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才 趙金濤 夏榮林
人格是“源于個體身上的穩(wěn)定行為方式和內(nèi)部過程”(1)杰瑞·伯格:《人格心理學(xué)》(第七版),陳會昌等譯,中國輕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3頁。。杜甫人格的行為方式是什么樣子?其內(nèi)部過程是怎樣運行的?我們應(yīng)該怎樣評價?洪業(yè)先生說,杜甫“是孝子,是慈父,是慷慨的兄長,是忠實的丈夫,是可信的朋友,是守職的官員,是心系家邦的國民。他不但秉性善良,而且心存智慧”(2)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52頁,第1頁。。不論是從“天倫”關(guān)系看,還是從“人倫”關(guān)系看,杜甫都堪稱典范,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關(guān)系昭示著他平凡而又偉大的人格。
“五倫”是人與人之間五種基本的道德關(guān)系及其相應(yīng)道德規(guī)范的統(tǒng)稱。孟子說:“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3)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滕文公章句上》,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年,第2705頁?!拔鍌悺本褪俏鍚郏河H子之間為慈愛,夫妻之間為摯愛,兄弟之間為友愛,朋友之間為信愛,君臣之間為忠愛。當(dāng)杜甫追求詩藝最廣闊的多樣性和最深層的真實性之際,“杜甫個人則代表了最廣大的同情和最高的倫理準(zhǔn)則”(4)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52頁,第1頁。,其影響是深遠(yuǎn)的,這也是絕大多數(shù)史學(xué)家、哲學(xué)家將其置于最高殿堂的原因所在。唐君毅先生說:“吾人道德生活中最大之問題,蓋在吾人如何知一至當(dāng)不易的表現(xiàn)仁義禮智之特殊方式?!?5)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158頁。杜甫以他的詩歌找到了這一“特殊方式”。洪業(yè)先生認(rèn)為:“在成千上萬的中國詩人當(dāng)中,杜甫也是獨一無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隨著時間流逝而聲名與日俱增的詩人。”(6)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頁。究其原因是復(fù)雜的,其人格力量無疑是重要的?!叭烁裨u價是人格研究的核心?!?7)杰瑞·伯格:《人格心理學(xué)》(第七版),陳會昌等譯,中國輕工業(yè)大學(xué)出版社,2010年,第19頁。人格研究的方式有多種,本文集中以“五倫”關(guān)系來研究杜甫的人格。
君子人格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理想人格,不僅停留在先哲們的言論中,更體現(xiàn)在具體的為人風(fēng)格上。在古代中國,有一些人一生都在踐行君子人格,自己最終也成為一名真正的君子,杜甫就是其中的一位。君子人格思想最早出現(xiàn)在《周易》中,指的是一種道德人格,如《周易·乾卦·文言》釋卦辭“元亨利貞”時說:“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8)王弼注,孔穎達(dá)疏:《周易正義》,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年,第15頁。此四德是君子人格的根源特質(zhì),孟子概括出“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9)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公孫丑章句下》,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年,第2691頁。漢儒董仲舒又加上了“信”,是謂“五?!?。“五?!钡慕槿霕O大豐富了人倫關(guān)系的道德內(nèi)涵,一定程度上緩和乃至消弭了人際關(guān)系中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緊張。杜詩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某種象征,其第一要義即“仁者心”。杜甫的《過津口》直契孟子,其中有云:“物微限通塞,惻隱仁者心?!?10)本文所引杜詩均出自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2年),以下不另出注。常存惻隱之心的偉大詩人并不孤獨,他的每一根生命之絲,都綿綿延伸出去,與其他生命之絲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織成生命之繭,生命之繭便是孕育人性、人格的人倫世界。
杜甫其人是“詩圣”,其詩為典范之作、為集大成之作。圣,是圣人,是圣賢;是神圣不可褻瀆、不可侵犯,是心存敬畏。杜甫是“五倫”關(guān)系的忠實踐行者,堪稱典范。杜甫“詩圣”的地位主要建立在對蒼生黎民廣大而深摯的同情上,這種悲天憫人的博愛精神,歷來解杜者多以“忠君”說冠之,且有夫子自道為證:“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廷爭守御床。”(《壯游》)其忠悃之情,實屬可嘉!宋人對此早有認(rèn)識。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素以嚴(yán)苛著稱,可是他認(rèn)為北宋及以前堪為世人楷模的人物只有五位,即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和范仲淹,朱熹將其譽為“五君子”。 “五君子”都有一顆偉大的心靈、超強的人格力量,在道德和人格層面都有卓越的建樹,具備“絕對堅強之意志與偉大之才氣”(11)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292頁。。朱熹接著說:“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求其心,則皆所謂光明正大、疏暢洞達(dá)、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12)朱熹:《王梅溪文集序》,《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四部叢刊》本。所舉五人的君子品格是十分閃亮的。
