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 劉茜
摘 要:宋代,是中國音樂從中古伎樂轉變?yōu)榻浪讟返臅r期。在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的是音樂機構。北宋的音樂機構中比較重要的有太常寺、教坊、大晟府等,它們對音樂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概述北宋時期太常寺、大晟府的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北宋音樂機構對北宋音樂文學的影響。
關鍵詞:北宋音樂機構;太常寺;大晟府;音樂文學
中圖分類號:J69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22)01-0075-07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2.01.009
宋代在疆域、國運、氣勢等方面似不如前朝,但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造就了其文化藝術上的特點。宋代是中國音樂從中古伎樂轉變?yōu)榻浪讟返臅r期,音樂機構在音樂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北宋(公元960—1127年)的音樂機構可分為兩種,一是管轄雅樂的機構,一是管轄燕樂的機構。雅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和神靈,而燕樂則用于娛人。北宋時期音樂機構人才聚集,音樂設施、設備精良,在音樂生活中起著重要的引領作用,對當時的音樂文學產生了重要影響。《資治通鑒》載:
舊制,雅俗之樂,皆隸太常。上精曉音律,以太常禮樂之司,不應典倡優(yōu)雜伎;乃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命右驍衛(wèi)將軍范及為之使。①
該記載描述了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設立左右教坊之事,此前,唐代宮廷內的所有音樂活動都由太常寺掌管。由于唐玄宗喜歡俗樂,所以專門設置左右教坊掌管俗樂,并設置專門的樂官。
此外,唐玄宗為了法曲的教習,還專門設置音樂機構梨園,從太常坐部伎藝人中選出三百人作梨園樂工。唐代的音樂機構規(guī)模達到空前壯大,《新唐書》載:
唐之盛時,凡樂人音聲人太常雜戶子弟隸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總號音聲人,至數(shù)萬人。②
然而,安史之亂的爆發(fā)使唐朝的國運開始由盛轉衰,音樂生活也受到極大影響,音樂機構開始大幅縮減。到五代時期,由于國家戰(zhàn)亂、政權頻繁更迭,前一朝代的禮樂制度往往剛剛初建,就被后一朝代所傾覆,新朝又開始新的禮樂制度建設的嘗試。北宋的音樂機構延續(xù)了唐代音樂機構的設置,但較唐代呈縮減趨勢。本文概述了北宋主要管轄雅樂的機構——太常寺、大晟府,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剖析其對音樂文學的影響。
一、太常寺
(一)太常寺概況
據(jù)《宋史》載:
后晉天福中,始詔定朝會樂章、二舞、鼓吹十二案。周世宗嘗觀樂縣,問宮人,不能答。由是患雅樂凌替,思得審音之士以考正之,乃詔翰林學士竇儼兼判太常寺,與樞密使王樸同詳定,樸作律準,編古今樂事為《正樂》……宋初,命儼仍兼太常。①
北宋初年,宋太祖沿襲周制,保留太常寺,并仍然命翰林學士竇儼為太常寺通判。北宋前期,太常寺并不掌管禮儀方面的事務,這方面的事務由太常禮院或太常禮儀院掌管。北宋太常寺建立伊始,和唐五代時期太常寺在職能上并沒有太大區(qū)別,主要執(zhí)掌郊廟、祭祀樂的施用與教習。其下設有太樂局和鼓吹局兩個分支機構。其中太樂局負責掌管郊廟、祭祀中的雅樂,雅樂中使用登歌、樂懸等;鼓吹局負責執(zhí)掌鼓吹樂,鼓吹樂中使用鼓吹十三案、儀仗鹵簿樂等。
太常寺設有卿、少卿、垂官職各一人,設博士四人。同時還設有主簿、協(xié)律郎、奉禮郎、太祝等各一人。卿掌禮樂、郊廟、社櫻、壇壝、陵寢之事,少卿為之貳,垂參領之。②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的太常寺在職能上與初唐相同,但樂官的情況又不同。這一時期的太常寺卿僅僅是虛職,判太常寺等新的官員才真正執(zhí)掌太常寺的事務。
