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嫻
(上海外國語大學公共關系與國際事務學院,上海 201620)
經(jīng)過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發(fā)展,中國的國家形象和影響力得到不斷提升。然而,在西方話語霸權和意識形態(tài)偏見的影響下,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始終與國際地位不相匹配,因此常常在國際輿論和國際宣傳中陷入被動的局面。歸根到底,都是由于國家的軟實力不足所導致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軟實力建設,尤其是文化軟實力建設,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讓世界“愿意聽”“聽得懂”中國聲音,以爭取更多的國際話語權。
作為文化的子系統(tǒng),美學既是研究美的學問,也是理解文化的獨特方式。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活動,即一種以意向世界為對象的人生體驗活動。美學的這個特性,使它具備了先天的影響力、感召力、親和力、說服力、引導力,更接近于人類的本能感性體驗,容易觸達人的內心深處。因此,相較于政治話語體系,美學話語體系更易于被不同文化、種族、語言背景的人所理解和接受。而且,中國美學學科體系自建立之初就受到西方美學話語體系的影響,并始終與其保持著融合對話,因此,以此為切入點,建構一套既匯集中國美學元素、東方哲學智慧、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又富有創(chuàng)新性、現(xiàn)代性并更為世界所接受的美學話語體系,對于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的意義。
構建美學話語體系,通過美學的感性力量,直觀地傳遞中國的國家形象,讓中國話語體系更加深入人心,對于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大有助益。
在中國美學發(fā)展的進程中,受中國古代思學行一體化的文化生活方式與文史哲不分家的學理傳統(tǒng)影響,中國古代倫理學、哲學思想觀念浸潤在中國古代審美活動和文藝實踐中,而倫理學思想、哲學思想也始終為美學提供著理論觀念和思想方法的支持。[1]“道”“氣”“象”“虛”“實”“自然”“風骨”“性靈”“神韻”“中和”等古代美學思想,皆蘊含了深遠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精神和豐富的審美內涵,體現(xiàn)了古人關照人與天地萬物的情懷和胸襟,是真正的古代中國本土美學話語。中國傳統(tǒng)美學話語言說的語境往往是恢宏的天地自然,使得中國美學與中國哲學有了許多共通與交融,也導致美學話語體系難以從哲學范疇中剝離出來。
在現(xiàn)當代美學研究領域,王國維、朱光潛、宗白華、李澤厚等美學大師均提出了各自的美學理念和美學主張。作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的先驅,王國維尤其注重對西方美學的學習和借鑒。他借用西方學人如康德、叔本華等人的觀點來解釋中國美學思想,不僅可以使中西比照闡釋,而且使傳統(tǒng)中國美學資源獲得了現(xiàn)代學術形態(tài)。[2]中西互鑒無可厚非,不懂得西方文化,就不能很好地將中國故事說給西方人聽。但是,在中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中,西方審美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主要的語境與參照,這就要求中國學界盡快探索出一種能夠反向影響西方審美的表達方式。為此,一些當代藝術家進行了突破性嘗試,譬如徐冰的“新英文書法”、蔡國強的“煙花藝術”等,都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廣泛認可,這充分說明文化的影響力可以也應該是雙向的。當然,這種影響力有大小之別,只有不斷提煉、創(chuàng)新并輸出為當代人所接受的價值觀和文化,中西美學才能在平等交流中碰撞出新的文明火花。
1.增強文化軟實力
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國競爭更多是軟實力的較量。在國際話語權的特定語境下探討文化軟實力,就是一種贏得人心和人腦的力量,主要表現(xiàn)為引導的力量、說服的力量和吸引的力量。[3]相較于硬實力而言,軟實力更具有柔性的滲透力?!耙跃瘛⑽幕镊攘蛭τ绊?、感召和說服他人相信或同意某些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制度安排。以這種資源、滲透的方式形成的柔性力量來展示一國形象,往往取得比經(jīng)濟、軍事力量更加顯著的效果。”[4]美學話語體系的建構正是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的重要體現(xiàn),旨在挖掘中華文明的獨特文化價值,傳遞中國哲學的智慧理念,進而推動中國文化產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美學話語體系的建構還能直接指導中國民族品牌的發(fā)展和綜合實力的增強,促進中文化傳承與交流,并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話語應有的底蘊和氣質。
