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明月,陳宇航
(寧波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浙江寧波,315211)
在立德樹人、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引領下,通過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價值觀教育成為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國家多份文件明確指出體育運動的價值觀教育作用,如:《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 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指出體育鍛煉和體育運動是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磨煉堅強意志、培養(yǎng)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徑[1];《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指出通過體育健身提高個人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發(fā)揮體育文化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傳承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和提升國家軟實力等方面的獨特價值和作用[2],《學校體育工作條例》指出學校體育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增強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勇敢、頑強、進取精神[3];《體育強國建設綱要》要求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fā)展,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并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4]。這些文件均承認體育運動具有促進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積極作用。這一論斷亦需獲得學術研究的支持。本文使用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SSCI),以題名為“values and PES”(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簡稱PES)檢索近二十年來的相關論文,通過分析這些文獻揭示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作用。
縱覽研究,學者們幾乎達成了共識:體育運動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
第一,體育運動有利于促進青少年親社會觀念的形成。親社會行為主要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友好積極的行為,其特點是使他人乃至整個群體獲益,并能促成交往雙方建立和諧的關系。切切尼等人的研究認為,體育是灌輸和鼓勵親社會價值觀的重要工具。[5]他們通過10節(jié)(每節(jié)1小時)五人制足球課程對三所公立學校平均年齡為13.6歲的186名學生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實驗組在體育精神方面的個人責任和社會責任指標均得到改善,與粗暴比賽、犯規(guī)和其他不良體育精神有關的變量減少,而對照組沒有明顯變化。[5]蘇克斯等人認為,未實施奧林匹克體育計劃的學校學生在人文價值觀、社會美德、個人追求卓越和親社會行為等方面的得分均低于實施該計劃的學校學生。[6]凱美爾認為,體育與運動必須作為促進學生學習成人社會生活所需價值觀的工具。[7]伊萬·阿納斯塔索夫斯基等人認為,體育在社會和民族凝聚力、沖突后社會和過渡社會的包容和融合中的作用和重要性是無可爭辯的。[8]
