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志
(1.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貴州貴陽 550001;2.貴州師范大學文學·教育與文化傳播研究中心,貴州貴陽 550001)
百年前的貴陽方言俗語,見錄于鴉片戰(zhàn)爭后定居貴陽的法國傳教士童保祿(Paul P.Hubert)所著文獻。童保祿編寫的漢語學習系列文獻,詳盡記錄了當時的貴陽方言[1]。其中,《中國俗語》一書收入貴陽方言俗語400 多條,是目前所見最早的記錄西南官話俗語的文獻。這些俗語多數(shù)重現(xiàn)于他的另一本詞典性質(zhì)的著作《西語譯漢入門》。童保祿還編有介紹漢語語法的著作《西漢同文法》,也收錄了部分方言俗語。本文根據(jù)這些珍貴文獻的記錄,對百年前貴陽方言俗語及其地方文化內(nèi)涵進行探討。為了行文方便,后文將童保祿的上述漢語著作簡稱為“童著”。
俗語作為詞匯的一個組成部分早已存在。“俗語”一詞最早見于西漢劉向《說苑·貴德》:“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盵2]明清時期,俗語被廣泛使用,白話小說里還出現(xiàn)了更口語化的“俗話”“常言”“自古道”等說法?,F(xiàn)代對俗語還有一個說法,叫“老話”。關于俗語的定義,各家說法多有不同?!掇o源》將“俗語”定義為“約定俗成、廣泛流行的定型的語句”[3]120?!吨袊Z言學大辭典》釋“俗語”:“流行于民間的通俗語句,指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等。一說主要在人民口語中使用的、淺顯易懂、形象精煉的語句?!盵4]281《辭源》的解釋與《中國語言學大辭典》的第一種解釋差不多,都認為俗語泛指流行于口頭的平易通俗的固定語句,是為廣義俗語。這種意義上的俗語繼承了歷代傳統(tǒng)的說法,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所以至今仍被學術界所認同[5]413?!吨袊Z言學大辭典》的第二種解釋指向狹義俗語。溫端政認為俗語包括諺語、歇后語、慣用語和口頭上常用的成語[6]3-5;孫治平、王仿認為俗語包括在民間口頭流傳的諺語、歇后語、常用語、慣用語以及方言土語等[7]前言;呂叔湘認為俗語包括諺語和歇后語,至于格言和成語,跟俗語相似而又不盡相同,分得開而又不完全分得清[6]序。童著記錄的方言俗語大多數(shù)是勞動群眾口頭創(chuàng)造并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因此口語色彩鮮明,極具方言和地域特色,大致可以分為俗成語、慣用語、歇后語、諺語和狹義俗語五類。
俗成語是歷代民眾集體口頭創(chuàng)造的,是群眾智慧的結晶[8]前言。有一些成語雖然出自古書典籍,但是在群眾使用過程中已經(jīng)通俗化,或者說這些成語很可能原本就是民間俗成語,被作家、文人采用到作品中[9]。俗成語和雅成語一樣,一般也是四字格形式。童著中的俗成語有200 多條,主要存在于《西語譯漢入門》中。例如:
“以爛為爛”[10]187:抱著無所謂的心態(tài)任由不好的事情發(fā)展下去。
“跌腳拌掌”[10]216:跌跌撞撞、忙亂行走的樣子。
“長篇古文”[10]264:篇幅很長的古文,比喻說話或做事枯燥乏味又沒完沒了。
“緣木求魚”[10]285:爬上樹去尋找魚,比喻方法或方向有問題,不可能達到目的。這一俗成語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慣用語以世俗文化為基礎,以口頭形式流傳存在,風格通俗平易,以三字格和動賓結構為基本形式,其意義是比喻或引申的。慣用語是具有定型性和習用現(xiàn)成性的修辭性詞組[11]132。童著中的慣用語只見10 余條。例如:
“賣空倉”[10]324:糧食還未成熟收獲就在賣,比喻空頭許諾。
“敲釘錘”[12]212:利用別人的短處或不利地位謀取不當利益。
“打把式”[12]212:裝模作樣、花言巧語騙人。
“吃棉花頭”[12]212:比喻憑借便利條件謀取不正當利益。