在音樂職能方面,太常寺主要管轄雅樂。北宋時期太常雅樂主要是在重大的宮廷禮儀活動,比如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等時所使用的音樂。彼時,雅樂在這些宮廷禮儀活動中起到溝通人神的重要作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視雅樂的建設,北宋時期君王對于雅樂更是大加關注,曾幾次對雅樂進行改造。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宋太宗即下詔廢除拱宸管,以九弦琴代之。拱宸管是乾德間和峴上請施用的豎吹式管樂器,“它性能佳良,在宋代音樂史中留下了相當光輝的記錄,為兩排音孔的豎吹式管樂器爭得了榮譽”③。就是這樣優(yōu)良的樂器,在北宋時期雅樂改造中也被認為是“未全乎古樂之發(fā)也,幸而太宗皇帝造九弦之琴列之太樂,而拱宸亦自此廢,豈非有意復古歟。”④
北宋樂制改革頻繁、爭議持久,在中國歷代可謂僅有。北宋王朝之所以重視雅樂,有其時代原因。趙匡胤陳橋兵變雖然改變了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但是宋王朝始終未能真正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局面。北方始終不斷地有遼、金、西夏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與其并存,趙宋只能說是擁有半壁江山。當時的不同政權又都想爭得中華正統(tǒng)的地位,因為這意味著政權的合法性,所以當時的不同政權都稱自己乃是中國正脈。因此,北宋才進一步加強禮樂的建設,強化各類儀式活動,以進一步向世人昭示自己的華夏正統(tǒng)地位。
此外,北宋士大夫階層的國家認同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導致北宋君王強調禮樂建設。趙宋王朝的中堅統(tǒng)治力量是一批由科舉考試而獲得官位的新興士大夫階層,由于宋王朝國土面積和國家實力的局限,宋代知識分子對國家的認同只好通過宋王朝對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方面來實現(xiàn),而傳統(tǒng)禮樂正是華夏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陸九淵曾說:“圣人貴中國,賤夷狄,非私中國也。中國得天地中和之氣,固禮義之所在。貴中國者,非貴中國也,貴禮義也?!雹?/p>
(二)北宋太常寺雅樂
1.曲目
北宋太常寺雅樂的曲目有源自前朝的,也有本朝新創(chuàng)制的。開國之初,宋太祖接受竇儼建議命其而作,他將從后周繼承下來的雅樂命名為“十二安”:其一為《高安》,其二為《靜安》,其三為《理安》,其四為《嘉安》,其五為《隆安》,其六為《正安》,其七為《和安》,其八為《順安》,其九為《良安》,其十為《永安》,其十一為《豐安》,其十二為《禧安》。之后的百年里,雖然雅樂曲目有增加的情況,有的樂曲也有改用的情況,但從總體上看,雅樂系統(tǒng)被確立了下來。宋初采漢代制《朱雁》《天馬》曲,以及唐代作《景云河清歌》之義,以當朝祥瑞為題譜曲,制作了《神龜》《甘露》《紫芝》《嘉禾》《玉兔》五瑞曲,于朝會舉酒時演奏。宋太宗也將當政之時出現(xiàn)的祥瑞譜成五瑞曲,分為《祥麟》《丹鳳》《河清》
《白龜》《瑞麥》。真宗踐祚之后,又制作了《醴泉》《神芝》《慶云》《靈鶴》《瑞木》五曲,施于朝會、宴享。其后仁宗作《甘露》《瑞木》《嘉禾》之曲上壽,章獻皇太后御殿,有《玉芝》《壽星》《奇木連理》之曲。
2.演出形式
北宋太常寺雅樂是由太常寺的分支機構太樂署掌管的。太常寺雅樂從內容上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登歌、宮架和二舞。登歌是堂上演出,又名升歌,以聲樂演唱為主要形式。宮架是堂下演出,以器樂形式為主,又名宮懸。二舞以舞蹈為主,伴奏樂器主要有鼗、雙鐸、單鐸、鐃等。雅樂的演出有著嚴格的制度與程式,人數(shù)的多少、人員的組成、人員的服飾、樂器的編制與擺放等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
