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嵐
(浙江海洋大學 外國語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眾所周知,一個社會的文化包含兩個層次,一個是代表國家與民族的主流文化,另一個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一種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地方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語言、飲食、信仰、建筑、藝術、道德風俗、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等。地域性是地方文化最主要的特點。文化外宣工作與國家的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息息相關,是向國際社會傳播民族精神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樹立良好國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意義重大。宗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是人類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舟山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作為海洋宗教文化的代表,普陀山的觀音文化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網址:http://www.putuo.org.cn/English/)主要介紹了普陀山的歷史、寺院庵堂和風景名勝等,能讓外國人士較好地了解普陀山、了解觀音文化,為他們到普陀山觀光旅游起到一定的窗口引導作用。然而,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的文本翻譯存在諸多問題,質量令人堪憂。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方面是譯者在翻譯工作中不夠仔細;另一方面,更大的原因在于譯者缺乏有效的翻譯理論的指導。因此,本文擬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fā),探索宗教文化對外宣傳的翻譯策略。
20 世紀70 年代,德國功能翻譯理論興起,其發(fā)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首先,凱瑟琳娜·賴斯[1]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的雛形,首次把功能范疇引入翻譯批評,將語言功能、文本類型和翻譯策略相聯(lián)系,發(fā)展了以原文與譯文功能關系為基礎的翻譯批評模式。賴斯認為,理想的翻譯應該是綜合性交際翻譯,即在概念性內容、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方面都與原文對等,但在實踐中應該優(yōu)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
之后,賴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擺脫了以原文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弗米爾在和賴斯合著的《普通翻譯理論基礎》[2]17中,根據行為學的理論,提出翻譯是人類的一種行為活動,而且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活動;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是決定翻譯整體過程的首要因素;翻譯目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目標受眾,他們是目標文本預期的接收者。翻譯目的論把“目的準則”(skopos rule)作為最高準則,譯者的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的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而原文只是為目標受眾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一種途徑。因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不同的翻譯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從目標受眾角度出發(fā),對原文進行必要的選擇、加工或重組,以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和交際目的。
最后,克里斯汀娜·諾德全面總結和完善了功能翻譯理論。諾德在《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3]100中,系統(tǒng)闡述了翻譯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慮的內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礎上制定切合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諾德還對功能派各學說進行了梳理,提出譯者應該遵循“功能加忠誠”(function plus loyalty)的指導原則,從而完善了該理論。