2.提振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
中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一旦建構起來,必將提振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已經(jīng)躋身綜合實力雄厚的大國行列,但要真正提振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僅僅依靠經(jīng)濟繁榮和軍事強大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讓國人對中華文化產生由衷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普世價值觀不應只由西方國家提出,世界也不該只有一種聲音。擁有五千年文明積淀的中華民族,應當提煉出一套具有民族力量的話語體系。而美學文化里恰好蘊藏著中華民族獨特的人文思想和哲學理念,既能上升到價值觀的高度,又能踐行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利于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發(fā)揮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治理價值。以美學話語體系的建構為根基,“能夠讓世界各國認同中華文化,幫助世界各國解決具有共同性的人類問題,提升中國話語的感染力、凝聚力和號召力”[5],從而更好地提升民族自信和民族精神。
3.加深中西文化融合
話語體系是價值體系、知識體系和表達體系的結合,是溝通的媒介和載體。中國在國際話語權上的弱勢源于自身話語體系在對外表達上的諸多不足,亟須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說服力的創(chuàng)新。美學話語體系在中西融合方面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通過文化和藝術的共情,使其他國家的人民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接受中國文化,從而減少對中國形象的誤讀誤判,有助于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矛盾的緩和。同時,美學話語體系的建構對于我國美學自身的發(fā)展也具有重大意義。“我國美學之所以要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是因為美學既需要面向全人類普適性的審美價值向度,也需要形成不同的民族化審美話語。對于我國美學來說,只有真正構建自己的話語體系,才能在世界美學之林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正實現(xiàn)與西方平等深度的對話?!盵6]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雖然已在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但依然受到西方霸權國家的重重制約,美學話語體系建構也在困局中尋求發(fā)展。
在國際話語權方面,中國長期處于比較被動的局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長期利用話語霸權,占據(jù)著國際話語權的優(yōu)勢地位,通過所謂的“普世價值”,對中國形象進行惡意的歪曲和“他塑”。以國際關系學理論為例,國際主流核心的三大理論即現(xiàn)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建構主義,均由美國的國際關系理論學家所提出,而整個理論體系也是順應一戰(zhàn)、二戰(zhàn)之后美國政治的發(fā)展歷程而建構起來的。究其本質,西方所提出的國際關系學理論是在為鞏固其霸權尋求理論依據(jù)和行為闡釋。中國學派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則晚于西方半個多世紀,理論體系的完整度和深度都有待完善,因而西方國家憑借其主導優(yōu)勢,刻意“他塑”中國形象,通過“各種裹挾著不良社會思潮的國際輿論打壓中國的發(fā)展進步,使得中國無法向世界傳遞真實的東方大國文明形象”[7]。
