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翻譯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認知翻譯學的翻譯觀認為學生翻譯能力的發(fā)展與其自身認知活動之間存在一定密切關系,這為翻譯本質和翻譯教學之間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本文將以認知翻譯學為視角,探討如何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并以期改進當前翻譯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認知翻譯學;翻譯教學;翻譯能力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7.073
0引言
認知語言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始在世界各地范圍內(nèi)蓬勃發(fā)展。20世紀中后期以來,認知科學作為一種新型學科其概念和方法備受學者追捧,被用來研究被試者的動態(tài)心理過程。由此,翻譯教學研究開始從傳統(tǒng)的翻譯基本技能培養(yǎng)轉向更多關注譯者認知心理的層面。西班牙翻譯學家Martin(2010)首次提出“認知翻譯學”(Cognitive Translatology)這一概念,其借用認知科學的理論方法來研究翻譯過程中存在的現(xiàn)象,強調(diào)了譯者的心理體驗與其自身認知之間的關系。它將認知語言學與翻譯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深化了對于翻譯過程的認識并試圖了解語言背后的認知機制。由此,翻譯不再是對譯者現(xiàn)有知識的精細加工,對語言轉換的整理和投入使用的簡單機械過程,而是一種建立在個人體驗之上的創(chuàng)造性認知活動。然而,傳統(tǒng)模式下的翻譯教學,并不重視學生的認知過程,而是著重翻譯技巧以及理論的培養(yǎng)。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翻譯觀認為在培養(yǎng)學生基本翻譯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對其翻譯思維以及認知體系的構建。于是,在翻譯教學中如何構建學生的認知翻譯思維,成了當前在翻譯教學中急需解決的首要課題。
1認知翻譯學研究
認知翻譯學的主要理論基礎是認知科學。隨著認知科學的發(fā)展,人們對翻譯的了解正在逐漸加深,翻譯過程隨之更加強調(diào)譯者要去感受原作者的體驗,重新構建與原作者體驗和經(jīng)歷相符的客觀世界。這種建立在重視主體體驗活動和認知活動的翻譯觀念,將翻譯視角更多地轉向了認知語言學及體驗哲學的領域中,認為翻譯是一種以認知主體參與者為基礎的多重互動過程,一種“認知活動”。譯者需要在理解源語語篇所表達的各種文本意義的基礎之上,盡力將其在目標語中轉述出來,否則譯文就失去了“忠實”這一重要的前提。通過運用認知科學的方法,研究者更加關注譯者對不同文本類型和各種語境下進行翻譯的在線時間、個體的認知過程和對不同信息的加工處理的方式。具體而言,在認知翻譯科學的操作下,研究者要更加密切地關注翻譯過程中的人員和進程,運用一手的描寫性研究資料或者數(shù)據(jù),用各種實證或者實驗設計來推進研究發(fā)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可以認為,認知翻譯學將其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譯者研究”,主要應該關注的是譯者而不是譯作。除此之外,認知翻譯學認為翻譯是基于主體認知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認為主體的認知力量對翻譯起著決定性作用,它將語言與世界動態(tài)有機地結合起來,并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將譯者、讀者和作者串聯(lián)起來,追求三者之間的互動和諧關系,從而達成“解釋的合理性”與“翻譯的和諧性”。這樣的一種新型說法無疑使得認知翻譯學成為翻譯界的最新趨勢和熱點之一。
2傳統(tǒng)翻譯教學體系與認知翻譯教學體系的對比
目前大部分院校已經(jīng)開設翻譯專業(yè),然而大多數(shù)院校中英語專業(yè)的翻譯教學仍然僅局限于將翻譯教學視為語言教學中的子項目,傳統(tǒng)翻譯教學體系的翻譯課堂仍然是高校翻譯課堂的主流??v觀整個翻譯教學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翻譯教學體系的主要教學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保證翻譯能夠達到通順、適切或以意義對等為標準。除此之外,翻譯教學的模式多以結構模式或語言的對照體系來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此外,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體系教學內(nèi)容和手段較為單一,多以翻譯技巧為重點;以小句子或者小段的處理為主;以參考文本為標準譯文。在教學評價方面,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體系多以教師評價為主,這樣的評價模式模糊而不具有系統(tǒng)性。更重要的是,糾錯和引導的教學方法仍然是當前翻譯課堂中的主要手段,這種教學方法多以文本為中心、教師為主導,忽略學生作為翻譯主體的認知能力、翻譯能力和解釋能力,從而造成了傳統(tǒng)翻譯教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
