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世聯(lián)
再次編選袁潤澄先生的文集,我是很高興的。這不僅因為我與作者多年相知,也因為我一直有強烈的欲望去理解作者這一代文藝工作者的生平遭遇和精神狀態(tài)。我把此次編選過程看作是走進一代人心靈的機會。
袁潤澄先生是當代廣東戲劇創(chuàng)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對廣東、特別是他的家鄉(xiāng)東莞懷有最美好情感和最深沉愛意的文化人。20世紀80年代,袁先生創(chuàng)作的粵劇《水勇英烈傳》《金沙夢》和電視劇《水鄉(xiāng)一家人》等以豐滿的生活內(nèi)容、鮮明的地域性格、完整的人物形象和生動的舞臺語言深受廣大觀眾歡迎,是廣東當代文藝的重要收獲。90年代,袁先生擔任廣東粵劇院院長,為劇院發(fā)展和廣東戲劇做了大量極為有效的工作。作為一個善于探索、樂于思考、勤于寫作的作家,袁先生的作品除上百個戲劇、演唱作品外,還包括一批文學作品。特別重要的是,他結合自己的工作,對戲劇的當代命運和廣東文化發(fā)展提出了一系列有個性、有系統(tǒng)的觀點,其所思所論,至今仍值得我們珍視。
2009年,我為袁先生編選了《我愛水鄉(xiāng)——袁潤澄劇作集》,收入8個劇本和15篇理論文章,代表了作者數(shù)十年的主要創(chuàng)作成果。該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讀者反映很好。在作家的家鄉(xiāng)東莞,此書更被認為是東莞文藝的代表性作品。一個地方,應當為有這樣一位始終眷戀鄉(xiāng)梓、守護鄉(xiāng)情,把家鄉(xiāng)的人和事、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融入其創(chuàng)作生涯,并取得優(yōu)秀成績的作家而驕傲。
2021年春,袁先生又給了我一大堆文稿。反復篩選,最終編成此書。與前一本書不同,這本書的個人性質(zhì)更為顯著。文藝理論常說“風格即人”,創(chuàng)作當然體現(xiàn)了作者的個性、追求和品質(zhì),但創(chuàng)作畢竟是寫故事,寫他人的故事。而這本書則似乎是袁先生自己的“朝花夕拾”,包涵一個老藝術家對生活、戲劇和社會的深入思考和細致描寫。第一輯“游子鄉(xiāng)愁”是對故鄉(xiāng)生活和對友人的回憶;第二輯“輕騎歲月”呈現(xiàn)了他在20世紀中期的文藝生活;第三輯“藝海掠波”記述了他在廣東粵劇院院長任上的部分工作;第四輯“熱土情深”則是他在廣東東莞長安鎮(zhèn)工作和生活的記錄;第五輯“感謝生活”是他回首平生、返歸本源,對生命、對世界的思考。前四輯文章,反映了作者生平的四個階段,它們的價值,或者說這本書的看點,至少有兩個。
其一,這些文章部分地反映了中國社會生活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作者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從事文藝工作,經(jīng)歷了十年“文革”、改革開放這兩個中國當代史的重要階段。就文藝生活而言,從嶺南山區(qū)人民看一場文藝宣傳隊的演出都極為難得,到現(xiàn)在文藝作品和各種文化產(chǎn)品及服務大量堆積,我們看到了中國文化的巨大變革。就袁先生個人而言,從挑著行李上山下鄉(xiāng),到率團走向大洋彼岸把粵劇送給海外觀眾,我們看到了當代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感和服務精神。歷史生生不息,文藝日新不已,本書是一名粵劇工作者所經(jīng)歷、所觀察到的時代記錄。袁先生是作家,也不只是作家,他還直接參與了廣東鄉(xiāng)鎮(zhèn)的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本書第四輯的文章寫的是作者在東莞長安鎮(zhèn)的工作和生活。作者先是在20世紀80年代以作家的身份在那里“體驗生活”,后來又調(diào)任長安鎮(zhèn)黨委副書記?!绑w驗生活”這個概念現(xiàn)在讀者可能已不大熟悉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后,黨的文藝政策要求作家深入基層,與工農(nóng)兵同吃同住同勞動,以達到改造思想感情、獲得創(chuàng)作素材、寫出為工農(nóng)兵所喜愛的文藝作品的目的。袁先生就是在長安寫出了他的代表作《金沙夢》,生動地再現(xiàn)了嶺南鄉(xiāng)鎮(zhèn)改革開放的早期進程。所以這些文章不但是作者個人經(jīng)歷的回憶,也是長安天翻地覆、滄桑巨變的記錄。不同于歷史或理論的宏觀概括,袁先生特別關注生平經(jīng)歷中的凡人小事,他把社會變革的時代主題融入日常生活、瑣碎事務之中,提供了一幅當代嶺南生活的生動畫面。