根據(jù)使用儀式的類型,太常寺雅樂可分為蕃禮用樂、祈禳用樂、祭祀用樂和朝會用樂。根據(jù)使用儀式的特點及屬性,可分為賓禮用樂、嘉禮用樂、吉禮用樂、軍禮用樂和兇禮用樂。根據(jù)使用祭祀儀式的規(guī)模,也可分為小祀用樂、中祀用樂和大祀用樂。
(三)北宋太常寺鼓吹樂
北宋太常寺除了執(zhí)掌雅樂外,還執(zhí)掌著鼓吹樂,具體事務由下屬鼓吹局執(zhí)掌。鼓吹樂原本是軍樂中的一種,其歷史可以追溯至黃帝命岐伯作凱歌之事?!端问贰份d:
鼓吹者,軍樂也。昔黃帝涿鹿有功,命岐伯作凱歌,以建威武、揚德風、厲士諷敵。其曲有《靈夔競》《雕鶚爭》《石墜崖》《壯士怒》之名,《周官》所謂“師有功則凱歌”者也。②
漢代鼓吹分為短簫鐃歌、黃門鼓吹、騎吹等形式,其中短簫鐃歌、黃門鼓吹在殿庭演奏,騎吹在行進中演奏。魏晉時期沿襲了漢代的傳統(tǒng)繼續(xù)稱為鼓吹樂。東晉太常寺仍舊有鼓吹樂,梁代有鼓吹樂曲十二首,陳代有鼓吹樂曲二十四首,北周有鼓吹樂曲十五首,唐代的鼓吹樂分為大駕、法駕、小駕等種類。北宋時期根據(jù)用樂場合和儀式功能,鼓吹樂大致可分為鹵簿儀仗鼓吹、軍樂鼓吹和殿庭鼓吹的形式。
二、大晟府
(一)大晟府概況
隋唐以來,封建王朝形成了一個傳統(tǒng),禮樂由太常寺一個機構進行管理。北宋建立以后,也沿襲了這一傳統(tǒng)。崇寧年間(公元1102—1106年)宋徽宗歷時4年改制舊樂,翻新舊樂美其名曰“大晟”,大晟府由此誕生。統(tǒng)治者為使音樂得到更好的管理,讓禮樂分家,太常寺和大晟府分別管轄禮、樂,這是音樂史上一個很獨特的現(xiàn)象,大晟府的出現(xiàn)對北宋音樂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徽宗為了創(chuàng)制和發(fā)展新的雅樂,于崇寧初年設置專門機構討論雅樂,當新的雅樂制成之后,他重新建立管理機構,特設置大晟府,該機構是北宋正式的音樂機構之一?!稏|京夢華錄》載:
宣德樓前,左南廊對左掖門,為明堂頒朔布政府。秘書省右廊南對右掖門。近東則兩府八位,西則尚書省。御街大內前南去,左則景靈東宮,右則西宮。近南大晟府,次曰太常寺。①
這一文獻較為詳實地記述了大晟府的位置:位于宣德門以南,御街的東廊,太常寺與之相鄰。
大晟府的官職有大司樂、典樂、大樂令、主簿、協(xié)律郎、按協(xié)聲律、制撰文字、運譜等。其最高長官是大司樂。大晟府負責六類事務,其中就包括大樂、鼓吹和宴樂。宋王朝的禮樂原本都由太常寺管理,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為了裁撤冗員,大晟府被并入禮官系列。大晟府于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設置,于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被廢除,歷經(jīng)15年。
(二)大晟府的職能
大晟府于崇寧四年(1105年)建立之后,就取代了太常寺,成為宋朝管理音樂事務的最高行政機構,從崇寧四年一直到宣和二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大晟府一直是朝廷管理和組織音樂事務的核心機構。
大晟府的重要職務之一是演奏雅樂?!端问贰份d:“大晟展宮架樂于橫街南,太常設太子冠席東階上、東宮官位于后,設褥位,陳服于席南,東領北上?!雹诖箨筛⒅?,一直擔負著大朝會和郊廟祭典中的雅樂演奏活動的任務。
大晟府的重要職務之二是制作樂章。《宋史》載:“大晟府擬撰釋奠十四首。”③可見,當時撰寫祭祀樂章的計劃由大晟府擬定。此外,大晟府還組織大家討論律呂、研制樂曲。張炎《詞源》:“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間出為長短句。至于尊前、花間,迄于崇寧,立大晟府,命周邦彥諸人,討論古昔,由此八十四調之聲始傳?!雹芸梢?,大晟府中人才聚集,經(jīng)常一起討論、研究,研制出很多新的曲目,繁榮了詞曲的創(chuàng)作。
北宋朝廷向各級生員提出了學習大晟樂的要求,因而,向各個教育機構頒行大晟樂成為大晟府的職責之一。正如《宋史》所載:“大晟樂成,詔下國子學選諸生肄習,上丁釋奠,奏于堂上,以祀先圣。”⑤大晟樂除了被頒布于國家級的教育機構,同時也被頒行于地方一級的州學,朝廷甚至對生員學習大晟樂的服飾都做出翔實而具體的規(guī)定。
(三)大晟府與北宋時期的樂議