這種君子人格體現(xiàn)在君臣關(guān)系上,或者說君臣之愛上,就是臣下報答君上的忠義與君上同情臣下之忠義的結(jié)合體。最初語涉杜甫“忠君”思想的是《新唐書·杜甫傳》:“(甫)數(shù)嘗寇亂,挺節(jié)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云?!?13)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二百一《杜甫傳》,中華書局,2013年,第5738頁。很明顯,“情不忘君”“人憐其忠”是宋人對杜甫忠于君上、心憂家國形象的初步概括,這才有了蘇軾的評價:“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14)蘇軾:《王定國詩集敘》,《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第318頁。蘇軾取重的是臣子對君王的眷戀與忠誠。當(dāng)理學(xué)家們把杜甫的“忠君”思想固化為臣必須忠于君的時候,杜甫的“憂國憂民”之思就被無形弱化了。好在有一部分宋人看重其憂國憂民之心,認(rèn)為杜詩中表現(xiàn)的“志士仁人之大節(jié)”,出于“閑躓流離而不忘君”(15)李綱:《梁谿集》卷十七,《四庫全書》本。,即“不忘君”乃“志士仁人”的價值依歸;“不忘君”就是“愛君”,而且是出于“天性”,杜甫的人格與詩作必與之環(huán)環(huán)相扣、處處相合,成為不可或缺的必然元素。這是對杜甫“忠君”思想較為全面的理解。
有關(guān)杜甫忠君憂民思想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下文重點辨析“一飯未嘗忘君”的問題。關(guān)于君臣關(guān)系,杜甫始終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并在詩文中再三致意。如杜甫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就表明了自己的心跡:“葵藿向太陽,物性固難奪。”忠君在杜甫這里成了一種本性,其根源則在于其“奉儒守官”的家傳和他的一顆赤子之心。即使在漂泊流離之際,也是“每依北斗望京華”(《秋興八首》其二)。越是身處離亂,他對國家統(tǒng)一、安定太平的渴望就越是強烈,并成為支撐其生命延續(xù)的強大內(nèi)在動力。 “聞道長安似弈棋” “故國平居有所思” (《秋興八首》其四)云云,都是詩人“漂泊西南天地間” (《詠懷古跡五首》其一)時的心思。正因為如此,當(dāng)事關(guān)國家治亂時,他不僅能苛求自己“濟(jì)時敢愛死”(《歲暮》),而且叮囑朋友嚴(yán)武說: “公若登臺輔,臨危莫愛身?!?《奉送嚴(yán)公入朝》)這一看似不大吉利的臨別贈言,卻凝聚著儒家“君子愛人以德”的精神。杜甫的愛君憂國之心何其濃烈,與嚴(yán)武的友愛之情又是多么醇厚(詳下文)!可知,杜甫一心想著天下太平,宿夜匪懈:“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歲晏行》)杜甫在詩中感慨自己對時艱有心無力,故只能寄希望于“二三豪杰”能“整頓乾坤濟(jì)時了”(《洗兵馬》)。即便是垂垂暮年,杜甫仍在慨嘆:“戰(zhàn)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風(fēng)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須知,此時的杜甫已以舟為屋,漂泊在瀟湘一帶。朗朗乾坤之大,竟容不下一個子美!然而,子美心中仍放心不下君與國。
杜甫“一飯未嘗忘君”的另一個表現(xiàn),即陷賊長安后,他拼力逃脫,竟以“麻靴見天子”,其忠已近乎癡。在人生最困難的時期,他“無飯亦不忘君”,更見其忠。后來詩人離蜀赴夔州,本想從江陵繞道赴京為國效力,預(yù)想“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終未能成行。詩人哭諸葛亮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沒想到竟成了他自己的讖語!在滯留江陵時,他甚至面臨斷炊的窘境:“童稚頻書札,盤飱詎糝藜?!?《水宿遣興奉呈群公》)即使是這樣,他仍在等待朝廷的消息,關(guān)注著君國。此兩句,歷來注家多有解讀。一謂老杜此時右臂已偏枯,書札多由其子代書(王嗣奭);一謂留舟中的兒子給偶經(jīng)異縣的老杜寫信(李因篤);一謂糧絕致書親友(張遠(yuǎn));一謂故鄉(xiāng)少輩來書促歸(張溍)。筆者以為,老杜初至江陵后就把家安置在了當(dāng)陽,現(xiàn)在家中斷炊,兒子頻頻來信求救——因有老杜大熱天冒雨到異縣求援的突發(fā)事件為證。然而,“異縣驚虛往”,沒有借到,于是只好求助于江陵友人:“同人惜解攜”,已近乎乞求了。自孔子以后,中國士人的自尊自覺之心已甚強,詩人的乞求得鼓足多大的勇氣!楊倫解此兩句云:“公在江陵時,妻子或留當(dāng)陽,故家人以困乏來告?!?16)楊倫:《杜詩鏡銓》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922頁。楊說近于詩意,透露出“妻子或留當(dāng)陽”的信息。有人說“杜甫功名心很強,連虛榮心都發(fā)展到了可笑的程度”(17)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1年,第164頁。,未免過于尖刻。
另一方面,杜甫的忠君是以“道高于君”為原則的,是以君有道為現(xiàn)實目標(biāo)的,絕不是愚忠。這里既有對肅、代兩朝君主政治失道的嚴(yán)肅批評,也有微妙的暗諷。如關(guān)于玄、肅父子矛盾的問題,黃庭堅就評價說:“臣結(jié)春秋二三策,臣甫杜鵑再拜詩。安知忠臣痛至骨,世上但賞瓊琚詞?!?《書摩崖碑后》)這里,黃庭堅將元結(jié)的《舂陵行》《大唐中興頌》與杜甫的《杜鵑行》并舉,對其中的寓意加以揭示,可謂眼力獨到。元結(jié)《大唐中興頌》有云:“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圣重歡?!薄岸ブ貧g”的微言是“二圣失歡”,是揭露肅宗事親不孝的罪狀。杜詩“誰言養(yǎng)雛不自哺”,更是對明皇處境的擔(dān)憂:上元元年(760)九月三日,大太監(jiān)李輔國帶兵執(zhí)劍脅迫上皇從南宮搬到西宮,態(tài)度極其囂張傲慢。如果沒有肅宗的授意,家奴哪敢如此猖狂!元結(jié)《大唐中興頌》說“事有至難”,乃用荀悅“為善、立業(yè)之至難,莫難于人主”之典,暗諷人主肅宗不能向善,不能“為善”,不能善待上皇。杜詩與元《頌》可謂異曲同工!