基于對翻譯教學模式的研究和討論,以認知翻譯學為基礎的翻譯教學模式應運而生。與傳統(tǒng)翻譯教學體系相比,在教學目標上,認知翻譯教學體系有著更為完整的雙語概念表征,且這一體系更加熟悉雙語概念系統(tǒng)的互通性和偏好差異,這有助于提高二語學習者對二語學習概念的流利性與認同感。其次,認知教學體系的教學模式是以認知構建為模式,以語境為基礎,以翻譯主體的認知建構能力為中心。再者,認知翻譯教學體系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手段上也與傳統(tǒng)的翻譯體系有著不同。例如,注重平衡認知語境的連續(xù)性和多樣性之間的關系;更加關注語境義而不是核心義以及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概念系統(tǒng)的互通基礎和差異;開展視覺化翻譯教學,并允許提出多樣的視覺化路徑等。在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上,認知翻譯教學體系采用啟發(fā)式教學,師生共建文本,并且允許采取不同的認知路徑和不同的教學手段以構建多樣化的認知方式。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看出:認知翻譯教學體系以學生動態(tài)翻譯認知過程為中心,強調(diào)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感受,重視學生作為譯者的體驗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而更加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主要扮演著引導學生進行認知體系的構建,幫助他們積極探索不同語言信息背后的邏輯概念。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更加突出學生在培養(yǎng)自身翻譯能力中的主體作用,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提高其自身的認知翻譯思維意識和背景認知能力。
3翻譯能力:翻譯課堂的目標
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是翻譯課堂最具體的目標。翻譯是有目的,有計劃的復雜性活動。翻譯能力是譯者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它涉及了對知識的消化理解、整合歸類和協(xié)調(diào)運用等能力,而譯者的語言能力只是其翻譯能力的基礎。對于“翻譯能力”一詞國內(nèi)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一些學者認為,翻譯能力是譯者在特殊情況下對其知識、情感以及技能等方面的綜合運用,其中包括個人、社會和文化三個層面的維度,是連接教育以及職業(yè)需求的紐帶。另一些學者則認為,翻譯能力具有四個特點:(1)翻譯能力是一種專業(yè)能力;(2)翻譯能力不是體現(xiàn)在對陳述性知識的解讀,而是過程性知識;(3)翻譯能力由許多相關子能力構成;(4)翻譯能力中的策略能力具有核心地位。
然而,認知翻譯學的視角下翻譯能力具有多重性,它不僅僅局限于文化知識,翻譯技巧,雙語習得,更多地包含了對整個世界的“認知”能力,雙語轉化的能力,譯者素養(yǎng)的問題以及譯者的翻譯思辨能力等。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僅局于語言功底、翻譯技巧以及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等,更要注重個體在翻譯過程中運用語言去建構對這個世界的整體認知。除此之外,敏銳的語言感知能力和掌控力也重要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
4對學生認知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
基于以上探討,在當前翻譯教學模式中,最迫切地是要解決如何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認知翻譯能力這一問題。根據(jù)穆雷(1999)的調(diào)查在中國以往的翻譯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對于從事翻譯職業(yè)的態(tài)度不夠熱情,無法認識到翻譯行業(yè)的重要性,對待作業(yè)持排斥或消極態(tài)度。(2)雙語基礎薄弱,無法自由地在兩種語言之間切換,對于兩種語言的理解力和表達能力欠缺,如中式英語和語法錯誤的產(chǎn)生。(3)修辭和文體意識缺乏。(4)參考書利用率低。對于些個問題的解決將直接關系到翻譯學科的發(fā)展,否則翻譯學科教學將持續(xù)停留在第二語言教學中對于學習者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階段,而這也是學術界中經(jīng)常探討的“翻譯教學”和“教學翻譯”的問題。
由此可見,要想提高學生的翻譯的效率和認知翻譯能力,教師不僅要在認知翻譯學教學體系的指導下,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轉變教學理念,改進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模式,同時合理調(diào)整教學方法,優(yōu)化課程結構。因此,基于對認知翻譯學的研究,筆者認為,學生認知翻譯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4.1語言能力及雙語轉換能力的培養(yǎng)
翻譯是一種涉及兩種語言之間轉換的活動。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之間的轉換能力在翻譯課堂中至關重要。譯者扎實的語言功底和良好的語篇知識儲備能夠幫助他們自由地在兩種或多種語言之間進行切換。基于此,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及雙語轉換能力的過程中,首先,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翻譯觀和雙語轉換的概念,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積累更加深刻的雙語轉換觀念,掌握雙語翻譯中的技巧和規(guī)律。其次,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去重建原作的創(chuàng)作語境以及創(chuàng)作意圖,除了要正確理解原文素材之外,還要引導學生運用適當?shù)恼Z言來表達原作的意圖。除此之外,在著力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和翻譯能力的同時也要不斷地積累母語語境知識,以提高他們的母語水平從而增強其對母語的理解力。