北宋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的事件是朝臣之間出現(xiàn)了多次樂議活動,這也是北宋時期雅樂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突出事件,在中國音樂史上有著一定的影響。《宋史·樂志》載:“有宋之樂,自建隆訖崇寧,凡六改作?!雹迯闹锌芍彼蔚臉纷h始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結束于宋徽宗崇寧時期,可謂幾乎貫穿了北宋王朝的始終。崇寧四年,朝廷宣布大晟樂制作成功,議樂活動才最終得以宣布結束。
大晟樂的成功乃是北宋樂議的成果,因而研究大晟樂的時候就不能脫離開北宋的樂議活動。《宋史》載:
五代之衰亂甚矣,其禮文儀注往往多草創(chuàng),不能備一代之典。宋太祖興兵間,受周禪,收攬權綱,一以法度振起故弊。即位之明年,因太常博士聶崇義上《重集三禮圖》,詔太子詹事尹拙集儒學之士詳定之。①
北宋樂議的時代背景是當時所興起的長期深入的禮樂建設。建國伊始,宋太祖便任用了聶崇義、尹拙、竇儼等官員主持禮儀、作樂等工作,開啟了宋王朝的禮樂活動。隨著王朝政權的不斷鞏固,北宋歷朝皇帝也不斷地召集重臣修訂了如《開寶通禮》《太常因革禮》等新的禮儀制度,宋王朝的禮儀制度日趨完善。隨著禮儀制度的不斷完善和發(fā)展,雅樂也越來越趨于豐富與完善。
北宋時期的大朝會、郊祭、廟祭等上百種禮儀活動可以按照規(guī)模分為大祀、中祀、小祀,按照性質分為吉禮、嘉禮、賓禮等。律呂之議也就是樂律的不和諧問題,是樂議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制成一套和諧的雅樂,北宋時期曾數(shù)次興起律呂之議。北宋樂議的另外一個焦點問題是制樂的方法是否應遵循古制。北宋歷朝出現(xiàn)了和峴樂、李照樂、劉幾樂、范鎮(zhèn)樂等不同的樂制,但是制樂方法始終未能統(tǒng)一。
封建時期朝代更迭都會創(chuàng)制新的樂律制度,但各自所依據(jù)的古代制度卻有所不同,因而幾乎很難有被作為范本而被固定為“一代之樂”?!毒懦幠陚湟份d:
大晟樂,非特八克諧,盡善盡美,至于樂器,莫不皆因古制。竊聞初按時,已有翔鶴之瑞,與簫韶九成,鳳凰來儀,亦何以異。臣無知識,但同鳥獸蹌舞而已。②
宋徽宗時期,成功地創(chuàng)制了大晟樂,成為“一代之樂”,被定為一尊。大晟樂的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其制樂方法符合當時人們所推崇的古制,讓眾人所信服;另一方面,也由于其創(chuàng)制出了人們認為和諧的樂律制度。此外,大晟樂的成功創(chuàng)制,讓人們喜愛接受,也離不開當時樂工們辛勤的音樂實踐活動。
三、太常寺、大晟府對北宋音樂文學的影響
太常寺和大晟府是北宋主要管轄雅樂的機構,性質大致相同,大晟府實際上是太常寺的繼任音樂機構。雖然歷史上出現(xiàn)府、寺分設的情況,但在探討音樂機構與音樂文學的關系時,可將二者放在一起加以討論。
宋太祖陳橋兵變取得后周天下,以和平的方式實現(xiàn)政權的更迭。后周時期的很多制度也被宋繼承下來,其中包括太常寺執(zhí)掌的禮樂制度。宋太祖繼續(xù)任用了前朝的音樂人才竇儼、王樸等。王樸所制的雅樂是后周所用的雅樂系統(tǒng),被沿襲使用,這也使得宋朝的雅樂制度一開始便獲得了較高的起點。同時,也通過任用新的音樂人才使雅樂在北宋時期獲得了新的成就。比如,新樂律制度的創(chuàng)立、新樂章的創(chuàng)作、新用樂制度的制定、新樂員的加入等等,這些舉措都對北宋音樂文學的發(fā)展起到重要影響。
太宗時期雅樂建設的成就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制作樂器,一個是創(chuàng)制樂章。宋太宗精通音律,他親自制作了九弦琴、五弦阮等樂器,被用于雅樂演奏中。
北宋的雅樂主要由太常寺、大晟府的下屬機構太樂局執(zhí)掌,雅樂的辭章,大部分都是由文臣甚至君王親自撰寫的。雅樂樂章的創(chuàng)制程序分為三個步驟,先創(chuàng)作樂曲,之后撰寫歌詞,最后詞樂交給太常寺使用。至今流傳下來的宋代樂章有1710首之多,是《舊唐書·音樂志》中收錄的唐代樂章的大約4倍。宋代雅樂辭章創(chuàng)作隊伍龐大,宋真宗、宋仁宗、宋高宗等皇帝都曾經(jīng)參與雅樂辭章的創(chuàng)作,大臣中竇儼、呂夷簡、楊億、李宗愕、李維、宋白、王隨、張禹錫、李迪、朱昂、蘇易簡等人也參與了雅樂辭章的創(chuàng)作。