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水怡
(南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河南·南陽 473000)
伴隨著社會的極大發(fā)展,人自身獲得了空前的解放。人們思想的極大自由意味著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也會變大,即遇到問題需要平衡各個方面之間的關系。而處于成長時期的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很多都抵御不了紛繁復雜的社會誘惑,也無法舒緩自身的感情、畢業(yè)與就業(yè)壓力。本文擬在厘清儒家尤其是孔子的人本思想的具體內涵,進而結合當前思政工作者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困境,探討一個可行的現實路徑。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特點?!爸袊鴤鹘y人文主義特征形成的源頭雖然可以上溯至三代時期的禮樂文明,但人本性真正成為先秦古典教育鮮明特征和教育理想的終極追求,其奠基者則是先秦儒家教育理論的開創(chuàng)者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笨鬃用鎸Α岸Y樂崩壞”的社會現實,認識到“人事”的重要性,進而在人本教育中積極宣揚“禮”的學說,期望引導人們接受與遵循一種以“禮”為核心的社會交往理論。自此,人本思想與禮樂制度就漸漸成為中國傳統優(yōu)秀文化中的核心,自孔子起就逐漸內化在國人的心中。
孔子思想體系中是以“仁”為核心,《論語》中“仁”出現的次數109次,故其思想又可稱為“仁學”。它是孔子倫理、教育思想的邏輯出發(fā)點??鬃犹岢觥叭收邜廴恕?,即人與人之間要以“愛”的標準來處理雙方之間的關系,這個“愛”并不特指對待親人,而是要擴展到“他人”這個更廣泛的層次,即要“泛愛眾”。因此,我們要“推己及人”,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別人身上;在與人發(fā)生分歧或沖突時,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與角度去思考問題。這些無不凸顯了人的價值,人應尊重人。
據此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無論社會地位高貴還是低賤,經濟狀況富有還是貧窮,孔子都一視同仁,一體納入其教育體系之中。這就打破了當時由貴族壟斷知識與教育的文化格局,具有鮮明的以人為本的平等教育特色。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要求孔子的教育內容要“敬鬼神而遠之”,把其限定在“人事”范圍之內。在教學方法上,孔子則注重發(fā)揮弟子們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掘他們的潛力,重視誘導啟發(fā)式的教育理念??鬃釉凇墩撜Z·述而》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贬槍W生現實存在的“憤”和“悱”,孔子非常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倡導啟發(fā)式而非填鴨式的方法。
綜上,孔子的教育思想以“仁”與“禮”為旨歸,教育內容則包含道德修養(yǎng)和人際關系的方方面面?!叭省睂W是其內在的核心,“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
面對春秋“禮崩樂壞”的現實境況,孔子從周禮出發(fā),制定了一套以“禮”為核心的新的社會規(guī)范,并把它貫穿到自己的教育實踐當中。
首先,孔子認為“禮”的形成是靠后天的灌輸與習得。在《論語·子路》中,孔子與冉有交流,提出了“庶、富、教”的理論,認為在提高人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要讓他們接受一定的教育,才能使社會與人事更加和諧。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又以“文、行、忠、信”為教學內容。孔子要求人們不僅要學習“禮”的具體內容,且還要把它與人際交往的實踐相融合,以引導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在學“文”上,《論語·雍也》云:“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边@是人際交往中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又如在“忠”上,孔子提出“忠恕”原則,用來指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墩撜Z·里仁》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p>
其次,以人為核心,以禮為規(guī)范,在交流學習和克己復禮的過程中,實現人自身素養(yǎng)的提升。這是人通向“君子”之路,也是化解社會沖突,重建社會秩序,實現人與社會和諧的可能路徑??鬃釉苡瘟袊?,游說很多諸侯國的高級官員和君王。在此過程中,他的仁政與禮樂思想廣為傳播,起到了很強的示范效應。《論語·述而》中曾說:“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洳簧普叨闹??!痹谂c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要認識到他人的優(yōu)點與自身的不足,有選擇的吸收和改正,進而提升自己的德性。于是,孔子通過言行傳播仁政思想,展現價值觀念,都是通過外在之“禮”來約束與規(guī)范。孔子說“克己復禮”,也就是在“禮”的行動與實踐當中去節(jié)制和引導個人情欲,化解個體與社會存在的問題。這種人際交往理論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始終保有生命力。
隨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教育面貌正在發(fā)生格局性變化”。國人的受教育程度顯著提高,中國的高等教育也將轉向新的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然在高等教育向好的發(fā)展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是亟需解決的。這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教育者層面。此教育者主要指高校教師和輔導員。于教師言,相當部分還沿襲著傳統的教學模式。他們以課堂講授為主,進行灌輸式教育,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信息化社會,學生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相當高。很多學生無論學習、社交還是其他,幾乎都要通過電子產品與網絡來實現。如果老師還是按照原來的教學模式,不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填鴨式教學,那么對說教式的教學內容,大學生的接受程度可想而知。教師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為管理人員——輔導員需要時刻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在思政教育上,輔導員的管理方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當前,社會多元化趨勢愈加明顯,處于成長關鍵期的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社會和他人的影響,對復雜的社會現象不能做出精準的診斷,故而也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因此,輔導員要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改進自己的工作方法,不能以單一的管理模式來應對學生面臨的所有問題。
國家的政策指引,社會的輿論導向,使得教師與輔導員認識到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價值。但在教學與管理的實踐中,一些教師和輔導員并沒有把握以人為本思想的內涵,開展的教育和管理行為多流于表面,形式大于內容,并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第二,教學內容層面?,F今的校園,并不是與世無染的象牙塔。情感、學業(yè)及就業(yè)等各方面的壓力,使大學生無法平衡內在心態(tài)和外在壓力之間的張力。且嬌生慣養(yǎng)的大學生沒有經歷過生活的磨難,面對社會與家庭強加于身的無形壓力,他們脆弱的心態(tài)很容易失衡。如果不能及時疏解,他們就很容易鉆牛角尖。網上的新聞報道中,每年都有因就業(yè)、畢業(yè)等因素而致輕生的大學生。因此,教育內容中有必要添加關于生命教育的課程。生命教育的缺失,使得大學生認識不到生命的重要性。面對一時解不開的疙瘩,他們覺得輕輕一跳就能一了百了。
