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宇
(重慶市永川中學校 重慶永川 402160)
德育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空洞說教不如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去,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讓德育之花開在語文教學的課堂里。
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
課前預習是學生獨立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閱讀圖書報刊、網絡查詢等途徑搜集整理作品時代背景和作家生平事跡介紹等資料。這些資料對我們都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如《藤野先生》一文,是魯迅回憶日本求學時的一段經歷,了解魯迅,不能不了解他的這一段歷程。他從“學醫(yī)救國”到“棄醫(yī)從文”,寫文章拯救中國人的靈魂,無不充滿著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
又如《背影》和《春》的作者朱自清,晚年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骨氣。學生的思想就會受到愛國主義思想的洗禮,對他油然而生敬意。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闭Z文課是德育滲透的最佳境界,寓思想教育于語文知識傳授、語文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尋文線悟道線,潤物于無聲之處。
語文課本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文質兼美,它們又蘊涵許多做人的道理,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最好素材。
如學習《背影》,教師可從感情入手,讓學生思考“文章寫父子惜別為什么只在買橘子這樣的小事上大做文章?”了解作者寫此文的背景和家庭境況:祖母去世,父子奔喪,父親變賣典質。在這樣的困境中父親把成年的兒子仍當小孩似的百般照顧,連乘車需要吃水果這樣的小事,都考慮到了,這事雖小卻蘊含著父親對兒子的無限的愛和動人的情意。淋漓盡致地描寫父親為“我”買橘子穿鐵道爬月臺艱難往來的“背影”,使父對子的熱愛之情和子對父的思念感激之情得到了最集中最充分的揭示和抒寫;繼而要求學生誦讀古詩《游子吟》喚起學生對父母的親子之情的共鳴,在情感的共鳴中激發(fā)學生對父母長輩的敬愛尊重之情,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期望,激發(fā)學生為理想發(fā)奮學習盡快成才。
如《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讓學生感受到光明的重要,同時也懂得應當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珍惜身邊的友誼。
在語文教學中,體驗作者思想感情的過程也就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讓學生在強烈的感情推動下學習、探求、增智益志、凈化心靈。
語文課本中的作品塑造的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如同現(xiàn)實中生活著的人,其中包括古今中外的著名文學家、詩人、科學家、愛國主義者等偉大形象,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熏陶著學生思想。不同的人物體現(xiàn)了不同的思想內涵,不同的典型形象,使學生的思想進一步升華,與美好的情操、高尚的情感產生共鳴,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以文中出現(xiàn)的英雄模范及其他優(yōu)秀人物的良好品德行為,思想情操去感染學生,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
學習《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文中作者幼時無書無師以及成年后“趨百里之外”求師,克服學習生活上的種種困難,最終學有所成。說明學習要勤奮、專一的道理。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和想法,以便讓同學們以宋濂為榜樣,勤奮刻苦,讓自己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看到貝多芬在耳聾的情況下,還在堅持創(chuàng)作,還在發(fā)出“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呼喊,學生被他的精神完全感動了,我們語文老師就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再加點撥啟發(fā),讓學生聽《命運交響曲》,展開想象,想象貝多芬是如何在耳聾的情況下,戰(zhàn)勝疾病,戰(zhàn)勝困難,他的這種精神就會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成為學生做人的榜樣,學習的楷模。
在人類歷史上,曾留下過許多晶瑩璀璨、光芒四射的格言?,F(xiàn)在語文課本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雋永的名言名句,猶如鮮花綻放在書本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應緊緊抓住,圍繞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點分析和講解。
學習《岳陽樓記》時,不僅要讓學生領略作者對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寫,同時也要讓他們銘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寬闊胸懷。
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讓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钡某浞指形?,體會作者所抒發(fā)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感受作者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學習魯迅小說《故鄉(xiāng)》,不僅要分析閏土的藝術形象,同時也要學生理解和背誦最后的句子:“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惫膭顚W生:在未來的生活道路上,應有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簡意賅的特點,學生易記、易背,把它抽出來重點講解,這對學生思想健康成長,無疑是注入了有益的營養(yǎng)。
對學生思想的啟迪、教育并不是隨著課堂教學的結束而結束,應當隨著課堂教學的延伸而升華,可采取閱讀有關著作,寫讀后感,進行社會調查等方式提高學生的認識,加深思想教育。
如學完雨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感受到了雨果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結、胸懷博大。課后讓學生給雨果爺爺寫一封信,加深對這種情感的領悟,學習雨果的精神,使學生受到更深的啟迪。
沒有語文,德育像是沒有綠葉的光桿;沒有德育,語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語文中有德育,但語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語文只是滲透了德育。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運用;能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諧的情感氛圍中,讓他們去領略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藝術殿堂里一幅幅閃耀著人類理性光輝的美麗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