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新論

2022-01-01 10:29:03
浙江工商大學學報 2021年2期
關(guān)鍵詞:子貢論語孔子

李 軍

(浙江工商大學 商業(yè)史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思想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其中關(guān)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文章以春秋晚期社會經(jīng)濟為背景,在縝密的史實考辨和語義分析基礎(chǔ)上,論述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歷史形成、核心要義和主要內(nèi)容,以期為新時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有益啟發(fā)。

一、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歷史形成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歷史文化淵源是上古三代,特別是西周以來傳統(tǒng)德治思想與宗法制度的長期影響,產(chǎn)生的條件是春秋晚期社會變遷引發(fā)的觀念更新,學理呈現(xiàn)則是孔子仁學思想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自然展開。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可以溯源到三代之治的德治重民思想。孔子祖述堯、舜、禹之政,謂其“所重民、食、喪、祭”,稱贊其“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以及“天下之民歸心焉”(《論語·堯曰》)。(1)文中引用《論語》均來自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下文不再另注。子張問仁于孔子,孔子回答“恭、寬、信、敏、惠”“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這恰與三代重民的施政理念相接續(xù),而落腳點則在“惠”,即讓百姓得到經(jīng)濟實惠。當然,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直接淵源是周朝建立之初的“敬天保民”思想。周族原是殷商王朝的西部邊陲小族,在推翻殷商、建立周朝之際,為了體現(xiàn)周朝新政權(quán)的正當性,提出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天命觀,以此作為周朝取代殷商政權(quán)的神學依據(jù)。由于過去商王荒腆失德,殘暴對待治域內(nèi)的各族臣民,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tǒng)治者看到“殷鑒不遠”,將“敬天保民”作為基本治理原則,在隨后的周朝社會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重民思想。另一方面,周族滅商之后,迫于統(tǒng)治天下的巨大壓力,依靠本族宗親力量對原殷商治域進行管控,通過封土建國、諸侯屏藩,構(gòu)成了一個由周族姬姓血親成員和姜姓等姻親成員組成的分封等級治理體系。在此過程中,周族把他們原有的一套氏族制末期的血親宗法制度帶進中原各國,經(jīng)過以周公為代表的周初統(tǒng)治者所謂“制禮作樂”的加工改造,將這套原本屬于周族內(nèi)部的氏族習俗,變成周朝治理天下的禮樂文化,成為維系和鞏固西周分封政治制度的強勁紐帶[1]。因此,周朝禮樂文化從一開始就帶有十分明顯的宗法特性,這種宗法性表現(xiàn)為各等級的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兼具政治與血親的雙重關(guān)系,即“尊尊”與“親親”的雙重關(guān)系,而其中的親親關(guān)系又使得周朝禮樂文化帶有一種注重同族同姓同宗成員的溫情面紗。盡管這種“溫情”只是針對具有國人身份的民眾,而不包括奴隸和農(nóng)奴,卻或多或少在周禮文化中形成了一種重民的傳統(tǒng)。這對“年少好禮”的孔子應該不無影響。

春秋時代是中國社會從奴隸制向封建制轉(zhuǎn)變的過渡時期,冶鐵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和鐵制生產(chǎn)工具的廣泛使用大大提高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勞動生產(chǎn)力,在提高土壤經(jīng)濟價值的同時也提高了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其直接后果就是包括國人、農(nóng)奴和奴隸在內(nèi)的普通民眾更加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重視。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正是這一社會轉(zhuǎn)型的關(guān)鍵時期。在孔子之前及同時代,各國出現(xiàn)了一批注重民心、民意、民生的政治家,包括鄭國子產(chǎn)、晉國叔向、齊國管仲和晏嬰、魯國叔孫豹、宋國樂喜等??鬃优c他們或者有所交往,或者相當了解,或者心懷尊崇。以子產(chǎn)為例,孔子稱子產(chǎn)為“惠人”(《論語·憲問》),贊揚子產(chǎn)“足以為國基矣?!对姟吩唬骸畼分痪?,邦家之基?!赢a(chǎn),君子之求樂者也”(《左傳·昭公十三年》),(2)文中引用《左傳》均來自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中華書局2009年版,下文不再另注。借用《詩經(jīng)·小雅·南山有臺》表達對子產(chǎn)“樂只君子,民之父母”的稱許。及子產(chǎn)卒,孔子聞之,出涕曰:“古之遺愛也?!?《左傳·昭公二十年》)按照王念孫的說法,“愛即仁也,謂子產(chǎn)之愛,有古人之遺風也”[2]。這是孔子對子產(chǎn)等前輩時賢重民愛民的肯定,也道出了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淵源所自。