諺語是“多年流傳,包含著深刻的社會斗爭經(jīng)驗、生產(chǎn)斗爭經(jīng)驗的簡練形象的語句”[13]202。諺語在群眾口語中經(jīng)常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哲理性,體現(xiàn)了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經(jīng)驗,以及對人生的看法。例如:
“偷得利而后有害”[14]34:偷別人的錢物,雖然得到一定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是有害的。
“酒發(fā)心腹之言”[14]73:喝酒后容易向人吐露心扉,說出實話。
“分家三年成鄰舍”[14]76:分家后不再從屬于同一個家庭,幾年后關系漸漸淡了,如普通鄰居一般。
“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14]106:錢財對人至關重要,男人有錢才有男子漢的氣概,倘若無錢則難以做人。
歇后語又叫“俏皮話”“譬喻語”,這是人民群眾口頭流傳的一種類似謎底、謎面兩部分組成的固定語句。前一部分是比喻隱語,后一部分是對隱語意義的解釋[15]143。童著僅著錄了10 條歇后語。有的只出現(xiàn)前一部分,有的中間有語音停頓,有的以緊縮復句的形式出現(xiàn)。例如:
“黃鼠狼想吃天鵝肉”[10]55:比喻無自知之明但有非分之想。
“快刀打豆腐,兩面都光生”[10]77:用鋒利的刀將一塊豆腐切開,兩個切面都光滑平整。比喻兩面討好、左右逢源。
“火燒眉毛只顧眼前”[10]266:比喻急事先辦或目光短淺。
“下錯一步滿盤輸”[14]65:下棋時一步走錯,整盤棋都可能輸?shù)?。比喻關鍵的事情沒有處理好,可能導致全局失敗。
狹義俗語指形象、生動、活潑,具有口語風格的定型語句[16]。狹義俗語以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為宗旨,常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明某種現(xiàn)象。童保祿《中國俗語》一書所收的“俗語”,基本屬于狹義俗語。例如:
“眼大肚皮小”[14]58:覺得自己能吃很多東西,肚子能裝下的卻很少。比喻好高騖遠,不會量力而行。
“象牙不出鼠口”[14]60:象牙不會長在老鼠嘴里。比喻壞人說不出好話,或比喻水平低的人說不出水平高的話。
“搬石頭打腳背”[14]63:本來想搬石頭砸別人,哪知道卻砸了自己的腳背。比喻原本想傷害別人反而傷害了自己。
“大蟲不吃伏肉”[14]102:老虎不吃被自己懾服的動物的肉。比喻強者不應該欺負已經(jīng)服輸?shù)娜跽摺?/p>
可見,狹義俗語的意義往往不是字面上直接體現(xiàn)的,而是比喻義或引申義,需要人們聯(lián)系有關事物才能理解。
方言俗語重在意思的表達,結構相對靈活自由,同一意思可能有兩種不同的表達形式。例如:
“星宿隔地遠”[10]122/“星隔地遠”[10]27:就像星星與地面的距離那么遙遠。比喻差別極大。
“用別人的大方用自己的手緊”[10]262/“用別的大方用自己的心痛”[10]279:描繪吝嗇性格的人。
“貓翻甑子狗來吃”[10]324/“貓翻甑子替狗干得”[14]62:貓弄翻裝飯的甑子,狗很方便就吃到飯。比喻自己付出努力便宜了別人或成果被他人攫取。
兩種說法中的一種可能是受共同語影響而產(chǎn)生的“變體”。上面所舉例子中,每組中的前一種說法具有濃郁的方言色彩,后一種說法受共同語的影響較為明顯。
各地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俗語,這些俗語體現(xiàn)了他們的經(jīng)驗和智慧,以及他們對社會和人生的認識。童著中那些方言特點鮮明的俗語,或者與當?shù)鬲毺氐氖挛镉嘘P,或者表現(xiàn)人們對事物的獨特看法等。例如:
“風大隨風,雨大隨雨”[10]55:指為人沒有主見,不講原則,哪邊得勢就倒向哪邊。
“耗子才知耗子路”[10]204:比喻不同的人自有其做事方式或謀生手段。
“不得魚也要得蝦”[10]204:比喻付出努力總會有所收獲。
“心想口推”[10]285:心里同意或想要,嘴上卻假意拒絕或推辭。
“家家門口通北京”[14]57:從每家門口出發(fā),都可以到達北京城。指做成一件事、達到一個目的可以有多種途徑或方法。
