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誠信觀的傳統思想資源及其現代闡釋

2022-03-07 06:04楊華楊玉垚
決策與信息 2022年3期
關鍵詞:國家治理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楊華 楊玉垚

[摘? ? 要] 誠信是中國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具傳統性地位的思想內容。傳統誠信觀“內誠于心,外信于行”是基礎,“主忠信”是核心思想,并將心性論作為其本體論基礎。當下中國,傳統誠信觀更是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觀的重要思想來源和活水源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思想就是對傳統誠信觀的繼承與超越。從道德層面的雙向互動關系看,誠信作為一種道德品質,不僅要以內心的道德自覺為支撐,還要以制度的約束來實現兩者的辯證統一和相輔相成;從誠信建設領域的契合看,傳統誠信觀是貫穿于個體、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經世致用的實踐方法;從誠信與現代制度的融合看,需要將誠信充分融入制度體系之中,加大對誠信建設各層面的制度供給,從而構建起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誠信建設制度保障體系。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發(fā)展中,更好地發(fā)揮誠信的道德價值和基礎規(guī)范作用,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思想基礎和精神力量。

[關鍵詞] 誠信觀;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儒學思想;國家治理;內圣外王;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 D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2)03-0035-09

誠信,作為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一項基本內容,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礎,企業(yè)發(fā)展的生命,也是個人立身的根本。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所積累和孕育的精神財富,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滋養(yǎng)和理論來源。深入挖掘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思想內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價值意義。全面理解傳統誠信思想,并創(chuàng)造性地汲取其思想精華,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思想,使誠信理念切實融入到社會發(fā)展的全部活動中。

一、傳統誠信觀的思想蘊藉

(一)“內誠于心,外信于行”是誠信的基本含義

誠信,基本含義為誠實、守信,“誠”與“信”作為誠信的主要載體,二字的含義雖有相近之處,但最初卻是單獨使用的。

“信”的本義即“從人”“從言”,指言語真實,不虛假。如《尚書·商書·湯誓》中“爾天不信,朕不食言”,這里的“信”意為可信、相信,《詩經·衛(wèi)風·氓》中的“信誓旦旦”的“信”,是誠懇的意思。然而,最初的“信”,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1] 111,表現為對神靈既要敬、也要信的一種虔誠態(tài)度。到了先秦時期,“信”的內涵得到了更為深刻的闡釋,其含義也基本穩(wěn)定下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將“信”的指向對象延伸到了人,將“信”列為“恭、寬、信、敏、惠”五德之中,作為一種衡量人為之人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墩撜Z》中共出現“信”字38次,其具體含義有兩種,一是指言行一致、誠實守信,這也是《論語》中“信”的主要含義?!芭c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與朋友交往要做到言而有信,教導人們要“主忠信”,做人要以忠實、守信為主。二是指相信、信任之意?!笆嘉嵊谌艘?,聽其言而信其行”(《論語·公冶長》)中“信”字用作相信他人之意?!袄险甙仓笥研胖?,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句中“信”作為使動用法,意為使相信、彼此信賴。孔子將“信”作為“文、行、忠、信”(《論語·述而》)的“四教”科目之一,向人們傳遞言而有信、行而有信的思想,從而使“信”成為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的道德品質?!墩撜Z》中關于“信”的用法,就將“信”的含義基本穩(wěn)定下來,即“信”是集誠實不欺的態(tài)度、言行一致的行為、信任守信的價值準則于一體的外在規(guī)范和要求。

和“信”一樣,“誠”字最初也意指篤信鬼神的虔誠心理,始見于《尚書》中“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尚書·太甲下》),只有虔誠的祭禮,鬼神才會接納。這其中“誠”的意義大多被用于祭祀活動之中,而隨著人的主體意識覺醒,社會制度的推進,“誠”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意義和道德價值。“誠”字概念形成于戰(zhàn)國中晚期,孟子前后?!罢\”作為一種道德范疇被提出,是在《中庸》中“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從道德本體論的角度,“誠”被賦予了很高的道德境界。首先,誠是天道之源,是萬物之本?!按笤涨?,萬物資始,誠之源也”[2] 5。其次,“誠”是人道之本,是倫理和道德的根源。“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3] 101。此后,在此理論基礎上,孟子提出“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其將“誠”視為溝通“天道”與“人道”的橋梁,認為“誠”不僅是自然界的基本規(guī)律,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生存法則。人經過不斷反思自身是否具備“誠德”,是天道在人的身上得以實現的關鍵。由此,“誠”作為人之本性,天道之源的道德范疇之中的含義逐漸穩(wěn)定下來,且更加側重于人的內在意識覺醒。

