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郭鳳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第四中等職業(yè)學校,浙江 杭州 311217)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礎模塊”部分,將更多的古詩詞編入了教材,對古代詩文選讀部分,提出了以前較為忽略的四個維度:人文性、實踐性、生活化和民族化。詩歌鑒賞,必須從這四個方面出發(fā),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
中職生沒有足夠的古代文學知識和文學底蘊,無法全面了解作者及其背景。比如杭州市2020 年模塊檢測卷的古詩詞鑒賞題考到的秦觀,很多中職生能知道他是婉約派就不錯了;至于2019 年高考新課標Ⅰ卷中的陳與義,絕大多數(shù)學生更是聞所未聞,又如何讓學生通過作者背景等方面的知識去鑒賞和解題?
中職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閱歷受限,無法對古詩詞做太全面深刻的理解,只能憑借他們的實際能力來求得零碎的、淺表性的認識或理解,即使提供名人名家的現(xiàn)成解析說明,也不一定能讓他們接受。
古詩詞鑒賞題,不僅學生覺得難解,連語文老師也頗有畏難心理。詩歌鑒賞,由初中時側重背誦,轉變成高中階段的多重鑒賞,如表現(xiàn)手法及思想情感等,難度往上拔高了許多。
然而,難解并非不能解。一旦找到方法,再難的任務也將迎刃而解。老師必須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這個大背景下,找到行之有效的古詩詞鑒賞方法,順利完成古詩詞鑒賞的教學任務,讓學生學會古詩詞鑒賞,感受多層次的藝術感染和美的熏陶。
詩歌高度凝練,詩歌本身的意義是含蓄不確定、多義性的。在古詩詞鑒賞中允許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針對中職生實際,嘗試采用一種“公式化”的方法,即引導學生通過“公式化”,化繁為簡,從詩詞本身的字里行間來尋求答案,或從尋找古詩詞的“詩眼”入手,或從重點詞語探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容,分析其表現(xiàn)手法。在適當指導和不斷訓練的過程中,以求達到如下目標:
培養(yǎng)學生掌握“公式化”鑒賞詩歌方法,獨立回答各種不同角度的古詩詞鑒賞題,促進有效學習、自主發(fā)展。
提高學生的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培養(yǎng)初步學會獨立賞析古詩詞的能力。
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培養(yǎng)熱愛古詩詞,提高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的能力,提高人文素養(yǎng)。
詩歌答題主要涵蓋以下四個方面:思想感情、手法技巧、詞語鑒賞、內容翻譯。我們主要從思想內容和表現(xiàn)手法兩方面去鑒賞古詩詞,通過對詞句的探究與解讀,理解其思想內容,認識其表現(xiàn)手法。高中階段,可對《風騷掠影》《高中必背古詩詞》進行循序漸進的指導與訓練,因為這是學生最熟悉的內容,也是最適合他們訓練與把握的。
具體操作中,我們把復雜的古詩詞鑒賞簡單化,進行“公式化”解讀?!肮交敝饕w以下幾個方面:
1.從詩眼入手,探究詩意
詩眼是指一首詩或一句詩中最具靈魂的一個字,全詩的主旨所在。有些古詩的詩眼顯而易見,只看題目就一目了然。如白居易《邯鄲冬夜思家》中的“思”,從題目就可以輕易得知,是詩人濃郁愁苦的思家之情;如元稹《離思五首·其四》,“離思”意為對離人的思念,整首詩都表達詩人對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另一些古詩的詩眼稍不明顯,但只要整體把握,找出那個感情色彩較濃的詞就是。龔自珍《己亥雜詩》中“我勸天公重抖擻”的“抖擻”,意指振作,含有希望朝廷變法革新的意思。于謙《石灰吟》中的“清白”,表達作者保持堅貞純潔的高尚氣節(jié)的愿望。這些詩的詩眼淺顯,初學者也易于把握理解。
有些詩眼的含義比較隱晦,需要仔細推敲。同是“醉”,李清照的《如夢令》“沉醉不知歸路”的“醉”表達了詞人醉后不知歸路的歡娛之情,而李白《月下獨酌》的“乘月醉高臺”的“醉”,則表現(xiàn)出李白當時政治理想不能實現(xiàn),又不想同流合污,只能飲酒抒懷孤寂苦悶之情。
有些詩眼,需要借助詩中其他詞句進行比較、探析,如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一片冰心在玉壺”中的“冰心”,要同時對“寒雨”“夜”“孤”這些詞的揣摩、分析,可得知作者正處在不幸之中,即兩次被貶官,但詩人沒有氣餒屈從,而是保持了高潔的品性,訴說自己的心像玉壺中的冰一樣晶瑩剔透、純潔無瑕。再如對高適《別董大》中“莫愁”一詞的理解,也需要借助“千里黃云”“北風吹雁”“雪紛紛”這些意象的分析,從中可見沉重、悲涼的氣氛,很容易使人“愁”,而詩人卻高呼“莫愁”,由此領悟到作者身處逆境,卻保持了激昂慷慨的豪情。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們也許已和同學們一起攀入了古詩詞城堡的圍墻,并大致窺見其崢嶸嵯峨的輪廓。