“豐熟年年有,災殃各地方”[14]89:年年都有豐收的地方,也有遭受災荒的地方。
“十兩不治衣,百兩不求妻”[14]107:有十兩銀子不忙著置辦新衣,有百兩銀子不忙著娶媳婦。這句話旨在告誡人們要持續(xù)努力、勤儉節(jié)約,不能略有所成就貪圖享受。
這些俗語可能存在于西南官話區(qū)其他方言點,尤其是川黔方言片的某些方言點。
一些出自古代史書典籍的俗語表述形象、含義深刻,起初可能只在文人學士之間流傳,后來使用范圍擴大到普通群眾而變“俗”。人們使用這些俗語來勸喻別人或者警醒自己。例如: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不成道”[14]39: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人不經(jīng)過磨練不會變得優(yōu)秀。語出《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軍民教學為先?!薄爸馈痹凇度纸?jīng)》中改為“知義”,在貴陽方言里改為“成道”,意義與“成器”差不多?!皩W”改為“磨”,與“琢”意義相對。
“剪草除根,萌芽不發(fā)”[14]64:比喻除惡務盡,免遭后患。語出《左傳·隱公六年》:“為國家者,見惡如農(nóng)夫之務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絕其本根,勿使能殖,則善者信矣?!泵鞔?,“除草”的說法進一步具體化。如《警世通言》卷三十七中的“斬草除根,萌芽不發(fā);斬草若不除根,春至萌芽再發(fā)”。貴陽方言較完整地保留了《警世通言》里的說法。
“人心不足,得隴望蜀”[14]64:比喻不知滿足,貪得無厭。語出《后漢書·岑彭傳》所記東漢光武帝劉秀給岑彭的書信:“人苦不知足,既平隴,復望蜀,每一發(fā)兵,頭鬢為白?!薄抖膛陌阁@奇》卷十一:“真叫做人心不足,得隴望蜀,見他好情,也就有個希冀借些盤纏之意?!薄都t樓夢》第七十六回:“得隴望蜀,人之常情?!蓖锏摹叭诵牟蛔?,得隴望蜀”與《二刻拍案驚奇》里的說法完全一致,可見古代典籍的說法進入俗文學之后,更容易被方言吸收。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14]15:衣服是新的好,人是故交好。語出《晏子春秋·內(nèi)篇雜上》。晏子曰:“衣莫若新,人莫若故。”宋代《太平御覽》收樂府《古艷歌》曰:“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童著里的說法與古典說法完全一致。
“鷸蚌相持,漁翁得利”[14]74:鷸和蚌相持不下,漁翁得到好處。比喻雙方爭斗使第三方得到利益。語出《戰(zhàn)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瘍烧卟豢舷嗌幔瑵O者得而并禽之?!北饼R杜弼《檄梁文》:“此蓋鷸蚌相持,我乘其弊?!薄队魇烂餮浴返谑恚骸斑@正叫做鷸蚌相持,漁人得利?!辟F陽方言的說法,與古語稍有不同,但意義一致。
“樂極則悲,酒極則亂”[14]84:快樂至極,轉而發(fā)生不好的事;喝酒過量,則言行混亂。前半句最早出自《淮南子·道應訓》:“夫物盛而衰,樂極則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庇帧妒酚洝せ袀鳌罚骸肮试痪茦O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辟F陽方言繼承了《史記》中的說法,只是兩分句位置前后不同而已。
“水太清則無魚,人太緊則無智”[14]98:水過于純凈清澈,魚就無法生存;人過分節(jié)儉,則是不明智的。前半句出自《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中的“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續(xù)資治通鑒》的記載與《大戴禮記》一致。后半句中“徒”的常用義變?yōu)椤巴降堋焙?,句義不易理解,貴陽方言將“徒”替換為“智”,將書面語色彩較濃的“至察”替換為“太緊”。這樣,后半句意思與原來相比已大不相同。
