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隨著高考的結束,作文題就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本文試以近幾年高考作文題為例,從核心素養(yǎng)、情境設置、試題形式等方面分析其命題特點及趨勢,尋求核心素養(yǎng)下作文科學復習備考的有效策略,希望能為廣大師生帶來一些幫助。
縱觀近幾年高考作文題,試題呈現以下特點:
1.緊扣時代主題,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呈現指令要求。
近幾年的作文考查緊扣時代主題,秉持高考“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延續(xù)了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思路。試題以“一核”“四層”“四翼”為綱,圍繞核心素養(yǎng),以真實具體的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情境為載體,創(chuàng)設真實的任務情境,有明確的指令要求。
2017年全國卷Ⅰ的作文題,要求考生選擇兩三個“中國關鍵詞”來呈現考生所認識的中國,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設置與外國青年交流的情境,“一帶一路”“高鐵”“廣場舞”“共享單車”“空氣污染”“食品安全”“移動支付”等熱詞反映了時代主題,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傳統(tǒng)文化到現代文明,從社會發(fā)展到隨之而來的問題等不同層面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關心國情,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鼓勵創(chuàng)新。
2018年全國卷Ⅰ,作文題給出了近年發(fā)生的標志性大事件的情境,可以簡化為:汶川大地震、北京奧運會、“天宮一號”太空授課、公路“村村通”、精準扶貧,這些典型事件串聯(lián)了中國近二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凸顯“世紀寶寶”審視自我成長與國家、民族、時代的緊密聯(lián)系,增強考生的榮譽感、責任感、使命感。
2019年全國卷Ⅰ作文題,要求考生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命題立足現實生活,凸顯情境設置,引導考生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考查將個人體驗與現實生活結合的能力。
2020年全國卷Ⅰ卷作文,依舊延續(xù)情境設計特征,以讀書會為情境切入,要求寫發(fā)言稿,與經典史實結合,引導考生心系家國,從傳統(tǒng)文化經典中汲取精神力量,體現了高考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任務。
2.立足學科素養(yǎng),注重生活體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近幾年高考作文題內容貼近生活,注重生活體驗,或與人生體驗相結合,或與生活現實相結合。既關注現實中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動態(tài),又明確體現對學生價值觀的引領作用。
2019年天津卷作文材料是不同時期的典型人物有關理想信念、使命擔當、奮斗責任的話語:方志敏的話主要表達在逆境中對國家的前途充滿希望與信心;陶行知的話意在表達愛國精神是國人必備的素養(yǎng);黃大年的話意在表達個人要為國家奮斗,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命題緊扣“愛國、奮斗”這一宏大主題,以“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核心,注重能力素養(yǎng)的考查,關聯(lián)生活體驗,引領新時代青年思考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人生奮斗的意義。
2020年新高考Ⅰ卷(供山東省使用),作文材料選取中國抗疫行動中最具代表性的場景,以特定的視角設置寫作任務,貼近考生生活,引導考生結合自己參與全民抗疫的體驗,深入思考面對疫情,中國的應對措施和取得的成果,思考“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同時也引發(fā)考生深入思考中國青年在面臨重大事件時的歷史使命、責任擔當、價值選擇,體現積極的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關注理性思考,強化思辨能力。
2017年浙江卷的作文題要求考生針對作家說的人生要讀三本大書(“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這一觀點加以評說。這一道作文題重在說理分析,考查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要寫好這篇作文,考生首先要深入思考“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分別代表什么,為什么要讀,以及怎樣才能讀好,條分縷析展開說理,同時要求考生有思辨能力,把問題論好論深。2018年全國卷Ⅱ作文題,選擇二戰(zhàn)期間科學家沃德與英美軍方對戰(zhàn)機防護問題的爭論,對考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有較高要求。
2020年上海卷要求考生就“人對事物發(fā)展進程是否無能為力”這一問題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對考生的理性思辨能力有很高要求。面對“意想不到”的“重要的轉折”,考生可以從很多角度思考,是“無能為力”還是“應當有所作為”,不管是從現實生活中得到的感性體驗,還是對概念的分析,都需要考生在自我審視中做出成熟理性的判斷,這樣才能深化對問題的認識。