社會信息化程度的加深,自媒體的發(fā)達,大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日益被網絡輿論所包圍。二十多歲的年輕學生們,人生觀、價值觀還處于塑造階段。面對復雜的社會現象,他們很容易就被網絡信息與新聞輿論所影響和帶動,被“道德綁架”,甚至影響其價值觀與主流社會價值相背離。相對單純的大學生也很容易被騙,如校園貸現象。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強大學生的人格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第三,教育機構層面,即高校。高校是學校秩序的管理者,教師的教學工作、輔導員的管理工作及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都要受到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制約。甚至對于思政教師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輔導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學校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因此,學校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高校存在的一個現狀是“重科研、輕教學”。這個評價標準影響著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進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況。如果學校采取措施扭轉這種教育局面,高校的教學質量就得不到根本的提升。
在思政教育效果上,高校的評價標準過于單一,評價方法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評價體系是檢驗思政教育成果的一個重要標準,而這必然要求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事實上,高校長期以來就是“自上而下”來制定相關的評價方法,忽視了大學生與教師這些實際參與者的建議和意見。而且,以期末考試與實踐報告等評價手段檢測思政教育效果,也不能全面、準確的評估出大學生的思政水平。
科學挖掘和利用優(yōu)秀傳統文化資源,對于高校大學生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以人為本是現代社會主義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念,更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當今社會呈現文化多元化的趨勢,而處在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形成關鍵期的高校大學生面對這個充滿各種誘惑的社會,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教育進行引導,則很容易被宗教、迷信等各種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不符甚或相對的思想所吸引。而社會的發(fā)展,思想的解放,使得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也不斷增強,也使其需求呈現多樣化樣態(tài)。如果還是一刀切的教育模式,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可能還會適得其反。因此,現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思想觀念和教育方法上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性,按需供應,因材施教,突出人文關懷,抵御各種負面信息滲透,還校園一片精神凈土。
首先,從教育者角度說,思政工作者要轉變觀念,具備仁愛意識。孔子以人為本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理論,要求教育者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尊重他們的主體性地位,通過訪談或其他方式的調查摸清學生們的具體需求,根據他們的需求有針對性的采取措施,做到有的放矢。通過強化孔子人本教育中的“禮”思想,使大學生懂得基本的社會交往規(guī)則,并自覺的運用到日常的社會交際,保持自身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另,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擁有互聯網+的思維,綜合運用各種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的開展思政教育,做到抵御網絡詐騙、宗教滲透、防范傳教等工作無死角。學習傳統的優(yōu)秀文化,強化馬克思主義無神論的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對中華文化的自信。
其次,大學教育最主要的功能是傳授知識,但也不能忽視大學生三觀的塑造、人格的健全、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挖掘和利用優(yōu)秀傳統文化,使其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不斷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不動搖。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要強化生命教育,讓學生們懂得“未知生,焉知死”的真正內涵,明白自己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到底是為了誰;堅定學生們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信念,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同時,也要通過相應的教育內容來完善大學生的人格,使他們在認知上能夠透過各種現象認清事物的本質,具備辨別善惡美丑的能力,能夠批判性的看待紛繁的社會現象,進而在思想上建立一堵抵御虛假新聞與負面信息滲透的防火墻。
第三,從學校層面講,要從制度上保證思政工作者有規(guī)可依,制定外在的“禮儀”,通過禮儀規(guī)則來轉變思政工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塑造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健全人格,實現學校、教育者與大學生三者之間的和諧。在這個基礎上,整體素養(yǎng)得到提升的大學生,就能夠更好的分辨與抵御社會的誘惑,平衡與解決學業(yè)和就業(yè)的壓力。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飛速發(fā)展的時代,大學生對互聯網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非常高。因此,以人為本,就要從大學生的角度去考慮運用互聯網(微信、微博、網課、慕課等方式)進行人本思想的教育,以及開展思政工作,如可以利用學習強國APP。發(fā)達的信息手段可以讓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因此,學校要與時俱進,積極進行相應的軟件與硬件設備的投入、建設和使用。
挖掘儒家“以人為本”的思想內涵,符合十六大以來,尤其是十九大之后的黨和國家的政策導向,確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向的正確性?!耙匀藶楸尽辈粌H是一種思想,更具有方法上的指導性。在實踐中,要以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為本,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和學習成長模式,發(fā)揮他們的自覺主動性;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偏好與需求,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