民間俗文學作品具有通俗性和口語性的特點,常常使用俗語。宋元明清時期,白話小說、戲曲作品廣泛流傳,許多俗語為人們所熟知,從而進入各地方言。例如:
“公人見錢,如蒼蠅見血”[14]37:形容官府中人愛錢如命,貪得無厭。《水滸傳》第二十一回:“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他使人送金子與你,你豈有推了轉去的?”《醒世恒言》卷二十:“自古道: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那楊洪見了雪白的一大包銀子,怎不動火!”貴陽話里無“蠅子”一說,將“蠅子”改為“蒼蠅”。
“出外做客不要露白”[14]49:出門在外,不將錢財在人前顯露,以免招來災禍。明沈璟《義俠記》第三十三出:“銀不露白。我們店中小人多,你也要仔細些?!薄抖膛陌阁@奇》卷二十一:“財不露白,金帛滿舟累累,晃人眼目如此!”貴陽話的“不露白”就是不要顯露銀錢的意思。由于早已不用銀子,現(xiàn)在的人大多不清楚“白”是什么意思,往往把“露白”看作一個詞,理解為“暴露”。
“表壯不如里壯”[14]82:外表強壯,比不上里面結實。這句俗語強調(diào)家庭中妻子賢惠的重要性,在明清白話作品中有用例?!督鹌棵吩~話》第二回:“常言表壯不如里壯,嫂嫂把得家定,我哥哥煩惱做什么?”《紅樓夢》第六十八回:“自古說妻賢夫禍少,表壯不如里壯,你但凡是個好的,他們怎敢鬧出這些事來?”這條俗語在明清時期流傳范圍較廣,被貴陽方言吸收。
“眼睛跳,晦氣到”[14]86:預兆將發(fā)生不好的事情?!把劬μ逼鋵嵤茄燮ぬ鴦印UZ出元代無名氏曲《謝金吾》第三折:“這幾日只管眼跳。常言道:眼睛跳,晦氣到。難道有甚晦氣到我家里?”民間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的說法。
“明人不用細講,響鼓不用重錘”[14]88:比喻對于聰明人或精通某項事務的人,有關事理不用多說就會明白。與“明人不用細講”類似的說法有“明人不待細講”。《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阿呀,姑娘!明人不待細講,這話何消再問!”清代李漁《風箏誤·后親》:“下官不與令愛同床,自然有些緣故。明人不須細說,好歹請自參詳?!薄绊懝牟挥弥劐N”及相似的用例暫未見于清代以前的作品中。
“一馬一鞍”[14]103:比喻一夫一妻,白頭偕老。明末清初青心才人《雙合歡》第九回:“若有商量,待我效昆侖盜出紅綃,等她一馬一鞍,也見我這點熱腸?!薄秲号⑿蹅鳌返谒氖兀骸坝械闹v究個女貌郎才,不辭非鴉非鳳的,就有講究穿衣吃飯,只圖一馬一鞍的?!辟F陽方言“一馬一鞍”的說法和意義完全傳承自相關白話作品。
“背時倒灶”[12]213:指違背時運,非常倒霉。常見的說法是“背時的”[17]141。《水滸傳》第七十八回:“如今放著這一班好弟兄,如狼似虎的人,那十節(jié)度已是背時的人了?!苯裉熨F陽話里,“倒灶”并不單說,但在古白話里,“倒灶”是可以單說的。如《西游記》第二十五回:“你遇著我就該倒灶,干我甚事?”可見“背時倒灶”是由兩個同義詞組合而成,組合之后,揭示的倒霉程度比單用時大大加深了。
部分來源于古代史書典籍的俗語也出現(xiàn)在后世民間俗文學里,如前面所舉“剪草除根,萌芽不發(fā)”“人心不足,得隴望蜀”“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等例。
《漢書·王吉傳》云:“是以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風土人情常常反映在語言里,折射了人們的經(jīng)驗、智慧、態(tài)度,所以方言會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文化特點。方言俗語必然打上地方文化的獨特印記,體現(xiàn)地方文化深厚的內(nèi)涵。