功能翻譯理論的提出,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譯界的“直譯”和“意譯”、“歸化”和“異化”、“形式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的二元對立[4],超越了傳統(tǒng)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譯觀,創(chuàng)新性地提出翻譯的“目的準則”,用充分性(adequacy)而非等值(equivalence)作為評價譯文的標準,即是否有助于在譯語情境中實現譯文的預期功能。
功能翻譯理論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視角,該理論誕生40 多年來影響深遠,國內外學者對此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例如,張丹丹等[5]、劉嫦等[6]、文軍等[7]研究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學翻譯批評中的應用,涉及詩歌、小說翻譯等;楊文革等[8]、李芳琴[9]、王建國[10]等研究了功能翻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涉及筆譯教學、口譯教學和翻譯教材建設等;段于蘭等[11]研究了功能翻譯理論對翻譯策略的指導。由于功能翻譯理論強調翻譯目的對翻譯策略的決定作用,學者們普遍認為該理論更適用于“目的性”較強的非文學類文本翻譯,并分別從原文語篇類型、翻譯目的、譯文功能、譯文讀者、翻譯標準多元化等多方面展開了探討。文化外宣翻譯屬于非文學類文本翻譯,因此,功能翻譯理論對文化外宣翻譯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吳自選[12]分析了如何利用功能翻譯理論指導CNN 新聞短片的英譯策略問題;潘緦緦[13]研究了功能翻譯學在永州地方文化外宣翻譯上的應用;李秀華[14]從功能翻譯理論的角度研究了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譯。這些研究推動了功能翻譯理論在文化外宣翻譯上的應用。但是利用功能翻譯理論指導文化外宣翻譯的研究并不多見,尤其是其在宗教文化外宣翻譯方面的應用更少。因此,本文將研究功能翻譯理論在宗教文化外宣方面的應用。
根據功能翻譯理論,譯者在進行翻譯前應充分了解翻譯目的,關注譯文所要實現的功能。翻譯目的是由翻譯要求(translation brief)決定的。翻譯要求包括譯文預期功能、譯文目標受眾、譯文接受時間與地點、譯文傳播媒介、譯文產生與接受動機等所有顯性和隱性信息。其中,譯文預期功能包括指示功能(referential function)、表達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呼喚功能(appellative function)和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3]39本文對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的翻譯要求分析如下:
1.譯文預期功能:譯文和原文的功能基本相同,即指示功能和呼喚功能。指示功能主要指表達信息的子功能,即譯文要使受眾了解普陀山的歷史、主要寺院庵堂和風景名勝等信息;呼喚功能主要指譯文要提升普陀山作為佛教圣地的形象,吸引更多的外國游客前來禮佛祈福、觀光旅游。
2.譯文目標受眾:來普陀山禮佛祈福、觀光旅游的外國游客,或對觀音文化感興趣的其他外國人士。由于目標受眾大多缺乏有關漢語和中國文化等背景知識,因此譯者不宜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翻譯,應從受眾角度出發(fā),對原文進行必要的選擇、加工或重組,把對受眾無用的信息刪除或簡化,對受眾缺乏的背景知識應加以補充或注釋。同時,譯文也要盡可能符合譯語的文化規(guī)范,從而保證譯文的可接受性。
3.譯文接受時間與地點:時間不限;地點是互聯(lián)網。
4.譯文傳播媒介:譯文和原文均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傳播,圖文并茂;但互聯(lián)網自身的特點會對翻譯產生一定影響,因此,譯文不宜過長,應盡可能簡潔明了。
5.譯文產生與接受動機:讓外國人士了解普陀山的歷史和風景等,提升普陀山作為佛教圣地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禮佛祈福、觀光旅游。
根據功能翻譯理論,翻譯失誤(translation error)是指“未能執(zhí)行翻譯要求中隱含的指示,以及未能充分解決翻譯問題”。[3]69因此,判斷譯文是否存在翻譯失誤,并不是看譯文的語言表達是否準確規(guī)范,或看它是否忠實于原文,而是看它是否符合翻譯要求,符合翻譯目的。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翻譯首先是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活動,需要首先關注語用層面,然后再結合文化因素考慮不同文化的規(guī)范與習慣,最后再考慮具體用詞。因此,該理論采用自上而下的分級體系(topdown hierarchy),將翻譯失誤分為四個級別:語用類翻譯失誤(pragmatic translation errors)、文化類翻譯失誤(cultural translation errors)、語言類翻譯失誤(linguistic translation errors)和特定翻譯失誤(specific translation errors)。[3]70因此,基于上文的翻譯要求,本文對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文本中的語用類、文化類和語言類翻譯失誤分別進行舉例分析。
