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英
摘要: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從文化品性上來講,她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種純美的文學構成,其多彩的景致、纏綿的情味、靈動的意境、悠遠的神韻,往往是對讀者心靈的陶冶,精神的構建,靈魂的洗禮。然而,當前古典詩詞教學卻存有誤區(qū),不少教師強行拽著學生進行一種功利性、實用性地閱讀。本篇文章著眼于當前中學階段詩詞教學的不足之處,提出應該如何帶領學生品出詩詞的味道。
關鍵詞:古典詩詞 吟詩誦詞 比詩較詞 寫詩填詞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竊以為,古典詩詞之味道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品”出來的。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粹。從文化品性上來講,她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種純美的文學構成,其多彩的景致、纏綿的情味、靈動的意境、悠遠的神韻,往往是對讀者心靈的陶冶,精神的構建,靈魂的洗禮。然而,當前古典詩詞教學卻存有誤區(qū),不少教師強行拽著學生進行一種功利性、實用性地閱讀。當然這種閱讀或許利于應試,但其過程往往則會導致教師或孤芳自賞,或越俎代庖;學生或無所適從,或茫然無知。其實,真正的古典詩詞閱讀猶如飲酒品茶:自斟自飲,方覺有味;逼迫罰之,情味皆無;但若煮之品之,則味香醇美、妙不可言!因此,筆者竊以為古典詩詞教學,教師也應設法引領學生,走進那高雅的“酒殿”“茶堂”,品出那甘洌醇香的文學“味”道。
一、“吟詩誦詞”味自涌
古人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故詠歌之?!庇纱丝梢?,詩詞是一種聲音的藝術,其魅力、意義與聲音是不可分離的。我們只有將詩詞的節(jié)奏、韻律與其內在的音樂性結合在一起,才能切實體會到古典詩詞那直入人心的力量。因此,“吟詩誦詞”在詩詞教學中尤顯重要。
其實,歷代名家都認為“讀”“悟”相通。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此話不無道理,因為“讀”之過程是由口入心,耳與心謀,涵泳品味的過程?;蛘哒f“讀”之過程就是個體體驗感受詩人詞家精神世界的過程,所謂“體驗詩人體驗過的情感,感受詞人感受過的世界”??梢哉f,詩詞的文本意義就是在不同形式“讀”(默讀、美讀、自由讀、分角色讀、配樂讀等)之過程中被讀者體驗感悟出的;而讀者也惟如此,才能從中獲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啟迪,才會使自己的精神在“吟誦”之中走上豐盈與深刻。“三味書屋”中的老先生讀書漸入佳境時,“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后拗過去?!崩舷壬砬橛谡b讀,以至學生都“疑心這是最好的文章”了!其實,今天的詩詞教學中也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了這點,如婉約派之“曉風殘月”與豪放派之“大江東去”,如何才能品出其中味?筆者在教學中就沒有過多去“理論”,而是讓學生換位誦讀,即以纏綿深婉之語氣吟誦豪放激越之詞,反之亦然。學生就是在一遍遍的誦讀聲中,體驗辨析了兩種不同詞風的獨特神韻。 拿教學杜甫的詩詞為例,如何讓學生認識到杜甫一生的經歷帶來了他詩詞風格的多次變化?還是吟誦。比如讀《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
學生反復吟誦,會發(fā)現這首詩語調激昂,充滿進取精神。這恰恰是杜甫早期的詩歌,由于杜甫早期生活的主要內容是讀書壯游,相對來說,衣食無憂,少年心性,容易輕狂,與社會底層的廣大民眾接觸的機會也不多。因此這時期他的部分作品氣象恢弘,意境遼闊,立意高遠?!皶斉R絕頂,一覽眾山小”也被學生們經常用于表達自己要勇于進取,敢于挑戰(zhàn)一說。而讀《月夜》《春望》《哀江頭》《三吏》《三別》等詩,就會發(fā)現詩風已經發(fā)生了變化。讀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等句,學生自然發(fā)問:作者遭遇了什么?杜甫的44到48歲遭遇了安史之亂,潼關失守。獨自去投肅宗,又被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后潛逃,又由于忠言直諫被貶,用詩的形式記錄他真實的見聞,寫成《三吏》《三別》。到《登高》又迥然不同了?!帮L急天高猿嘯哀,渚輕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流”那峻急的秋風,高遠的天空,清秀的小洲,潔白的沙灘,滾滾的江水,一起構成了天高地迥的闊大背景,但哀嘯的猿猴,盤旋的飛鳥,蕭蕭的落葉,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通過反復吟誦,體會其中的一波三折,欲抑先揚,回環(huán)跌宕,蕩氣回腸,體會杜甫晚期“沉郁頓挫”的鮮明風格。晚年杜甫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慨嘆艱難也就成了家常便飯。學生反復吟誦杜甫不同時期的作品,體會到詩風的變化,也了解了杜甫不同時期的人生境遇。