“誠”“信”二字的詞源內涵經過學者的不斷闡發(fā)后逐漸連用。如在《孟子·萬章上》中提到“彼以愛兄之道來,故誠信而喜之”??梢钥偨Y出,“誠”乃是順從自然,意念誠摯的心性;“信”則指約束外在言行的品格?!罢\信”就是要求人們內誠于心,外信于行,成為人內在道德品質和外在道德約束的一項基本素養(yǎng)。

(二)“主忠信”是傳統“誠信”觀的核心思想

中國古代的“誠信”觀念歷經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忠信”觀念的形成推動了“誠信”思想由一個普通文化概念上升為核心道德概念,是古代誠信觀的重要思想內涵。

“誠信”二字最初連用出現在《逸周書·官人解》中“父子之間觀其孝慈……鄉(xiāng)黨之間觀其信誠”,這其中的“信誠”就是指“誠信”之意。而在此之前,“信”經常與“忠”字連用,如“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其言忠信於鬼神”(《左傳·昭公二十年》)。可見,“忠信”概念的成型早于“誠信”,而社會意識的形成來自于社會存在的現實基礎,從“忠信”轉化為“誠信”的過程背后離不開社會變革的推動。

“忠”“信”要素是“誠信”構成的前提?!爸摇睘椤爸?,敬也。從心中聲,盡心曰忠”,即“忠”為“從心盡心”[4] 217。早期的“忠”通“中”,堯在禪位給舜時曾告誡“允執(zhí)其中”,要求首領要中正不偏地為部落服務,體現了“忠”的觀念從一開始就是以一種哲學和倫理的范疇出現。由于社會制度和人倫關系發(fā)生變化,從西周時期開始,“忠”字的含義具有強烈的等級制度、群臣關系的表達,其“德性”的特點也越來越明顯??鬃訉Α爸摇庇兄唧w的闡釋“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事上也敬”,即侍奉君主要忠心、恭敬,這就說明“忠”來自于內心的敬重,尤其意指臣子對待君王?!爸摇弊侄嘤凇靶拧边B用,兩者在本質含義、倫理范疇上皆有相通之處。但從功能的角度來說,“忠”字側重于內心的主觀意識表達,“信”則偏向于外在的客觀行為表現,“忠”是“信”的前提,“信”是“忠”的反映,二者互為表里?!啊摇弑亍拧?,故孔子屢言‘忠信’,且曰‘主忠信’,‘忠信’即誠實之意,為道德之本”[5] 219?!爸摇薄靶拧倍值慕Y合是內修外煉的統一?!爸倚拧迸c“誠信”的區(qū)別體現在“忠”向“誠”的演變,即“信”的內在依據發(fā)生了變化,表現的是人主體意識不斷覺醒的過程?!爸倚拧笔峭苿印罢\信”思想由“敬神”向“敬德”轉化的關鍵。西周時期,王室私有制的產生,使人們對于自然的依附轉向了對君主的人格依附,進入了宣揚道德和圣人的時代,“忠信”思想也隨之成為核心概念[6]。在戰(zhàn)國時代,社會體制的穩(wěn)定性遭到了破壞,對君主的人格依附在混亂時期無法得到實現,一大批學者、思想家的涌現,“忠信于君”的觀念受到“道高于君”的沖擊,“誠信”作為適應性的理論出現,其目標指向即為道,相較于“忠信”而言,“誠信”的指向性范圍更廣,對于人內心品質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也更高,是“忠信”的升華。

