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萌
非制度化利益表達(non—institutionalized interest expression)是相對于制度化利益表達而提出的一個政治社會學概念,是指社會主體(個人、群體或階級)無法通過現(xiàn)有制度和特定的法定程序實現(xiàn)自身利益訴求時,采取制度以外的手段和渠道進行政治參與,以期最大限度維護自身權益的社會行為[1]。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穩(wěn)定和高校思想陣地建設,對高校發(fā)展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zhàn)略部署。而具有突發(fā)性、破壞性、從眾性和失范性等特點的大學生非制度化利益訴求(特別是網絡輿情事件)頻發(fā)卻嚴重沖擊了校園穩(wěn)定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這些主要通過網絡進行的非制度化利益表達行為不僅擾亂了校園秩序和學校的正常工作,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反響,還嚴重地影響著其他同學對高校管理的信任。因此,研究非制度化利益表達的行為發(fā)生邏輯有助于預判學生非制度利益表達的方式和發(fā)展趨向,及時切斷事態(tài)擴大、升級的拐點,對于探索實現(xiàn)高校的長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網絡社會的平行傳播結構,使信息的發(fā)布和傳播不再需要層層審核,網絡空間成為利益表達的發(fā)源地越來越多。網絡媒體為普通公眾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交流空間,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對話”平臺,如微博群,QQ群等,這種“對話”平臺極為方便個體的利益表達,幾乎是無成本的,可以說是最有利于網民開展互動和對話的場所,也成為網民活動的主要場所。當下大學生維權意識很強,對個人利益極為關注,普遍能熟練使用網絡,通過網絡空間的非制度化利益表達成為常態(tài),所以研究其表達發(fā)生邏輯極為必要。
當利益表達事件在網絡上引起關注的時候,事件已經發(fā)生,“看客”所能了解的途徑就是網絡記錄下來的文本和故事。而文本和故事本身又是被建構的,這個建構的過程其實是各敘事主體之間爭奪利益和話語權的活動,這種爭奪的結果經常處于變動中,會受到各主體身份地位的差別、敘事策略的選擇以及與受眾的互動和對話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因此,筆者研究主要著眼于利益表達者的網絡操作行為、意圖及其宣發(fā)文本常用模型,客體事實的層面只是作為一個參照。事件的主體是自認為利益受損的學生、網絡“看客”、學校管理者、網絡意見領袖。個人利益的表達要想引起虛擬空間的集體行動,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把個人利益問題轉換成公共利益問題,這是一個參與各方共同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發(fā)揮作用的根本就是網文的宣發(fā)符合“看客”的期待,能夠在公眾中產生廣泛的共鳴,最終形成公共輿論。從個人問題到公共問題的轉換過程是十分復雜的,這種轉換常常是由外來的動員者實現(xiàn)的,當他們對個人或群體產生同情時,就會制造出各種議題和問題,最終達到資源動員的目標。發(fā)帖者往往會利用網絡流行語言制作出符合當前網絡流行文化的敘事文本,而樂于聽故事的受眾沉浸在各種媒介間流轉的“好故事”中,并樂此不疲地期待故事向更精彩的方向發(fā)展,最終在不知不覺中被這些“好故事”說服,而不是被好論證所說服。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具有同樣的效果,即只有好故事才有影響力,而很多時候,公眾判斷一個故事好不好的標準,不是故事本身是否與事實相符,其內在邏輯是否合理,而是故事是否符合公眾的期待。在事件的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往往看不到有組織的動員,既沒有明確的領導者,也沒有清晰的行動動員。但是,如果沒有動員,網絡集體行動并不會出現(xiàn)。事實上,網絡派生了新的行動動員方式,在很多事件中人們都能看到這種變化。在事件發(fā)生過程中,初始的表達者是個人利益受損的“情緒發(fā)泄者”,表達的具象是經過個人處理的“文本”和“故事”。一旦這些“文本”和“故事”進入公共視野并引起“圍觀”,則開啟了無休止的再創(chuàng)作和再傳播。其中,真正使事件發(fā)酵進入公共領域,并最終促使形成輿情的因素,則是利益無關者的關注。也就是說,所謂的“鍵盤俠”在網絡虛擬空間的圍觀是使事件發(fā)酵的重要因素之一。網絡空間的交互式敘事方式,對利益表達產生的最明顯的影響就是使其迅速擴散。初始表達者在網上發(fā)帖講述個人問題,在隨后的網絡交互式敘事中,信息傳播的參與者扮演了受眾和傳播者的雙重角色,這個過程使意見進一步整合,形成了共同意識,最終引發(fā)了集體輿論,并長久地形成一種公眾話題。由此可見,事件經過網上的交互式敘事改寫后,成為一種不斷擴展的看客文化。很多網友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即一旦在網上看到有趣的或者有爭議性的內容,會隨手把相關內容轉發(fā)到自己的博客、微博或者QQ群里,在自己的關系網絡中不斷地傳播和擴散,并以統(tǒng)一的留言格式進行大規(guī)模的討論與回帖,這種看客文化有可能形成較為理性的網絡調查,也有可能形成網絡暴力。