二、“比詩較詞”味不同
縱覽入選中學教材的古典詩詞,基本上都可稱得上是一個個含蘊豐厚且又有多重張力的美麗世界,哪怕是它的一個字詞、一個標題都仿佛是個“無底深淵”,都有著不可描述、不可窮盡之美。如李商隱《錦瑟》一詩,其主題解說自古多達幾十家,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就是這首連詩題(取首句二字為題)都沒有的“詩”,其主題的多義模糊性,反而成就了詩之永恒而美麗的生命。而王維在《山居秋暝》中為世人描繪的一個禪味十足的世界,往往能誘發(fā)世人獨特的心靈體驗,于是竟有人讀之向往不已,沉醉于其中??梢哉f,經典詩詞的品讀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召喚讀者進行創(chuàng)造性解釋和建構的過程。這也恰恰啟示了我們:古典詩詞教學切不可拘泥于某一種“權威”解釋而忽視其周邊的風景,而應允許一種多元化開放性解讀的存在。在教學實踐中,筆者以為“比詩較詞”式閱讀就不失為一種創(chuàng)意解讀法。
“比詩較詞”式閱讀就是對詩詞文本的字詞、句或節(jié),進行增、減、調、聯、換等,然后再與原文本比較,在比較中讓學生體味經典的絕妙意境、蘊含情味和獨特神韻;同時,學生也會在不經意中陶冶豐厚了自身的感性世界。譬如一回文詩:“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紅。紅焙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比魧⑵湔Z序變動,則變成了“窗晴斗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紅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師生調換一下原有詩序,然后再兩相比較,發(fā)現原詩即便不做增減,卻也能幻化出另一美麗世界,其語言變化盡顯姿彩不說,單是創(chuàng)生的意境則出人意料,令人回味無窮!
創(chuàng)作詩歌時,詩人們也重視詩歌的音樂美,注意語音聲調的和諧,語言節(jié)奏的優(yōu)美。例如,毛澤東《七絕 為女民兵題照》的原稿是:
颯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演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重紅裝重武裝。
后來毛主席發(fā)現“不重紅裝重武裝”這一句讀起來拗口,就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發(fā)表時,把’重’字改為“愛”字,就順口嘍?!边@才有到處被引用的名句“不愛紅裝愛武裝”。原來,“紅”和“重”都是ong韻,再加上“妝”和“裝”都是uang的暈,其韻尾相同,這就形成了類似“拗口令”的句子,改后避免了上面的毛病。又如賈島的“僧敲月下門”,“推”好還是“敲”好?學生也可以做一番比較,得出自己的認識。
三、“寫詩填詞”味更濃
啟功先生曾說,“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清詩是仿出來的?!保ù笠猓?。姑且不論其中褒貶之意,單就其對待詩歌態(tài)度而言,今天的我們也更應以一種務實的精神來傳承這門藝術。筆者以為所謂“務實的傳承”,莫過于引領學生自己動手,“寫詩填詞”,讓他們用采擷來的詩風詞意,滋潤當下的學習生活。其實,這種“讀寫”方式也可謂是一種“建構性閱讀”,即學生不僅要解讀詩詞的意義世界,還要動手建構自我的精神世界。有學者就曾指出,“應該透視經典詩歌背后的靈性智慧,把它作為生活、文化、社會、人生來解讀?!贝搜陨跏?,古典詩詞教學不僅僅是一門文化傳承,更應該視其為一種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方式,這也應成為古典詩詞閱讀的一個價值取向。
鑒于此,筆者在教學中就采用了一種“寫詩填詞”的詩化教育,即讓學生或取詩之“神”,或化詞之“形”,通過學生“動手”的活動,在創(chuàng)寫過程中來領悟詩詞的文本意義,去豐厚自身的精神世界。而“創(chuàng)寫”形式也可多種多樣,譬如將古詩改寫成散文兩相比較,將五言律詩《山居秋暝》改寫成詞進行對比;有的為古詞譜上現代流行歌曲演唱,有的用《雨霖鈴》詞牌重寫朋友贈別詞,有的則模仿《一剪梅》來抒寫班上趣事,甚至有的將英文詩譯成中國近體詩形式……這種詩詞“創(chuàng)寫”活動,其過程重視學生情感體驗,尊重創(chuàng)新求異,鼓勵張揚個性,使得學生對詩詞本身產生了濃厚興趣,而詩詞鑒賞也自然是興趣盎然??梢哉f,這樣的“詩化教育”不但能熏陶學生文學趣味,深刻其理性思考,而且還厚實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提升了人文素養(yǎng)。
綜上,教學古典詩詞,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通過自己反復的吟誦,比較,動手填寫,切實落實詩歌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王力《王力談詩詞格律》江蘇人民出版社.2019。
3.《古典詩詞教學文獻綜述》劉宇芳。
4.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