(三)傳統誠信觀的本體論基礎:心性論

人的心性問題,是中國哲學探討的關鍵?!叭说男男曰顒釉谏鐣l(fā)展歷程中的恰當位置及其功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征”[7]。人作為一種主體性的存在,其行為受主體意識的支配,當人對當下的現實狀況有所不滿時,會為突破現實困境而努力,通過自我超越達到自我實現的理想境界。超越本身就是人追求意義價值的一種路徑。在西方哲學中,總是將外在的不可知力量作為其價值來源,如在上帝那里尋求真、善、美的真諦,是一種外在超越的形式。錢穆先生曾說“西方文化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外傾的宗教精神,中國文化的最高精神是內傾的道德精神”[8] 21。中國心性哲學則旨在通過不斷加強人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已達到“心”“性”“天”融為一體的超高境界,實現內在超越。“誠”乃心性論中的重要范疇,是中國哲學構建理論框架的基石。孟子最先提出了“心性論”,“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上》)。而“誠”對于“盡心、知性、知天”而言,既是目標,也是一種實現的途徑。誠乃天道之源,為誠者才可知天道。《中庸》第二十章講道“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又進一步將“誠”的思想擴展為一個由內向外,由己及人,由人到物,進而達天地的發(fā)散過程。

二、傳統誠信觀的主要特色

(一)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道德前提

“誠”以“心性論”為思想基礎,是中國哲學構建理論框架的基石。中國傳統文化以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其各自的核心理念雖有不同,但其思想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誠信作為前提標準而存在。

儒家學派的思想理論以“仁”為核心。孔子以“愛人”釋仁,愛人的前提是要誠心誠意,虛假、偽善的愛不是仁者之愛。因此“仁”之用必須從誠心出發(fā),以誠心守善的態(tài)度將心比心,行事時遵循常理,眾人因此而受感化,推及由人,才能真正達到“親親,仁民,愛物”,行仁的極致?!岸Y”是為“仁”的實現而制定的行為準則?!岸Y”即規(guī)則,維護社會的規(guī)則本就是一種守信行為,守“禮”的前提即“守信”。同時,儒家著重強調個人對于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人在社會中的義務就是每個人應該且必須做在道德意義上是正確的事,即“仁”[9] 9??鬃右浴叭省弊鳛橹T德之首,以“誠信”的態(tài)度對待“仁”,即這些“義務”成之“應該”的前提基礎。

道家學派旨在揭示宇宙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主張順自然、因物性,即事物變,但是事物變化的規(guī)律不變?!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要求人們以自然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白匀弧敝募匆浴罢\”之心看待外物和人事,按自然法則行事,敬畏自然,順從天意,尊重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真實地對待自己的內心,才能稱得上與“道”合一的“真人”,達到“自然—釋然—當然—怡然”的人生境界。

佛教,既是一種宗教,又是一種特殊的哲學。佛曰:“心誠則靈,佛在心中,功到自然成。”佛道,為中國古代的人們提供一條救贖心靈的道路,而其前提在于“信佛”,只有真誠地相信,才能領略佛教之義,得到心性上的解脫和釋然?!胺鹪谛闹小钡年P鍵也在于其心之誠?!爸T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16個字是佛教蘊含的基本道理,諸多惡行千萬別做,普眾善事則多多奉行,真誠地將此作為自己內心的法則,遵守承諾,才可自我清凈,心中坦然。

由此,誠信是儒、釋、道三家思想理論踐行的前提,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形成的道德遵循,要想真正用中國的心性哲學來達到認知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首先就要做到以“誠”作為內在的道德標準,以“信”為外在倫理約束,以此來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二)誠信是內圣外王的功能統一

中國哲學講“內圣外王”之道,尤以道家為甚。以中國圣人的人格來說,“內圣”,是其修養(yǎng)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樣的人格,將獲得的知識用以修養(yǎng)自己,內化于心,外化與行,從而達到“內圣外王”的境界?!罢\信”作為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的道德基礎,也起著“內圣外王”的功能作用。