骨肉之愛與“五?!敝械摹叭省睂?yīng),故稱之曰“仁者人格”。日本漢學(xué)家兒島獻(xiàn)吉郎說:“儒教底二大目的在忠君與孝親二方面。忠君即所以愛國,孝親即所以忠君。由來忠孝是一致,是殊途同歸的。故眷眷君國心在魏闕的,一方面嘗戀戀于父母妻子,云山萬里,一日也不忘家鄉(xiāng)?!?18)兒島獻(xiàn)吉郎:《中國文學(xué)通論》(下),孫俍工譯,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41頁。儒家講“仁”,而“為仁”形之于日常生活中,就是“孝弟忠信”。杜甫為人子則孝,為人父則慈。
王紹璽先生說,在注重父子關(guān)系的中國社會,“十分強調(diào)父子相繼,也就必然派生出子孫要‘肖’乃父乃祖的觀念,‘肖’其父祖,恪守祖宗成法、家業(yè),不改父祖之道,就是好兒孫,不然的話,就是‘不肖子孫’,就是家門的最大不幸?!?19)王紹璽:《東方兩性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89年,第83頁。杜甫對“肖”與“不肖”的認(rèn)識當(dāng)然很清楚。如他說“自先君恕、預(yù)以降,奉儒守官,未墜素業(yè)”(《進(jìn)雕賦表》),這就是家族傳統(tǒng)。“吾祖詩冠古”(《贈蜀僧閭丘師兄》)的創(chuàng)作成就和自信,對“不敢忘本,不敢違仁”(《祭遠(yuǎn)祖當(dāng)陽君文》)的杜甫勢必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因而,當(dāng)杜甫認(rèn)定“詩是吾家事”(《宗武生日》)、“吾人詩家流”(《同元使君舂陵行》)、“例及吾家詩”(《八哀詩·贈秘書監(jiān)江夏李公邕》)的創(chuàng)作意義時,儒家理想與詩歌創(chuàng)作便成了杜氏一族的榮耀徽章和維系家族光輝的精神血脈。在老釋風(fēng)靡之世,杜甫承祖先之素業(yè),鼓吹六經(jīng),“先鳴數(shù)子,至于沉郁頓挫,隨時敏捷,揚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進(jìn)雕賦表》),這就是杜甫“未墜素業(yè)”的事跡和自信。
如果說先祖杜預(yù)、祖父杜審言主要從事業(yè)上影響了杜甫,那么二姑(裴榮期夫人)則主要從人格、氣節(jié)上影響了他。二姑是杜審言第一任夫人所生的第二個女兒,她“可能是對杜甫影響最大的女性”(20)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1頁,第21頁。,杜甫崇敬地稱其為“有唐義姑”:
甫昔臥病于我諸姑,姑之子又病,問女巫,巫曰:“處楹之東南隅者吉。”姑遂易子之地以安我。我用是存,而姑之子卒,后乃知之于走使。甫嘗有說于人,客將出涕,感者久之,相與定謚曰義。(21)杜甫:《唐故萬年縣君京兆杜氏墓志》,仇兆鰲:《杜詩詳注》,中華書局,1979年,第2231頁。
這一細(xì)節(jié)向世人昭示,二姑的行為足以擔(dān)得起“義”字。我們知道,杜甫生母崔氏早亡,由二姑養(yǎng)大。二姑的決定性影響之大,我們從杜甫一生的許多抉擇中能清晰看到。諸如“麻靴見天子”、疏救房琯等,在那些事關(guān)出處大節(jié)的決定中, “杜甫都有意選擇了自我犧牲”(22)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1頁,第21頁。。有其姑,必有其侄??鬃诱f:“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23)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子罕》,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年,第2489頁。杜甫確實學(xué)到了孔子剛健、堅勁的精神。須知,有唐一代的士風(fēng)是浮華的,社會風(fēng)氣是濁靡的,為后世詬病。如“安史之亂”中,宰相李希烈、駙馬張垍(張說子)等相繼投降,忠義之缺乏,到了何等地步!像顏真卿、顏杲卿、張巡、杜甫這樣的仁人志士是很少見的。當(dāng)然,就對時局的“無力”感而言,杜甫只能慨嘆“無力正乾坤”(《宿江邊閣》)??鬃赢?dāng)年念念不忘體天德之仁,最惡同流合污;杜甫之“進(jìn)取”“有所不為”,是唐代典型的“狂狷者”,直契孔子人格中淳厚的本性而遙承孔子。