2.從重點詞語入手,探究詩意
多數(shù)古詩詞沒有明確的詩眼,但總有一些重點詞,委婉反映或暗示主旨,也稱之為“詩眼”,它們多數(shù)以意象的形式呈現(xiàn),內含作者的情感。我們可以通過它們來探究古詩詞的思想內容。如王維的《使至塞上》,“長河”“落日”這些意象,詩人從大處落筆,畫面瑰麗,意境雄渾,表達了作者出使邊塞的責任感,歌頌了盛唐帝國的幅員遼闊。讀李白《將進酒》,借黃河水奔騰前行這宏大的意象,從“奔”“回”富有力度的動詞,讀出了黃河磅礴的氣勢,讀出詩人對祖國河山熱烈的贊美之情。
這類古詩詞比重較大,其深淺難易程度也各不相同,對較復雜的詩詞,安排學生訓練時應遵循先易后難原則。下面對較復雜的詩詞做些探究分析。
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用了“方好”“亦奇”“總相宜”三個贊嘆,寫出西湖之美,表達他無比贊美之情,淺顯易懂。他的另一首《望湖樓醉書》就不是那么好懂了,詩中既用了“黑云翻墨”這樣沉重的意象,又用了“未”“亂”“散”這種否定、揶揄的詞,可見表達的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感情,既有對時事的不滿和批評,又決心有所作為,末句體現(xiàn)的樂觀精神,才是詩的主旨。李白《行路難》中的景象比較復雜,互相沖突矛盾,“金樽清酒”“玉盤珍饈”與“拔劍”“茫然”之間形成反差,“黃河”“太行”“濟滄?!敝狼榕c“閑”“夢”之消極情緒也不協(xié)調,這首詩表現(xiàn)的正是一種復雜矛盾的感情:從痛苦惆悵中解脫出來,走向豪邁。
至此,我們應已進入了古詩詞城堡的庭院,絢爛華彩的室內景象正在我們眼前閃爍,強烈地吸引著我們進一步努力探入其中。
通過以上幾個階段的訓練,學生對古詩詞有了較多的了解,也基本掌握了鑒賞古詩詞的“母公式”,接下來就可以進入最后一個階段的訓練,套用“子公式”,探索古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多角度地較深入地鑒賞古詩詞。
1.了解一些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
①托物寓意。詩歌表達多含蓄,情感由意象為載體,“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很少直接表達詩人情感,偶一為之,不失為點綴,令人耳目一新,若用多了,就成了老生常談。因此,絕大多數(shù)古詩詞都用托物寓意的方法來表情達意,將詩人的情感融合在景物亦即意象之中。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修辭的運用,使物我渾然一體,更突出了時局動亂給人民帶來的劇烈傷痛。李煜詞《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以景寓情,化抽象為具體,表現(xiàn)了詞人孤寂痛苦的離國之苦。其他例子在上文中已舉了很多,此不贅述。
②用典。典故一般為大家所熟知,可以進一步表達復雜的感情,深化詩意。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用典周瑜火燒赤壁、小喬初嫁的少年得志來反襯自己年老失意的那種無可奈何。杜牧《泊秦淮》借南朝陳后主艷曲《玉樹后庭花》典故,直接體現(xiàn)了統(tǒng)治者們不顧國家安危的荒淫無度,暗示了當時深重的統(tǒng)治危機和風雨飄搖的局勢,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事的深切憂慮。李商隱的《安定城樓》,用賈誼、王粲、范蠡、莊子等人的典故,表達了作者雖遭小人讒言,仕途受阻,卻仍奮發(fā)向上,永不妥協(xié)的遠大抱負。用典能更好地表達作者的情感,但如果同學對典故不了解,就會成為盲區(qū)。所以,在詩詞教學中要多加提示,擴大知識面,多了解典故,切記不能僅看字面意思,望文生義。
③對偶。對偶是詩歌中用到最多的一種表達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句式整齊,韻律和諧,因而應對它在詩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它常常是詩的中心所在,成為詩眼或警句、名言。如崔顥《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孟浩然《過故人莊》中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都是屬對偶精嚴、含義豐富的千古名句。一般律詩用兩對,絕句用一對,而王維《山居秋暝》、王之渙《登鸛雀樓》、杜甫《絕句》和柳宗元《江雪》等四句兩聯(lián)都對,卻無呆板、單調之感,自是高手之作。
④反襯。反襯也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但也要注意陷阱,因為用于反襯的內容常常與詩的主旨相反,必須正確理解反襯的作用。高適的《別董大》是一首感情奔放豪壯的詩,詩中卻用了“北風吹雁雪紛紛”悲愁之景來反襯。杜牧的《山行》寫的是美景,抒的是喜情,詩中的“寒”“霜”也用到反襯。辛棄疾的《破陣子》以前面的雄壯高亢、激越豪放反襯末句深深的悲愁。反之,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則以前幾句的凄涼惶恐反襯末句沉郁悲壯的豪情。由此可見,反襯的作用在于使詩的內容豐富多樣,使詩的主旨更加突出。讀詩的時候,必須弄清一些相反的意象中,誰是主旨,誰起反襯作用,這樣才能準確把握詩意。
