紅三軍隨后派出工作隊,問需于民、問計于民、謀利于民,進而誕生了以各族各界代表組成的黔東特區(qū)革命委員會。紅六軍團挺進貴州,相比熟悉的湘贛蘇區(qū)來說,這里“群眾沒有受過我黨和大革命的多少影響,對我們不大了解……除了群眾不了解我們和山路難走外,地形也不熟?!盵2]55本地群眾第一次接觸紅軍,對紅軍有一定戒備,需要啟發(fā)革命覺悟,創(chuàng)設革命空間,建立廣泛的革命聯系。紅軍也曾經因地形不熟、民情陌生、作戰(zhàn)不利而陷入被動。紅六軍團進入石阡境內活動初期,出現紅軍戰(zhàn)士被敵殺害、戰(zhàn)斗流散較多的情況,這與紅軍以民為鏡架構良好軍民關系的局面尚未形成有較大關系。
2.以民為鏡厚植革命情懷
在國民黨諸如“共產共妻”等妖魔化反動宣傳下,部分人產生心理恐慌和精神壓力,不敢主動接觸紅軍。如1934年6月賀龍率紅三軍進軍沿河時,郵政局長戴德初以親身經歷,講述了人們從恐慌外出躲避到“人心歸附、如水下傾”的思想轉變,深刻說明了黨和紅軍以民為鏡、厚植為民情懷的社會影響。隨后,黔東蘇區(qū)頒布了《沒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條例》《農村工人保護條例》《關于工農武裝問題決議》《關于苗族問題決議》等政策、法令,更是深合民意,深得民心。紅六軍團進入貴州后,堅決執(zhí)行黨的蘇區(qū)民族政策。如1934年9月,紅六軍團在鎮(zhèn)遠扣留了瑞士傳教士薄復禮(即勃沙特),在隨紅軍革命行動的一年多時間里,他逐漸改變對紅軍的認識,并積極幫助紅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紅軍也多次在教堂召開會議和舉辦革命活動,通過對信教群眾宣傳教育,提高了信教群眾的思想,爭取了信教群眾對革命的支持。這種以民為鏡厚植革命情懷,大大夯實了革命的群眾基礎。
3.以民為鏡凝結軍民骨肉情
紅軍與人民群眾的革命同盟關系凝結了軍民骨肉情。創(chuàng)建黔東革命根據地中的“打土豪分田地”,既是激發(fā)貧苦群眾參加革命最鼓舞人心的斗爭口號,也是黨提出的最切合群眾需求的革命主張;參加紅軍“有飯吃有衣穿”,從根本上滿足了群眾最現實、最迫切的生活保障需求。這些都是堅持以民為鏡的具體舉措。紅六軍團西進途中,進行打給養(yǎng)分浮財、開糧倉濟貧困等行動,比如,在天柱、三穗、劍河等縣侗族地區(qū)及黃平等苗族地區(qū),看到貧苦農民,就送給他們鹽巴、衣服,對農民群眾飼養(yǎng)的家畜家禽、食物、家具,秋毫無犯。[3]127在紅六軍團石阡突圍的艱難日子里,“這里的人民群眾給了紅軍以有力的支援,即使在白色恐怖下,不少群眾仍冒著生命危險為紅軍帶路,引導紅軍突圍,掩護紅軍傷員,細心為紅軍傷病員治傷治病,幫助掉隊的紅軍戰(zhàn)士尋找部隊,有的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在敵人的屠刀下搶救紅軍戰(zhàn)士脫險”[4]281甘溪遭遇戰(zhàn)、困牛山戰(zhàn)斗之后,部分紅軍戰(zhàn)士流散于石阡、思南等地,得到當地群眾掩護和救治,后來回到部隊或回到家鄉(xiāng)。紅五十二團跳崖幸存者之一的司號員何步榮,因陳國善擔保而從敵人的屠刀下活了下來,改名陳世榮,并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生活終老。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堅持“以民為秤”,就是以人民高興與否、贊成與否、滿意與否,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試金石。紅軍長征既是我黨革命戰(zhàn)略轉移的一次重大行動,又是解放民眾的一次革命播種。舍生取義、敢于犧牲、向死而生是紅軍日常生活的重要理念和價值選擇。紅六軍團堅持革命斗爭,以拯救窮苦人民于水火為己任,以中國革命勝利為目標,西征途中擴大了黨和紅軍的影響,詮釋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革命內涵。
1.以民為秤宣示為民謀利的價值立場
紅六軍團西征的目標是到湖南中部創(chuàng)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并與紅三軍建立可靠的聯系,使江西、四川、湖南三地蘇區(qū)聯結一片。長征開始了中國革命中心由南向北的轉移,紅六軍團西征除了為中央紅軍探路外,又是擴大革命影響、擴展蘇維埃區(qū)域的一個創(chuàng)舉,通過開辟新的蘇維埃區(qū)域,從而將中華蘇維埃革命事業(yè)推向前進。紅六軍團按照中革軍委提示的行軍路線轉戰(zhàn),大力宣傳黨和紅軍的宗旨與主張,嘗試創(chuàng)建穩(wěn)固的根據地。1934年10月初,在得知紅三軍活動區(qū)域的諜報信息后,立即掉頭向黔東石阡、江口、印江一帶進發(fā),以最快的速度與紅三軍進行匯合,在石阡及其周邊縣域掀起革命高潮。從黔東南到黔東,積極開展革命斗爭,保護工農利益,幫助漢、苗、侗、土家等各族群眾提高革命認識,展示了黨和紅軍為民謀利的價值立場。
2.以民為秤鑄牢忠誠為民的價值內核