有“義姑”又有“義叔”。杜甫叔父杜并十六歲(24)《新唐書》卷二○一《杜審言傳》說“并年十三”(中華書局,2013年,第5735頁),《舊唐書·杜審言傳》亦云。蘇颋《大周故京兆男子杜并墓志銘并序》言,杜并“春秋一十有六”。后者較為可靠。,在吉州廳館袖刃刺父仇敵周季重,自己亦見害,“士友咸哀并孝烈,蘇颋為墓志,劉允濟(jì)為祭文”(25)劉昫:《舊唐書》卷一九○《杜審言傳》,中華書局,2013年,第4999頁。。某天,“則天召見審言,甚嘉嘆異”(26)劉肅:《大唐新語》卷五《忠烈第九》,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9年,第89頁。。他的先祖杜叔毗也有類似的壯舉。這種俠義精神或“頂天立地之漢子精神”(27)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295頁。,對杜甫的影響很大,時刻感召著他??梢院敛豢鋸埖卣f:杜氏滿門忠烈。正因有此家風(fēng),杜甫才有冒死疏救房琯之“大丈夫”之舉。須知,此時的杜甫已自身難保,旋即貶為華州司功參軍。特別是在驚魂未定之時,其悲情何以承受!這正是儒家君子人格“勇”的表現(xiàn)??鬃诱f:“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28)何晏集解,邢昺疏:《論語注疏·憲問》,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年,第2510頁。孔子是將“勇”視為君子“三達(dá)德”之一的(其余二德是“仁” “智”)。荀子進(jìn)一步拓展了孔子“勇”的內(nèi)涵和外延,特別標(biāo)舉“士君子之勇”(29)王先謙:《荀子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中華書局,1988年,第56頁。。杜甫一次次踐行的“勇”當(dāng)然是“士君子之勇”,可以說是從思想、精神、人格等多方面繼承了儒家文化之精華。
清人俞犀月說:“杜公至性人,每于憂國思家,各見衷語。若徒為一飯不忘君,而不動心骨肉者,必偽人也。”(30)楊倫:《杜詩鏡銓》卷三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129頁?!皠有墓侨狻蹦耸翘煨曰蛉说谋拘允谷?。
杜甫愛兒子,親昵地稱其為“嬌兒”,如《羌村三首》其二“嬌兒不離膝”、《北征》“平生所嬌兒”、《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嬌兒惡臥踏里裂”等。在相伴的日子里,父子間的互動甚為豐富,如“呼兒”即為一例: “呼兒正葛巾”“呼兒日在掩柴門”“呼兒具紙筆”“呼兒覓紙一題詩”“呼兒問煮魚”“呼兒問朔風(fēng)”。此外還有“呼童”“遣兒”“令兒”“問兒”等,這些互動方式既能見出父親的權(quán)威,又能反映父子間親昵的生活常態(tài)。杜甫還喜用一“從”字,如“失學(xué)從兒懶”“書從稚子擎”“失學(xué)從愚子”“從兒具綠樽”等,含有順任、放縱、嬌慣之意。
對子女人格的培養(yǎng)是父愛關(guān)注的重點。如“人生貴是男,丈夫重天機”(《詠懷二首》其二),以孟子所謂的“大丈夫”培養(yǎng)子女的人格。又如“男兒性命絕可憐”(《逼仄行贈畢曜》)、“男兒生無所成頭皓白”(《莫相疑行》)、“丈夫多英雄”(《牽牛織女》)等,告誡兒子要珍惜男兒的尊嚴(yán)。杜甫還在詩中多方面地挖掘“大丈夫”的內(nèi)涵,如對優(yōu)異特出的男兒(包括自己的兒子)以“千里駿”“天馬”“驊騮”“騏驥兒”“驥之子”“麒麟兒”“騄驥”“汗血種”等予以贊美,又以“九霄鵬”“皂雕”“雕鸮”“鳳之子”等加以贊譽。“天才”與“地才”兼?zhèn)?,是杜甫的教子目?biāo)。
可是,生逢亂世,人生無常,父子緣分來之不易,特別是在“幾人全性命”(《述懷》)的危境中,在“恒饑稚子色凄涼”(《狂夫》)、“糠籺對童孺”(《雨》)、“妻孥未相?!?《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等困境中,與妻兒的團(tuán)聚相守就顯得尤為珍貴。更有甚者,如果說“癡兒不識父子禮,叫怒索飯?zhí)溟T東”(《百憂集行》)的哭鬧、“癡女饑咬我”的慘狀還可以忍受的話,那“幼子餓已卒”就已“所愧為人父”了。當(dāng)然,父子間的互動也有兒子對老父的關(guān)愛,如“小兒強解事,故索苦李餐”(《彭衙行》)、“兒扶猶杖策”(《別常征君》)等,可見親子雙向互動的自然親切和孩子早熟的性格。
我們從杜甫這類詩中看到的是父親之于兒女、兒女之于父親的互愛。老杜這類詩將親情置于動亂歲月里人人茍活的處境中,不僅透出自己生命幸存的不易、家人相聚的可貴,而且更強烈地透出在極端的背景中人性的高貴和生命相依相賴的美。這類詩不是靠想象力與美感交流的對話,而是直抵人性的深處,充分展現(xiàn)出杜甫的“仁者心”。