⑤煉詞。煉詞是古詩詞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如盧延讓的《苦吟》“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便是很好的佐證?!巴魄谩备菐缀趺恳粋€中學生都知道。由此可見古人的煉詞功夫,讀詩應該領悟其妙處。杜詩《望岳》中的“凌”字用得好,若用“臨”,就差遠了?!傲琛弊植粌H寫出了泰山凌駕于眾山之上的特點,而且隱含著青年詩人勇攀高峰的凌云之志。岑參詩句“風掣紅旗凍不翻”中的“掣”字用得奇,從來只聽說“風吹紅旗”“紅旗飄飄”,這里卻用了表示牽拉的“掣”字,但正是這個字一方面生動地寫出了邊塞寒風凜冽、紅旗凍得僵硬,既吹不動、更飄不起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許還隱藏著友情依依難舍的含義。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怒”“卷”,動詞入篇,而且透露出濃厚的感情色彩,用秋風的無情,來反襯詩人棲身之處被毀全家蒙難的那種悲苦之情,進而表達出詩人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因此,把握古詩詞中煉詞的特點,能更好地對詩歌進行剖析。
2.掌握一些典型意象的寓意
古詩詞中的一些形象因為被許多詩人反復使用,具有了很高的典型性,它們的象征意義幾乎被固定了下來。掌握這些形象的含義,有利于理解詩意,因此,在反復訓練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歸類、明確。
①氣象類:明月象征思念。月亮陰晴圓缺,意寓悲歡離合。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詩人對遠方妻兒的無限思念到李煜“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對國破家亡的無限傷痛,從“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古代版到“月亮代表我的心”的現(xiàn)代版,無論是思親、思情、思故鄉(xiāng)、思故國,如“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都屬此類。再如北風、雪霜則意寓孤寂、悲苦;春風、春雨則象征祥和、幸福。例子上文多所提及,此處從略。
②地理類:山河、江海、星辰、大漠以磅礴之勢象征豪情壯志。如杜甫的“巫峽千山暗,終南萬里春”,李白的“太華三芙蓉,明星玉女峰”,楊慎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都象征英雄的壯志豪情。
③動物類:子規(guī)(杜鵑)、烏啼,常常在夜里啼叫,聲音凄切,有點像“不如歸去”,常意寓悲苦凄切之情。杜甫的《琵琶行》“杜鵑啼血猿哀鳴”表現(xiàn)了凄涼孤苦的景象,劉長卿的《重送裴郎中貶吉州》“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表達詩人被貶時的悲凄之情。
④植物類:楊柳,意喻惜別,因唐有折楊柳送別的習俗,唐詩中常以楊柳寓惜別之情,李白有“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之句,王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之句,都有類似的含義。梅、菊、松柏象征高潔、傲岸、堅貞,古今一律,不再舉例。
至此,我們已掌握了初步鑒賞古詩詞的方法。通過“公式化”這把鑰匙,開啟了古詩詞鑒賞的大門,真正進入了古詩詞城堡的內廳,并且在條件許可的范圍內盡情欣賞里面華美的景象,甚至把玩室內精致的器具。
如上所述,用“公式化”的方法解讀古詩詞,化繁為簡,給學生以抓手,實在是一種最簡單可行的方法。正因其簡單,才適于中職生去應用并掌握,在考試中占得先機。在近幾次市統(tǒng)測中,筆者所帶班級在詩詞鑒賞這一塊,得分率明顯高于同類學校。有人還因為掌握了方法而愛上了古詩詞,認為古詩詞韻味十足,易于上口。以前對內容疏于理解,現(xiàn)在通過訓練,提升了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和審美素養(yǎng),這正是語文學科的培養(yǎng)方向。此外,我們準備將這種方法推廣到整個備課組,讓大家來實驗,以期進一步改進完善,同時也可激發(fā)大家的教研興趣,都來參與教育教學方法的探究,爭取向“理想的教學”邁進。
詩歌鑒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師生共同合作,逐步推進。在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引之下,多加訓練,才能真正理解詩歌的含義,感受詩歌的魅力,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