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吉鴻
加強習作過程指導,對于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作前、作中及作后三個階段都可以實施。問題在于,這三個階段的指導很難達成“統(tǒng)一”“聚焦”,即教師在學生開始習作前就有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學生習作時及習作后都延續(xù)這一指導方向?qū)嵤┲笇袆?,可以稱之為“目的明確”,或者是“一練一得”。同樣,學生如果明明白白地知道本次習作重點是要習得、操練某一方面的習作知識和技能重點,知道朝哪一方面努力,練得明白,寫得清楚,那么這些行為的嘗試都是極為有意義的。
通常,教師會在全面閱讀、評析了學生習作之后,發(fā)現(xiàn)、羅列學生習作上存在的共性問題,采取講評、指導。筆者以為,這樣操作是“事后諸葛亮”,可能為時已晚。即使學生在聽了教師的指導、講評之后,進行二次修改,但由于習作時間、熱情等方面的因素,效果不見得好。如果在習作開始之前,教師知曉學生習作上存在的某一方面普遍不足,學生清楚習作應該如何寫才能彌補不足,雙方就習作的某方面訓練達成共識之后,再開展有針對性的習作,效果定然不錯。
由此,筆者想到了醫(yī)生治病大體走這樣的程序:了解病情(詢問、檢查)—得出結(jié)論—開出方子—實施治療—回來復診。醫(yī)生治病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什么病吃什么藥,什么病用什么方法治療。習作教學也需要這樣,學生的作文得的“什么病”,教師就給吃“什么藥”,就采用“什么方法”給予“治療”。
在生活中,還有這樣一些特殊職業(yè),如敦煌壁畫的恢復、故宮文物的補救等,暫且把這些專家稱為“修補者”。經(jīng)他們精心修補,使得一些因火燒、水淹或人為破壞而殘缺不全、面目全非的文物恢復如初,真是相當了不起。
文物修補是一項艱辛的工程,也可以看作為“得病的文物”進行“治療”。從研究文物原貌、了解文物品質(zhì)、尋找相關材料、繪制復原圖樣、制訂復原程序等,都要反復謀劃,仔細考慮。關鍵是,和醫(yī)生職業(yè)一樣,這項工作高度專業(yè)化,一般人根本無法參與其中。
受以上啟發(fā),筆者嘗試開展了一種“修補式”習作訓練。習作前,為學生精心挑選共同的帶有某種“病癥”、有著某種“缺失”的習作“樣本”。習作中,先對這一“樣本”進行必要的研究、分析,找到不足和問題。再經(jīng)師生共同討論,制訂“修補”方案。然后,讓學生按照“修補”方案展開寫作,加以完善。最后,師生共同評議習作,力求呈現(xiàn)較為理想的習作“樣本”。屢次實踐后,效果很好,深覺這是一種值得嘗試和探索的習作教學新路徑。下面對整個過程的操作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
這是個方向問題,極為重要?!皢栴}樣本”必須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其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癥狀”是多數(shù)學生習作上常見的通病。并且,這種通病不是細微的“小毛病”,錯別字、病句、標點符號不規(guī)范等不算。表達不具體、描寫不細致、條理不清楚、選材不新穎以及沒有貼近自我、寫出自我的真情實感等,都可以作為挑選“問題樣本”的重要參考條件。當然,最佳的選擇是遵循“一改一得”原則,每次“問題樣本”承載一個“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即可。
“問題樣本”的選擇絕不能隨意,要反復考量,慎重確定。比如,“問題樣本”一定要真實,絕不能虛擬、編撰,就像生活中的真實“病人”一樣,就像歷史上的某個真實“文物”一樣存在。唯一的途徑是來自于學生的習作,來自于生,用之于生。問題是,如果教師把本班某個學生有著某種明顯不足的習作當作“問題樣本”來修補,這個學生的自尊心勢必受到嚴重傷害。這種事做不得,要呵護每一個學生在習作上的尊嚴,尤其是那些在班里學習處于后進地位的“弱勢群體”。除非有學生愿意拿自己的習作當“標本”。
問題也很好解決,拉開時空距離就行??梢哉覄e班學生的“問題樣本”,而且最好這個別班是別校、別區(qū)、別市的更好?;蛘撸部梢钥紤]本校上幾屆學生的習作。一般語文教師都建有學生的習作檔案庫,像筆者就有收藏學生習作本的習慣。
“問題樣本”不能選那些相對后進、寫得真不怎么樣的“漏洞百出”的學生習作。因為這樣的習作拿來讓學生修改,等于是全方位、全面地改,等于重寫一篇。這樣訓練目標過散,全面訓練、平均用力,會沖淡效果。相對來說,要選一些看上去還不錯,但實際存在著一處或兩處明顯不足的中上等習作。
最理想的是,“問題樣本”有著學生習作中較為突出、普遍的某種“缺失”。而學生習作中的這種普遍“缺失”,恰恰是教師試圖加以指導、完善的一個訓練點。所以,在“問題樣本”選擇上可以充分考慮和體現(xiàn)教師對學生習作訓練的意圖,教師在充分了解、研究本班學生習作需要提升、修改的問題現(xiàn)象之后,根據(jù)教學需要,想要訓練、提升學生哪一方面的習作知識、技能,就“按圖索驥”,尋找“問題樣本”進行選取。比如,筆者曾選取了這樣一篇“問題樣本”:
食堂趣事
星期五中午,我在食堂吃飯的時候,發(fā)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當時,我打了一塊肉排、幾只蝦和一碗湯。我把飯拌在肉排的湯里,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吃法。吃完飯后,我吃蝦。吃得只剩一只蝦的時候,我準備吃肉排。
突然,有一個大約是二三年級的同學走到我對面,輕輕地問:“哥哥,你的這個吃不吃?”我點了點頭。我們班規(guī)定吃飯不能說話,說了要罰作業(yè)的。
坐在我對面的張胤帆推了他一下,叫他走開。他沒有走,還在等待。然后,他可能明白了我不會給他,就說了句:“那就給我一點吧!”