第二,體育運動有利于促進青少年個人取向價值觀的形成。2011年,美國國家體育用品協(xié)會的研究認為體育運動有潛力影響并可能對超過2000萬青少年產(chǎn)生積極影響。[9]這些影響主要涉及幸福感、團隊合作、發(fā)展主動性、個人道德品質等等。黃海認為體育作為人的成長與發(fā)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塑造完整的人的過程,包含了體質、體型、氣質、心理、性格、智能、道德等諸多方面。[10]青少年可以通過體育和運動學習并形成價值觀[7],且參與體育運動的青少年表達的價值觀更為鮮明[11]。厄茲登克·塞爾哈特等人發(fā)現(xiàn),體育運動讓11—12歲青少年的家庭價值觀、科學價值觀、工作價值觀、傳統(tǒng)價值觀、政治價值觀等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顯著差異。[12]具體來說,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個人價值觀的影響包括兩大方面:一方面,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個性品質的形成有積極影響。洛佩茲通過大數(shù)據(jù)調查分析得出,人們普遍認同體育對自身價值觀具有積極的影響力,其作用突出體現(xiàn)在合作、克服困難和遵守紀律方面。體育可以促進人們樹立體育精神,可以使人努力、增強信心和毅力、變得誠實和自主、注重合作和團結。[13]這些結論與以往的研究基本契合,克萊伯等人的亦證實體育可以促進青少年的責任、堅持、勇氣和自我控制等價值觀的發(fā)展[14],且與主動性、時間管理技能、追求目標和堅持不懈有關[15]。參與PES有利于學生學習各種價值觀,包括公民意識、誠實、尊重和公平競爭,以及彈性、堅韌和承諾等。[16]另一方面,體育運動對青少年的情感、道德有積極影響。索拉姆斯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體育運動對角色發(fā)展、性格發(fā)展、道德思維水平有促進作用,體育能促進人們價值觀的形成,并具有積極影響人們生活的力量。[17]課外體育活動與其他學校環(huán)境不同,可以為青少年提供發(fā)展主動性、學習新技能和情感能力的機會。[18]它還可以提升人的生活滿意度以及幸福感。[19]有些運動(如健美操有氧運動)還可以提高參與者的身體素質和道德素質,讓參與者的審美水平和價值觀得到發(fā)展。[20]除此之外,有些學者非常強調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團隊意識的影響,尤其是團隊性的運動不僅有利于個人健康,而且有利于團隊凝聚力和績效及組織績效,如提高工作績效。[21]拉森等人認為體育可以促進青少年的團隊合作及其主動性。[22]
第三,體育運動形成的價值觀可以向非體育環(huán)境轉移。不少學者論證了通過體育運動獲得的技能和價值觀可能會在青年生活的各種環(huán)境中進行轉移。[23]維斯·馬瑞等人認為學校體育有助于促進青年的積極發(fā)展,幫助學生獲得生活技能、社會心理和行為屬性,同時,獲得的技能可以轉移到其他重要領域(學校、家庭、工作)。[24]李·歐克森發(fā)現(xiàn)體育價值觀教育中“教學個人和社會責任”(TPSR)模式可以將運動價值觀轉移到其他環(huán)境。[25]有研究表明青年能夠在一些非體育環(huán)境中應用PES(體育和運動)學到的價值觀。[26]正如教練會看到運動員們將他們在體育運動中學到的知識擴展到其他環(huán)境中,如在課堂上努力學習。[9]因此,教育者一定要重視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價值觀的重要意義,努力借助體育運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行,并鼓勵學生將這些品行帶到日常生活之中。
盡管人們可以從應然的角度認為體育運動本身就具有價值觀教育功能,如改進與合作是競技運動中最提倡的價值,克服障礙是籃球運動中最重要的價值,克服、合作和自律是舞蹈從業(yè)者最常具有的價值觀,克服和謙卑是足球運動中最常具有的價值觀,紀律是空手道和柔道運動中的主導價值觀。[13]然而,實際上,體育運動的價值觀教育作用并不是必然的,而是有條件的。競技運動也有可能滋養(yǎng)惡性競爭,讓人們產(chǎn)生“不惜一切代價取勝”的心態(tài)。[27]團體運動也可能孕育狹隘的小團體意識和不公正。因此,教育者在利用體育運動促進青少年價值觀成長的過程中,需要重視以下四點內容。
如貝利·理查德認為PES為學生每個領域的發(fā)展都做出重大而獨特的貢獻,可以支持學生的社交技能和社交行為,自尊和學習態(tài)度。[28]但這些好處并不一定來自體育本身,而很可能是由學生與他們的老師、父母和教練之間的互動所介導的——敬業(yè)且訓練有素的體育教師以及支持型父母會顯著影響體育活動的價值,并增加各種潛在的好處。[28]當教練將他們的教育實踐與體育精神、個人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性、公平競爭的理念等結合起來時,學生的品格發(fā)展可能會得到優(yōu)化。[9]凱特琳·福瑞斯等人均強調教練對青少年的影響,僅以獲勝為目的的教練可能會給學生帶來負面結果,具有鼓勵、支持和民主特質的教練有助于參與者樹立積極的體育精神。[9]