夫妻之愛與“五?!敝械摹爸恰毕鄬?yīng),故稱之曰“智者人格”。杜甫一方面要致君主于堯舜之上,一方面為室家安危而擔(dān)心,為妻兒饑寒而流涕。繼李白之后,杜甫大量作“妻子詩”,其筆下稱“妻”“老妻”“瘦妻”“山妻”的詩有三十多首。杜甫筆下的妻子,大多是以老瘦賢慈、沉默犧牲的大地之母的形象出現(xiàn),承載著貧困流離的生活重?fù)?dān),在忍辱負(fù)重中實現(xiàn)妻子、母親的道德價值。
詩人有意突出妻子枯瘦憔悴的形象。杜甫之妻楊氏乃司農(nóng)少卿楊怡之女,從《客夜》“老妻書數(shù)紙,應(yīng)悉未歸情”看,楊氏受過教育?!袄稀迸c“瘦”看似毫無審美情趣,卻洋溢著真情實感。當(dāng)時,楊氏30歲左右,何以稱“老”?老者,瘦者,并非耄耋垂垂之貌,而是飽受生活滄桑之苦的寫照。杜甫在詩中屢稱“老妻”,如“老妻寄異縣”(《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老妻畫紙為棋局”(《江村》)、“晝引老妻乘小艇”(《進(jìn)艇》)、“老妻睹我顏色同”(《百憂集行》)、“老妻書數(shù)紙”(《客夜》)、“偶攜老妻去”(《寄題江外草堂》)、“飄飄愧老妻”(《自閬州領(lǐng)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其二),還有“瘦妻面復(fù)光”(《北征》),都是“糟糠之妻”的真情書寫,這才有了王安石《杜甫畫像》中“瘦妻僵前子仆后”的慨嘆。詩中多有對妻兒生活無著之苦況的擔(dān)憂,如“妻子衣百結(jié)”(《北征》)、“長貧任婦歸”(《屏跡三首》其三)、“老妻憂坐痹”(《遣悶奉呈嚴(yán)公二十韻》)、“妻兒待米且歸去”(《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都是寫衣食不足的困窘。而“囊虛把釵釧,米盡坼花鈿”(《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中“把釵釧”“坼花鈿”的細(xì)節(jié),即當(dāng)賣釵鈿購買柴米的舉動,是何其動人!又如“曬藥能無婦”(《秦州雜詩二十首》二十),“藉糟分汁滓,甕醬落提攜。飯糲添香味,朋來有醉泥”(《孟倉曹步趾領(lǐng)新酒醬二物滿器見遺老夫》),既有自給或補貼家用的曬藥,也有操持家務(wù)的繁雜,又是多么勤勞!同時還可以看到滿滿的母愛:“世亂憐渠小,家貧仰母慈?!?《遣興》)“學(xué)母無不為,曉妝隨手抹。”(《北征》)“女病妻憂歸意急,秋花錦石誰能數(shù)?”(《發(fā)閬中》)諸詩中的母親既是嬌憨女兒模仿的對象,也是為兒女罹病憂心不已、對兒女溫柔呵護(hù)的慈母,在在可見母親角色的倫理定位。
杜甫型的夫妻關(guān)系,“從妻子的角度而言,雖然一生勤勉操勞不已,但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十分幸福的,因為她也許認(rèn)為世間的生活大都如此,況且她是伴隨在視自己為一生中唯一的女性的丈夫身旁”(31)筧久美子:《以“女性學(xué)”觀點試論李白杜甫寄內(nèi)憶內(nèi)詩》,《唐代文學(xué)研究》第三輯,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第259-260頁。。下面再看詩人與妻兒的隔絕之苦:“從此出妻孥,相視涕闌干。”(《彭衙行》)“去年潼關(guān)破,妻子隔絕久。”(《述懷》)“妻孥隔軍壘,撥棄不擬道?!?《雨過蘇端》)詩人只身在外奔波,不僅有對妻兒的牽掛,更多的還是自責(zé)與內(nèi)疚:“嘆息謂妻子,我何隨汝曹?!?《飛仙閣》)“何日兵戈盡,飄飄愧老妻。”(《自閬州領(lǐng)妻子卻赴蜀山行三首》其二)“隨汝曹”“愧老妻”云云,特別是在幼子死于饑寒、老妻不飽于糟糠的日子里,消息杳然,半夜懷家對月,時時彰顯著詩人溫柔敦厚的人性美、人格美。毋庸回避,杜甫經(jīng)常寫哭、寫淚,縱觀詩人的一生,一語“窮途那免哭”(《暮秋將歸秦》)道出了多少血和淚:或“吞聲哭”,或“雙淚垂”,或“兩行淚”,或“雙淚痕”,或“涕漣漣”,或“淚數(shù)行”,或“涕淚零”……試問,在那個以男子為中心的“家長制”的社會里,有誰這樣善于解剖自己?
當(dāng)然,杜詩中也有與“老妻”“瘦妻”相對的“女神”書寫,如《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薄兑话傥迦找箤υ隆罚骸柏螂x放紅蕊,想像顰青蛾?!薄哆M(jìn)艇》:“俱飛蛺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雙?!笨墒窃凇袄鲜荨薄笆萜蕖钡木薮鬀_擊下,“女神”書寫始終處于隱而不顯的一面。兩種書寫的結(jié)合,方可見血肉飽滿的杜甫、人格健全的杜甫!