4.2語篇能力的培養(yǎng)
認知翻譯觀認為,翻譯是具有語篇性的活動。不論是逐字逐句翻譯還是段落翻譯,甚至是章節(jié)翻譯,都基于一個完整的文本。翻譯文本在詞匯、句子、段落或者語言風格上都受到語篇整體的意義和風格限制。也就是說,不管是詞匯意義、句子意義或段落意義,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都必須考慮語篇的整體性,否則翻譯出來的文本就會出現(xiàn)似是而非,詞不達意,望文生義等情況。因此,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對語言篇章的理解能力就顯得至關重要了。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一方面應幫助學生攝入更多的語篇知識,加強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力。不僅要訓練學生對語篇中詞匯、句子、段落以及章節(jié)知識的理解,還要提醒學生兼顧語篇的完整性、一致性和連貫性等。在另一方面,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大量的翻譯實踐活動,在實踐中鍛煉和掌握必要的語篇知識與翻譯技巧,由此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會和理解語篇在翻譯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打破被翻譯理論束縛的困境。
4.3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一個人心理認知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譯者翻譯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譯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其譯文質量的好壞。在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明確不同語言體系之間的差異,以及本族語使用者思維模式。例如,英語語言更多是總分總的模式,屬于演繹推理的模式,而漢語則體現(xiàn)為先分后總的模式。這些不同體現(xiàn)了其本族語使用者的不同思考方式和邏輯模式,且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將會影響譯文的篇章結構和各部分信息之間的先后順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典型的翻譯案例,通過強調(diào)語言體系及思維模式之間的差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思維模式下思考問題的方向,幫助學生樹立邏輯意識。其次,教師需要要求學生在動筆翻譯之前,應對原文進行細致的梳理,并對其中各信息之間的內(nèi)在邏輯關系、主次關系進行分析,再根據(jù)目標語的語言規(guī)則和邏輯表達習慣來進行翻譯。最后,進行整合以及校對工作。通過運用歸納、整理和總結的方式對原文中存在的邏輯關系進行細致的分解,能夠幫助學習者減少翻譯過程中由于邏輯混亂而造成的偏誤,從而提升其翻譯能力。
5結語
認知翻譯學將翻譯與認知過程緊密結合在一起,它不僅重視語言的轉換能力、交際能力,同時也強調(diào)了譯者的創(chuàng)造力、理解力、分析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認知翻譯學為視角下的翻譯教學在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背景認知能力,語言思辨能力和翻譯思維能力從而實現(xiàn)學生與原文全方位的自由互動。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翻譯研究:理論與方法[J].外語與外語教,2014,(2):1-8.
[2]譚業(yè)生.翻譯教學的認知語言學觀[J].外語界,2012,(3):66-73.
[3]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 Hypotheses and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A].In A. Bee-by,D.Ensinger & M.Presas(eds.) 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C].Aresterdam:John Benjamim,2000:99-106.
[4]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9-51.
[5]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238-250.
[6]吳波.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及其對翻譯能力培養(yǎng)的啟示[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1):56-60.
[7]羅飛,張睿.認知翻譯學視角下翻譯教學及翻譯能力解讀[J].陜西教育:高教,2016,(4):44-45.
作者簡介:王婉瑜(1994-),女,河南周口人,西安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外語教學。
319950190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