首先,“誠”與“信”二字的結合,就是“內圣”與“外王”的統一?!罢\”于內而“信”于外,由“誠”完成意念誠摯的心性修養(yǎng),再通過以“信”待人促成自我道德的實現?!皟日\于心,外信于行”就是“內圣外王”集中體現,是自我道德修養(yǎng)至自我道德實現過程的統一。其次,誠信作為一種價值標準,其功能體現在道德準則和倫理準則兩個方面。一是道德準則,誠信作為人的生存法則,解決個人修行問題?!抖Y記·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彬\本為天道,然而,人只有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以虔誠之心順應天意,按照自然法則形式,才可去偽存真,還原本真。“誠”作為人的生存法則,是天地之道化為人類之德的必要條件,因此成為一種修己的道德品質,通過自我修養(yǎng)的不斷提升而完成。二是倫理準則。中國傳統誠信觀還蘊含著一種將心性道德轉化為價值倫理的功能,這說明誠信不僅是修身的重要步驟,也蘊含著經世致用的實踐理性?!洞髮W》中“誠意”“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誠意”對其余條目起著連接作用,使誠信的道德價值轉換為倫理價值,在個人、社會、國家各個層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國傳統誠信觀是立足于個體修養(yǎng)的“內圣”基礎上的“外王”之用,不僅是個人的道德境界追求,也具有經世致用的現實意義。

(三)誠信是貫穿個體、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

中國哲學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哲學,蘊含著理想主義,同時又最具有現實主義實用性。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文化教育等提供了經世致用的實踐方法,傳統誠信觀也貫穿了個體、社會和國家三個層面,體現在多個方面,主要包括為學、為人、為政、為商四大內容。

在為人方面:誠信,在中國古代為人之道——修己、孝悌、處世、交友四個方面的內容中,都有其具體的闡釋。誠信,首先就是作為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yǎng)而存在的,以誠待人、言而有信是人之為人的學問中的重要內容。其次,血緣家庭關系以及延伸出來的君臣、朋友關系,是中國古代“家國同構”社會的基本關系,傳統誠信觀念集中體現在“忠”與“孝”中。孔子說“喪,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對于喪事,與其儀式周備,不如真心哀戚;對于處理君臣關系,要“勿欺也,而犯之”(《論語·憲問》);為人處世要以“忠信”為主;與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還要“忠告而善道之”(《論語·顏淵》)。

在為學方面: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學”是理想人格養(yǎng)成、治國安邦的重要途徑。中國古代“誠信”思想在“為學之道”中得到充分顯現。首先,誠信誠意以修身,是為學的目的?!墩撜Z·憲問》中有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盀榧骸本褪翘嵘约?,加強修養(yǎng),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學問一旦以賣弄和炫耀自己為目的,就成了“為人”之學,違背了的求學的初衷。其次,實事求是,嚴謹求真,是為學的態(tài)度?!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于所學的知識,知道就是知道,實事求是,才是求學的正確態(tài)度。最后,誠實守信,是為學的重要內容。在孔子的文、行、忠、信四大教育內容中,“忠”與“信”就是關于誠信的品德教育。孔子將誠信看作是為學者的基本道德要求,是通往最高道德境界即“仁”的基本途徑之一。

在為政方面:誠信作為一項治國方略,在中國古代傳統為政之道中,展現出豐富的含義。從治理者的角度來說,誠信首先是治理者的必備素養(yǎng)?!熬词露拧笔菫檎咭缘路说那疤幔斦咦陨頁碛辛己玫牡赖滦逓?,以身作則,為民眾樹立榜樣,達到教化的目的。其次,誠信是治理者施行德政的重要標準。墨子曾概括影響國家的7種禍患,包括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民力等多方內容。其中,“所信者不忠,所忠這不信,六患也”(《墨子》),這顯然是由于治理者措施不善導致的禍患。知人善任是治理者的必備才能,要有辨別忠誠愛國之人的能力。從被治理者的角度來說,首先,“朋友有信”是百姓擁有良好人際關系的準則,講信修睦的道德氛圍不僅是百姓追求的理想社會,也是為政者善治的體現。其次,君民之間的互相信任,形成治理者與被治理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吧虾眯?,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民眾的守信行為來源于對為政者的信任,只有取信于民,才可使民守信,是治理好國家的前提。這也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有講誠信,才能得到廣大老百姓的擁護和信賴。