方言是一種歷史文化的遺跡,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這為我們根據(jù)方言去了解歷史文化,探索以往的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提供了可靠的物質(zhì)基礎[18]。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14]76誕生的背景與古時城市的布局有關。古時城市一般用高厚的城墻圍起來,有城門以供出入,為了防守,城墻外一般還有護城河。隨著冷兵器時代的結束,城墻、護城河不再具備有效的防衛(wèi)功能,反而限制了城市的發(fā)展,于是就慢慢消失了。再如古時的燈多是油燈,點燈需要用明火,燈火也可用來點燃柴草等可燃物,故而有“早知燈是火,飯熟已多時”[12]217的說法。而今,油燈早已被電燈所取代,做飯甚至不需要生火。
還有一些經(jīng)典俗語不管社會如何變遷,所體現(xiàn)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都一直傳承下來,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10]43“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怕人知,便是真惡”[14]17“飽暖生淫欲,饑寒起盜心”[14]42等。
舊時由于科學知識匱乏,人們遭受不幸后只能向鬼神祈福。由于醫(yī)療條件落后,人們有時期望借助迷信活動來消災祛病[19]。因此,越是偏僻的地方,迷信鬼神的色彩越濃重。相關的俗語有“人老無能,神老無靈”[14]78“跟三姑學跳神,跟好人學好人”[14]99“泥佛勸土佛”[14]103等。隨著唯物論的深入人心,迷信鬼神之風已經(jīng)式微,但由于語言具有穩(wěn)定性,這些俗語仍然保留在方言中[20]9。
方言不僅映射著歷史文化,還體現(xiàn)不同的民俗文化。很多俗語只有結合民俗文化進行闡發(fā),才能使人們比較真切地理解并把握其語源和意義[21]。如“生意不交定,當擺龍門陣”[10]90,意思是做生意如果不交定金,就像閑聊一樣,不能算數(shù)。貴州人稱講故事、閑談為“擺龍門陣”?!褒堥T陣”是清代《說唐演義后傳》第二十回“仁貴巧擺龍門陣,太宗愛慕英雄士”中,薛仁貴征東時所擺的陣勢,因為薛仁貴為絳州龍門人,所以他擺的神奇陣勢稱為“龍門陣”[22]。后世民間說書藝人多愛講薛仁貴擺龍門陣的故事,而且講得曲折離奇、生動形象。后來,“擺龍門陣”的意義逐漸泛化,指講述復雜曲折、生動有趣的故事,再進一步泛化,又可指一般的閑談、聊天。
有些俗語反映了民間禁忌,也可算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如“貓來扯孝布”[10]80。因為貓的叫聲是“喵”,與“滅、沒、霉”諧音,所以老人們比較忌諱陌生的貓跑到家里,認為它可能把一些不祥的東西帶來,引發(fā)不好的事情,甚至是親人離世,所以流浪貓來家一般都要趕走。這種說法未必科學理性,但從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方言區(qū)民眾的民俗文化心理。類似的俗語還有“狗來富”[10]83“眼睛跳,晦氣到”[14]86等。
人文風貌指的是一個地區(qū)的人在精神、性格以及心理等方面具有的特征[19]。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人文風貌,也可以在俗語上體現(xiàn)出來。貴陽人性格倔強、注重名譽,這種性格的形成與血緣、移民等因素有關。貴陽在明代以前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居區(qū),民風勇武強悍。從明初開始,大量漢族移民不斷遷入,與少數(shù)民族通婚、融合,漢族移民的后代也具有較為堅強剛烈的性格特點。與此相關的俗語有“害得性命,玷不得清名”[14]21,意思是性命可以被人傷害,清白的美名卻不容玷污。這反映了人們非??粗孛暋⑹乃篮葱l(wèi)良好名譽的精神風貌。類似的俗語還有“豹死留皮,人死留名”[14]11“頭可斬,舌不可禁”[14]21等。
在長期的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條件下,家庭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無可替代,重視家庭的觀念深入人心。這類俗語有“有辱不使于家”[14]96,意思是遭遇屈辱挫折后,將心酸不快之事埋藏在心底,并不遷怒于無辜的家人,體現(xiàn)貴陽人關心家庭、關愛家人的美好品德。貴陽人在重視家庭的同時,還強調(diào)家庭的和睦,所謂“家和萬事興”。此類俗語有“一家之計在于和”“家中不和鄰里欺”[14]56等。