總之,以往高考作文的命題特點對我們今后的作文教學具有極強的指導作用:語文學科要發(fā)揮育人功能,教學中要緊扣時代脈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理性思考;加強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1.緊扣核心導向,抓住規(guī)律應變。
就2020年高考作文命題來看,新高考Ⅰ卷(供山東省使用)選取抗疫中特殊的場景和特定的視角,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為主題進行寫作。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以“帶你走近________”為題,要求考生補充一個地名,使題目完整,帶著對某地的了解探尋傳統(tǒng)文化,彰顯文化自信。北京卷作文(1)題以“每一顆都有自己的功用”為題,正是時代價值觀的體現。
在全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和高考延期的情況下,專家以遵循“立德樹人”的命題原則為前提,穩(wěn)中有“變”。作文直面重大時事話題,富有時代特點、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意在引導考生思考人生價值。情境載體會變,但高考作文把握時代脈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一直沒變。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生活實踐,走出課堂,走進社會、思考人生。教師要更新觀念,與時俱進,認真研究學術界最新動態(tài),從政策方向、社會熱點、生活實踐等層面把握命題方向、命題理念、改革趨勢。
2.立足學科素養(yǎng),科學復習備考。
①以素養(yǎng)為綱,進行寫作專題訓練。
在復習中,教師要因生施策,分層推進,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有創(chuàng)意地選擇專題進行自我訓練。在實踐中努力做到教學形式多樣化、訓練設計系統(tǒng)化、思維訓練規(guī)范化、素材積累個性化、價值滲透深入化。
②讀寫結合,加強素材積累,訓練扎實的寫作基本功。
筆者在教學中發(fā)現,許多學生知識積累不足,審美能力欠缺,看待事物片面淺顯,思辨意識淡薄。語文的本質就是多讀書多積累。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及扎實的寫作基本功是學生必備的語文素養(yǎng)。2019年北京卷的微寫作題,涉及《吶喊》《紅巖》《平凡的世界》《老人與海》《邊城》《紅樓夢》六部古今中外名著,命題者意在檢測考生是否真正認真讀過這些作品,閱讀時是否有過自己的思考,同時還考查考生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這是讀寫結合的一種最佳形式。這道題提醒我們,僅學習課本中的內容是不夠的,沒有“廣泛閱讀”“真閱讀”無法應對高考寫作題。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要豐富閱讀積累,鼓勵主題閱讀,重視素材積累,落實熱點材料積累,引導學生分類建立素材庫,強調內化和靈活運用,最大程度發(fā)揮素材的價值。素材種類繁多,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多渠道多方面搜集素材:充分運用教材中的素材;有計劃地進行課外拓展閱讀,如閱讀《人民日報》《讀者》《青年文摘》等刊物;可以有選擇地閱讀一些經典名著,配合摘抄、寫讀后感等,以豐厚閱讀積累;也可以利用各類媒體進行數字閱讀,及時關注社會時事熱點;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挑戰(zhàn)主持人”“麻辣評說”等電視節(jié)目,幫助積累寫作素材,提高寫作能力。
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類建立素材庫:
國家層面:觀看各類新聞,關注國家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民生等重大事件;關注國際新聞。
英模層面:整理概括國家勛章獲得者、最美奮斗者、大國工匠等人物事跡。
修養(yǎng)層面:從自我認知(學習品質、道德修養(yǎng)、意志品質等方面)、融入社會(社會公德、人際關系等方面)、人與自然等主題分類搜集相關材料。
文化層面: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流行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校園文化和社會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名言警句:在平時學習和閱讀中積累名言等素材,并能在文章中恰當使用。
③加強思維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高考作文題中的任務指令越來越明確,“考思維”“寫思維”“評思維”有機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學過程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彪S著《課程標準》的頒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出臺、試題的調整,高考越來越重視對批判思維、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等素養(yǎng)的考查。同時,高考文體的創(chuàng)新意識日益明確,越來越多的作文題鼓勵考生有意識地展開獨立評論、邏輯論證,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思維訓練:
落實審題思維訓練,強化邏輯性思維訓練(從追問法、質疑辨析、概念建構、虛擬反方立場、合理化篩選、權衡比較等方面進行訓練),訓練批判思維,強化思辨能力。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課前演講、開辟時評專欄、讀后感分享會、讀書沙龍交流會等形式將語文實踐活動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切實有效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