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慧玲
閱讀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需要培養(yǎng)的必備技能,也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對閱讀篇目中基本字、詞、句的掌握,更要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同時對文章形成一定的辨別和理解能力。為了更好地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嘗試使用比較法開展教學工作,引導學生利用比較法對不同知識點進行歸納、分析,進而幫助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
比較法是自然科學領域中的一種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通過觀察和分析等方法對研究對象的相同點及不同點進行挖掘,進而掌握事物的內在屬性。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采用比較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興趣,推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學生的閱讀解析能力。
小學語文學習最基本的要求是學生能夠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并能夠準確靈活地闡述文章的真實內涵。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詞匯量,但對閱讀的興趣依然不濃厚。教師將比較法引入閱讀教學活動中,不僅能幫助學生通過對比、尋找差異將知識點轉換升級,還能引導學生在不斷的分析和實踐活動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參與意識,對提升學生閱讀欲望、增強學生閱讀興趣都有極大的作用[1]。一方面,通過比較,學生能接觸更多語文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元素,進而提升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教師將比較法融入教學之中,可以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有更大的動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通過對文章中語句的理解和分析提升對課文中關鍵問題的掌握程度。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對比。學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將多個知識點進行對比,進而找到不同知識點之間的差異,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提升自身邏輯能力。實踐證明,閱讀是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邏輯思維能力的內容有很多,其中求同和求異是兩種十分重要的思維能力。這兩種思維能力都需要學生同時接觸兩個以上的知識點并加以比較和歸納,而這種學習的過程恰好就是比較法所要求學生做到的過程。因此,比較法能有效推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知識點,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形成能夠適合學生自己、獨立完成閱讀學習活動的方法,便于小學生在自主閱讀活動中更靈活自如地深度解析內容。比較法能幫助學生有效地鞏固舊知識,引導學生對新舊知識進行抽絲拔繭的對比,不斷找尋不同點,吸引學生一探究竟,提高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激發(fā)學生的靈感,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解析能力[2]。
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升小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鑒賞能力,能夠通過學習掌握一些基本的言語辨別及賞析能力,而對比則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鑒賞能力的重要途徑,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第一,任何文字、語言、事物的好壞都是相對的,只有通過對比才能更好地被感知到。對于教師來說,只有讓學生將兩個或者多個不同的語句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才能讓學生感知到這些語句的差異,并將更好的語句挑選出來。第二,漢語本身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具有相似含義的字、詞只有通過對比才能更好地被感知。
比較法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升自身閱讀能力。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持續(xù)性的訓練和引導,讓學生掌握對比法的使用方法和技巧。教師可以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中國漢字詞匯博大精深,每篇閱讀文章中都有大量同義詞、同音字等容易讓學生混淆的字詞。對于這些不同的漢字和詞語,如果單靠死記硬背,學生是很難靈活掌握的。教師運用比較法展開教學能讓學生在比較過程中提高對這些字詞的掌握效果。傳統(tǒng)模式下,教師講授漢字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單獨圍繞某一漢字進行講解,通過引導學生學習該漢字的筆順、可組詞語等強化學生對漢字的認知;一種是圍繞該漢字在文章中的具體含義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理解造詞原理進一步加深對該字的理解深度。盡管這兩種方法都能有效地加深學生對某一漢字的理解,卻無法讓學生從更全面宏觀的角度去掌握漢字。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講授漢字時采用“繪制關系樹”的方式展開比較教學,讓學生在不斷聯(lián)想與比較過程中強化和鞏固對漢字的掌握,不斷加深學生的印象,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3]。
繪制的關系樹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偏旁關系樹,即將相同偏旁的漢字繪制到一起,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記住這些漢字的基本書寫方式。如在講授“霞”字時,教師可以將“雷”“雪”“雹”等與“雨字頭”有關的詞語繪制到關系樹之上,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對“霞”與其他漢字之間的書寫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二類是同音關系樹,即將課文中出現(xiàn)的某漢字的讀音提取出來,再將與該漢字相同或相似的詞語整合在一起繪制出對應的關系樹,引導學生在比較讀音的過程中加強對漢字的掌握。如在講授“應”這個字時,教師可以將“英”“迎”“瑩”等同音字找出來,讓學生在對比這些同音字的不同含義中提升對漢字的掌握能力。第三類是同義關系樹,即將意義相同、相近或相似的詞語整理出來后,繪制對應的關系樹,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與比較。比如,在講授“敲”這個字時,教師可以將與其有相同或相似含義的字,如“摳”“砸”“擊”等找出來,通過讓學生分析這些字的不同含義,加深學生對這些字的理解。
教師通過關系樹對比教學,能讓學生對詞匯和內容有深度和廣度上的理解。當然,教師在講授這些字詞時也注意需要將關系樹與其他幾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組織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掌握漢字的書寫方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漢字與課文知識點學習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加深學生對整體課文的理解。
