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隆
(通渭縣思源實驗學校 甘肅 通渭 743300)
隨著目前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人們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也漸漸提高,國家也在新課改中將素質教育提上了日程。這也就要求學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需要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除了教授學科知識以外,還要注重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們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很多教師,尤其是教學工齡較長的教師,還無法適應目前的新課改要求,依然遵循自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依然以學科知識教育為主,無視學生的思考,強行向學生灌輸課程知識,這就與新課改中注重的素質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相悖,而在新的教學關系下,教師應當起著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完成思考和認知。初中地理雖然只是作為一門輔助學科,但初中地理知識同樣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初中地理教師應當去積極引導和幫助學生,利用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方法,讓學生能投入到地理學科的學習之中,并能使學生對“地”進行詳細了解,對“理”能科學闡述。因此,初中地理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素質和教學技能,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以學生掌握初中地理知識為基礎,利用各類教學資源,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探索高效有益的方法,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和語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初中地理作為我國初中階段教育的一門必修課程,是每一名初中學生都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識的傳授,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世界上的不同文化和習俗,可以說是一座讓學生去認識世界、溝通世界的橋梁,是一門拓寬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精神世界的重要學科。
但是由于我國多年來的應試教育缺陷,目前的初中地理課堂上,還是存在很多老師一味向學生傳授學科知識的情況。許多地理教師通過課前備課,在課堂上向學生一股腦地講授地理學科知識,也就使得地理課堂變得枯燥又乏味,日常死氣沉沉,學生們只能在教室里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無法進行獨立的思考,也沒有機會去闡述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遏制了他們自由發(fā)揮的能力。這也讓許多本就對地理課程不感興趣的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慢慢導致成績下滑,直接導致升學困難,甚至出現(xiàn)厭學、退學等惡劣的情況發(fā)生。而且同樣在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身上,也存在著這種問題,這種學生也就是我們常言地“書呆子”,他們一心只是學習知識,很少擁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觀點,一切以成績至上為準則,覺得只要自己考試考得好,當一名“做題家”,未來一定可以前途無量,這種思維也會間接損害他們未來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畢業(y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之后,環(huán)境就變得大不同,這類曾經優(yōu)秀的學生也會出現(xiàn)很多不適應的情況。而在國家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之前,絕大多數(shù)老師是無暇顧及這些問題的。在我看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有必要性的,其實每個學生都是渴望被贊揚、被鼓勵的,作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多找機會給予每一個學生表達自己觀點和想法的機會,通過書本知識,讓他們發(fā)散思維,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探究課程知識。來自山東郭城,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的孫維剛老師在北京市第二十中學任教時,就發(fā)明了一套關于數(shù)學學習的高效學習法,基于這套先進的學習理論,他教授的學生里,上岸清華北大的學生就超過了半數(shù),其余重點高校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孫老師就是依托教育心理學的理念,讓學生不斷發(fā)散思維,逐漸學會自己去獨立思考,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體,這樣下來,學生們都漸漸愛上了學習,不再覺得學習是枯燥乏味的事情,也不再單純?yōu)榱藢W習而學習,在學習中真正獲得了成長。在信息化、科技化的新時代,學會思考,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每個人都需要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在信息量大幅增長的今天,教師一定要讓學生在這個關鍵階段去學會擁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1]。
