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毓
說到清代的貪污罪條款,首先想到的就是“貪官例”,這一淺顯直白的法律名詞使得人們不需知曉其內容就能探視其立法的目的與作用。然而問題是,清律當中并無以“貪官例”正式命名的法律條款,它是一個非正式術語,因此闡明“貪官例”之所指十分必要。清代歷史文獻中“貪官例”的使用并不鮮見。在《大清會典》中,“貪官例”一詞的運用多達117處,遍布六部各種典章條例。在日常的政務文書中也是俯拾皆是。例如《清世宗實錄》記載,雍正五年六月丁亥,雍正皇帝在論述學政問題時說:
尋議學臣考試。凡關防啟閉,以及拆卷發(fā)案,俱經提調官之手。如有通同作弊者,應照貪官例革職提問。
《大清律例》中同樣存在“貪官例”這一表述。前述雍正皇帝關于剔除學政之弊的諭旨精神同年被吸納到清律《吏律·職制·貢舉非其人》一門中:
凡學臣考試,如提調官通同作弊,及引誘為非者,同學臣一并革職提問。其學臣暗通關節(jié),私鬻名器,提調官雖無通同引誘情弊,而防范不嚴者,交部議處。學臣應用員役,儻有招搖撞騙及受賄傳遞等弊,提調官不行訪拏究治者,亦交部議處。若學臣操守清廉,杜絕情弊,而提調官不得遂其引誘,反行挾制把持者,該學臣即行指參,審實,將提調官照貪官例治罪。
同書《戶律·倉庫下·那移出納》門下也有適用“貪官例”的條例:
上司逼勒所屬那移庫銀,本官自行首告者,審實,上司照貪官例治罪,下屬免議。逼勒至死者,家屬赴控上司,如不行準理,許赴通政司鼓廳衙門具告,審實,以逼勒至死之上司抵罪。不行準理之上司,革職。
在清代律學薛允升在《讀例存疑》記載《戶律·田宅·檢踏災傷田糧》律門下有一條附例:
賑濟被災饑民,以及蠲免錢糧,州、縣官有侵蝕肥己等弊,致民不沾實惠者,革職拿問,照侵盜錢糧例治罪,督撫、布政使、道、府等官不行稽查者,俱革職。
薛允升于該條例下作“謹按”:“原例,貪官即侵盜錢糧也?!币簿褪钦f,在之前的律例條文當中“致民不沾實惠者”的處罰應當以“貪官例”懲治。在乾隆五年版《大清律例》當中,該條原為:
州、縣官有侵蝕肥己等弊,致民不沾實惠者,照貪官例革職拿問……
另據(jù)《(嘉慶朝)大清會典事例》卷六○三《刑部·戶律·田宅·檢踏災傷田糧》于此條下所載“謹按”云:
此條乾隆五年定,嘉慶十六年于“革職拿問”下增“照侵盜錢糧律治罪”句。
由此可以看出,“貪官例”一詞可算是清代司刑讞者的業(yè)內行話和常識,即指“侵盜錢糧例”。二者雖叫法不同,實為同一條例?!扒直I錢糧例”即為清律中“監(jiān)守自盜倉庫錢糧”律的簡稱,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貪官例”即指《大清律例》中的“監(jiān)守自盜倉庫錢糧”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