習近平總書記說,“忠誠,造就了人民軍隊對黨的赤膽忠心,造就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的魚水情意,造就了人民軍隊為黨和人民沖鋒陷陣的堅定意志。”[1]168-169革命火種不熄,人民解放就有希望。戰(zhàn)爭是戰(zhàn)略與策略、物質與精神、意志與體魄的綜合較量。在戰(zhàn)斗中敵人深刻認識到紅軍的長處:“如服從命令,擁護首領,達到任務,動作迅速,種種是不能不公認的。比如遇到國軍,該匪因避戰(zhàn)之故,馬上前衛(wèi)變作側衛(wèi)或后衛(wèi)。其最大目標,突然隱匿不見,如遇有死守陣地之敵兵,雖極少數,抵死頑抗,非有上官命令,決不撤退?!盵5]270他們所看到的“服從命令,擁護首領”就是忠誠。從甘溪到困牛山再到木黃,紅六軍團、紅三軍各部是如此。1934年10月15日,紅十八師五十二團在思南縣板橋突破敵軍的阻擊后,從前衛(wèi)變成后衛(wèi),主動引誘敵人,為掩護軍團主力脫險轉移而陷入困牛山絕境,大大彰顯了紅軍指戰(zhàn)員的忠誠品質。
3.以民為秤催生無私無畏的價值擔當
從紅六軍團西征無數戰(zhàn)事看,進入石阡發(fā)生的“甘溪戰(zhàn)斗失利,部隊損失慘重”[6]34,在軍團被截成數段情況下,以軍團主力突圍為主線,甘溪戰(zhàn)事延續(xù)到木黃會師前,分為幾個階段。甘溪遭遇戰(zhàn)是敵我雙方第一階段的較量,紅軍受到許多不利和危險因素制約,倉促之中以弱決強、以少搏眾,敵人暫時取得軍事優(yōu)勢和預謀效果。困牛山戰(zhàn)斗則是敵我雙方第二階段的較量,紅軍各部確保軍團主力突圍是關鍵,敵人采取軍事與政治并重的手法,企圖將紅軍扼殺在崇山峻嶺中。紅十八師五十二團由前衛(wèi)變?yōu)楹笮l(wèi),死死咬住敵人不放,幾經沖殺,從800余人銳減至400余人。在川巖壩的作戰(zhàn)過程中,盡管紅軍明顯處于弱勢,但仍“頑強抵抗,沖鋒十余次,全用肉搏?!币灾隆皞鎏由⒓巴逗诱呓恕盵5]271。他們以重大犧牲保證了軍團主力成功突圍。戰(zhàn)斗至最后的紅軍戰(zhàn)士,寧死不做俘虜,寧死不傷群眾,折斷槍支跳崖。紅軍成為老百姓心中一座英雄豐碑。
“師,鏡,秤”蘊涵著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人民軍隊的任務和紀律、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訴求,它必然貫穿在紅軍長征的全過程,內化為廣大指戰(zhàn)員的行動理念和價值準則。堅持以民為師,就是要牢記江山是如何來的;堅持以民為鏡,就是要牢記打江山為了誰;堅持以民為秤,就是要牢記守江山守什么。因此,“師,鏡,秤”三個字,承載著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的初心和使命。紅六軍團從1934年8月初西征出發(fā)到9月下旬進入貴州;從10月初石阡甘溪遭遇戰(zhàn)到10月中旬困牛山戰(zhàn)斗;從10月下旬的木黃會師到共同進軍湘西策應中央紅軍長征,歷盡艱辛,工農紅軍與貴州人民共同進行了以下方面的革命塑造。
紅三軍于1934年7月成功開辟了貴州第一塊革命根據地,紅六軍團于1934年9月第一次進入貴州,均極大地沖擊了貴州反動統(tǒng)治堡壘,削弱了反動勢力對人民政治、軍事上的壓迫,為隨后中央紅軍轉戰(zhàn)貴州,以及紅二、紅六軍團于1936年1月長征進入貴州開展革命活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紅六軍團西征探知了沿途數省情況,既為中央紅軍長征探了路,也初步考察了貴州革命形勢,他們根據地情、敵情、民情選擇戰(zhàn)略轉移方向,研判建立根據地的時機和條件。根據中央指示,在以任弼時(中央代表)為主席的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的領導下,紅六軍團靈活機動地戰(zhàn)略突擊,實施階段任務,布置地方工作,黨內軍內的政治生態(tài)好,不斷沖破強敵的圍追堵截,充分顯示了“犧牲決勝勇當長征先遣隊、浩氣長存信是中華好男兒”(蕭克語)的革命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由于紅軍征戰(zhàn)中基本處于過境而不是扎根的狀況,對敵作戰(zhàn)或布置后續(xù)任務,就特別需要當地民眾的支持,傳播革命火種,保證薪火不滅。紅六軍團基于中革軍委前期那種“地圖式”機械指揮所給部隊帶來的失誤和損失,以及甘溪突圍中攜帶大量輜重行軍不便等征戰(zhàn)教訓,據實向中革軍委作了報告;尤其是紅六軍團與紅三軍會師后關于統(tǒng)一行動以形成一個戰(zhàn)略突擊單位的建議,堅持實事求是,據理力爭,最終得到中央同意,顯示了領導人的政治勇氣和決策智慧,因為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左”的錯誤表達不同意見,這對于恢復黨內良好政治生態(tài)所起的作用是建設性的。
