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若然
(廈門華廈學院商務與管理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教育具有正的外部性,世界各國利用各種資源和渠道來發(fā)展教育。民辦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高等教育也同樣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經費是指國家用于各級教育發(fā)展的支出,以貨幣形式支付的教育費用,是學校辦學的必要財務條件。許多學者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民辦高校在教育經費短缺的情況下主要通過增加學生學費來促進學校的發(fā)展,單純依靠增加學生學費來解決高等教育經費問題是不足取的,而這種問題在我國卻表現(xiàn)得很突出。面對教育公平,政府應該加大對民辦教育的支持力度?!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公共財政對民辦教育的扶持,開啟了民辦教育發(fā)展的新篇章[1]。解決我國高等教育經費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發(fā)展民辦教育,最大限度利用社會力量辦學。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特別是一個發(fā)展中的教育大國,高等教育經費問題是關系高等教育質量的決定性問題,因此,分析民辦高校教育經費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我國學者對我國民辦高校的教育經費從不同視角做了深刻的分析。周海濤等指出民間資金進入教育領域的總體規(guī)模不大,且增速相對緩慢,民間投資教育的信心需要全面激活[2]。傅志明等指出普通高等教育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比重(1995—2014年)基本在20%左右[3]。由于總經費有限, 國家對普通高等教育的偏重, 必然擠壓其他各級教育的財政支出。付云鵬等認為高等教育經費主要來自政府的財政撥款和向學生征收學雜費,雖然除了這兩項籌資渠道外,民辦學校中舉辦者投入、社會捐贈等也會提供一部分資金,但是所占比例非常有限,長此以往,勢必會加大政府的財政壓力和貧困家庭的經濟負擔,影響大學生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性[4]。楊興芳、朱江濤則通過研究高校教育經費投入、支出、來源渠道、各項投入比例等基本現(xiàn)狀,基于總量和結構方面分析發(fā)現(xiàn)民辦高校教育經費投入雖在逐年遞增,但總量仍然不足,導致民辦高校辦學基本條件不足,資金來源單一[5]。為了解決經費來源單一,師資力量增強等問題,在教育經費方面,民辦高校除了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以外,還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可以把社會上愿意發(fā)展教育的單位和個人以及社會的資金、設備等有機地組合起來,充分發(fā)揮效用。周慧玲[6]則認為學費已成為民辦高校辦學發(fā)展可靠的資金來源與經費保障。因此,不論是對民辦高校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還是對國內外教育發(fā)展的經驗學習,許多學者認為民辦高校實現(xiàn)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展的途徑都集中在政府對民辦高校發(fā)展的支持。本文將使用全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報系統(tǒng)2016—2019年年的數(shù)據(jù),對福建省民辦高校和公辦高校教育經費的投入與支出進行比較分析,探討民辦高校發(fā)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省份和對接臺灣完成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前沿省份,在國家戰(zhàn)略中處于重要位置。長期以來,由于特定的歷史、地理和政策原因,福建在我國沿海省份中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的潛力一直沒有充分發(fā)揮,高等教育投入有待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無法滿足企業(yè)發(fā)展、產業(yè)轉型、經濟結構調整和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要求。從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投入來看,福建省的相關指標與福建省國內生產總值在全國的地位是不相稱的。2018年,福建省國內生產總值為35 804.04億元,全國排名第十;但是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 319.12億元,全國排名第十五,其中普通高校的教育經費總投入為300.88億元,名列全國第十六名。
2019年,福建省民辦高等院校在校生數(shù)為24.05萬人,較上年(22.48萬人)增加7%;民辦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占全省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比重為28.49%,較上年(27.31%)增加4.31個百分點(見表1)。民辦高等院校教育經費的投入雖有所增加,但占全省普通高等學校教育經費總投入的比例卻大幅下降,縱觀近4年來數(shù)據(jù)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而民辦高校在校生規(guī)模占全省高等學校學生的比例穩(wěn)定在28%左右,并未見逐年下降之趨勢。
表1 2016—2019年全省民辦普通高等學校經費投入及在校生規(guī)模