在為商方面:由于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經濟交易活動,基本上是建立在個人的信用基礎之上進行的。因此,誠信就成為經濟活動的基本準則。一是商業(yè)經營中的敬業(yè)精神?!熬础敝敢恍囊灰狻⒈M心盡職,是以“誠信”作為內在要求的一種外在表現?!盎罩祝毁Z不利再賈,再賈不利三賈,三賈不利猶未厭焉”(《祁門愧氏族譜》),就是徽商在商業(yè)活動中鍥而不舍、屢敗屢戰(zhàn)的精神體現。二是商業(yè)活動中的“義利”觀??鬃又鲝垺熬訍圬?,取之有道”(《增廣賢文》),反對通過不正當手段包括欺詐手段而謀取利益,這種不義之財不可取。《孔子家語·魯相》載有“賈羊豚者,不加飾”,告誡人們所賣商品不得造假,做到公平買賣。三是取之有度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體現,強調人與自然應和諧相處,而“中和”在經商活動中表現為商人不貪不占、謙和的品質,形成了和氣生財、以人為本的商業(yè)文化。

三、中國傳統誠信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觀的內在關聯

(一)傳統誠信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觀的重要思想來源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10] 164。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千年所積淀下來的傳統誠信觀,是一種道德觀念、道德心理、道德品質、道德行為,從屬于道德價值要求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思想來源。

中國傳統誠信觀中既強調內誠于心的內心自覺,也兼蘊著外信于行的行為規(guī)范。誠信作為是個人內在道德修養(yǎng)、人格完善的要求和途徑,是個人服務社會、效忠天下的前提和基礎??鬃右浴叭省薄傲x”作為理想人格形成的最高境界,誠信是達到“仁”和“義”的基本途徑,即“信近與義”?!罢\其意者,自修之首也”,以不自欺的態(tài)度形成高度的自律意識,在內心達到對“仁”與“義”的高度認同,才能夠自覺地抵制不仁不義的行為。同時,誠信是社會道德建設的基石。個人以“誠”為內在的最高價值目標,在社會中以“信”為人際交往的基本行為規(guī)范,為社會道德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誠信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為人、為學、為商、為政的多方運用,形成以誠信為本的立身之本、交友之法、立業(yè)之基、治國之道,為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完善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

(二)傳統誠信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思想的活水源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和時代背景的有機融合,涉及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中國傳統誠信觀是針對不同范圍內活動的行為主體,內在修為和外在約束的統一,貫穿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層面之中,是國家價值、社會價值內化為個人價值,個人價值融入于國家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橋梁,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價值觀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以“國家”為視域范圍看誠信的價值,體現為誠信愛國?!拔鹌垡玻钢笔恰墩撜Z》中臣民誠信愛國的體現。不為俸祿,真心實意的治理國家,所謂“邦無道,谷,恥也”(《論語·憲問》)才是作為統治者誠信愛國的表現,這些中國傳統誠信觀中關于誠信愛國的思想,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的核心內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價值觀是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在中國傳統的家國同構社會體系中,“主忠信”是保持良好家庭關系和君臣關系的基本途徑,以誠相待、信守諾言是與朋友交往的基本信條,構成了以“家”為視域范圍的誠信愛人的價值標準。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價值觀關乎個人道德意識的養(yǎng)成。個人的意識和活動是國家活動的組成部分,個人的價值實現促進社會、國家的價值實現。誠信為人也是個人道德價值的體現,符合社會主義條件下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要求,是個人道德價值與國家、社會價值融合的橋梁。在國家、社會、個人不同視域范圍中形成的誠信愛國、誠信愛人、誠信為人的中國傳統誠信觀,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思想的重要內容。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思想是對傳統誠信觀的繼承與超越

中國傳統誠信觀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誠信思想提供了思想資源和根本遵循,其蘊含的道德價值和社會作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誠信思想具有內在一致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包含從社會主體的認知自覺到行為自覺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11]。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價值,才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融入到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從而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達到凝心聚力的作用。中國傳統誠信觀首先解決的是個人修行的問題,其次是解決人際交往和社會活動的問題,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解決的兩大課題[12]。