教育者是否認同體育運動具有價值觀教育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體育運動的價值觀教育效果。一項僅以獲勝為基礎的教練服務可能會給運動員帶來負面結果。控制力強而又專制的教練會降低運動員的體育愉悅感,并有可能導致他們最終退出體育運動,而鼓勵、支持、民主的教練會促進運動員建立積極的性格體驗[29],從而產(chǎn)生對運動員的長遠影響,包括改善非運動環(huán)境里的個人品格[9]。正如很多教練認為培養(yǎng)優(yōu)秀的運動員不能僅看重比賽,還要著重培養(yǎng)敬業(yè)公民的基本性格特征。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運動員主要取決于品性。這種品性不僅在體育現(xiàn)場,而且在所有其他機構中都將會給運動員帶來好處,擁有道德上的正直將使生活更加成功。這些觀念有效地推動教育者從專注輸贏,到專注培養(yǎng)全面的人。[15]
這些關系包括教育者(主要是教練員)與團隊成員的關系,以及團隊成員內部的關系。埃里克森等人強調體育教練與運動員的正向關系會促進運動員的性格發(fā)展[30],因為性格發(fā)展是互惠互利的人際互動關系的結果。[31]凱特琳·福瑞斯等人認為,如果為教練提供了學習其他技能的機會(例如觀點采擇、同情心等),那么教練與運動員的正向關系所產(chǎn)生的影響可能會更持久。[9]除此之外,學者們還認為體育中的正向關系不僅限于教練與運動員之間,還需擴展到運動員與運動員之間的關系。麥克納德等人認為,在青少年的體育運動中,積極的同伴激勵氣氛(例如以鼓勵而非競爭為特征的氣氛)有利于建立正向的隊友關系。[32]反過來,積極的同伴關系也有助于實現(xiàn)青少年的運動動機、承諾、享受和表現(xiàn)。[33]因此,通過參與體育運動影響青少年的性格發(fā)展與團隊的正向關系水平息息相關。[34]如果教練沒有有意識地構建正向的團隊環(huán)境,運動員就不可能有很好的運動表現(xiàn)和團隊凝聚力。[35]
價值觀的教學能力主要有:第一,構建良好的運動環(huán)境和團隊氛圍。阿爾托·格羅斯滕調查了芬蘭401名中小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的體育鍛煉水平越高,他們所感知到的體育鍛煉的樂趣就越高。[36]因此,教育者要堅持讓學生參加體育運動,保證學生的體育運動頻度和參與度。通過環(huán)境塑造增加人們的體育鍛煉行為是一種有效的策略。[36]凱美爾等人認為PES通常被視為一個有利于價值觀發(fā)展的平臺,是促進學生形成價值觀的一個特別有利的環(huán)境。[16]當教練們有意識地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道德和社會價值觀形成的運動環(huán)境時,青少年品格提升的潛力可能會增加。[27]凱特琳·福瑞斯等人認為教練最常用的方式是變得更具建設性、保持積極、提供持續(xù)的贊美,并通過灌輸積極的價值觀讓運動員在場內外相互競爭和互相支持,并在各個層面建立起堅強的奉獻和鼓勵文化,以求獲得有價值屬性的勝利。[9]柯特等人認為通過導師制促進積極的教練與運動員的互動可以優(yōu)化青少年的角色發(fā)展。[37]這些發(fā)現(xiàn)凸顯了教練對運動員發(fā)展的巨大影響,并提醒人們注意進行正規(guī)培訓的必要性,以教導青年體育教練采用積極的、塑造角色的教練策略。[38]第二,培養(yǎng)正能量的隊長。某些運動員(特別是資深運動員,如隊長)如何成為新隊友的榜樣是非常重要的。[9]表現(xiàn)出色的球員可以幫助新進或年輕的運動員,也可以專注于自身的進步。如果隊長做得很出色,讓隊友對自己在賽道上和場下的行為負責,便有助于激勵年輕的運動員提高技能和職業(yè)道德。運動員間的和諧源于隊長認真發(fā)揮了領導作用。[9]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基本認同體育運動對青少年價值觀有積極影響。這些影響同時包含社會取向價值觀和個人取向價值觀??傮w來看,體育運動對民族團結、個人品質、精神面貌等都有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我國學校教育中推進體育發(fā)展,提升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的參與度和投入度,必然有利于價值觀教育。值得深思的是,這種促進作用的原因是多維度的。一方面,體育運動本身蘊藏著促進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潛力。這些潛力促使青少年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受到良好的價值觀熏陶。另一方面,體育運動是很好的價值觀教育中介。在進行體育運動的過程中,教育者(如體育教師、教練)的價值觀、團隊關系、體育教師的德育能力能對青少年的價值觀教育產(chǎn)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