紅六軍團由湘贛蘇區(qū)和湘鄂贛蘇區(qū)的紅軍組編而成,有嚴密的組織指揮和戰(zhàn)斗體系,是一支“拖不垮、打不爛”的英雄部隊。1934年9月26日,紅六軍團在黔東南劍河縣的大廣坳血戰(zhàn)中,包括紅十八師五十四團團長趙雄在內的大部分紅軍壯烈犧牲,被迫取消建制[7]48,其他部分人員編入五十二團,紅軍雖然人數減少了,但仍然保持統(tǒng)一的戰(zhàn)斗部署及指揮系統(tǒng)。在甘溪遭遇戰(zhàn)中,紅六軍團被敵人截為三段,各部尋機突圍,最終匯聚木黃,這充分體現了紅軍的組織力、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不僅紅六軍團內部如此,紅三軍南下接應紅六軍團也是做了嚴密組織和精心部署。紅六軍團參謀長李達率400余人的先頭部隊突圍到達沿河縣水田壩,賀龍、關向應聽取匯報后,親率紅三軍主力從根據地南下尋找接應,這無不體現了紅軍赤誠的階級友愛和高度的忠誠團結;之后接應部隊與郭鵬、彭棟才(后改名彭林)所部在江口縣木根坡會合;木黃會師后,紅三軍與紅六軍團為實施統(tǒng)一行動而對組織體系進行了優(yōu)化,在調整、重組的過程中,兩軍互相支援,互派干部,升職或降職,按照組織原則,都毫無二言。軍團主力東進后,中共黔東特委領導重組的黔東獨立師,開展以梵凈山區(qū)域為中心的游擊戰(zhàn),實現紅軍戰(zhàn)時組織力的又一次提升。
紅六軍團堅決執(zhí)行中革軍委的行動指令,既創(chuàng)造了革命果實又積累經驗、汲取教訓,曾經因活動范圍指定,行軍時間限定,造成部隊自主權少、機動性差,更因情報之誤而在甘溪戰(zhàn)役中陷入敵人的包圍圈。由于石阡區(qū)域、梵凈山區(qū)“懸?guī)r絕壁,人煙稀少,給養(yǎng)困難,大兵團行動十分困難?!盵5]96在陌生環(huán)境和險惡條件中,廣大指戰(zhàn)員始終保持政治定力和戰(zhàn)斗意志,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執(zhí)行群眾紀律,沒有發(fā)生一絲一毫傷民損民之事,多次化險為夷。紅軍轉戰(zhàn)歷程即是一個尋民、親民、助民的融合過程,全體指戰(zhàn)員經受著主觀與客觀、內部與外部的雙重考驗,實現了軍民關系的塑造。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指出,“紅軍打勝仗,人民是靠山?!盵1]143紅三軍創(chuàng)建黔東革命根據地證明了這個真理。黔東地域是紅六軍團西征轉戰(zhàn)之地,在即將會師的“最后一公里”,卻又遭受強敵的“圍剿”,他們經受了重大考驗,戰(zhàn)斗精神贏得了民眾的認同。在愛民護民原則問題上,他們思想特別清醒,立場特別堅定,態(tài)度特別鮮明,行動特別堅決,事跡特別感人,紅軍與人民群眾建立了命運與共、生死與共的軍民關系。
紅六軍團傳承著井岡山紅色基因,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保持強大的組織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西征中始終與沿途各族人民群眾建立良好關系。這種作風形象塑造,是長征中軍民關系的大融合、大展示、大提升。從西征出發(fā)到木黃會師,經歷無數苦戰(zhàn)惡戰(zhàn),沖破強敵的圍堵,生動體現了“聽黨指揮、服從大局的絕對忠誠,不畏艱難、革命到底的堅定信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戰(zhàn)斗精神,牢記宗旨、人民至上的愛民情懷”[8]等優(yōu)良品質,其紀律作風令老百姓崇敬,戰(zhàn)斗作風使敵人膽顫。紅六軍團高舉著旗幟,打出了軍威,贏得了民心;紅三軍顧全大局,迎難而進,贏得了戰(zhàn)略先機;木黃會師更是紅軍將士精誠團結,同仇敵愾的戰(zhàn)斗寫照。
在黨中央的統(tǒng)一領導下,紅六軍團征戰(zhàn)數千里,盡管遇到許多困難,尤其是甘溪遭遇戰(zhàn)及困牛山戰(zhàn)斗遭受重大損失,但始終發(fā)揚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樂觀的革命意志,最終實現與紅三軍的木黃會師,并使策應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的目標任務向前推進,在黔東大地上樹立了一座長征豐碑。顯然,在革命斗爭中,紅軍不僅進行著政治、組織、作風等方面的塑造,而且傳承著先輩那種“絕對忠誠、信念堅定、勇于犧牲、赤誠為民”[9]的崇高精神,給予我們今天以榜樣的感召、信念的指引、精神的滋養(yǎng)”。從這一時期黨和紅軍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重要人物來觀察,我們不難發(fā)現,“師,鏡,秤”,分別對應著民本、民情和民心。從“以民為師”中,可以看到紅軍堅持什么、依靠什么;從“以民為鏡”中,可以看到紅軍倡導什么、發(fā)揚什么;從“以民為秤”中,可以看到紅軍鍛造什么、涵養(yǎng)什么。