福建省公辦高校作為科教興國、人才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公辦高??傮w教育經費投入穩(wěn)步增長。2019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學校在校生數(shù)為92.71萬人,較上年在校生數(shù)87.63萬人有所增加。全省普通高校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有所增長,達到130.79億元,較上年(121.90億元)增加8.88億元,增長7.29%(見表2)。2019年,全省普通高校的教育經費投入持續(xù)增加,生均教育經費水平明顯提高。
表2 2016—2019年全省普通公辦高等學校經費投入及在校生規(guī)模
2019年,福建省民辦高校與普通公辦高等院校在校生比為1∶3.85,而兩者的教育經費投入比為1∶5.58,可見福建省民辦高等教育的教育經費僅為普通公辦高等院校教育經費的18%左右。
隨著高校擴招的不斷推進,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在校生人數(shù)逐年增加,高校教育規(guī)模逐步擴大,教育經費投入需求進一步增加。從福建省高校教育經費的收入來源看,教育經費初步實現(xiàn)了政府投入和家庭(學費)投入、社會辦學以及社會捐贈等渠道多元化,社會辦學發(fā)展迅速,但由于投入基數(shù)較低,社會投資占全部教育投資的比重不高,學費等事業(yè)收入增長快于財政性經費投入增長。
1.教育經費總投入情況。2019年,全省普通公辦高校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63.66億元,與上年(236.75億元)相比增長了11.36%。民辦高校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7.26億元,與上年(45.03億元)相比增長了4.95%(見表3)。民辦高校教育經費總投入無論在總量和增幅上都遠遠低于普通公辦高校。
2.財政性教育經費。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和其他屬于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普通公辦高等院校在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上逐年增加,2019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56.70%。從近4年數(shù)據(jù)來看,民辦高校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投入有逐年下降趨勢,特別是政府性基金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近3年沒有投入民辦高等教育,2019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僅占民辦高校教育經費總投入的5.33%。
3.教育事業(yè)性經費。事業(yè)收入包括科研收入、教育教學活動直接相關的對外服務性收入以及行政事業(yè)性收費(如學費、住宿費、考試報名費、服務費等),公辦高校事業(yè)收入占總投入比重次于公共財政預算經費,但民辦高校事業(yè)收入占總投入比重遠高于公共財政預算經費。2019年普通公辦高校事業(yè)收入為101.14億元,較上年(91.82億元)增長10.15%,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38.36%。民辦高校事業(yè)收入教育經費為41.23億元,較上年(36.51億元)增長12.93%,占教育經費總投入比高達87.24%(見表3)。
表3 2016—2019年全省民辦與公辦高校教育經費來源情況
2016—2019年民辦高等學校各項生均經費均有所上升,增幅高于公辦學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水平,但兩者在生均經費的絕對量上仍存在很大差距。2019年,民辦高校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支出為18 189元,比公辦高校37 310元低19 121元,近3年民辦高校的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僅為公辦高校的50%左右。其中,2019年民辦高校的生均人員經費為7 873元,比公辦高校的19 122元低11 249元,生均人員經費為工資福利支出加上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支出比在校生人數(shù),此項經費民辦高校僅為公辦高校的41.17%;生均公用經費民辦高校增長較快,2018年比上年增長了24.03%,本項經費為公辦高校的57.45%,與公辦高校的差距依然很大(見表4)。
表4 2016—2019年全省民辦和公辦高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情況 單位:元
2019年,全省省轄9市民辦與公辦普通高等學校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的差距均較大,民辦高校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支出最高的是福州市,為26 717元,較上年(28 901元)下降了7.56%;最低的是南平市,為12 644元,較上年(10 151元)增長了24.56%;福州市民辦普通高校生均教育支出是南平市的2.11倍。同年,全省地方公辦普通高校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支出最高的是莆田市,為53 610元,最低的是南平市,為21 432元,莆田市公辦普通高校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支出是南平市的2.5倍。從全省的情況來看,民辦高校的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支出不足公辦高校的50%(見圖1)。
圖1 2019年福建省及全省各地區(qū)民辦與公辦高校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支出情況比較