由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不完善,思維未經過系統(tǒng)的訓練也不夠靈活,再加上部分教師還未意識到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性,教學中并沒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而只是將注意力放在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讓學生會答題、答出的內容與參考答案靠近即可。因此在初中這種義務教育階段的課堂上,經常出現(xiàn)在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后,學生開始翻閱課本,在課文中上下查找,試圖找出與問題相對應的內容,最后將認為與問題相關的詞語或句子畫出來,作為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既沒有仔細閱讀課本內容,也沒有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是否有更深一層次的含義,或者去思考老師提出這個問題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只是一味地想從書本中找出與參考答案一模一樣的語句。學生并未真正通過書本內容發(fā)散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只是一味追求答案來應付老師的提問,在這種基礎上不斷循環(huán)的結果就是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僵化,只會一味地聽從老師的安排,無法自己去攝取書本中的知識,這也就逐漸成為了中國式教育一個最大的弊端。
由于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學生采取的教育方式都是應試教育,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檢驗學生學習成效好壞的標志。在此基礎上,很多教師對學生采取的教學方式就是生搬硬套,強行灌輸知識,只是將考試會考的內容教給學生,要求學生死記硬背,以求在考試中取得高分數(shù),這也就導致中國的初中學生普遍存在對學習的概念模糊問題,他們并不能很明確到底是為了什么而學習,多數(shù)人學習都只是未來應付升學考試,考試考好了,自己就能被表揚,其實這種觀點在現(xiàn)在的社會主流中,是根本不被認可的。學習向來是需要我們去終身奉行的事情,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本知識,書本上的間接知識的傳授固然重要,但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該學會通過書本知識去發(fā)散自己的思維,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學習是屬于自己的修行,要學會自己獨立思考問題,不能將自己的未來寄托在老師手中,要明確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
由于初中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認知能力與大多數(shù)成人不同,又正值懵懂的青春期,因此他們的想象力豐富,經常會提出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理解的天馬行空的問題,這正是其思維跳躍的表現(xiàn)。但部分教師并未意識到學生這一行為的優(yōu)點和可塑性,反而認為學生是在搗亂課堂秩序,或是認為學生提出的問題無關緊要,三言兩語就將問題帶過,學生思維缺乏發(fā)揮空間,打擊學生的學習地理課的積極性,再加上現(xiàn)在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絕大多數(shù)學校都投入了新媒體運用于課堂教學,本質上來說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凡事都是兩面性,在豐富了學生學習方法的同時,也可能讓老師的授課變得更低效。加入多媒體課件后,許多教師可能會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上又是給學生看視頻,又是聽音樂,完全忽視了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不論運用什么方法,讓學生真正學到對他們有益的知識,鍛煉他們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本末倒置,讓學生完全沉浸在了快樂教育之中,不但違背了教師教書育人的理念,這樣的做法也與我們的中華傳統(tǒng)價值觀念相悖,讓學生完全依賴于多媒體,也算是間接遏制了他們想要獨立思考的初衷。
在恢復高考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基礎教育都圍繞著各種各樣的升學考試,重點就是在考察課程知識的掌握情況,向來都是在刻意忽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都也只是相信通過考試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盡管這是相對公平的一種選拔,但也因考試內容造成的“重知識,輕實踐”等問題造成的不足,學生和家長也過度看重考試成績和升學結果,這也就使整個教育的大環(huán)境變得急功近利。這樣的教育容易把個人利益和政治目的等結果放在首位,長久以來這樣做的結果,也就導致經過了多年應試教育的中國學生們逐漸喪失思考的能力,反觀歐美國家,多數(shù)都是重視實踐教育,可能因為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與他們會存在一些分歧,但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只要是有利于我們進步的,確實應該多學習借鑒,要從青少年的教育開始,逐步擊敗發(fā)達國家。
由于目前我國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有很大差距,也就導致了教育資源和升學壓力的不同。許多學校為了完成升學考試的目標任務,必然會將文化課程作為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來開展,許多學校的領導也需要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不得已需要壓縮學生在校的課余時間來著重學習文化課程。這樣就會經常出現(xiàn)由于注重學科教育,德育工作慢慢被淡化,許多學校甚至取消了德育課程的建設,學生難得的有限的時間還是被分在了學習課程知識上,這也就與素質教育的理念背道而馳,這樣也很容易培養(yǎng)出來心智不健全的學生,在未來的生活里,素質教育的缺失,必然會給他們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雖然客觀原因造成的結果我們不能忽視,教育的改革也不可能是一時間就能完成的,但只要我們能夠正視應試教育存在的弊端,慢慢改變素質教育缺失的現(xiàn)狀,未來的中國教育環(huán)境還是一定會有很大的改變的。
