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
【摘要】轉(zhuǎn)變學困生歷來是班主任工作中最難攻克的問題之一,這在農(nóng)村片區(qū)的面上中學中尤為明顯。本文嘗試從心理層面探索農(nóng)村片區(qū)學困生的內(nèi)心世界,探討“他們?yōu)槭裁磿蔀閯e人眼中的學困生”“學困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他們的心里在想些什么”等問題,從家庭、學校及學生自身等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了造成學困生的原因,并據(jù)此提出轉(zhuǎn)化策略。
【關鍵詞】學困生;心理層面;成因;應對策略
與其它學校相比,農(nóng)村薄弱學校的學困生比重普遍更大、情況更甚。它就如頑疾般久治不愈且反復發(fā)作,令人頭疼。面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育,這類學生要么油鹽不進,要么囂張跋扈,要么不甘寂寞地拉幫結(jié)派。他們與叛逆為伍,以違紀為榮,在他們本該擁有的精彩的學習旅途上與初心背道而馳,漸行漸遠。對此,部分老師們家長們往往只會指著學生鼻子怒其不爭、恨其不為,卻束手無策。對此,若能從心理層面上找到問題根源所在,就更有可能找到適當?shù)膽獙Ψ椒ā?/p>
一、造成學困生的無形推手
被扣上“學困生”這頂帽子,對學生來說似乎就意味著同學的排斥、鄙視將如影隨形,家長狂風暴雨式的所謂“教育”也將成為家常便飯。因此,沒人會從一開始就喜歡被定位為“學困生”,他們也許只是被動地接受了這頂帽子。那么,又是什么促使他們成為學困生呢?
(一)家庭原因?qū)е碌男睦韱栴}
在農(nóng)村片區(qū),不少學生的家庭經(jīng)濟條件比較差,家長們?yōu)榱松嫿K日奔波勞碌,往往對子女疏于關懷、管教。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長占比較高,他們對于“教育”一知半解甚至毫無概念。因此,他們采用的教育方式往往得不到良好效果。
1.簡單粗暴,武力鎮(zhèn)壓
在一些落后的邊遠地區(qū),尤其是農(nóng)村一帶,有很多家長對于學生的關注通常只停留在成績單上,以一紙成績論優(yōu)劣,把成績落后的學生一律推到學困生行列。遇到事情了,有的家長往往不會花時間精力深究其因,而是主觀地認為學生“學習不好紀律肯定也不好”,不問緣由沖著學生就是一頓狂風暴雨。這種簡單粗暴的情況下,學生即使原本有理可述卻百口莫辯。而對于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家長的不理解、不認同造成他們莫名的委屈、孤獨,種種不良情緒足以引爆他們的反叛,使其毫不猶豫地站到了家長和老師的對立面,索性破罐破摔,坐實了家長老師眼中的“問題制造者”之名。
2.過分溺愛,一味袒護
“眾星捧月”在陰盛陽衰的農(nóng)村家庭中極為常見。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思想使家長們把家里的男孩寵溺成了“小皇帝”。自幼習慣了橫行霸道的學生在學校里往往肆無忌憚、作威作福。而在學生出現(xiàn)紀律問題時,“護犢子”的家長往往顯得是非不分,生怕孩子吃了虧,不問緣由,不論真相,只知一味袒護。這在無形中扭曲了學生的是非觀,給學生的成長之路上埋下了定時炸彈。
(二)學校因素導致的心理問題
一般來說,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盡管有些學困生表現(xiàn)得“萬事無所謂”,但是,在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里,依然非常重視交際圈里各種角色對他的看法、評價。每一個集體中都會存在那么兩三個成績、紀律都“吊車尾”的存在,這一小部分人本身精力充沛卻由于在學習上怕苦怕難,終日沉迷于各種無關學習的事情上,甚至違紀不斷。在老師們看來,他們都是讓人頭疼的角色,一身的壞毛病,面對批評、教育無動于衷。對此,部分老師在疲憊之余選擇了放棄,甚至將其劃分至另類區(qū)域。上行下效,老師的做法自然會影響其他同學看待這類學生的目光。在學生的世界中,擁有閃光點的人總是光芒萬丈,令人無法忽視甚至產(chǎn)生崇拜心理。反過來,一個成績落后、時常違反紀律又經(jīng)常受到老師批評的人簡直是一無是處。漸漸地,這一部分學生被孤立了起來,真的就成了“另類群體”。
(三)自我定位的影響
如上所述,不少紀律學困生經(jīng)常伴隨著學習成績落后的情況,難免受到周遭同學的排擠以及老師、家長的區(qū)別對待。他們在學習上漸漸失去了自信心,開始自我否定,自我放棄。在他們的眼中,既然整個世界都已經(jīng)判定他一無是處了,就連他自己也覺得無力挽回了,那就只能順從接受。反過來,他們會在其他領域里尋找存在感,自我安慰道:“雖然我學習不如那些好學生,但我敢做他們不敢做的事情,我敢跟老師唱反調(diào),老師同樣得天天圍著我轉(zhuǎn)?!本枚弥麄儼粗@樣的自我定位開始自暴自棄,不遺余力地創(chuàng)建各種屬于學困生的“豐功偉績”。
二、把握心理動向,幫助學困生逐漸改變
改變的第一步是最困難的,這是心態(tài)使然。學困生從心態(tài)上就認為自己無法做到,所以根本不想做任何改變的嘗試。他們通常很缺乏自信,在學習中,經(jīng)歷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直至徹底放棄才松了口氣,所以他們很難再次鼓起勇氣重新出發(fā)。因此,班主任需要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用心去發(fā)現(xiàn),幫助學生找回信心,引導他們以良好的心態(tài)正視困難。
(一)你做得到
讓一個習慣到處惹是生非的學生以后絕對不違反紀律,這顯然不太現(xiàn)實。盡管他們深知“愚公移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但在他們眼中,自己的能力不如別人,他們面對的是一條走不完的路。所以在他們猶豫不決之時,班主任可以選擇降低第一步的難度,同時堅定地告訴他“你做得到”。面對一個堪稱“遲到大王”的學困生,教師不能要求他指天發(fā)誓“從此絕不遲到”,更不應要求他從此改變所有的不良習慣,而應該讓他衡量一下自己的能力,自己思考“一個星期里,可以做到幾天不遲到”這個問題。從小處開始,班主任可以助其設定第一個力所能及的小目標,并督促他完成。屢次受挫的他們急需一次成功的體驗來給自己加油鼓勁兒。
(二)你可以做得很好
有了第一次成功體驗之后,接下來就是持之以恒了。我們需要更多的成功經(jīng)歷來讓學生相信“你可以做得很好”。事實上,每個人身上都擁有其閃光點,需要的只是時間和用心發(fā)現(xiàn)。
學困生的形成受諸多因素影響,同樣的,學困生的轉(zhuǎn)化也需要諸多力量的支持。班主任無疑是重要一環(huán)。有時,學困生就像是鏡子,你對他齜牙咧嘴、猙獰恐怖,那么你看到的自然面目可憎;你對他和顏悅色,耐心以待,也許就會發(fā)現(xiàn)他的另一面。從“心”出發(fā),讓學困生不再“冥頑不靈”。
【參考文獻】
[1]戴媛媛.“狂風暴雨”與“和風細雨”[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18):51-52.
(責任編輯:梁慧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