在春秋晚期的社會經(jīng)濟政治大變局下,孔子一方面希望維系周朝禮樂制度,另一方面也適時應勢地對傳統(tǒng)周禮文化進行新的提煉和改造,形成了“仁者愛人”的仁學思想體系。這個仁學思想體系所涉甚廣,包括政治、經(jīng)濟、社會、倫理、學術(shù)等諸多領(lǐng)域,而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就是仁學思想體系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的具體延展。

“仁”是孔子整個思想體系的中心概念?!叭省弊衷凇墩撜Z》中一共出現(xiàn)105次,大致有兩層涵義:一是指個體性的道德實踐理性,二是指向社會性的治國施政理想。換言之,“仁”既是“仁者”的“修己”“克己”,也是“安人”“安百姓”的“仁政”。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論語·憲問》)

在孔子看來,一個理想的君子應該修己求仁以實現(xiàn)道德人格,在此基礎(chǔ)上入仕參政,以實現(xiàn)安民、安百姓。這是“仁”的最高境界,即使堯舜也不過如此。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這里區(qū)分了“安人”與“安百姓”兩個不同的層次,“安百姓”明顯是“安人”的擴而大之。那么,“人”與“百姓”有何不同?何晏《論語集解》引孔安國曰:“人,謂朋友九族?!盵3]204也就是說,“人”是指家族成員。劉寶楠《論語正義》曰:“安人者,齊家也。安百姓,則治國平天下也。”[4]可以看出,孔子“安百姓”的對象是指全體民眾。在這里,有必要介紹一下趙紀彬先生的一種說法:“孔門所說的‘人’‘民’,是指春秋時期相互對立的兩個階級;兩者在生產(chǎn)關(guān)系中是剝削者與被剝削者的關(guān)系,在政治領(lǐng)域中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區(qū)別”[5]。趙紀彬的觀點是大致正確的,《論語》中的“人”指的是貴族階層,“民”指的是普通民眾??鬃踊卮鹱勇返脑偃釂?,最后落腳在“修己以安百姓”,體現(xiàn)了孔子仁學思想的民本底蘊。下面還有一段對話可以驗證: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論語·雍也》)

孔子再次運用“堯舜其猶病諸”的強烈口吻,說明“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乃是“仁”的最高境界。在《論語》中,孔子多次將“仁”與“民”“眾”相聯(lián)系,如“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論語·泰伯》)。葉公問政,孔子說:“近者說,遠者來?!?《論語·子路》)孟子就是發(fā)展了孔子“近悅遠來”的思想,構(gòu)建了較為詳備的仁政實踐學說。子路、子貢與孔子討論管仲,孔子充分肯定管仲“如其仁,如其仁”,理由就是“民到于今受其賜”(《論語·憲問》),也就是把民眾的福祉作為衡量仁的標準??梢?,“以民為本”是孔子仁政思想的本質(zhì)內(nèi)涵,是孔子對統(tǒng)治者居官為政的基本要求,也是孔子經(jīng)世濟用的思想本源。

二、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具體內(nèi)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居敬行簡”的治民觀、“斂從其薄”的稅賦觀、“寧儉毋奢”的節(jié)儉觀、“取物有節(jié)”的生態(tài)觀、“無信不立”的誠信觀、“待賈而沽”的貨殖觀等。

“居敬行簡”的治民觀屬于孔子的經(jīng)濟管理思想。關(guān)于孔子的管理思想,或曰為政之道,《論語》中兩句話:一是“為政以德”,二是“無為而治”,這兩個方面是相互統(tǒng)一的??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朱熹《集注》曰:“為政以德,則無為而天下歸之?!盵6]53孔子又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所說的“無為而治”,與道家有所不同:其一,孔子的無為而治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著眼于任官得人,不必親自作為。何晏《集解》曰:“言任官得其人,故無為而治也?!盵3]208孔子以舜為例,誠如皇侃《義疏》所引蔡謨云,“舜居其中,承堯授禹,又何為乎”[7]395;其二,孔子的無為之治是有條件的,就是對為政者提出了“恭己正南面”即修己敬德的要求,正如朱熹《集注》所說,“無為而治者,圣人盛德而民化,不待其有所作為也”[6]163。概言之,孔子提倡為政者在修己敬德的基礎(chǔ)上實行無為而治。這一思想,落實在經(jīng)濟管理層面上,就是孔子所贊許的“居敬而行簡”。

