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剛
牙槽骨吸收是牙周炎發(fā)病的主要特征,牙齒逐漸松動,導致牙齒缺損[1]。近幾年來,牙周炎成為牙齒缺失、牙齒缺損的主要因素[2]。牙種植可以有效地修復牙齒缺失、牙齒缺損,具有支持力強、舒適度高等優(yōu)勢,近幾年來在臨床中被逐漸推廣使用[3]。牙周炎患者是否適合牙種植仍存在爭議。有研究認為因牙周炎患者骨吸收率高于牙周健康者,因此對其進行牙種植效果不及牙周健康者理想[4]。本次研究對比了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實施牙種植修復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筆者所在醫(yī)院收治的100例牙種植修復患者,其中5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為研究組,50例牙周健康者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1)研究組均符合慢性牙周炎診斷標準;(2)患者依從性較高,可以定時回醫(yī)院復診;(3)口腔衛(wèi)生較好,并未接受過相關治療;(4)無明顯全身系統(tǒng)性疾?。唬?)種植后采用固定義齒修復。排除標準:(1)合并深覆蓋、深覆頜;(2)有緊咬牙、咬硬物、嚴重磨牙等習慣;(3)身體狀況較差;(4)吸煙量超過20支/d。對照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20~53歲,平均(36.6±2.8)歲。研究組男30例,女20例;年齡20~53歲,平均(36.6±2.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患者知情同意本研究,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種植體全部來自衛(wèi)生管理部門口腔種植科技中心。手術前需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提取模型,拍攝X線片,根據(jù)患者情況制定對應的治療方案。牙體種植修復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衛(wèi)計委對口腔牙種植的要求開展。術前先進行常規(guī)的化驗檢查,依據(jù)衛(wèi)生管理部門規(guī)定的口腔牙種植要求實施操作,分為延期種植與即刻種植,同時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種植體類型,以確保植入的深度與種植的穩(wěn)固性,對于牙齒缺損位置存在骨缺損者,可進行骨組織再生術(GBR),全部種植體均采取黏膜下愈合的方式,確保牙齦與黏骨膜瓣能夠嚴密縫合。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抗生素與漱口液治療,防止感染發(fā)生。對于未實施GBR治療的患者,需在3個月后行二期手術;對于行GBR治療的患者,則于6個月后行二期手術,二期手術完成2周后再進行義齒冠部的制作。
(1)比較兩組1、2、3年牙槽骨吸收情況。(2)比較兩組種植體周圍情況。包含: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改良菌斑指數(shù)(modified plaque index,mPLI)、牙齦乳頭指數(shù)(papilla index score,PIS)、改良齦溝出血指數(shù)(modified sulcus bleeding index,mSBI)。(3)比較兩組修復后6個月、1年、2年、3年種植成功率。種植體如果使用功能良好,臨床檢查并沒有發(fā)現(xiàn)疼痛和感染,并且X線檢查沒有透射區(qū)則為種植成功。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牙槽骨吸收情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牙槽骨吸收情況對比 [mm,(±s)]
表1 兩組牙槽骨吸收情況對比 [mm,(±s)]
組別 1年 2年 3年對照組(n=50) 0.36±0.11 0.42±0.11 0.53±0.12研究組(n=50) 1.36±0.22 1.55±0.33 1.63±0.41 t值 11.945 12.476 13.253 P值 <0.05 <0.05 <0.05
兩組修復后mPL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PD、PIS、MSBI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種植體周圍情況對比 (±s)
表2 兩組種植體周圍情況對比 (±s)
組別 PIS MSBI PD(mm) mPLI對照組(n=50) 0.35±0.12 0.73±0.21 1.63±0.32 0.83±0.12研究組(n=50) 0.63±0.22 1.17±0.33 2.27±0.42 0.84±0.11 t值 11.598 12.248 13.973 1.316 P值 <0.05 <0.05 <0.05 >0.05
兩組修復后6個月、1年,兩組種植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2、3年,研究組成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種植成功率對比 例(%)
牙周炎是口腔常見疾病,牙周組織不僅會受到損傷,還會促使牙槽骨受到損傷,以上都是導致牙齒缺失的主要因素[5]。為了更好地改善牙齒美觀度,臨床中比較常見的治療方式是牙種植技術[6]。在近幾年來,隨著醫(yī)美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牙種植修復技術也逐漸成熟,并且在局部缺失或者全口缺失中使用[7]??谇患夹g在近幾年有較大的發(fā)展,穩(wěn)定性和成功率均有所增高,但是最終帶來的效果在臨床中備受爭議[8]。
牙周治療主要是恢復咬合能力,對于牙列缺損的患者,需要重建修復工作[9]。在對患者種植后的1年之內,需要詳細的觀察口腔中原本的牙齒情況和周圍組織情況,在種植后周圍的牙齒情況可能也會發(fā)生變化,導致種植成功率降低的因素是骨吸收喪失[10]。菌斑中的產物和牙周導致病菌會促使周圍黏膜有炎性反應,結締組織中的毛細血管會發(fā)生擴張或者充血,齦溝中上皮增生,進而上皮潰瘍變薄,上皮保護性比較差[11]。加上連續(xù)性中斷,輕微的刺激也會導致毛細血管出現(xiàn)破裂而出血[12]。牙齒缺損的患者,天然牙的牙周袋中有大量的病菌,種植后,致病菌會轉移,降低穩(wěn)定性,導致種植失敗[13]。對于牙周健康的人員來說,種植體可以得到較好的骨整合。雖然兩種人群治療的短期效果并不明顯,但是種植的時間越長,健康人員種植成功率會更高[14]。牙周炎患者在種植之后牙槽骨吸收不高的因素并不明顯,是因為天然牙自身存具有感染和傳導感染等風險,導致發(fā)生損傷[15]。所以,牙種植之前需要實施常規(guī)治療,并定期實施維護,保證口腔健康。在本次研究中受到時間和樣本的限制,關于對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等方面,需要更多的研究證實[16]。
臨床中慢性牙周炎屬于較為常見的疾病,在占據(jù)牙周炎總數(shù)的95%左右,這是因為長時間存在的牙齦炎擴散到深度牙周組織[17]。牙周組織發(fā)炎后會出現(xiàn)較多破壞性疾病,牙菌斑也有所增長,所以屬于慢性感染病的一種,有研究顯示部分患者牙槽骨損傷,影響最終帶來的效果[18]。本研究顯示,兩組修復后6個月、1年種植成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修復后2、3年研究組成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兩組近期牙種植效果相似,但是慢性牙周炎患者遠期效果不及牙周健康者,說明慢性牙周炎會影響種植效果。對兩組患者種植牙周圍檢測發(fā)現(xiàn),兩組修復后mPL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PD、PIS、MSBI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種植后,牙周健康狀況還會發(fā)生部分問題。
周圍骨吸收、附著喪失的增加都是減低牙體保留率的一種原因,所以使用骨吸收量的測量,可以衡量種植牙功能和成功情況[12]。本次研究顯示,研究組牙槽骨吸收情況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慢性牙周炎會促進牙槽骨的吸收。
綜上所述,牙種植修復中,牙周健康者和牙周炎患者的近期療效相同,遠期療效有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