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袁 紅,徐小琴
(南通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江蘇南通226001)
腰椎間盤突出癥(LDH)在我國成人發(fā)病率為15%,主要以坐骨神經(jīng)和腰部疼痛癥狀為主,伴有腰椎活動受限,受累神經(jīng)的運動、感覺及反射出現(xiàn)異常改變[1]。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發(fā)展,尤其是腰椎經(jīng)皮穿刺椎間孔鏡手術(PTED)應用于LDH患者,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及術后康復時間,是腰椎微創(chuàng)術的主要方法[2]。但受PTED術后患者自身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LDH患者微創(chuàng)治療后復發(fā)率較高,導致術后疼痛,嚴重影響其神經(jīng)功能[3]。因此,行PTED患者不能單純考慮圍術期護理,需對術后康復階段加以改善。既往患者術后康復通過直腿抬高運動、小燕飛等整體肌群運動為主,缺乏對患者病灶周圍局部深層穩(wěn)定肌群運動,患者術后疼痛及神經(jīng)功能恢復效果難以穩(wěn)定[4]。本院以瑞士球鍛煉[5]、核心肌群訓練[6]、普拉提運動[7]為依據(jù),為PTED術后患者制訂并實施深層肌康復護理方案,以此為臨床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6月1日~2020年10月10日我院110例LDH行PTE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癥狀及影像學檢查符合LDH診斷標準患者;擬行PTED治療患者;符合PTED手術指征患者;患者同意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既往有腰椎手術史患者;伴下肢肌肉萎縮或偏癱患者;認知功能障礙或精神疾病患者;依從性差,無法完成康復訓練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5例。對照組男46例、女9例,年齡(64.25±8.72)歲;病灶部位:L3~420例,L4~519例,L5~S116例;病程(15.23±5.32)個月。觀察組男46例、女9例,年齡(65.34±9.69)歲;病灶部位:L3~419例,L4~520例,L5~S116例;病程(15.35±5.41)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灶部位、病程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議并通過,研究內(nèi)容符合《赫爾辛基宣言》倫理學相關原則。
1.2 方法 兩組均行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即術前行椎間孔鏡手術流程、注意事項等健康教育;術中給予體位管理,囑患者配合手術醫(yī)生操作;術后生命體征監(jiān)測,創(chuàng)口護理,飲食健康教育,常規(guī)性踝泵訓練等。
1.2.1 對照組 術后采用常規(guī)康復訓練。術后12 h患者保持平臥位,翻身時遵循軸線原則,避免脊柱用力或扭曲而引發(fā)術后疼痛。術后24 h進行床上活動,以直腿抬高訓練,在患者腰部下墊薄枕,仰臥于硬板床上,雙上肢置于身體兩側(cè),雙腿伸直,足背盡量背伸,雙下肢交替抬起,雙腿夾角抬高40°,持續(xù)5 s,連續(xù)30~50次,3次/d。術后72 h配合行五點式功能鍛煉,將頭部、雙肘、雙足跟作為5點,向上騰起腰臀部,停留5 s后休息3 s,3次/d,每次10 min,逐漸過渡至不用肘部的三點式訓練法。術后7 d進行飛燕式訓練,俯臥于硬板床上,將頭、雙上肢、雙下肢向后伸直,腹部盡量與床不接觸,保持10 s,20次/組,3組/d。術后28 d為1個周期終點,護士評估患者動作完成情況,出院后以采用微信視頻方式進行監(jiān)督和回訪工作。
1.2.2 觀察組 術后進行深層肌康復護理。術后12 h開始,患者呈平臥位,雙手置于身體兩側(cè),雙腿自然伸直,抬頭以軸線方式向身體一側(cè)翻身,當肩胛骨即將離開床面時靜止不動,指導患者感受自身腹部肌肉的持續(xù)緊張狀態(tài),維持10 s后恢復平臥位,休息3 s,向?qū)?cè)軸線轉(zhuǎn)體,方法同前。術后24 h行脊柱前深部肌群訓練,患者仰臥于床上,行仰臥位雙橋,雙小腿置于瑞士球上,緩慢抬起臀部,保持患者膝關節(jié)、髖關節(jié)、肩關節(jié)在相同水平線上,維持10 s后取出瑞士球,臀部下降,重復10次,然后休息5 min行仰臥位單橋訓練,在仰臥位雙橋基礎上行仰臥位單橋,將一側(cè)手臂及下肢抬起,緩慢抬起頭部,保持10 s,雙側(cè)交替進行1次,重復10次。術后72 h行脊柱后部深層肌群訓練,以獅身人面式,患者呈俯臥位,雙腿并攏,雙手伸直置于身體兩側(cè),小臂向前,將掌心置于頭部雙側(cè)床面上,緩慢吸氣,利用上臂支撐力量將頭和胸部盡量向上離開床面,前臂與床面平行對身體形成支撐,腹部與下肢緊貼床面,雙眼注視前方,維持10 s后恢復初始姿勢,緩慢呼氣,上述動作進行5個回合為1次,2次/d。術后14 d,以強化腰背部肌力為主,進行體前屈、體后伸及側(cè)彎練習,2 min/次,重復8次后行弓步行走,后伸腿、蹬足、提髖、伸腰訓練,具體運動強度及運動頻次依據(jù)患者腰背部肌力恢復情況由康復指導師制訂計劃。