通過對近4年民辦與公辦高等教育經費的來源與支出的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民辦高校在教育經費來源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缺乏一般公共財政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投入。而民辦高校教育經費的不足,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由于缺少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的支助,民辦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只能基本維持,學生開展各類活動、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教師的進修培訓等因經費缺乏而受到阻礙,影響了學校辦學質量的提高與辦學水平的提升。另外民辦高校的教育經費部分來自創(chuàng)業(yè)者,一部分創(chuàng)業(yè)者發(fā)現(xiàn)自己的投資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會停止投資,從而使民辦高校只能采取提高學費來維持運營,阻礙了一些經濟較困難的學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機會。
民辦高校教育經費不足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辦學經費籌措渠道單一。資金是辦學的首要條件,也是學校發(fā)展的前提。尤其對于高等院校來說,校園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工作者、教師以及學校技術管理人員的聘請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目前,福建省普通公辦高校的教育經費主要來自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學費、校辦產業(yè)等渠道,其中政府財政支持占50%以上。而政府對民辦高校的財政投入有限,占教育經費總投入的10%以下。民辦高校的教育經費大部分來自學費,其余小部分來源于舉辦者的投入、政府少量的經費支持、捐贈收入等,所以學費就成為民辦高校教育經費收入的主要來源。福建省民辦高校2019年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7.26億元,其中學費收入為37.06億元,學費占教育經費來源的78.41%,占很大比重。但學費收入這一渠道相對單薄、不穩(wěn)定,此外,如果投資者的自有資金不多,政府的支持也僅限于一些政策性優(yōu)惠,社會各界對民辦高校的貢獻有限。在面對資金壓力的情況下,要想與公辦高校競爭,民辦高校的經費籌措構成還缺乏穩(wěn)定的、可靠的經費來源。
中國民辦高等教育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30多年的發(fā)展,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前景如何,不僅是民辦高等教育界,同時也是整個高等教育界以及全社會所關注的問題。2016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至此,我國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制度有了法律依據(jù)。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和規(guī)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鼓勵社會力量辦學、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fā)展,財政扶持是重要的扶持舉措,也是不可或缺的監(jiān)管抓手。
民辦高校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它在辦學形式上以及一些課程的設置方面較為靈活,在收費管理和教學管理方面具有較大的自主權等,但在面對巨大發(fā)展機遇的同時,其生存也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例如,福建省民辦高校的生均教育事業(yè)性經費處于較低的水平,近年來僅為公辦高校的50%左右,顯然民辦教育沒有富裕的財政支持,由此擴大了民辦教育和公辦教育之間的差距。因此,政府應加大對民辦教育的財政性支持,適當縮小其與公辦教育間的差距。
對民辦高校的學生應參照公辦學校的標準給予扶持,在助學金、獎學金等方面,應給學生提供相應的待遇;對民辦高校的教師,提供培訓學習機會。對民辦高校也可以嘗試一些可能的扶持方式,如政府補貼、基金獎勵、捐資激勵、劃撥土地等用地優(yōu)惠、助學貸款、稅收優(yōu)惠、金融信貸服務等。其中仍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考慮:一方面,對于不同的扶持方式,需要區(qū)分哪些適用于營利性民辦高校,哪些適用于非營利性民辦高校;另一方面,同一種扶持方式在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高??刹捎貌煌拇胧?。
民辦教育事業(yè)是一項公益性事業(yè),除了可以通過政府的財政性支持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籌措資金,可以把有意向發(fā)展教育事業(yè)的投資者和社會的資金、場所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fā)揮效用,通過校企合作提高現(xiàn)有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很好地鼓勵民辦學校舉辦者加大投入,積極組織社會捐資助學活動,吸引更多個人和企業(yè)向民辦學校捐款,拓寬辦學資金籌措渠道。可以通過建立民辦高校專項發(fā)展資金,以競爭性的方式獲取相應的資金支持,發(fā)展優(yōu)質化的民辦教育。同時,民辦高校也需要根據(jù)自身發(fā)展狀況恰當?shù)剡x擇籌資方式,認真分析比較各種籌資方式的籌資成本,采用成本低、風險小的籌資方式,合理籌集所需要的辦學資金,彌補民辦高校教育經費的不足。民間資本進入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經之路,促進民營資本進入高等教育領域是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