仲弓問子桑伯。子曰:“可也,簡?!敝俟唬骸熬泳炊泻?,以臨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太簡乎?”子曰:“雍之言然。”(《論語·雍也》)

冉雍是孔子期許為“可使南面”(《論語·雍也》)的治國之才。冉雍問大夫子桑伯如何,孔子肯定子桑伯為政寬簡,又似乎有所保留。仲弓理解孔子的意思,提出“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治理思想,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朱熹《集注》曰:“簡者,不煩之謂。言自處以敬,則中有主而自治嚴,如是而行簡以臨民,則事不煩而民不擾,所以為可?!盵6]84由此可見,孔子的經(jīng)濟管理思想首先要求管理者自己先做到“居敬”,修己敬肅,心懷主見,然后在治理過程中以簡祛煩,執(zhí)要御繁,事不煩,民不擾,寬宏簡重,利民富民。

“斂從其薄”稅賦觀可以說是孔子居敬行簡經(jīng)濟管理思想的直接派生??鬃油砟攴掉敽螅茏尤接袨椤案挥谥芄钡募緦O肥增賦聚斂,孔子道:“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宋翔鳳《論語發(fā)微》認為,孔子“若深疾冉有,實正季氏之惡”[8]775。此事在《左傳》中也有詳錄,孔子說:“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如是則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禮,而貪冒無厭,則雖以田賦,將又不足?!?《左傳·哀公十一年》)孔子在這里講到了“足”與“不足”,蘊含了一種以民為本、藏富于民的民本經(jīng)濟思想。這種思想在弟子有若反對魯哀公提高畝稅征收比例時,表達得更加清晰。

哀公問與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合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

魯國原來實行十分之一的稅率,稱之為“徹”;從宣公十五年開始實行按畝征稅的田賦制度,即所謂的“初稅畝”,稅率也是十分之一,這樣實際上稅率達到了十分之二。有若勸魯哀公實行什一而稅,哀公覺得很奇怪,什二而稅猶嫌不足,如何實行什一而稅?有若回答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有若藏富于民的思想顯然來自孔子。

寧儉毋奢的節(jié)儉觀體現(xiàn)了孔子一貫具有儉約自守、力戒奢華的經(jīng)濟思想。早年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jié)財。”[9]1911孔子對大禹薄于自奉、勤于民事的品格大加贊美:“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論語·泰伯》)孔子贊揚衛(wèi)國大夫公子荊居室不求華美(《論語·子路》),批評管仲不儉(《論語·八佾》)??鬃与m然致力于維護周禮,但明確反對奢華、提倡儉樸。在孔子看來,禮儀的存在并非為了讓人追求享樂,而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遵循周禮應該合情合理,而非舍本求末。林放問禮之本??鬃诱f:“禮,與其奢也,寧儉,與其易也,寧戚?!?《論語·八佾》)孔子認為,“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論語·述而》)魯人要擴建長府,閔子騫表示異議,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先進》)孔子贊揚子路“衣敝缊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他自稱平時用絲冠替代麻冕,盡管不盡合禮,但符合節(jié)儉原則(《論語·子罕》)。孔子倡導儉約自守,甘于清貧,明確表示“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取物有節(jié)”是孔子的生態(tài)經(jīng)濟觀。這種思想源于孔子對社會管理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一種長遠考量。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孔子反對急于求成,不求短期效應,尤其不主張因為眼前小利而犧牲長遠利益。