堅持和踐行“師,鏡,秤”,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參與長征的紅軍戰(zhàn)士,有相當部分尚未成年,然而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他們能夠做到以民為師,為中國革命事業(yè)開創(chuàng)新局面。在戰(zhàn)斗中,他們跟隨老戰(zhàn)士沖鋒陷陣,毫不膽怯、絕不退縮。戰(zhàn)斗之余,他們除在紅軍學校強化軍事知識和實戰(zhàn)技術學習之外,還要進行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和軍隊歷史學習。“榜樣的感召”已成為紅軍不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食糧。這是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真實寫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fā)揚長征精神,走好新的長征路,革命傳統(tǒng)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識灌輸,又加強情感培育,使紅色基因滲進血液、浸入心扉。[1]108因此,要引導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尤須從英雄群體和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獲得啟迪,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薄?/p>
紅六軍團先遣任務之所以能夠完成,主要依靠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依靠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依靠軍民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既彰顯了紅軍指戰(zhàn)員在重大關頭和重大考驗面前,堅持人民至上、革命至上所煥發(fā)的英勇犧牲和不屈斗爭精神,又揭示了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支持革命的巨大熱情和行動,黨和紅軍從而“把分散的民眾轉化為革命斗爭的重要力量”[1]115。長征途中宣傳革命,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的任務非常艱巨,執(zhí)著革命信念、堅定革命目標,團結民眾,砥礪奮進,成為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法寶。
長征精神已內化為中華民族的紅色基因,是黨和人民軍隊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作風的具體反映,既有革命的堅定性、政治的自覺性,又有紀律的嚴肅性、作風的樸實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是由于有了建立在高度政治覺悟基礎上的革命紀律,將士們哪怕凍餓交加,也不拿群眾一針一線;哪怕烈火焚身,也巋然不動,直至付出生命;哪怕身陷絕境,也堅守戰(zhàn)位,慷慨赴死?!盵1]171長征中發(fā)生的血染湘江、大廣坳激戰(zhàn)、甘溪遭遇戰(zhàn)、困牛山戰(zhàn)斗等,是工農紅軍堅守戰(zhàn)位、慷慨赴死的悲壯之役,凝結著堅定理想信念、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頑強戰(zhàn)斗作風,是偉大長征精神的生動體現,歷史和人民會永遠銘記。
[1] 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
[2]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紅軍長征:回憶史料:1 [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3] 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上[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4]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戰(zhàn)史編輯委員會.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戰(zhàn)史[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7.
[5] 董有剛,孫日錕.編.紅二、六軍團、紅七軍、紅八軍在貴州革命活動史料選輯[M].貴陽:貴州省博物館,1984.