中國傳統誠信觀中豐富的思想資源需要不斷挖掘,更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誠信思想的基礎上,賦予了傳統誠信觀新的時代內涵。第一,誠信對象由個人轉換到多元。中國傳統誠信觀更注重個人的道德自律,呈現的是單向的個體誠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則將誠信思想的運用從人與人的個體交往,拓展到了人與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相處準則。第二,誠信依據從情感驅動趨于理性化。中國古代社會是典型的熟人社會,血緣關系、親疏程度成為誠信發(fā)揮道德作用的一個界限,使情感成為決定誠信選擇的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思想,旨在發(fā)揮道德對普遍社會的教化和約束作用,使誠信的認知超越情感的束縛逐漸趨于理性化,強調誠信的實用理性。第三,誠信功能由道德自覺向內外兼修轉化。中國傳統誠信觀主要依靠主體的道德自覺來完成,但僅僅依靠主體自覺來實現社會誠信道德建設是遠遠不夠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思想加強了誠信在法律、制度等層面的外在約束,使誠信在社會道德建設中發(fā)揮出更強有力的作用。第四,誠信準則從重義輕利轉換為義利合一。重農抑商、重義輕利是傳統社會的主流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對主體的道德養(yǎng)成、人格培育等方面起著積極的作用。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場經濟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的趨利行為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講究誠信和追求利益之間并不是完全沖突的,而是要注重和強調在誠信基礎上的利益追求,將“義利合一”的思想運用在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成為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中的行為規(guī)范。

四、中國傳統誠信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思想的結合機理

(一)道德層面的雙向互動

誠信作為一種道德品質,不僅要以內心的道德自覺為支撐,還要以制度的約束來加以實現,兩者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在現代社會中,研究誠信“缺位”現象的緣起,不能單單只歸結于欲望膨脹、利益沖突、價值原則的混亂等表象原因,究其根本在于一種誠信的德性還沒有在人的內心真正地生成。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誠信思想的作用,要借鑒中國傳統誠信觀中內在修為的重要作用,使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思想由價值認同升華至價值共情的狀態(tài),進而成為社會成員自發(fā)自覺的個體道德追求。與此同時,誠信建設不僅是一個道德問題,還是一個法制問題。所謂“存善于心而形于外”,誠信是心術問題,此為前提,而在市場趨利原則的誘導下,道德誠信作為經濟信用體系中的一個基本條件,還須以一種外在規(guī)則的形式融入到社會各領域的法律制度規(guī)范之中。誠信的制度化建設可以有效縮短誠信品格養(yǎng)成的時間,有效規(guī)避市場經濟下失信的利益誘惑,是推進誠信道德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二)誠信建設領域的契合

習近平曾在《之江新語》中指出:“企業(yè)無信,則難求發(fā)展;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盵13] 18中國傳統誠信觀是貫穿于個體、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核心價值,為治國理政、為人處世、文化教育等方面提供了經世致用的實踐方法。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發(fā)展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形成融合發(fā)展態(tài)勢,新時代倡導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同樣必須深入開展到各個領域的誠信建設,在更廣泛、更深層次上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識整合與共識塑造的作用。一是要加強政務誠信建設,確保政務信息的公開、透明,嚴格規(guī)范公務人員誠信為公的從政行為準則,建立政府與民眾之間的信任關系。二是加強商務誠信建設,要以誠信作為構建市場秩序的基本準則,完善市場運行的體制機制,各企業(yè)要建立以誠為本的企業(yè)經營理念,不斷加強企業(yè)內部的誠信建設。三是加強社會誠信建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加強誠信職業(yè)道德的培養(yǎng),樹立誠信立家的觀念,營造講信修睦的和諧社會風氣。

(三)誠信制度化的對接

中國傳統的誠信觀受封建社會制度的“人治”思想影響,主要依靠人的內心自覺來完成,而非法律規(guī)范,但并不意味著傳統誠信觀排斥和反對借助外在機制的力量。古代許多法律條例中都不乏誠信精神的體現:古代刑法中關于“詐偽罪”的相關條款,充分體現了傳統誠信觀以維護皇權為目的,以及在法律制度中的運用。所謂“詐偽”,即弄虛作假,是“不誠信”的直接體現。此外,關于誣告行為的懲戒,也是古代刑法中誠信原則的體現,誣告,即“告人不以其實”,誣告現象隨著法律和訴訟行為出現而產生,反誣告也是中國古代監(jiān)察活動的重要內容。其次,在古代經濟活動中,也不乏有關誠信的制度體現?!拔锢展っ?,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究其情”[14] 83。在產品上刻上制造者的名字,一旦商品出現質量問題,制造者則會受到處罰。除此之外,古代契約制度中也不乏傳統誠信觀的表達。如“立契后有人先悔者,罰麥三石,入不悔人,恐人不信,故立此契為記”“一買已后,更不許反悔。如先悔者,罰黃金三兩充入官家,恐后無憑,故立此契,用為驗耳”[15] 624。