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孔子這種處理社會事務的原則,落腳在面對自然的態(tài)度上,就是“取物有節(jié)”的思想?!白俞灦痪V,弋不射宿”(《論語·述而》)?!都狻芬装矅唬骸熬V者,為大綱以橫絕流,以繳系釣羅屬著綱也。”[3]94朱熹《集注》曰:“綱,以大繩屬網(wǎng),絕流而漁者也?!敝祆渥ⅰ斑睘椤耙陨z系矢而射也”[6]99。“宿”有二說,一說是所謂“夜宿之鳥”,一說是皇侃《義疏》所謂“老宿之鳥”。按照皇侃的說法,“弋不射宿”就是獵鳥時“不取老宿之鳥”,因為“宿鳥能生伏,故不取也”[7]174。孔子少貧賤,多能鄙事,且其父早歿,為生計不得不參與勞動。按照春秋的生活習慣,時人祭祀先祖當用醢,即用切細的肉、魚做成的肉醬。肉、魚得之不易,孔子必須親自漁獵。對于孔子堅持“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后儒多理解為仁人之心,邢昺《論語注疏》曰:“孔子但釣而不綱,是其仁也?!盵3]94朱熹也說:“此可見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6]99。這樣理解當然也不為錯,但沒有看到更深層的“取物有節(jié)”經(jīng)濟思想。黃三式《論語后案》曰:“魚鳥本可取之物,不綱不射宿,取物以節(jié)而已。取物以節(jié),遂其生,即遂其性也,此至誠之所以盡物性也。”[8]490這才點到了要害處??鬃又阅苡小叭∥镆怨?jié)”的思想,還與其長期關(guān)注自然事物有關(guān)。《論語》中記錄孔子所論自然事物與現(xiàn)象包括北辰、迅雷、四時、動物、植物等??鬃印叭∥镆怨?jié)”的生態(tài)經(jīng)濟思想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chǔ)之上。

“信”是孔子“四教”之一(《論語·述而》)。在《論語》中,孔子非常強調(diào)“信”的重要性??鬃诱f:“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輒,其何以行之哉!”(《論語·學而》)孔子年輕時曾任季孫意如的委吏,自稱“會計當而已矣”(《孟子·萬章下》),(3)本文凡引用《孟子》均來自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版,下文不再另注。這是他的誠信實踐??鬃訉⑷伺c人之間的誠信視為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chǔ),當然也包括經(jīng)濟生活。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ィ谒谷吆蜗龋俊痹唬骸叭ナ?。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信”是與“義”相聯(lián)系的,所以有若說“信近于義”(《論語·學而》)??鬃臃Q“子路無宿諾”(《論語·顏淵》),《左傳》記載“小邾射以句繹來奔”,請子路代替魯國盟誓,被子路拒絕,原因就是“彼不臣而濟其言,是義之也。由弗能?!?《左傳·哀公十四年》)所以,孔子常以“忠”“信”二字并稱?!墩撜Z》中六次提到“忠信”,皇侃《義疏》曰:“以忠信為百行所主?!盵7]309孔子“無信不立”的誠信觀對后世商業(yè)誠信傳統(tǒng)產(chǎn)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

孔子所處的春秋晚期隨著私有經(jīng)濟逐漸壯大,商業(yè)貿(mào)易迅速發(fā)展,當時各國流通交換的商品種類幾乎到了應有盡有的程度,涌現(xiàn)出范蠡、計然、子貢等一批著名的商賈。魯國雖有周公遺風,“及其衰,好賈趨利,甚于周人”[9]3266,有人因冶鐵發(fā)家,富至巨萬,“鄒、魯以其故多去文學而趨利者”[9]3279。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貢是精明的商人,按照司馬遷的說法,“子贛學于仲尼,退而仕于衛(wèi),廢著鬻財于曹、魯之間”[9]3258,這說明子貢的經(jīng)商活動在孔子生前身后一直進行,如果孔子對貨殖行為不持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子貢不可能有如此成功的經(jīng)商活動,孔子也不可能以宗廟重器“璉瑚”稱許子貢(《論語·公冶長》)??鬃釉鴮ψ迂曍浿匙鲞^直接的評價: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