這個問題正是目前我國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端,雖然國家已經開始提倡素質教育,但這套理論只能適用于剛剛入學的學生,在已經經歷了多年應試教育的學生身上,并不可能快速的落實,課程的改革永遠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雖然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法規(guī)政策,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課程有著嚴格的要求,但很多學校也是迫于很多主觀和客觀的原因,無法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課表來安排課程,這也就出現(xiàn)了一種很典型的現(xiàn)象:當有上級檢查時,學校會拿出一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課程表來應付檢查??墒窃谄綍r,學校又會把時間全部放在教授文化課程上,強行讓學生把時間都用在準備升學考試上,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始終認為—學校應該在有限的時間內將學生的課余生活和文化課程安排妥當,而不是將所有的時間全部壓縮在文化課上來為了完成指標,這樣很容易限制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
這個問題,也是本篇文章中討論的最重要的問題。中國教育中教師總是占據(jù)領導的權威地位,學生則是必須無條件服從的一方,而且由于中國的社會意識里,普遍對老師十分尊重,大多數(shù)人也都默認了老師的權力可以凌駕于學生的行為思想之上,可能除去極少數(shù)一些較為年輕的教師愿意用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外,尤其是那些在教師隊伍中工作時間較長,觀念比較傳統(tǒng)的教師,都要求學生對老師的觀點不容置疑,這也就直接否定了學生作為獨立個體去思考的權利,遏制了學生發(fā)散思維的機會,當學生對老師講的問題有所質疑時,也無法及時有效的反駁,也導致了學生會產生自我懷疑的心態(tài)。當學生長大成年后,也會受到此前教育的困擾,等他們需要教育下一代人時,這套方法又會被繼續(xù)推行下去。而且由于這種老師與學生的等級劃分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里一直存在,許多學生和家長就默認了這套體制,不會在乎學生自身的發(fā)展。但我從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來看,老師作為一種職業(yè),首先的職責便是教書育人,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之后,還應該做到為人師表,要能夠與學生平等溝通,要善于去理解學生的想法,當學生主動提出問題時,應當認真和善的為學生做出解答,并引導學生去思考他提出的問題和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在新課改對素質教育的著重要求下,首先應該轉變的是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師應該將學生當成是課堂的主角,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用心靈去感受所學知識或剛要接觸的事、物,鼓勵學生用自己真實的語言將心里所想的表達出來。同時,教師還要將師生、生生視為同等地位,愿意傾聽學生的想法,能夠給予學生去思考“理”和探索“地”的充裕時間。在傾聽學生的回答時,必須讓學生感受到你是真正的尊重他的想法,愿意聆聽他的心聲,才能讓學生真正跟你建立起相互的信任,而不是通過一味地打壓讓他們來服從于你的想法。當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出現(xiàn)不全面或無法回答老師、學生所提的問題時,老師還可以用課余時間去找他談談心,盡可能選擇一個安靜無人的角落跟他交流談心,讓他也能夠感受到你的誠意。對于他犯的錯誤,要及時批評并且要提出相應的意見,這樣就慢慢的可以拉近與學生的距離[2]。
在地理學科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生活中中處處有地理知識,教師需要將此特點進行升華,更加貼近生活,使生活化教學作為一個高效率的教學模式。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之下,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依托教學的知識點,導入生活信息資料。這就要求教師在生活中更多關注熱點問題,進行廣泛閱讀,同時重視培養(yǎng)人文精神。例如,在帶領學生了解《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的旅游文化特色》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過與澳門有關的電影嗎?”等一系列問題。教師繼續(xù)根據(jù)澳門的地理特征展開課程,并且融入澳門回歸歷史,來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在不同文化融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形成了其獨特的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各種名勝古跡,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屏幕進行播放,使學生體會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小會議,在生活中還有哪些旅游的經歷,讓學生回憶一下,在父母的帶領下都去過什么地方游玩。這樣可以讓課堂氛圍變得輕松又有趣,會讓學生逐漸喜歡上這門課程。
科學的指導方法,是構建高效課堂最重要的一環(huán),為了提高素質教育,教師應當主動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閉環(huán),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學習,如果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接受知識,只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當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充分的融為一體,堅持以“學”為主,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都是充當輔助的角色,不應該過分干預學生發(fā)散思維,做到對學生進行點撥啟發(fā),讓學生將學習當作一種習慣,積極參與到學習當中來[3]。
綜上所述,為了促進初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轉變與學生的關系,并且應用合理的教學方案,與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和交流。同時,地理學科教師還要結合地理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學科優(yōu)勢,不斷從活中擷取教學素材以增加地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并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