兄弟之愛與“五?!敝械摹岸Y”相對應(yīng),因之稱“禮者人格”。禮者敬人,乃天地之序。如果說孝者是無違,以禮事之,持謙卑心,那么悌者則是友愛,以禮親之,持仁愛心。如《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dá),況乃未休兵?!弊肿謶浀?,句句有情。又如《憶弟二首》《遣興三首》等,關(guān)愛、惦念之情溢于言表。陶開虞《說杜》曰:“亂離中骨肉之思更切,老妻幼子,弟妹諸侄,依依婉戀,正見其篤于末倫也?!?32)仇兆鰲:《杜詩詳注》附編引,中華書局,1979年,第2238頁。
粗略檢索,杜甫思念弟、妹的詩有30余首。從天寶四載(745)的《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濫》,至大歷三年的《遠(yuǎn)懷舍弟穎觀等》《續(xù)得觀書迎就當(dāng)陽居止》等,歷時十余年。儒家倫理強調(diào)“兄友弟恭”或“兄良弟悌”,杜氏兄弟對此做出了近乎完美的詮釋,兄弟、兄妹的手足之情、友愛思念,不時躍于紙上。多數(shù)學(xué)者以為,杜甫有四個弟弟(穎、觀、占、豐)和一個妹妹常被深情地寫到,雖是同父異母,但看不出一點隔閡。作為老大的杜甫,其禮者人格的示范作用做得更好(同時代人稱其為“杜二”,可能是家族中的排行)。杜甫的這類詩很有特點,或以問候的方式切入,或遙想弟妹所在的空間,或揣測弟妹行蹤的時間,或開篇即敘牽掛之情。這類詩都是將主題置于戰(zhàn)亂的大背景下,在一片親情流注于空間與時間之際,將人倫之情絲編織成生命共同體的情繭。楊倫有這樣的評論:“公憶弟寄弟諸詩無不佳,以其從真性情流出也?!?33)楊倫:《杜詩鏡銓》,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第542頁。如《元日寄韋氏妹》云:“近聞韋氏妹,迎在漢鐘離。郎伯殊方鎮(zhèn),京華舊國移。秦城回北斗,郢樹發(fā)南枝。不見朝平使,啼痕滿面垂?!贝嗽娮饔谥恋露d(757)元日,是亂中思妹之作。詩中鐘離縣、“郢樹”,為妹之所在;“秦城”,為杜甫所居。斗回枝發(fā),點出元日春景;朝使路梗,哀音信不通。特別是“郢樹”化用《楚辭·哀郢》“望長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詩意,尤其加重了不得相聚的悲意,而且揭示出戰(zhàn)亂這一不得相聚的根源。又如《同谷七歌》“有妹有妹在鐘離,良人早沒諸孤癡”云云,讓讀者悲泣。如果說上一詩抒發(fā)的主要是不得相聚之苦,那么此詩表達(dá)的還多一層千絲萬縷的牽掛在里面,因為“十年不見”且其“良人早沒諸孤癡”。可是終因豺狼肆虐,不得相見,也不知妹妹拖帶著諸孤掙扎到了什么地步。兩句“四歌兮歌四奏,林猨為我啼清晝”,千載以后仍催人淚下!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在不能同弟妹一起去插茱萸的重陽,詩人“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感慨萬千,愁情萬種,他首先想到的應(yīng)該是弟妹。然而,有酒不得同飲,有菊不能同賞,遙想弟妹在處,應(yīng)是“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真此處彼處兩茫茫!再加上“干戈既侵,衰謝又迫,恐兩相催逼,終無聚首時也”(34)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二十,中華書局,1979年,第1764頁。,詩人才十分慘切地道出:“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九日五首》其一)在清明佳節(jié)里詩人道出了同樣的情懷:“古時喪亂皆可知,人世悲歡暫相遣。弟侄雖存不得書,干戈未息苦離居。”(《清明》)——縱情恣游的人們晚歸而去了,自己同弟侄一樣在飄零中,兼之干戈阻絕,音信全無,好生悲涼!然而現(xiàn)實畢竟是“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至后》), “不見江東弟,高歌淚數(shù)行”(《元日示宗武》),是“第五弟漂泊江左,近無消息”逼出的數(shù)行淚,亦是血淚傾訴“不見”之悲苦。這同《同谷七歌》 (其三) “有弟有弟在遠(yuǎn)方,三人各瘦何人強。生別展轉(zhuǎn)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一樣表達(dá)“生別展轉(zhuǎn)不相見”的凄涼。而“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九日登梓州城》)所展示的家國兩樣愁更為濃烈。
朋友之德與“五?!敝械摹靶拧毕鄬?yīng),因之曰“信者人格”。中國人倫思想中自古以來就極重視友情,并列入“五倫”之中,是儒家講究言之忠信、行之篤敬的體現(xiàn)。朋友之倫的建立不同于其他“四倫”,乃是立足于人的自由選擇與人情的真實關(guān)切。作為一個十分珍視友情的“圣者”,杜甫在詩中表現(xiàn)的友情深厚而真誠、圓潤而廣大,所謂“由來意氣合,直取性情真”(《贈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韻》)、“同心不減骨肉親”(《戲贈閿鄉(xiāng)秦少翁短歌》)、“來因孝友偏”(《九月一日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梢?,“意氣合”“性情真”和“孝友偏”是詩人的交友之道。因此交下了“重與細(xì)論文”(《春日憶李白》)的李白,“思君令人瘦”(《九日寄岑參》)的岑參,“歡娛兩冥漠”(《九日五首》其三)的蘇司業(yè)、鄭廣文,“喜結(jié)仁里歡”(《晦日尋崔戢李封》)的崔戢、李封,還有艱難困苦中有一飯之德的孫宰(《彭衙行》)、與之“泥飲”的“田父”“田翁”(《寒食》《遭田父泥飲美嚴(yán)中丞》),還有那些“失業(yè)徒”“遠(yuǎn)戍卒”“天下寒士”,更有平等視之的家仆伯夷、辛秀、信行、阿稽、阿段。詩中處處體現(xiàn)著詩人的仁者、信者人格。