一方面,西方國家具有一定的語言優(yōu)勢,英語作為世界性語言有著無法替代的普及性優(yōu)勢。中國文化雖然博大精深,但鉗制中國話語體系傳播的恰恰又是中國的語言文字。對于絕大多數(shù)外國人來說,漢語難以學習和理解,特別是中國的古漢語,更是信息傳播的壁壘。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后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導致從政府到企業(yè)再到個人都不同程度地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造成社會價值觀過于單一、學術研究力量相對薄弱、創(chuàng)新和研發(fā)實力也有所欠缺的局面。雖然中國已逐步開始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陸續(xù)提出“人類命運共體”“構建新型國際關系”“肩負全球治理使命”等中國話語,但都尚未在世界范圍內獲得廣泛的理解與認同,這與中國目前的話語體系缺乏創(chuàng)新性密切相關。當代的美學語境中雖然添加了許多西方元素,但如果繼續(xù)一味地盲目抵制西方審美霸權,容易適得其反。唯有更加客觀地理解和吸收西方美學文化的精髓,把握中西方審美的共同點,創(chuàng)新融合方式,讓世界人民聽得懂、聽得進且愿意聽,才能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美學話語體系的構建,完成美學時代化、本土化和體系化的轉變。
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客觀事實并將長期存在。“西方學術界存在著中國有沒有自己民族美學與藝術的疑問,首先由黑格爾明確提出,這就是著名的‘美學之問’。新黑格爾主義者鮑桑葵也認為中國美學沒有上升到理性的邏輯高度?!盵8]西方學界之所以會對我國美學有如此深刻的誤解,皆因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巨大差異。在文化差異的背后,是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的碰撞,而美學的本質正是情感和價值的傳遞,因此這些差異在美學狀態(tài)中呈現(xiàn)得非常明顯。例如,從美學思想來看,西方美學思想強調“有”,即“存在”,認識世界就是認識存在;而在中國美學思想中,老子的“道生”思想認為,萬物均從“道”演化而來,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給人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感覺。從現(xiàn)代美學的審美角度看,中國注重寫意,講究留有想象空間,不在乎筆觸,更在乎意境;而西方注重寫實,講究精細化的勾勒和描繪,注重反映每一個細節(jié)。確定性和清晰性是西方邏輯理性思維文化的核心,不確定性和模糊性是東方感性思維文化的核心。[9]因此,只有在接受差異的基礎上建構美學話語體系,才能在國際上更具普適性和傳播性。
中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應當是一個積極開放、兼容并蓄、順應時代特征、可以屹立于世界美學之林的話語體系。構建中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可以從傳統(tǒng)中提煉精華,從時代中提取元素,從融合中獲得認同,從實踐中汲取經(jīng)驗。
傳統(tǒng)文化的厚度和養(yǎng)分經(jīng)歷了時間的沉淀與歷史的驗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中國美學話語提煉的寶庫。從傳統(tǒng)中汲取靈感是當代美學話語體系建構的重要方法,也是其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體現(xiàn)。而從傳統(tǒng)文化中,亦不難讀到中國美學生動且流轉的氣韻。正如莊子《逍遙游》中所描繪出的精神意境和審美意境那樣,世人可以陶醉其中,有限的時空得以無限地延展。將傳統(tǒng)文化運用到當代美學構思中,能極大增強其審美底蘊。例如,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將雪花與“中國結”結合,刻著各國名字的中國結形狀的引導牌不斷匯聚,共同構成一片人類的大雪花,展現(xiàn)了“一起向未來”的人類共同情感,體現(xiàn)中國“協(xié)和萬邦”的和平思想;敞開迎客的“中華之門”、打開看中國的“吉祥之窗”,在展示獨特中華元素之時展現(xiàn)中國的好客與包容,體現(xiàn)“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10]再以對色彩的命名為例,絳紅色、月白色、天青色、瑞雪白等,都是從古詩詞中提取的元素,一下便賦予這些色彩如詩詞一般的意蘊之美,婉妙、雅致。此外,在當代美學涉及的其他領域中,也都有傳統(tǒng)文化的身影,囿于篇幅無法一一列舉。這些傳統(tǒng)的藝術和哲學的智慧,都應當被充分地提取和應用于當代中國美學話語體系的構建之中,也只有充分傳承了五千年來的文化精髓,并結合了中國的語境特點,才算完整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美學基因,才能更好地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傳遞給西方世界。