古代傳統誠信制度為新時代的社會誠信建設,提供了借鑒和遵循。但同時,古代傳統社會“德治”思想也制約了“法治”的發(fā)展。對于新時代的誠信建設來說,要將誠信充分融入制度體系之中,加大對誠信建設各層面的制度供給,從而構建起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的誠信建設制度保障體系。

一是要完善誠信的相關立法,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誠信行為。利用法律手段規(guī)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誠信建設,必須加快出臺誠信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各種失信行為背后所需承擔的法律責任,提高立法項目的明確性和嚴謹性,確保有效執(zhí)法。二是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市場經濟良好的信用環(huán)境。從各級政府部門的管理政策、行業(yè)組織的自律規(guī)定、企業(yè)內部的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從上而下、從小到大地加速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使國家社會信用體系為提升社會經濟治理水平更好地發(fā)揮服務作用,逐漸形成良好的社會經濟信用服務環(huán)境。三是建立健全政府誠信監(jiān)督體制機制,發(fā)揮誠信政府的模范作用。加強政府內部監(jiān)督工作,各部門明確劃分監(jiān)督職權,形成監(jiān)管的最大合力。同時完善政府外部的監(jiān)督機制。充分發(fā)揮中國共產黨在外部監(jiān)督機制中的重要主體作用,著重加強黨員隊伍的誠信建設,形成誠信監(jiān)督體制中的堅實堡壘。四是建立誠信獎懲制度,激發(fā)社會成員的誠信自覺。對于失信行為,要形成嚴格、公正的懲罰程序,使當事人真正認識到失信行為的錯誤和危害,引導其走向誠信自覺。對于引起積極社會影響的守信行為,建立有效的獎勵制度,激勵社會其他成員的積極效仿,在社會誠信建設中發(fā)揮正向價值引導作用,營造社會整體的誠信氛圍。同時,充分發(fā)揮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增強主流媒體的公信力,完善網絡媒體的誠信踐行機制,引導媒體和輿論向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靠攏。

五、結論

誠信,是個人成長之基,經濟發(fā)展之源,社會和諧之本,國家復興之策。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形成的傳統誠信觀,直至今日仍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下,對傳統誠信觀繼承發(fā)展、開拓創(chuàng)新的新時代解讀,為傳統誠信觀增添了更加科學和全面的時代內涵。要不斷挖掘中國傳統誠信觀的思想資源,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思想,不斷加強對誠信的思想內涵、價值作用、實踐路徑的積極探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發(fā)展中,更好地發(fā)揮誠信的道德價值和基礎規(guī)范作用,為建設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思想基礎保障和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7.

[2]? 周敦頤.周敦頤集[M].長沙:岳麓書社,2002.

[3]? 王國軒.大學 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6.

[4]? 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5]? 章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6]? 陳學凱,魯建輝.誠信溯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

[7]? 楊全國.傳統文化的心性論[J].柴達木開發(fā)研究,2008,(1).

[8]? 余英時.內在超越之路:余英時新儒學論著輯要[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

[9]?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0]?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1]? 舒剛.核心價值觀是一種德[N].湖北日報,2014-05-23.

[12]? 趙衛(wèi)東.試論儒家誠信觀對于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代啟示[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

[13]? 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4]?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5]? 趙曉耕.身份與契約:中國傳統民事法律形態(tài)[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汪智力]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中國傳統文化文化自信
從《百鳥朝鳳》看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
河南民歌的藝術特征分析
新聞媒體堅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數據、網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如何讓西方文化帝國主義“退場”
從國家治理看審計反腐倡廉的作用
望奎县| 阜阳市| 金川县| 镇康县| 永川市| 姚安县| 荥阳市| 河津市| 舞阳县| 安西县| 永泰县| 射洪县| 嵩明县| 鄂托克前旗| 衡山县| 贡觉县| 渭源县| 鄯善县| 扎鲁特旗| 务川| 和平县| 周宁县| 大丰市| 苏尼特左旗| 济源市| 洪洞县| 湟中县| 烟台市| 安塞县| 栾川县| 石河子市| 延津县| 横山县| 来安县| 福泉市| 大同县| 霍山县| 天峨县| 文昌市| 娄底市| 贺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