其二,這些文章反映了當代廣東文藝工作者、特別是粵劇藝人的創(chuàng)作成績和精神狀態(tài),也保存了一些文藝史料。這些文章里,有一個鄉(xiāng)村中學生在60年代成長為知名劇作家的故事,有廣東為學習“烏蘭牧騎”而成立的“文藝輕騎隊”的運行情況,有80年代廣東省文化廳廳長唐瑜參與、推動文藝改革開放的情況,有廣東粵劇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情況,有廣東粵劇走向海外的實踐經(jīng)驗等。作者所記述的大量人事,從經(jīng)驗上、細節(jié)上豐富了當代廣東文藝史,是20世紀60到80年代地方文化政策、文化管理的重要史料,在今天也仍然有意義。比如當年的宣傳隊隊員傾心忘我為底層農(nóng)民、工人服務的事跡,比如紅線女、關國華等藝術家嚴格認真、專心藝術的美德?;厥桩斈晡乃嚬ぷ髡叩母唢L亮節(jié),看看最近文化生活中的數(shù)據(jù)造假、暗刷流量、惡意炒作、非法營銷等嚴重不良現(xiàn)象,真令人不勝感慨。最近,有關主管部門正整治不良粉絲文化,強化文藝工作者的思想品德建設。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我覺得本書正可以作為文藝工作者自我修養(yǎng)的參考讀物。從政治中心到財富中心,從革命時代到消費時代,袁先生這一代人經(jīng)歷了中國歷史上的最大變化,但始終保持著早年形成的諸如立足于地方生活、關注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看重文藝的社會影響、下筆時想著讀者這類素樸的、健康的文藝觀念,哪怕它在今天的文化環(huán)境中有些不合時宜。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本書所涉的人物中,除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原文化部副部長王闌西將軍、原廣東省黨政主要領導林若、葉選平等算是“大人物”外,其他的主要是粵劇界和鄉(xiāng)村的普通人?,F(xiàn)在我們整頓“飯圈文化”等不良風氣,有必要提倡精英名人、時尚明星不但要為普通人服務,也要向普通人學習。因為這些普通人的勞作和生活,才構成我們文化生活的社會基礎和文化土壤。
當然,這些文章的價值不只在于反映、記錄。一個卓有成績的文藝工作者退休之后,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安排生命的夕陽時光,作者的回答就是寫作。生活在中國的富裕地區(qū),身體健康的袁先生早已過了為兒女所愁、為工作所壓的境況,他的寫作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的觀點、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在我與作者的交往中,他經(jīng)常說起原廣東文化廳廳長唐瑜在耄耋之年仍筆耕不已的情形,稱羨之余,作者自己也是這樣做的。退休十多年來,他沒有忘記粵劇,沒有忘記他當年接觸的人和事。每說到文章所涉的人和事,他總是難抑興奮之情,覺得自己有責任把那些不應被忘卻的往事留下來。在他的劇作集出版以后,又根據(jù)自己的一貫觀點和價值標準,結合當今的文化形勢,寫下了一篇篇看似分散實則有統(tǒng)一關懷的文章。為此,作者舊地重游,故人再訪,查找材料,對比事跡,精心構思,反復推敲,勞心勞力直至廢寢忘食,夜不能寐,不知老之將至,把退休生活轉成為筆耕生涯的新階段。在我和袁先生的多年交往中,他從未抱怨過退休生活的無聊和沉悶,相反,他的生活態(tài)度比一些年輕人更為積極和生動,因此才能在退休之中為我們貢獻了這一本新著,也為老年生活賦予了新的意義。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數(shù)字技術和新經(jīng)濟的興起將更大程度地將我們從工作中解放出來??梢钥隙ǖ卣f,我們現(xiàn)在從事的大量工作將會由機器人、智能人所承擔,生命的相當一部分時間可能會是“無所事事”。如何分配多余的時間和資源,以便用創(chuàng)造性的、有利于社會的方式去利用閑暇,將是人類面臨的新挑戰(zhàn)。袁先生所回憶和敘述的是自己的往事,這一行為充實了他的退休時光,這一行為的結果也為其他的退休老人帶來一件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文化產(chǎn)品。往小處說,所有那些在本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以及廣東文藝界的退休老人,都會是本書的讀者,他們會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重訪自己的韶華時代,度過一段愉快時光;往大處說,所有的讀者都可以通過閱讀本書受到啟發(fā),把閑暇時間安排得飽滿充實。袁先生文筆優(yōu)美,激情洋溢,文章可讀性強,即使寫實記事,也營造出一個個如詩如畫的境界,這對年輕的讀者來說也是有吸引力的。
2009年《我愛水鄉(xiāng)——袁潤澄劇作集》出版時,袁先生和我都沒有想到會再有第二本。這本書的完成有一定的意外性、偶然性,與作者的文學氣質(zhì)、社會責任感、不甘無所事事的心理等有關。但人生總是分階段的,寫作也只是退休生活的一種方式,所以我們不能因“有一而有二”就推論“有二而有三”。袁先生已經(jīng)很好地完成了他的社會文化使命,我們不能強求他再寫第三本書。當然,我們相信,在絢麗的夕陽下,他依然能從回首生平、沉思粵劇和藝術中,獲得心靈的寄托和生命的豐滿?!鞍装l(fā)無情侵老境,青燈有味似兒時”——這是真正的幸福感。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