我看著他的眼神,滿是乞求。沉默了一會兒,就點了點頭。他拿起肉排,開心地吃起來。
看著他的吃相,我和張胤帆對視一眼,不由得笑了。老實說,我見過不少貪吃的小孩,可還真沒見過這樣貪吃的小孩。
這是一位其他學校五年級學生的習作,文中人物已化名。整體上來看,文章還算不錯。文通字順、標點規(guī)范、條理清楚、樸素真實,還帶點童真童趣。但問題也很明顯,全文僅300 多字,顯然是不符合高段習作字數(shù)上的要求。而造成這一結(jié)果的根本原因在于,文章重點不突出,該詳寫的地方?jīng)]有詳寫,平均用力了。
重點是什么呢?題目是《食堂趣事》,重點當落在“趣”上??v觀這件事中,有趣之人,當屬那個低年級的同學;有趣之事,當是他向高年級同學討要肉排吃。這么一思考,重點就明晰了:一是他討肉排吃的舉動有趣,二是他吃肉排的樣子有趣。這是筆者的預設,當然,教學時不會直接、明白地“塞給”學生,要讓他們自己悟出才是最好的。于是,就有了第二個過程。
“修補樣本”習作模式,重過程,重意識,重參與,重自主,重發(fā)現(xiàn)。習作指導不能以教師一個人講為主。實踐證明,教師指導一味地呈現(xiàn)一些貌似有用的陳述性知識,實際對學生是沒有用處的。整個討論的過程,可以分以下幾個步驟。
除了在課件上出示完整的“修補樣本”外,還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樣本打印稿,讓他們帶著評價的視角去閱讀文章。這不同于平日的課文閱讀,課文閱讀是帶著欣賞的目光,而現(xiàn)在,學生讀了樣本之后,要提出兩方面的收獲: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什么不足之處?
無論是哪一個問題的回答,都是對學生一次習作意識的喚醒和激發(fā)。當然,對文章不足之處的發(fā)現(xiàn)意義更大。如果學生能夠自主發(fā)現(xiàn)習作中的不足,那意味著他的意識已經(jīng)充分覺醒。關鍵是,他還有著一種成功感和自豪感,因為本次習作訓練就是要解決這一問題,而這一問題,是他發(fā)現(xiàn)、提出來的。
這一環(huán)節(jié)是“修補樣本”習作教學的重點。“主題確定”就是本次習作教學重點目標的確定,“商討對策”就是經(jīng)過師生共同努力,形成便于理解、易于操作、切實可行的“程序性”知識,為下面的“修補”環(huán)節(jié)打下堅實基礎。
比如《食堂趣事》中,師生最終發(fā)現(xiàn)文章最大的不足后,開展解決問題行動。
第一步,提出了核心問題:如果把這個小孩子貪吃、可愛的形象寫出來,文章就精彩了。這是方向。
第二步,提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建議:抓住動作,展開細致描寫。請注意,“修補”的切入口僅為一個點———抓住“動作”。這是筆者反復思考、精心設計的結(jié)果。聚焦一點,鎖定一處,便于訓練,易于提升。這是策略。
第三步,“抓住動作,展開細致描寫”,這還停留在陳述性知識層次。還要將其細化,最終以程序性知識形態(tài)呈現(xiàn)給學生。經(jīng)過師生又一番討論,借助一些經(jīng)典作品中描寫人物動作的精彩片段,最終獲得較為具象、細致的習作秘訣。
例1: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從大人的腋下擠過去。
——《竊讀記》
例2:我把碗端到嘴邊,淚珠大顆大顆地落在熱氣騰騰的魚湯里。我悄悄背轉(zhuǎn)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著魚湯。
——《金色的魚鉤》
例3:扁鼻子軍官的目光立刻變得兇惡可怕,他向前弓著身子,伸出兩只大手。啊!那雙手就像鷹的爪子,扭著雨來的兩只耳朵,向兩邊拉。雨來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來,在雨來的臉上打了兩巴掌,又把他臉上的肉揪起一塊,咬著牙擰。
——《小英雄雨來》
寫好動作的秘訣1:要寫出動作的連續(xù)變化,要連用至少三個以上不同的動詞。
例4:母親瞟了一眼盆里,那里還有一塊紅燒肉,靜靜地躺著。她又看了看我的碗,還有小半碗米飯。母親的眼睛里閃著柔和的光,她伸出筷子,輕輕地夾住那塊紅燒肉,右臂輕移,把紅燒肉輕輕地擱在我的碗里。然后,她輕輕地用筷子尖指指紅燒肉,下巴一抬,臉上漾出一波笑意。“孩子,多吃點!”從她的嘴巴里,飄出一股春風般溫柔的叮嚀。