1.3 觀察指標 評估比較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2、4、8周的疼痛程度、腰椎功能、腰部癥狀對日常生活影響情況。①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患者疼痛程度,評分0~10分,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由患者在10 cm疼痛標記尺上進行標記,評分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嚴重[8]。②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評估治療分數(shù)(JOA)評測腰椎功能恢復情況,總分0~29分,分為自覺癥狀、臨床體征、日?;顒邮芟耷闆r3個維度。本研究將總分計入統(tǒng)計,分數(shù)與患者腰椎功能呈正相關[9]。③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估腰部癥狀對日常生活影響,問卷涉及疼痛強度、生活自理、提物、坐位、步行等10個維度,條目評分0~5分,計分方法取實際得分/可能最高得分×100%[10],分數(shù)越高表示患者受腰痛影響導致的功能障礙越嚴重,本研究取總分比較。④分析兩組觀察指標效應。
2.1 兩組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前后VAS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手術前后JOA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JO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手術前后ODI指數(shù)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ODI指數(shù)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觀察指標效應分析 見表4。
表4 兩組觀察指標效應分析
腰椎間盤與其后方的小關節(jié)共同組成的關節(jié)復合體是維持腰椎骨性結(jié)構穩(wěn)定性的主要載體,是脊柱運動的生物力學紐帶[11]。PTED適用于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且臨床癥狀嚴重的LDH患者,通過手術可以去除突出的髓核組織,減輕神經(jīng)壓迫癥狀,緩解疼痛及腰椎功能障礙癥狀[12]。因LDH行PTED后,對腰椎活動功能產(chǎn)生抑制作用,術后護理尤為重要[13],但目前臨床研究缺乏針對性的PTED后康復護理方案。
既往腰椎康復護理主要以三點支撐、五點支撐及小燕飛等早期床上康復運動為主。PTED后腰椎深層穩(wěn)定肌弱化,淺層整體運動肌無明顯弱化[14]。上述動作主要用于對腰部淺層豎脊肌力量改善,但無法改善腰部深層穩(wěn)定肌鍛煉的目的。直腿抬高對坐骨神經(jīng)產(chǎn)生牽拉及移動,過度牽拉坐骨神經(jīng)會導致術后內(nèi)鏡器械所致神經(jīng)根水腫,引發(fā)病情進展,患者康復效果不穩(wěn)定[15]。研究證實,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能夠?qū)诵募∪哼M行動態(tài)調(diào)節(jié),有利于維持自身穩(wěn)定狀態(tài),達到核心穩(wěn)定肌群本體感受性提升及肌力升高[16]。普拉提運動能夠舒緩腰椎機能,其強調(diào)對人體核心部位肌肉強化,尤其是穩(wěn)定肌群[17]。本研究依據(jù)患者術后不同時期的康復需求制訂了以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及普拉提運動為基礎的深層肌康復護理模式,應用效果顯著。
本研究結(jié)果證實,觀察組患者術后2周的疼痛程度緩解更快。腹肌緊張式訓練利用人體翻身動作趨勢,避免脊柱軸向運動時產(chǎn)生對伸肌群緊張的抑制作用,促進術后背部伸肌群放松,避免腰痛發(fā)生[18]。觀察組PTED后4周腰椎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程度更多,分析原因:將瑞士球應用于行脊柱前深部肌群訓練過程中,患者腰背部支撐力量增強,改善腰背部肌群柔韌度[19];術后72 h以脊柱后部深層肌群訓練為主,采用貓身人面式訓練,動作柔和,四肢支撐,平衡性佳,對腰間盤突出的中老年人而言,更符合生理需求[20]。術后14 d時,觀察組患者可以離床,進行站立位深層肌訓練,適時增加下肢運動強度。但需要注意的是PTED后康復效果除受護理措施影響外,也受時間影響,未來對于PTED后患者需制訂延續(xù)性護理方案。
綜上所述,深層肌康復護理應用于腰椎經(jīng)皮穿刺椎間孔鏡手術后患者,能夠減輕其疼痛程度,促進腰椎功能恢復,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加速康復,效果顯著,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