太常雅樂辭章成為北宋音樂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治禮作樂”也是其中重要的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太常寺和大晟府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組織作用。仁宗是一位很重視雅樂制作的皇帝,北宋六次制樂,仁宗時竟占兩次,一為景祐李照樂,一為皇祐阮逸樂,如若沒有君王的大力支持,如此巨大的改樂舉動是難以進行的。仁宗曾親著《景祐樂髓新經(jīng)》“辨音聲,釋律呂,明主事”,并配圖詳細說明,以此“授樂府,考正音,賜群臣”,還親自制作了多首雅樂曲,以做朝會大典、明堂祭祀之用。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徽宗下詔書:“樂作已久,方薦之郊廟,施于朝廷,而未及頒之天下。宜令大晟府議頒新樂,使雅正之聲被于四海,先降三京四輔,次帥府”①。然而,徽宗皇帝并不滿意,認為此令施行不嚴,于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再次詔令以大晟樂律作為標準新制曲譜樂器,以此樂薦之郊廟,施于宴饗,播之教坊,嘉與天下共之,并嚴禁舊樂施行。又將所造新器塤、篪、匏、笙、石磬等繪制成《大晟府畫圖疏說》,頒降教坊、鈞容直、開封府各兩副,要求“開封府用所頒樂器,明示依式造粥,教坊、鈞容直及中外不得違”,如有“高下其聲,或別為他聲,或移改增損樂器,舊來淫哇之聲,如打斷、哨笛、呀鼓、十般舞、小鼓腔、小笛之類與其曲名,悉行禁止,違者與聽者悉坐罪”②
北宋的郊廟雅樂從功能上看具有溝通人神、禮事天地的作用,同時具有一定的音樂性和文學性。郊廟雅樂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復古和封閉的特征。北宋的郊廟樂章多以四言體(四字句)撰寫而成,仿照宋詩的特征比較明顯。同時北宋俗樂文學中宋詞的寫作方式對宋代郊廟樂章的創(chuàng)作方式產生了一定影響。崇寧以前,北宋雅樂的制作方式均為“先制樂章而后成譜”,但自崇寧起,由于受到宋詞的影響,而改為依聲制詞,這是宮廷音樂文學與俗音樂文學之間相互影響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
太常寺、大晟府掌管的另一個音樂機構是鼓吹局,鼓吹局負責管轄宮廷鼓吹樂。北宋時期,隨著城市生活的不斷繁榮,其音樂發(fā)展也處于從宮廷音樂向民間音樂轉型的特殊時期。北宋鼓吹樂規(guī)模、形式沿襲隋唐時期。元豐改制后,鼓吹局歸太常寺掌管,崇寧四年,大晟府開始掌管音樂,鼓吹局歸入大晟府?!端问贰份d:“內出御撰明堂樂八曲,以君、臣、民、事、物配屬五音,凡二十聲為一曲……及御撰鼓吹、警言曲、合宮歌肄于太常。”③其曲辭部分屬當時的俗樂文學,是北宋音樂文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以大晟樂的制成和推廣為標志,大晟樂開始直接參與到了北宋音樂文學的創(chuàng)作活動中。大晟府吸引了大批優(yōu)秀詞人成為樂官,使大晟府成為北宋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陣地。晁沖之、萬俟詠、周邦彥、田為等著名文人相繼加入,積極投身于宮廷音樂的詞曲創(chuàng)作中,使大晟府成為北宋時期的詞曲創(chuàng)作中心。大晟府存在的時期,也成為宋詞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關鍵性階段。
其一,大晟府的詞曲創(chuàng)作,一方面影響了后世的詞作方法,另一方面也對后世的尚雅詞風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宋人“以協(xié)大晟樂律為雅”,可見,大晟府在詞風由尚俗轉向尚雅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大晟府還擔負著搜集詞調的職能和任務,搜集到的詞調最初有六十家八十四調,后漸增至二百余調,這些詞調常常被用在外交活動當中,有時被贈予其他國家。同時大晟府也承擔著為他國培訓樂工的職能,并承擔著為當時的其他音樂機構培訓音樂人才的職能。