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使人們的生活起居方式和思維方式具有獨特性,因此方言俗語還與地理環(huán)境、氣候因素有關。貴陽周圍山高、林密、草深,常有毒蛇在樹林草叢間出沒。人被毒蛇咬了之后如果不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之憂,因此人們非常害怕遇到它,甚至見到茂密的草就心有余悸。于是,有了“一回著蛇咬,二回不鉆草”[12]80的說法。這一俗語比喻經(jīng)歷的傷害或挫折給人們的心靈造成很大傷害,使人再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心生恐懼。
貴州氣候潮濕多雨,古有“天無三日晴”之說。天氣瞬息萬變,前一陣兒可能烈日炎炎,后一陣兒可能大雨滂沱。人們出門一般都帶著傘,以備不時之需。加上先前貴州交通不便,人們出門辦事往往要步行很多山路,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不得不自備干糧。因此要“晴帶雨傘,飽帶饑糧”[14]25。這條俗語提醒人們遇事要早做準備,不要怕麻煩。此類俗語還有“不上高山,不顯平地”[14]97“風大隨風,雨大隨雨”[14]105等。
幾千年來,古代傳統(tǒng)農(nóng)耕活動都是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父母在辛勤勞作的同時還要養(yǎng)育年幼的子女,而男性在勞作中占有天然的體力優(yōu)勢,由此滋生的傳統(tǒng)倫理特別重視家庭、孝道,并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傾向。明清時期,江淮地區(qū)移民帶來的傳統(tǒng)倫理思想一代代傳承下來,成為貴陽當?shù)氐纳鐣?guī)范。有些倫理規(guī)范在俗語中得以體現(xiàn),如“父債子還,子債父不知”[14]45,父母過世時倘有未償清的債務,則其子女有義務承擔,而子女欠下的債務父母卻沒有償還的義務。再如“幼嫁從親,再嫁由身”[14]80蘊含的倫理內(nèi)涵是:女子嫁人要遵從父母之命(至少取得父母的同意),出嫁后與父母不再是一家人,如果改嫁,可以自己做主。此類俗語還有“訓子嬰孩,教婦初來”[14]19“有兒靠兒,無兒靠婿”[14]46等。
人們在復雜的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總結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這些道理以生動形象的俗語表達出來,極具說服力和教育意義?!靶悴耪剷缿粽勜i”[10]284的意思是,不同的人感興趣的話題不同,也提醒人們說話要看對象。因為,秀才是文化人,他感興趣的話題是詩書科考等,而屠戶熟悉的話題是殺豬賣肉。又如“鄉(xiāng)為鄉(xiāng),鄰為鄰,和尚只為出家人”[14]92,這句俗語反映了人們對人情世故的看法。傳統(tǒng)中國社會講究人情關系,不同的人際關系如親戚、同學、同鄉(xiāng)、同事等編織起人們之間的交際網(wǎng)絡,人們對與自己同處于某個交際網(wǎng)絡的人,在某些場合會有意無意給予照顧。此類俗語還有“見官莫向前,做客莫在后”[14]15“要知心腹事,但聽口中言”[14]16等。
“民以食為天?!备鞯孛癖娫谥谱髫S富的食物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出一些與飲食、食物相關的俗語。辣椒傳入西南地區(qū)后,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必不可少的調(diào)料和食材。有人為了一飽口福而嗜吃辣椒,有人吃辣椒排除濕氣寒氣,逐漸造就了與辣椒有關的飲食文化。辣椒如果特別的辛辣,食用者會被辣得流眼淚,甚至口舌紅腫、痛苦不堪,因此一般不單獨用辣椒做菜做湯。辣椒的這一特性,催生了一些俗語。如:“口甘心辣”[10]323,意思是嘴上說得好聽,其實心腸毒辣,形容人表里不一,陰險狠毒;“我要他吃點辣子湯的味道”[12]209,比喻嚴厲責罰、懲治某人,給他一個深刻的教訓。反映飲食文化的俗語還有“銅鍋遇著鐵刷把”[10]311“熟油苦菜,各隨人愛”[14]86等。