每個時代的語境都極為不同,因此,不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話語體系很難得到世界人民的廣泛認同與傳播。在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極其發(fā)達的時代里,生活節(jié)奏和資訊傳遞都非常迅速。隨著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的大量介入,多元化、碎片化、智能化等新的傳播特征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今的美學話語體系若過于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則無法適應當代人的審美習慣。因而,要與時俱進,善于提取極具時代特色的元素,比如后現(xiàn)代主義元素、科技未來感元素等,并在充分結合時代語境的基礎上,通過現(xiàn)代的生活情境和方式去展現(xiàn)時代氣息,并將其與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文化精神內核進行反復的對比與揣摩,以此來判斷創(chuàng)新的表現(xiàn)形式是否恰到好處地傳遞了中國的審美精神。2021年河南衛(wèi)視春晚播出的舞蹈《唐宮夜宴》,就是一個現(xiàn)代科技煥活傳統(tǒng)文化的范例。該舞蹈以詼諧幽默的舞風,輔以5G、AR等現(xiàn)代傳媒技術,生動還原了盛唐時的宮廷場景。當傳統(tǒng)文化融入多媒體時代的審美元素和科級手段,便賦予了美以旺盛的生命力。隨著嗶哩嗶哩、YouTube等視頻網(wǎng)站的二次轉播,該節(jié)目火到了海外,中華文化的魅力再一次感染了世界??梢姡瑹o論時代如何變遷,唯有守正創(chuàng)新,才能突破意識形態(tài)的藩籬,讓中華文化發(fā)出屬于自己的聲音,真正地“走出去”。
要充分理解西方的話語體系及思想根源,承認并接受中西方文化和思維方式存在差異的客觀事實。美學中西傳播的關鍵在于共通性,要想讓中國的美學話語體系傳播得更遠、更廣、更深,就應當尋求一條能通達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感性認知之路。尤其對于當代年輕人來說,由于接收到越來越繁雜的國際資訊,價值觀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假如對西方文化毫無理由地全盤否定,容易招致年輕一代的抵觸和反感,宣傳效果適得其反。更有效的一種方式應是充分融合中西方美學話語體系,構建一套中西融通的美學話語體系,不刻意通篇強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但在核心、神韻和底層邏輯上無不展現(xiàn)著中華文明之特點;也不全盤否認西方價值觀的合理性,但必須正向引導,批判式吸收,堅持求同存異、和而不同。唯有這樣,中國的美學話語體系才不至于自說自話,中國美學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從而更好地提振中國的軟實力和中華民族的自信心。
中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的建構,應基于中國當代的話語語境,并建立在審美實踐的基礎上,積極關注大眾在精神需求、審美趣味和審美追求方面的變化,善于運用實踐經(jīng)驗對于理論的完善修補功能,使美學話語體系更具系統(tǒng)性、準確性、傳播性。同時,應客觀理性地對待中西方審美差異,汲取西方在美學及話語傳播方面的先進經(jīng)驗,將中國傳統(tǒng)豐富的美學思想和審美意識用更具解釋力和說服力的現(xiàn)代話語表達出來,使之具有普適性的言說功能。
當代美學涉及的實踐領域,可以說無不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要在這些領域做到頂尖水平,一定免不了對美學話語體系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充分利用美學話語體系來引導和生發(fā),更能讓美學實踐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時代穿透力。同時,隨著商業(yè)和其他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從實踐的進化和迭代中總結出的一些方法論,也往往具備更強的指導意義;這些從實踐中反思和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將再次融入美學話語體系中,對它進行新一輪的建構。如此循環(huán)往復,才能建立真正意義上的集理論高度和應用高度于一體的當代美學話語體系。
美學話語體系既能聯(lián)通古今,又能跨越中西,對于中國民族形象和精氣神的塑造,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國際話語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建構中國當代美學話語體系的過程中,要堅持從傳統(tǒng)文化中提煉精華,從時代中提取元素,在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中前行,真正找到東方思維和美學思維的內在核心邏輯的共通點,堅定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通過富有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美學話語體系讓西方世界真正認識和理解中國,進一步擴大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