學生對所學文章藝術魅力的理解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的一項重要任務。當學生對詞匯有初步的認識后,教師就要圍繞段落展開教學。教師利用比較的方式能讓學生對課文中的藝術魅力有更清晰的體會。
第一,提供相關學習資料,讓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體會課文語言特點。《課程標準》指出,語文學習是一項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其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使用和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在組織學生開展閱讀課文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課文中的內容,更要收集一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其他課文讓學生朗讀,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主動找到這些文章與課文之間的差異,幫助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藝術魅力。
第二,對于作者內心情感的體會,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作者語句情感的變化,感受作者內心的情感色彩。具體做法是教師可以嘗試通過替換文章關鍵詞語的方式來達到目的。文學家在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時往往會仔細斟酌后才會確定具體的詞語。而這些詞語都是無法替換的。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某詞語的具體用意,教師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將一些詞語進行替換,并通過這種方式展開比較,讓學生感受文章的藝術魅力。以《吃水不忘挖井人》為例,當講到“毛主席挽起衣袖,卷起褲腿”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挽”“卷”這兩個詞語替換為“擼”和“提”,并讓學生比較前后詞語的差異,更好地感受作者想表達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轉變內容表達方式,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文本語言上。
第三,為了提升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教師可以將自己對某一段落的理解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將自己對這段的理解表述出來,并與教師的理解進行對比。一方面,當學生的看法與教師看法相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比較教師表述的方式是否更新穎。另一方面,當學生的看法與教師的看法不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分析自己觀點是否正確,逐步提升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從多個角度探尋能夠開展比較教學活動的關鍵點,并圍繞關鍵點開展預設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比較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在確定比較切入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嘗試從以下四個角度入手。
從文章中的某個細節(jié)出發(fā)設計比較點,讓學生通過分析細節(jié)的方式提升自身對課文的理解程度。這里所說的細節(jié)可以是前文中所提到的詞語、語句或一個讓人難忘的段落等。以《金色的腳印》為例,教師可以將文章中的標點作為比較點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對問號、感嘆號等特殊標點進行比較,讓學生體會不同標點表現(xiàn)出來的語氣和語境以及背后所代表的具體含義。
圍繞閱讀文章的核心思想設計比較點。核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靜脈”,不論文章中的內容向何處發(fā)展,最終都必須圍繞核心思想展開。因此,教師可以將核心思想確定為比較點。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文章中哪部分細節(jié)與核心思想一致,哪部分細節(jié)與核心思想不一致,幫助學生通過比較的方式提升對文章思想情感的認識。
將修辭手法作為比較點開展教學活動。修辭手法是提高文章閱讀美感的重要方式,也是賞析文章的重要工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修辭表現(xiàn)手法的價值放大,讓學生將不同文章的表現(xiàn)手法提取出來,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幫助學生更準確地體會文章中的細節(jié)感情和感悟。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對課文的整體把控程度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也是檢驗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學生運用比較將各種知識進行有效的融合,才能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入的認識,也才能提升對課文的綜合理解程度。以《七律·長征》為例,教師可以圍繞“長征”主題設計對應的比較學習活動,讓學生圍繞作者對“長征”不同歷程的描繪方式展開比較,使學生形成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師可以將語文知識與生活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對比,挖掘雙方的矛盾再展開對應的對比,幫助學生自主分析語文知識,探究作者寫作意圖。例如,在講授《松鼠》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表述自己心目中“松鼠”的形象。大部分學生對松鼠的認知都源自動畫片,這些被卡通化處理過的松鼠顯得十分可愛。因此,大部分學生會使用“可愛”“聰明”等詞語對其進行概括。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松鼠》這篇課文,了解松鼠的真實特點,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到自己心目中的松鼠與課文中松鼠之間的差異。教師按照這種方式開展教學,能讓學生找到生活與學習之間的聯(lián)系,對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程度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總之,比較學習是一種常用的學習方法,其目的是通過對比的方式找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知識點之間的差異,使學生在求同和求異的不斷碰撞中,形成獨到的思考和見解。教師將這種方法運用到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中,不僅能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推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提升學生閱讀解題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善于抓住比較法的優(yōu)勢,找準對比切入點展開教學,圍繞繪制生詞關系樹、深入挖掘課文細節(jié)、多維度確定比較點三個策略展開比較教學,讓學生在比較過程中逐漸加深自身對閱讀文章的認識深度,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