當事件在網絡上引起關注并逐漸擴散的時候,事件發(fā)展就已經超越了初始表達者可以掌控的范疇。當事件在網絡上進入爆炸性擴散的階段后,網絡信息的可靠性往往是由受眾的認知、當時的語境等復雜因素合力形成的結果。在事件發(fā)展中,提出利益訴求的同學往往被界定為可靠的敘事者,與事件有關的學校管理部門和負責學校管理的工作人員、輔導員等往往被認定為不可靠的敘事者,其中還夾雜著知情者的爆料、廣泛傳播的謠言,更加增加了事件的處理難度。網上圍觀者對事件的解讀直接建立在對敘事者可靠性界定的基礎上,而并不一定基于事件的客觀調查和真相。在公眾對事件的解讀和闡釋中,往往會形成一系列建立在敘事者身份可信度判斷基礎上的慣性思維方式,事件的最終形態(tài)與意義就成為這種慣性思維運作的結果。這種思維方式最明顯的負面效應就是將一切反對意見貼上負面標簽,因此公眾對學校管理的評價標準是其立場,而不是其回應言論的說服力。在事件發(fā)酵的過程中必須注意一個現(xiàn)象:“意見領袖”的作用。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是傳播學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理論概念,它建立在兩級傳播的理論假說之上,是對信息在不同群體間流動方向的設想。該設想認為,在傳播過程中很多受眾不是直接從大眾媒體得到消息的,而是通過身邊熱衷于關注媒體內容的人了解到的,而這種在大眾傳媒和普通公眾之間架起信息流通橋梁的人或群體就是意見領袖[2]。在這個傳播過程中,意見領袖可能并不直接傳播媒體內容,而是對媒體內容進行選擇和闡釋,在媒體與公眾之間形成向導作用。但是這種向導作用并不意味著意見領袖與被影響者處于從屬地位,兩者在傳播過程中仍然是地位平等的傳播主體。Web2.0時代的網絡意見領袖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其還會對公眾和大眾媒體產生影響,這些受意見領袖影響的追隨者往往還是傳播中介者,通過提供更加明顯具有導向性的宣傳和意見,吸引更大范圍網友的視線。在大學發(fā)生的多次利益表達事件中,都可以看到初始的發(fā)帖者被之后加入的明顯更具有鼓動性的意見領袖所代替成為進一步輿論擴大的主導者。有的時候是網絡意見領袖提供的相關信息和細節(jié)改變了事件的建構框架,使網民對事件態(tài)度有所改變,更多的時候是觀點的引領。網絡意見領袖的觀點會成為普通公眾建構群組身份的重要依據(jù)。公眾在轉載網絡意見領袖的言論時,往往會先引述其相關言論,接著表達自己的贊賞之情,加入自己對于事件的理解和情感,并明確顯露出與網絡意見領袖及其所代表的公眾形成的一種休戚與共的群組身份。
充斥網絡空間的龐雜信息中,個人利益訴求要脫穎而出并引起廣泛關注,仍然要依靠事件所具有的反常性和情感因素去引起公眾共鳴。由單獨的利益表達轉化為備受關注的公共事件,其關鍵在于建構一種能把個人利益受損轉化為公共問題的敘事結構,這種敘事結構能夠得到公眾認同,并使受眾加入虛擬空間的集體行動。
問題化是大學生利益表達中非常明顯的文體特征,利益受損者的利益表達總是以具體而明確的反問形式提出來時,這個問題會借助不同的敘事技巧和策略被擴展成更大的問題。在很多人看來,只有發(fā)生足夠重大的“問題”,才可能被學校重視并得到解決。研究表明,利益表達者的問題化策略主要是將“弱者身份”作為武器,同學往往會將自身的弱者身份作為武器來爭取“情感共鳴”?!熬o急求助無助”、“誰來幫幫我們啊”這樣的話語在網帖中隨處可見。事件由肇始到擴大,再到迅速轉向,一般都經歷了情緒發(fā)酵以致引起情感共鳴的網絡動員過程。情緒發(fā)酵在很多時候都是通過激發(fā)網友的悲憫情懷實現(xiàn)的,在網絡媒體基本平等的傳播格局的影響下,這種悲憫已經超越了建立在差序格局之上的傳統(tǒng)的悲憫,它不再局限于個人社會關系所及的他人,而是擴及了每個利益受損的個體。由于這種網絡動員本身沒有結構和組織可言,因此更依賴于情感共鳴。“威脅移情”也發(fā)揮了極大的動員作用。所謂“威脅移情”,是用來解釋無直接利益沖突的旁觀者參與集體行動的一個理論假設,該理論認為,旁觀者雖然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但會想象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從而參與集體行動,以消除有可能產生的利益損害[3]。這種威脅移情在網絡表述中隨處可見。在這種對話過程中,引發(fā)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益表達者對事件本身存在的共同利益因素的建構與放大。利益表達者只有在相關網文中把個人的利益損害描述成普遍問題,從涉及到人人利益上給每個人以震撼,這樣才會使受眾卷入事件,進行感情刺激下的代入式想象由此引發(fā)“威脅移情”。在看客的潛意識里,和其身份一樣的同學處于弱勢地位,需要得到同情,這種同情在很多時候是出于人性還有一種可能就是看客會把自己也定義為弱者中的一分子,因此這種同情是建立在身份認同的基礎之上。這種悲情一旦被喚醒,當事人很難通過自己的行為挽回影響,其后續(xù)的行動會在這種情感的影響下,變成公眾進一步標簽化的材料。對強勢管理者的污名化、標簽化的建構在利益表達事件的議題建構中變成了重要環(huán)節(jié)。很多發(fā)帖者在最初的利益表達中會對管理者采用標簽化的描述,這種標簽化切合了網民對管理者的刻板印象,引起網民對事件的關注,傳播過程中傳播者也會有意識地放大和強調這種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