語用類翻譯失誤是最高等級的翻譯失誤,它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缺乏目的意識、忽略譯文的預期功能或目標受眾而引起的。[15]只看譯文很難發(fā)現這類失誤,一般情況下,只有基于翻譯要求對原文和譯文進行比較才能發(fā)現。通過整理分析,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文本中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語用類翻譯失誤。
1.信息累贅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原文不是譯者做決策的首要標準,而只是譯者所使用的各種信息來源之一。翻譯時,原文是“信息源”(offer of information)[2]33,譯者從中選擇其認為有趣、有用或符合預期目的的內容,然后采用符合翻譯目的的表達形式將選擇的內容翻譯成目標語。因此,原文中某些對譯文功能的實現沒有價值的信息在譯文中可以刪除或簡化。
例1.原文:將積善堂、晏坐堂、龍壽庵、鶴鳴庵、伴山庵、報本堂、承恩堂、寶蓮庵、茅草寮移交給佛協(xié)使用……同時,新建的有不肯去觀音院、善財洞庵、南海觀音大廳、寶陀講寺、萬佛寶塔、洛迦山大覺禪院、圓通禪院、大悲殿,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院內有普陀講寺)等;收歸的尚有多寶塔院,重建的有梵音古洞、慈云、紫竹林、西方、伴山、隱秀、香林、長生、古佛洞等庵。
例1中,原文分別羅列了“交給佛協(xié)使用的”、“新建的”、“收歸的”和“重建的”共28所寺院庵堂,非常詳盡。但是對譯文受眾而言,其中某些寺院庵堂并非普陀山的主要景點,甚至都不在該網站所列的46 所主要寺院庵堂之列。這些信息對實現譯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均無太多價值,反而會占用文本空間。但是譯者對此沒有進行必要的選擇和簡化,而是將這些寺院庵堂在譯文中一一翻譯出來,過多音譯的專有名詞會給譯文受眾造成理解上的障礙,違背了譯文的信息功能,有違翻譯目的。因此,針對這類翻譯失誤建議使用減譯法,在譯文中只保留主要信息,而以“etc.”或“and so on”代替其它累贅信息,以更好地實現譯文預期功能。
2.信息缺失
這種翻譯失誤和前一種表現形式相反,但根源相同,都是由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忽略了翻譯目的,尤其忽略了譯文的預期功能或目標受眾。這類失誤在主要寺院庵堂的英文介紹中較為普遍。
例2.原文:法雨禪寺亦稱后寺,位于白華頂左、光熙峰下。
譯文:Fayu Monastery is also called as the rear monastery. It is located at the foot of Guangxi Peak.
例2 中,譯文中存在的語言類翻譯失誤暫不討論。比較原文和譯文可以發(fā)現,原文中的“位于白華頂左”在譯文中被刪除了,但該部分具有較強的信息功能,對譯文受眾而言是有價值的信息,刪去反而損害了譯文的信息功能,有違翻譯目的。因此,針對這類翻譯失誤建議使用增譯法,從而更好地實現譯文預期功能。
改 譯:Fayu Temple, also called the back temple, is located on the left of the Baihua Peak and at the foot of Guangxi Peak.
3.1.2 一級分光器處增加一個1:2的分光器,原有的二級分光器中取1/2跳接至新增的1:2分光器,其他二級分光器不變;
3.逐字翻譯
功能翻譯理論并不排除直譯、甚至逐字翻譯在某些情況下的可行性,有時譯文受眾需要的正是相對的直譯。但是,如果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沒有考慮到源語和目標語在詞匯和句法結構上的差異,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對等,機械地逐字翻譯,就會導致翻譯失誤,損害譯文功能,違背翻譯目的。
例如,在普陀山寺院概況中,“普濟禪寺”、“法雨禪寺”和“慧濟禪寺”分別被譯為“Puji Zen Temple”、“Fayu Zen Temple”和“Huiji Zen Temple”,這種逐字翻譯機械生硬,而且會導致譯文受眾產生誤解。所謂“禪寺”,是指禪宗寺院,是中國佛教禪宗的修行道場;而“Zen”主要指的是日本禪宗。因此,將“禪寺”譯為“Zen Temple”不妥,損害了譯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有違翻譯目的,直接譯為“Puji Temple”、“Fayu Temple”和“Huiji Temple”更加簡潔明了。
又如,普陀山寺院概況原文中提到:“到元末,山上有殿宇300 余間,毀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海禁”,在譯文中,“海禁”一詞被生硬地譯為“Sea Ban”,讓人費解?!昂=敝傅氖敲髑鍍纱鴮嵭械牟粶饰覈檀龊YQ易和外國商船進入我國沿海口岸貿易的禁令。因此,將“海禁”譯為“Sea Ban”,損害了譯文的信息功能,有違翻譯目的。根據此背景知識,可將其改譯為“ocean embargo”[16],這樣的表達更加準確,且更容易被譯文受眾理解。