考察杜甫一生,尤其是困難時期,給予其經(jīng)濟(jì)援助的主要有高適、嚴(yán)武、李之芳等人。杜甫與他們的友情是矢志不渝的,下文將重點談及?;叵攵鸥εc高適友誼的建立,從開元末年的“汶上相逢”(《奉寄高常侍》),到宋州重逢時的“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昔游》),再到天寶十一載(752)秋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交情越來越深。直到高適為官彭州、蜀州,特別是上元元年(760)九月兩人在成都相會后,交往漸趨頻繁,高適的經(jīng)濟(jì)援助才多起來,杜甫多依之。如杜甫寄詩高適求助:“百年已過半,秋至轉(zhuǎn)饑寒。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絕》)乃以兄弟情求助,可見兩人交情非同一般。在這段特殊的日子里,杜甫先后作有《奉簡高三十五使君》《王十七侍御掄許攜酒至草堂,奉寄此詩,便請邀高三十五使君同到》《王竟攜酒,高亦同過共用寒字》《李司馬橋成,承高使君自成都回》等詩。合觀以上諸詩,知杜甫與高適晚年情好甚洽。永泰元年(765),高適在長安去世。遠(yuǎn)在西南的杜甫聞聽噩耗,睹物思人,肝腸寸斷:“歸朝不相見,蜀使忽傳亡。虛歷金華省,何殊地下郎。致君丹檻折,哭友白云長。獨步詩名在,只令故舊傷?!?《聞高常侍亡》)還有一首詩將杜高之友誼推向了高峰——《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高適去世五六年后的大歷五年(770)正月,杜甫偶開書帙,得高適任蜀州刺史時的“人日相憶見寄詩,淚灑行間,讀終篇末”,遂追酬一詩悼友兼自悼: “瀟湘水國傍黿鼉,鄠杜秋天失雕鶚”,乃已在生命最后階段的杜甫寫自己漂流瀟湘一帶的苦況;“東西南北更誰論,白首扁舟病獨存”,嘆己雖“百年多病”、白首扁舟,卻還活著,而昔年的老友已埋骨九原。老杜所云“嘆我凄凄求友篇”,正道出他與高適交情之真醇,對“忘形故人”感念至深。
梁啟超曾說杜甫“是一位極熱心腸的人,又是一位極有脾氣的人。從小便心高氣傲,不肯趨承人”(《情圣杜甫》)。就是這樣一位“不肯趨承人”的杜甫,曾為老友嚴(yán)武的安危而擔(dān)憂:“九日應(yīng)愁思,經(jīng)時冒險艱。不眠持漢節(jié),何路出巴山?!?《九日奉寄嚴(yán)大夫》)杜甫寫嚴(yán)武的詩大致有35首,是杜甫贈友詩中最多的。杜嚴(yán)兩家是世交,兩人早就是朋友。可是,兩人生死之交的締結(jié)還是在杜甫定居浣花溪、嚴(yán)武任東川節(jié)度使和劍南節(jié)度使期間。這段時間嚴(yán)武給予杜甫不少的接濟(jì),并表奏其為尚書工部員外郎,杜甫先后寫下《奉送嚴(yán)公入朝十韻》《奉濟(jì)驛重送嚴(yán)公》《九日奉寄嚴(yán)大夫》《奉待嚴(yán)大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yán)鄭公五首》等詩,可見其友情之深。嚴(yán)武病逝,身在忠州的杜甫寫下《哭嚴(yán)仆射歸櫬》詩,深致悲悼。在《諸將五首》 (其五)中,詩人深情回憶了嚴(yán)武在成都“共迎中使望鄉(xiāng)臺”的情景,對嚴(yán)武鎮(zhèn)蜀的卓越功績和超人才略給予了高度評價。特別是在《八哀詩·贈左仆射鄭國公嚴(yán)公武》中,回顧了嚴(yán)武的一生,對他的文治武功,尤其是“四登會府地,三掌華陽兵”的卓越建樹,倍加推崇;對嚴(yán)武“小心事友生”的深情厚誼感激涕零。在杜甫廣泛的交游中,關(guān)系最密切而相處時間又最久的,當(dāng)推嚴(yán)武,所以浦起龍說“公所至落落難合,獨于嚴(yán)有親戚骨肉之愛,是亦宿世緣分”(35)浦起龍:《讀杜心解》卷四之一《七律》,中華書局,1961年,第635頁。,從而斷言“嚴(yán)系知己中第一人,自爾情至”(36)浦起龍:《讀杜心解》卷一之五《五古》,中華書局,1961年,第149頁。。至于酒后兩人對罵,嚴(yán)欲殺之之事,蓋小說家言,不足信。
關(guān)于杜甫與李之芳的交誼,最早可以追溯到天寶初年李為齊州司馬、杜甫壯游齊魯時。如天寶四載(745),杜甫《同李太守登歷下古城員外新亭》詩原注:“時李之芳自尚書郎出齊州,制此亭?!睂殤?yīng)二年(763)三月,李之芳使吐蕃,至其境,被扣留。杜甫《王命》詩“血埋諸將甲,骨斷使臣鞍”即寫此事。詩中有云: “深懷喻蜀意,慟哭望王官。”憂國憂友之深,以致“慟哭”。大歷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有《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jiān)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時之芳在峽州,詩云:“音徽一柱數(shù),道里下牢千?!比甏?,杜甫來到江陵,與鄭、李盤桓多日,屢有唱酬。更重要的是,在杜甫斷炊的情況下,正是鄭、李等友人的援助,才使杜家挺過一段極其艱辛的日子。該年秋,李卒于江陵,杜詩《登舟將適漢陽》《哭李尚書之芳》記下兩人最后的友誼,可見“二人一生的友誼使得生者一定要在死者的棺槨前為永遠(yuǎn)的離別至哀”(37)洪業(yè):《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32頁。。