[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紅軍長征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
[7]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紅二、紅六軍團轉戰(zhàn)貴州與長征勝利[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
[8] 戚建國,葉小文.困牛山英烈千古壯舉[N].解放軍報,2022-05-20.
[9] 諶貽琴來到困牛山戰(zhàn)斗遺址:緬懷革命先烈?guī)ь^學習黨史[N].貴州日報,2021-03-17.
"Teacher, Mirror and Scale": Taking the 6thRed Army Corp's Westward March into Guizhou and Joining Forces in Muhuang as an Investigation Dimension
XU Mingzhong, LUO Yawen
( Study Office of Party History in Tongre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CPC,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 )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volutionary base in eastern Guizhou by the 3rdRed Army Corp starts a new era in Guizhou's revolutionary history, and the westward march of the 6thRed Army Corp into Guizhou pushes Guizhou people's revolutionary movement to a climax. Based on the vision of the Red Army's Long March, the 6thRed Army Corp starts from the westward march to encountering in Ganxi, fighting in Kunniu Mountain and joining forces with the 3rdRed Army Corp in Muhuang. All commanders carry forward the party's fine style and the glorious tradition of the people's army, go through hardships without changing their original mission, and show the political logic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teachers, the ideological logic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a mirror and the value logic of taking the people as a scale. which not only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birth of the main force of the 2ndRed Army Corp, but also creates conditions for coordinating the strategic shift of the Central Red Army. The heroic group of the Red Army, represented by the heroes trapped in Kunniu Mountain, has inspired us by example, guided us by faith and nourished our spirit.
6th Red Army Corp, Guizhou Shiqian, joining forces in Muhuang, fight in Kunniu Mountain
D642/D231
A
1673-9639 (2022) 03-0046-07
2022-04-11
徐明忠(1968-),男,土家族,貴州思南人,中共銅仁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地方黨史。
羅雅文(1994-),女,貴州萬山人,中共銅仁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
(責任編輯 薛 嬌)(責任校對 李昌禮)(英文編輯 田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