——《紅燒肉》(筆者散文)
寫好動作的秘訣2:不光要寫出“手(腳)”的動作,還要寫出“眼睛、鼻子、嘴巴、身體……”的動作。這樣描寫就更加豐富、細致了。可以采用“疊加法”進行修改。
這兩個“寫好動作的秘訣”相當于學生“修補樣本”的方案和“藥方”,在此基礎上,就可以進入“修補”環(huán)節(jié)了。
和一般的習作訓練不同,“修補樣本”習作通常是局部“修補”,而非全篇進行。而這個“局部”可能不止一處,可以是多處,具體視實際需要而定。比如,《食堂趣事》一文,筆者就確定了兩處讓學生自由選擇,加以修補連續(xù)動作描寫。
第1 處:
突然,有一個大約是二三年級的同學走到我對面,輕輕地問:“哥哥,你的這個吃不吃?”
這個相對來說,難度系數(shù)低一些,主要考慮一些中、下習作水平的學生。
第2 處:
“他拿起肉排,開心地吃起來。”
這一處可以展開寫得更加細致。
他見我點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一處“修補”要求學生結(jié)合“吃肉排”的場景、畫面,展開想象,用上一系列連續(xù)動作加以描寫,要求相對會高一些。
局部“修補”的好處在于時間上的節(jié)約,便于學生當堂習作,而且人人動筆,獨立完成。還有,對每個學生所能達到的“修補”程度,教師并沒有嚴格要求,盡己所能,努力“修補”??梢钥隙ǖ卣f,經(jīng)過“修補”,每個學生都能超過“樣本”,都能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體驗。
學生完成各自的“修補”工作之后,接下來是展示、交流和評價環(huán)節(jié)。展示的形式可以多樣,可以請學生讀出來,也可以把學生的習作投影呈現(xiàn)出來。不管用哪一種方式,必須全班共同參與,同時,必須充分肯定學生的“修補”成果,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習作的個性化表達。比如,同樣寫“吃肉排”,有些學生可能寫手的動作多一些,有些可能寫嘴巴的動作多一些,也有些可能除了寫動作之外,還不知不覺中加上一些心理描寫、豐富聯(lián)想等。這就需要教師保持高度的文字敏感,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肯定,并及時點醒,形成文字。這樣操作,實際上給部分習作水平優(yōu)秀的學生一個新的要求和引領。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還要特別指出的一點是,必須把“修補”好的片段回歸到整體習作語境之中。讓每個學生把自己“修補”好的習作片段送回到整篇“樣本”中,讀一讀,體會一下。甚至有必要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字數(shù),經(jīng)過“修補”之后,原來僅有300 多字的文章,現(xiàn)在可能達到400 字、450 字,甚至500 字了。關鍵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一經(jīng)“修補”,重點突出了,有畫面感了,細節(jié)出來了。所以,也可以布置這樣一個家庭作業(yè),把“樣本”和自己的“修補片段”合二為一,工工整整地抄寫在作文本上。并且規(guī)定,這一次習作,人人可以得高分。這難道不是好事嗎?
總之,以“修補樣本”的方式對學生進行習作能力訓練有著諸多優(yōu)點。在訓練目標上,更加精準,教師和學生都清楚這次要練習什么。在操作上更為輕松,不是寫整篇文章,可以減輕學生負擔,學生在心理上更便于接受。在指導上更具針對性,更具策略性,效果就更明顯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不足之處。比如,經(jīng)過師生共同思考、商討后寫下的“修補片段”,相對而言個性化不足,以致習作大體雷同等?!靶扪a樣本”模式習作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進行,而不可一味生硬操作、機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