其二,大晟樂府對燕樂歌詞創(chuàng)作產生了很大影響。大晟府頒布的新燕樂來源有二,一是搜集的舊曲,另是重新創(chuàng)制的新調。燕樂在宮廷表演中,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國家大災、皇室大禮,還是宴饗中,都不能缺少燕樂的存在。統(tǒng)治者認為,這種活動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更具有政治意味,具有教化的作用。宋朝宣揚理學,重視三綱五常,重視等級制度,在統(tǒng)治中禮樂制度是被政令化的,宮廷燕樂以分盞的形式進行奉樂演出,盞數(shù)是根據(jù)宴饗決定的。宴饗儀式的不同,決定宮廷的燕樂表演出現(xiàn)不同的盞別制度。在宋徽宗生辰之日,有了九盞固定值,燕樂表演在此也形成了基本的模式。后來,民間音樂受到這種宮廷統(tǒng)治的影響,盞樂制度逐漸延伸到十七盞、四十三盞等更加盛大的規(guī)模。北宋大晟府是宋代宮廷的重要的音樂機構,在中國音樂歷史舞臺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大晟府的出現(xiàn)使得宴饗活動變得更加豐富、有趣,北宋音樂曲詞的多樣性,奠定了宋代燕樂盞制的發(fā)展基礎。
結 ?語
綜上所述,北宋的音樂機構雖然不及隋唐龐大興盛,但也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高度重視,因而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太常寺、大晟府,對宋代音樂文學的發(fā)展和繁榮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首先,北宋的音樂機構促進了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的繁榮。太常寺的郊廟歌詞創(chuàng)作促進了宋詞的定型與成熟,獻樂活動促進了宋詞的創(chuàng)作和廣泛傳播,采詩制度與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關系更加密切。北宋太常寺、大晟府等音樂機構,都擔負著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的重要任務。這些音樂機構的參與,使得北宋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繁榮的景象。比如,太常寺下屬音樂機構鼓吹局所管轄的鼓吹樂,其曲辭部分是當時音樂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北宋音樂文學繁榮的重要體現(xiàn)。
其次,北宋的音樂機構促進了宋代音樂文學的傳播。音樂文學的傳播,如果僅僅依靠民間而無政府支持的組織,就會呈現(xiàn)一種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而北宋音樂機構的存在使得音樂文學的傳播更為頻繁和有效,這主要是由于民間的藝人、文人以及音樂機構的樂工之間互相交流所致。
第三,北宋的音樂機構促進了音樂文學的保護。比如,音樂機構肩負著搜集和整理民間歌曲的重要任務,因而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保護民間音樂文學的作用。
第四,北宋的音樂機構促進了音樂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的交流。俗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郊廟樂章的創(chuàng)作方式向來有所不同。宋代雅樂由“先制樂章而后成譜”改為依聲制詞,就是由于俗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的影響所致。音樂機構的存在,促進了宮廷文學和俗音樂文學之間有效互動。
◎本篇責任編輯 何蓮子
收稿日期:2021-01-07
基金項目:2020年四川音樂學院院級課題“論太常寺、大晟府及對宋代音樂文學的影響”(CYXS2020065)。
作者簡介:宋康(1982— ),男,四川音樂學院助理研究員,菲律賓國父大學管理學2020級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21);
劉茜(1982— ),女,碩士,四川音樂學院助理研究員(四川成都 61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