據(jù)我們統(tǒng)計,童著收錄的各類貴陽俗語700 多條。這些俗語多數(shù)與當時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密切相關,現(xiàn)在貴陽方言仍然在使用。有少部分俗語與特定的社會形態(tài)、社會生活和社會心理密切關聯(lián),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淘汰了。如“堂中無俊仆,必是好人家”[14]78“忠臣不事二君,貞婦不事二夫”[14]95“在父母舅姑之所癢不敢搔”[14]105。具有封建社會色彩的“主仆”“君臣”“貞婦”等觀念早已作古,自由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已經(jīng)深入人心。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變遷、人們思想觀念的進步和家庭結構的改變而變得平等融洽。這些俗語因失去了存在的社會土壤而消亡。
在一百多年的社會發(fā)展中,有一部分俗語的結構或成分發(fā)生了變化。例如:童著記錄的“貓翻甑子狗來吃”[10]324,現(xiàn)在變?yōu)椤柏埛底訋凸访Α?;“上一回當淘一回乖”[10]363,現(xiàn)在變?yōu)椤邦^回上了當,二回點個亮”;“手不摸紅,紅不染手”[10]401,現(xiàn)在變?yōu)椤笆植幻冢诓蝗臼帧?。這些俗語發(fā)生變化后,表達的基本意思仍未改變。童著中的說法也未完全消失,比如“上一回當淘一回乖”,現(xiàn)今有些貴陽人也在說。
從晚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現(xiàn)在,時代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一些新現(xiàn)象、新事物必然反映在俗語中。如“電燈泡點紙煙——其實不然(燃)”“單車下坡——不睬(踩)”“跛子進醫(yī)院——自覺(治腳)”。俗語的淘汰、改變與增加是語言系統(tǒng)自我調(diào)節(jié)的體現(xiàn),是動態(tài)開放的語言隨著社會和思維的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必然的矛盾運動方式。事物、概念、民俗的消亡,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人們思想認識的提高等因素,都可能導致俗語的發(fā)展變遷。
方言俗語俚俗質(zhì)樸、簡潔明快、生動形象,可以說是方言濃縮的精華。童保祿對中國俗語大加贊賞,“俗語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親切而充滿精神,使我們冰冷單調(diào)的歐洲語言一下子相形見絀”[14]前言。童著記錄的數(shù)百條方言俗語,大部分仍存在于今天的貴陽方言里,但只零星見錄于《貴陽方言詞典》和《貴州省志·漢語方言志》。方言是特定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社會生活和民眾心理的深厚積淀[23],與地域文化互為表里,而地域文化則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24]。方言俗語閃爍著民眾智慧的思想光芒,體現(xiàn)地域文化和地域人文風貌。西南官話是官話方言中使用人口最多、流傳最廣的,但對西南官話俗語及其文化內(nèi)涵的研究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本文拋磚引玉,希望此類研究受到更多關注,以助力方言的保護與傳承,推動地方文化的勃興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