這段話歷代注解者多理解為孔子對子貢貨殖的譏諷、批評或勸勉。如班固《漢書·貨殖傳》、王充《論衡·實知篇》、何晏《集解》、皇侃《義疏》皆作是解。朱熹《集注》反作平實之論,認為孔子“言子貢不如顏子之安貧樂道,然其才識之明亦能料事而多中也”[6]128。此章從字里行間看,實在看不出孔子對子貢有任何貶抑之意??鬃诱f子貢“不受命”,無非是指他不甘于接受“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命定論。其實孔子自己也是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人,偶爾講“天命”,也多是一種努力抗爭命運之后的自我安慰。如孔子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這句話與其說孔子認命,不如說孔子抗命。孔子說過“五十而知天命”,這不可理解為孔子年逾五十而消極安于天命,事實上孔子五十五歲去魯赴衛(wèi),開始十四年周游列國,何來安于天命之說?孔子所謂“五十而知天命”應該理解為孔子五十歲而知周禮文化使命降于己身,后來孔子周游列國遇到險厄之時,常以“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和“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自勉,這就是孔子天命在己的自我確認。所以,孔子說子貢“不受命”,并非批評子貢,而是一定程度上的肯定褒揚。至于說子貢“貨殖焉,億則屢中”,更是明顯帶有一種欣賞的口吻。孔子與子貢還有一段對話也頗能說明問題: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溫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子罕》)

在這里,師徒二人興致勃勃地使用商賈、貨殖之語,談論的卻是孔子本人的人生進退,把自己的出仕比作玉石買賣,公然衒玉求售,在后儒看來實在是“夫子之言卻不雅重”[8]603,要竭盡全力為之別解。事實上,“待賈而沽”的貨殖觀表現(xiàn)出孔子對商業(yè)活動的一種積極肯定的態(tài)度。春秋晚期隨著社會等級制度的衰微,原本隸屬于官府的工、商從業(yè)者逐漸擺脫身份依附,越來越多地直接走向市場,于是原本靜態(tài)的社會分工演變成動態(tài)的社會交換。事實上,孔子本人已經(jīng)親身參與了社會遷移、社會分工帶來的社會交換活動,這就是孔子的設(shè)教授徒。孔子說:“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這是把知識傳授作為商品進行交換。春秋時代開設(shè)私學還相當罕見,孔子大膽首創(chuàng)私人教育,很難說一點都沒有受到春秋晚期貨殖交換經(jīng)濟現(xiàn)象的影響,孔子本人明顯欣然接受“待賈而沽”的商貿(mào)觀念。

三、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核心要義

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基本要義是惠民、富民。

先說惠民。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公冶長》)

孔子稱贊子產(chǎn)具備四個方面的君子之道,其中包括“養(yǎng)民也惠”。朱熹《集注》曰:“惠,愛利也?!盵6]79就是對民眾愛之、利之的恩惠。

孔子之所以重視惠民,是因為在他看來,愛利恩惠恰恰是百姓的民生關(guān)切所在。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

這里的君子、小人,皆就社會身份而言,并非道德高低之別。《集解》引孔安國曰:“懷,安也?!盵3]50《集注》曰:“懷,思念也?!盵6]71兩種解釋皆可?!皯鸦荨本褪撬祭?。百姓思利,在孔子看來純屬正常,并沒有貶抑之意??鬃舆€說過“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集解》引孔安國曰:“喻,猶曉也?!盵3]51《集注》采用孔說。潘維城《論語古注集箋》認為“喻”即“諭”,就是告知、曉諭、規(guī)勸、引導之意[8]268??鬃哟苏Z,意為對于老百姓應該用利益來曉諭、引導,強調(diào)執(zhí)政者要對不同群體采用不同治理手段。討論孔子的義利觀,應該弄清楚孔子所言是針對誰說的??鬃又v“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不是針對平民“小人”說的,而是針對統(tǒng)治階層的“君子”說的。當時統(tǒng)治階層追逐私利的情況十分嚴重,普通庶民“小人”生活艱辛,溫飽不保,還談什么“義以為上”?孔子的確說過“見利思義”(《論語·憲問》)、“見得思義”(《論語·季氏》),還說“放于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但這主要是針對貴族階層而言的。在春秋晚期的社會變局中,統(tǒng)治階層放縱地追逐私利,不僅加劇了社會的禮崩樂壞,也給民眾生活造成巨大痛苦?!蹲髠鳌酚涥虌肱c叔向?qū)υ?,講到齊國“民參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凍餒”(《左傳·昭公三年》)。這種情形列國皆有,孔子有鑒于此,一方面告誡統(tǒng)治階層“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另一方面引導統(tǒng)治階層要“義以生利”,造福于民眾??鬃诱f:“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左傳·哀公十二年》)孔子并不一味排斥求利,人們在符合道義前提下是可以取利的??鬃釉谂c公叔文子的對話中,肯定了“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論語·憲問》)??鬃舆€主張“先事后得”(《論語·顏淵》),即通過個人努力獲得利益??鬃诱f:“君子謀道不謀食。耕者,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wèi)靈公》)這段話說得很清楚,“君子謀道不謀食”,并非絕對不謀食,而是通過謀道來間接地謀食,“祿”在“學”中,“食”在“道”中,利與義何必決然對立?這樣理解孔子的義利觀,比簡單地認為孔子“重義輕利”的皮相之論,顯然更加接近史實。