性格和人格是兩個非常復(fù)雜的心理學(xué)概念,這里無暇進(jìn)行分辨。我們以為,性格偏重本能,人格側(cè)重倫理、道德。兩《唐書》的《杜甫傳》對杜甫的微詞主要在其性格方面(38)《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杜甫傳》云“(甫)性褊躁,無器度,恃恩放恣”,“與田畯野老相狎蕩,無拘檢”,“傲誕”(中華書局,2013年,第5054頁、第5055頁);《新唐書》卷二○一《杜甫傳》云“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中華書局,2013年,第5738頁)。。總體而言,宋人的微詞不外傲誕、不羈、傲岸、矜誕、不自檢諸說,實皆古今詩人之常習(xí),不足為怪,更何況人無完人。宋人所譏的“高而不切”主要是就杜甫“竊比稷與契”而發(fā)的。究竟怎樣看待這一問題?一方面,這是杜甫在書寫個人懷抱,如李白“使寰區(qū)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樣,是“盛唐氣象”孕育出來的頗具盛唐時代特色或時代精神的思想性格與精神境界。盛唐人建功立業(yè)的強烈愿望,促使他們以出將入相自期,傾慕稷、契、范蠡、張良、謝安之類往圣先賢或帝王師式的人格風(fēng)范,此乃盛唐人積極的進(jìn)取精神最突出的表現(xiàn),是彼時的士子們普遍表現(xiàn)出的一種強烈的社會群體意識,也是衡量個體生命價值的重要尺度。杜甫飽受熏染,才有了“竊比稷與契”的志向。另一方面,我們又可將其視為杜甫生命的最高境界,乃其現(xiàn)實關(guān)懷與終極關(guān)懷的統(tǒng)一。既將蒼生社稷系掛于胸中,而且是“老大意轉(zhuǎn)拙”;又是對孟子“饑溺”觀的體悟:“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39)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離婁章句下》,中華書局影印《十三經(jīng)注疏》本,1980年,第2731頁。這一最尋常、最具有真實意義的體悟,幾乎貫穿了詩人的一生。詩人一生坎坷,經(jīng)綸之志不遂,奔走衣食,席不暇暖,突不得黔,始終郁郁不得志,又嘗自比“天地一沙鷗”(《旅夜書懷》)、“一浮萍”,真是命運捉弄人!
“竊比稷與契”還可以放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所勾勒的上古圣君賢臣譜系中來解讀。在這里,詩人把稷與契、堯與舜、巢與由并置在一起,耐人尋味。即將寬厚仁德、萬民擁戴的明君堯舜,勤勉有為、施惠于民的賢臣稷契,同抗志守節(jié)、高蹈不仕的隱士巢由并列,來詮釋君臣大義,因而注杜者或坐實“堯舜君”為唐玄宗,或贊美杜甫志向遠(yuǎn)大,或嘲笑杜甫自比“稷契”,均屬皮相之見,實際上這是詩人有意構(gòu)建的一個完整的理想政治模式。巢與由是大隱士,孔子原本尊重隱士,隱士所堅守的節(jié)操亦是儒家精神的一個方面。隱士的存在有時也并不因為政治苛酷,而恰恰是緣于政治開明,堯曾讓天下于許由便是明證。那么,巢與由應(yīng)預(yù)設(shè)于理想政治模式中。這種理想政治模式從天人關(guān)系看,又成為人道的和諧與進(jìn)取的一個象征,是杜甫的政治藍(lán)圖。因此,一切風(fēng)云際會中的賢臣(如諸葛亮)都可擬之以稷契,杜甫也渴望成為其中的一員。
總之,從哲學(xué)的高度說,杜甫的人格可能擔(dān)不起“盡善盡美”,這要盡心、盡性、盡倫、盡理都做到了才稱得起;如果從文學(xué)的角度看,他能盡才、盡情、盡氣、盡倫理的揮灑、盡生命的揮灑,是可以盡美又盡善的。何以言之?杜甫是情感豐沛的人,是多淚的詩人,或痛哭,或悲憤,仰為忠君之情,俯為懷鄉(xiāng)之念,其詩苦心經(jīng)營,不忘君國,堪稱“詩史”。唐君毅先生說:“因為杜甫是一個性情醇樸的人,他對于人類萬物,有真誠的愛好,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滿著熱烈的情感,流露出生命真實的意義,顯示著人生真正的價值,這是合得稱做詩人的?!鸥λ⒁獾?,卻是注意人類向上的善的方面?!?40)唐君毅:《中華人文與當(dāng)今世界補編》(一),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22-23頁。杜詩中“人類向上的善的方面”,是通過“五倫”關(guān)系體現(xiàn)出來的五種人格來踐行的。唐君毅先生又說:“中國儒家之圣賢者,天人之際之人格,持載人文世界與人格世界之人格。儒家精神,乃似現(xiàn)實而極超越,既超越而又歸于現(xiàn)實。然儒家之精神,在開始點,乃純?yōu)橐焕硐胫髁x之超越精神?!?41)唐君毅:《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5年,第303頁。深植于儒家“理想主義之超越精神”的杜甫人格,邁過1300多年,至今仍閃耀著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