為了有效避免這類翻譯失誤,譯者不能盲目使用直譯法,應先理解源語和目標語相關詞匯的深層次含義及句法結構,靈活使用相應的譯法,從而更精確地實現譯文預期功能。
4.譯名不統(tǒng)一
功能翻譯理論認為,專有名詞是一種文化標記。[3]89專有名詞的譯名統(tǒng)一是翻譯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譯名不統(tǒng)一會損害譯文的信息功能,導致譯文受眾的不解或誤解,影響對外宣傳效果,違背翻譯目的。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在譯名統(tǒng)一方面存在不足,具體見表1。
表1 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中部分專有名詞及其譯名
為了避免這類翻譯失誤,譯者應做到專有名詞的譯文前后一致,以更好地實現譯文預期功能。
奈達[17]認為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主要難題是:在很多情況下共享信息的數量和性質存在巨大差異。文化類翻譯失誤就是由譯者對源語文化和目標語文化中指導語言和非語言行為的規(guī)范和慣例的差異處理不當引起的。譯者應同時對原文和譯文環(huán)境負責, 對原文信息發(fā)起人和目標語讀者負責。[18]要解決這類失誤,譯者要在譯文中處理好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的關系,還應調整譯文,使之符合目標語的文化規(guī)范和慣例。
原文受眾與作者來自同一個文化群體,他們共享某些信息,這些信息在原文中會被略去,成為隱性信息;而對于來自另一個文化群體的譯文受眾而言,這些信息不是共享信息,如果譯者不將其翻譯成顯性信息,譯文受眾會覺得譯文費解,甚至不知所云。在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中,譯者未能處理好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的關系,對文化現象只是進行簡單機械的音譯,這樣的譯文顯然無法實現預期翻譯目的。
例3.原文:另據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記載,南宋時潮音洞一帶建有“觀音巖寺”。
譯文:In addition, according to Yunlu Manchao written by Zhao Yanwei in Song dynasty, there was a “Guanyin Yan Temple” around the area of Chaoyin Cave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例3中,譯文中存在的語言類翻譯失誤暫不討論。譯文對《云麓漫鈔》只是進行了簡單機械的音譯,對“南宋”也沒有任何注釋,導致受眾因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識,無法了解“觀音巖寺”的歷史悠久,譯文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受損,翻譯目的也無法實現。因此,譯者有必要在譯文中增加額外信息或進行適當改編,以彌補譯文受眾所缺乏的共享信息或背景知識。
改譯:According to Zhao Yanwei’s Yunlu Manchao, a collection describing life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1127-1279), there was a Stone Guanyin Temple around the area of Chaoyin Cave at that time.
除了處理好顯性信息和隱性信息外,譯文還要符合目標語的文化規(guī)范和慣例。普陀山寺院概況中文版詳細記錄了普陀山的發(fā)展歷史,每個發(fā)展階段均用公歷紀年法和年號紀年法兩種方法分別標示。這種符合中國文化規(guī)范的記錄方式不但得到國內讀者的普遍認同,而且有助于加強文本的呼喚功能,即普陀山歷史悠久,自古以來便是佛教圣地。但是對于譯文受眾而言,由于他們不了解中國歷史,無法理解各年號所對應的具體時間,如果在譯文中保留這一文化信息,反而會造成受眾閱讀障礙,影響譯文的接受效果,損害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有違翻譯目的。
例4.原文:至宋元豐三年(1080),賜額寶陀觀音寺……
譯文:Till the year of 1080, the third year of Yuan Feng period in Song Dynasty, The royal court gave the name of the Temple, “Baotuo Guanyin”…
鑒于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的目的是讓外國人士了解普陀山和觀音文化,吸引他們來普陀山旅游,譯文中可以直接刪去年號紀年法,僅保留公歷紀年法,以更好地實現翻譯目的。
改譯:In 1080, it was renamed Baotuo Guanyin Temple by the emperor of the time…
為了有效避免文化類翻譯失誤,建議譯者靈活使用增譯法、減譯法、改譯法或注釋法,以更精確地實現譯文預期功能。
語言類翻譯失誤指譯文違背了譯語語言規(guī)范,這類失誤通常由譯者的粗心和語言能力不足造成。這些失誤會損害譯文的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影響譯文的嚴謹性和外宣翻譯的效果。在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中,這類翻譯失誤并不少見,主要包括:
1.詞匯層面
詞匯層面的翻譯失誤主要體現在拼寫錯誤(如:“Mout Putuo”“three yeas later”“the empror”等)、介詞誤用(如:“…it was first built on the year of 916…”“It was near to the foot of Lingjiu Peak…”“Despite of repeated prohibitions…”等)和過度音譯等。
拼寫錯誤和介詞誤用一般不會導致譯文受眾產生誤解,但過度音譯則會給譯文受眾造成理解上的障礙。例如,在介紹普陀山的各寺院庵堂時,譯者把“庵”和“堂”直接按照發(fā)音譯為“An”和“Tang”,這種譯文會使受眾不知所云,更無法理解“…a monk built an An…”和“…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has proceeded to recover the old Ans and Tangs…”的含義。雖然“庵”和“堂”釋義較多,但基于對原文的解讀,此處可以將“庵”譯為monastery 或nunnery(普陀山庵眾多,功能各異,翻譯時需區(qū)分僧尼不同居所),將“堂”譯為“hall”。
2.句法層面
句法層面的翻譯失誤主要體現在主謂不一致和句子成分缺失等,通常由譯者語言能力不足造成。
例5.In Song Dynasty, there were monks built small huts and practiced Buddhism…
例6.…some monks came to build Ans, which were gradually prospered from the year 1465 to 1487…
例7.In addition, Dabei Hall and Xilin Hall which originally belonged to Puji Temple, were either enlarged its construction or established its own…
例8.In 1594 built Tripitaka Pavilion.
3.篇章層面
從語句到語篇,需要注意銜接與連貫。正是將翻譯視為人與人之間交流活動的功能觀,闡釋了人區(qū)別于機器翻譯的意義與價值。[19]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篇章層面的翻譯失誤主要體現在篇章的銜接與連貫上。
例9.A Japanese Monk Hui-e obtained a bronze statue of Guanyin in Mount Wutai and intended to take it back to Japan in 863. The billow was beating the ship continually when his ship was crossing Lotus Ocean near to Tidal Sound Cave. He Ieft the statue at the side of the cave.
例9 中,三個句子間存在較強的語義聯(lián)系,但是譯文中未使用任何銜接手段來體現篇章中隱含的邏輯關系,損害了譯文的信息功能。
改譯:Japanese monk Hui’e obtained a bronze statue of Guanyin from Mount Wutai and intended to take it back to Japan in 863. However, huge waves kept lashing his boat as it tried to sail through the Lotus Sea near the Tidal Sound Cave. Therefore, he left the statue at the side of the Cave.
語言類翻譯失誤看似不嚴重,但其影響卻不容忽視。一方面,譯者的工作態(tài)度和語言能力會受到質疑;另一方面,譯文預期功能的實現和受眾對譯文的理解等都會受到影響,對外宣傳效果也會打折扣。因此,為了避免這類翻譯失誤,譯者在確保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的前提下,應做到深刻理解源語和目標語在詞匯、句法及篇章組織上的差異,使譯文實現“文本內連貫”和“文本間連貫”的要求,從而更好地實現譯文預期功能。
通過對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的翻譯要求和翻譯失誤的分析可以發(fā)現,功能翻譯理論對宗教文化外宣翻譯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普陀山佛教網英文版存在的語用類、文化類以及語言類翻譯失誤均由譯者忽視譯文的預期功能和目標受眾、缺少翻譯目的意識所造成。因此,在進行宗教文化外宣翻譯時,譯者應深刻理解源語和目標語在詞匯、句法及篇章組織上的差異,靈活使用直譯法、增譯法、減譯法、改譯法或注釋法,以更好地實現翻譯目的。黃有義[20]認為外宣翻譯需要翻譯工作者熟知并熟練運用外宣“三貼近”的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從本質上而言,“三貼近”原則和功能翻譯理論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功能翻譯理論的“功能加忠誠”框架既做到了忠實原文,又實現了譯文的預期功能,滿足了譯文受眾的期待。因此,本文用功能翻譯理論來指導宗教文化外宣翻譯具有實踐意義,豐富了功能翻譯理論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