孔子的惠民思想不僅認同民眾的求利心理,也對治理者如何滿足民眾求利心理提出了具體的實踐方法,這就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弊訌堅唬骸昂沃^五美?”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弊訌堅唬骸昂沃^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論語·堯曰》)

皇侃《論語義疏》曰:“因民所利而利之,謂民水居者利在魚鹽蜃蛤,山居者利于果實材木,明君為政,既而安之……是因民所利而利之,而于君無所損費也?!盵7]126可見,孔子所說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就是尊重經(jīng)濟發(fā)展規(guī)律,因勢利導地順應民眾生產(chǎn)生活之便利,以較小的經(jīng)濟成本,實現(xiàn)惠民利民的政策實效。這是孔子經(jīng)濟思想的民本性與實踐性的高度統(tǒng)一。李颙《四書反身錄》感嘆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真正有父母斯民之心始能如此。否則,即明知其可以利民,亦若罔聞,若是者,豈勝道哉!”[8]1370

當然,孔子的惠民思想除了為百姓謀利的目的,也有為統(tǒng)治者謀治的考慮??鬃诱劦饺收摹肮?、寬、信、敏、惠”五個方面時,提出“惠則足以使人”(《論語·陽貨》)。在孔子看來,讓百姓得到經(jīng)濟實惠既是施政目的,又是治理手段。利民與利國是孔子仁政相互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體現(xiàn)了孔子經(jīng)濟思想的惠民、利民與使民、治民的雙重特性,當然其重心仍傾向于惠民、利民,這正是儒家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特質(zhì)所在。相較而言,《老子》講“虛其心,實其腹”,目的不是惠民、利民,而是“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第三章》),填飽民眾肚子只是便于統(tǒng)治的手段而已,體現(xiàn)了早期道家治民思想的工具性意義。《管子》講“倉廩實則知禮節(jié),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似亦有惠民之意,然通觀全篇,細繹深義,其實質(zhì)要在“牧民”而非“惠民”,所謂“民惡貧賤,我富貴之……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管子·牧民》),說到底還是為了“上位安”“君令行”,篇末所謂“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管子·牧民》),一語道出了《管子》的政治經(jīng)濟邏輯,其治民思想的工具性意義雖未如《老子》昭然,但與孔子愛民、惠民、利民的目的性意義殊有分別。故日人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論管仲“予之為取”曰:“《孟子》所謂假仁者?!独献印飞w本于此,與孔、孟之道自有徑庭?!?4)參見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2741頁。

孔子高度重視“使民也義”,這里的“義”作“宜”解。具體來講,就是“使民以時”(《論語·學而》),即統(tǒng)治者使用民力整治溝洫、耕種收斂以及講武事、興土工等勞役,應盡量安排在農(nóng)隙之時,并且保持適度、適量,避免妨奪農(nóng)事、農(nóng)務,確保生產(chǎn)者農(nóng)桑衣食之本。仲弓問仁,孔子的回答是“使民如承大祭”(《論語·顏淵》)。皇侃《義疏》引范寧云:“大祭,國祭也?!盵7]299孔子要求統(tǒng)治者以春秋時期最莊重、最審慎的國之大祭態(tài)度,謹慎地對待“使民”。按照《禮記·王制》的說法,三代時期“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10]。這當然是理想化的傳說,《詩經(jīng)·七月》中百姓對統(tǒng)治者使民無度的哀怨與控訴是確確實實的存在,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使民以時”就是對此發(fā)出的針砭。在孔子所處的時代,現(xiàn)實生活中統(tǒng)治者對民眾使役無度的現(xiàn)象還是相當普遍的。楚靈王勞民傷財營建章華臺,還遍邀各國諸侯大夫參加落成典禮,窮奢極欲的最后結(jié)果是乾溪自戕??鬃勇動崌@曰:“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信善哉!楚靈王若能如是,豈其辱于乾溪?”(《左傳·昭公十二年》)孔子所謂的“克己復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針砭楚靈王“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這是孔子對統(tǒng)治者“使民以時”的箴戒。

再說富民。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比接性唬骸凹仁?,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論語·子路》)

這段話體現(xiàn)了三層意思:第一,富民是為政者的第一施政要務;第二,為政者在富民基礎(chǔ)上要對民眾進行教化;第三,富民是禮樂教化的基礎(chǔ),只有先“富之”,然后才能“教之”,這與管仲“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鬃咏虒У茏印案欢鵁o驕”(《論語·憲問》)、“富而好禮”(《論語·學而》),也是同樣的道理。

盡管孔子反對“不義而富”(《論語·述而》),但對于“富”本身,卻從未有過任何貶詞,反倒明確說過“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論語·里仁》),“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論語·雍也》),并且認為“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論語·泰伯》)。這些都表明,孔子對于個體追求富裕的欲望是充分認同的,尤其是對于普通庶民而言,滿足其富裕的物欲乃是施政者的重要目標。

要之,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倡導“惠民”“利民”“富民”“安民”“博施于民”,開啟了中國古代經(jīng)濟思想中源遠流長的“以民為本”優(yōu)良傳統(tǒng)。一百多年后,出于曾子、子思一派的孟子“遵夫子之業(yè)而潤色之,以學顯于當世”(《史記·儒林傳》),創(chuàng)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相對完備的仁政思想體系。孟子的仁政思想體系包括“王道”“仁政”的政治論、“性善”與“四端”的人性論、“民貴君輕”的君民論等,而其實踐要義則落在民本經(jīng)濟思想上,包括“養(yǎng)民”“利民”“得民”“養(yǎng)老”“恒產(chǎn)”“井田”“經(jīng)界”“制民之產(chǎn)”“民事不緩”“佚道使民”“取民以制”“廛而不征”“譏而不征”“助而不稅”“九一而助”“什一自賦”“百工之備”“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以及反對“私壟斷”“罔市利”“不行仁政而富”“惠而不知為政”“諸侯大夫爭利爭富”,對于“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主張“用其一,緩其二”等,涉及田制、稅賦、工商、民生等諸多方面,其大旨不但繼承了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要義,而且使其更加具體化和可操作化,奠定了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儒家民本經(jīng)濟思想體系,對后世歷代的經(jīng)濟思想與民生治理產(chǎn)生了深遠而積極的影響,形成了中國歷史上源遠流長的“以民為本”“貴民尊生”的經(jīng)濟思想傳統(tǒng),促進了以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基礎(chǔ)的中國古代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構(gòu)成了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礎(ch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所說,“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對中華文明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11];在儒家思想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難題的重要啟示,其中包括“關(guān)于以民為本、安民富民樂民的思想”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11]。在新時代的語境下深入研究和重新闡發(fā)孔子民本經(jīng)濟思想的豐富內(nèi)涵,結(jié)合時代條件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子貢論語孔子
要補考的子貢
天天背《論語》,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嗎?
孔子的一生
如何讀懂《論語》?
孔子的一生
不知不識
Being Humble Enough to Consult One’s Inferiors不恥下問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論語·為政第二》
孔子在哪兒
贵溪市| 张家港市| 同江市| 秭归县| 慈利县| 什邡市| 东城区| 弥渡县| 垦利县| 普兰店市| 贵港市| 庆城县| 九台市| 汉中市| 丹东市| 恭城| 阿拉善右旗| 宁陕县| 天水市| 塔城市| 鄂托克旗| 根河市| 阜阳市| 尚志市| 扬中市| 肇州县| 锦屏县| 兴化市| 宁明县| 永登县| 卓资县| 通许县| 江门市| 赫章县| 固安县| 茶陵县| 湟源县| 千阳县| 易门县| 岑巩县| 古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