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軼群
(長安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00)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深入,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間的交往日益密切。在跨文化交往過程中,交際雙方對同一信息的理解存在著一定差異,產生了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文章重點對跨文化交際視野下的語用失誤種類及成因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并提出了規(guī)避語用失誤的辦法和策略,從而更好地為消除跨文化交流中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提供了解決辦法。
跨文化交際,即語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間的交際行為??缥幕浑H研究最早興起于美國,美國人口結構非常復雜,不同種族間的文化差異較大,滋生了許多社會問題。通過培養(yǎng)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社會問題。目前學界專家和學者對此進行研究較多,比如學者龔玲芬、李發(fā)根在文章《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研究》中深入探討了對外漢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存在的語用原則使用失誤、言語行為失誤扥個,并探析了問題產生的成因,最后提出了具體的策略[1];學者陳新仁、李民在文章《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失誤新解》一文中,對于語用失誤的具體類型進行了歸類,并提出了相對應的思路,從而更好地推動教學活動的開展。從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來看,關于此課題的研究正在逐漸走向深入化[2]。
語用失誤,即交際雙方對話語意義的理解存在差異,對話語產生了錯誤或不恰當?shù)睦斫?,導致了交際溝通的失誤。語用失誤一詞,最早是由英國語言學家Jenny Thomas提出,她認為語用失誤是“對所說內容的不恰當或錯誤的理解”,并將語用失誤分為語用語言失誤和社交語用失誤。Thomas的研究為語用失誤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她關于語用失誤的分類標準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贊同,他們在這一分類的基礎上對語用失誤展開了深入研究[2]。但這一分類標準,卻忽視了對非言語語用失誤對跨文化交際的影響。實際上,語用失誤也存在于肢體動作、服飾、氣味這些非言語信號中,交際的雙方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非語言信號,也對影響到交際的效果,產生語用失誤。綜上所述,文章將語用失誤時,將非語言語用失誤也納入到語用失誤研究當中,即將語用失誤分為三類,語言語用失誤、社交語用失誤、非語言語用失誤。
1.語言語用失誤
語言語用失誤,指的是在交際過程中,因沒有正確選擇與使用語言,或對語言的含義理解偏差導致的交流失誤。語言語用失誤可分為詞匯語用失誤和語法語用失誤兩類。在言語交際中,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出準確、洽談的詞匯,即準確、恰當?shù)匕盐赵~匯意。在實際的語言交際中,詞匯的意義是多方面的,要從定義、內涵、文體、情感等方面來進行綜合理解。在跨文化交際時,來自不同文化的交際雙方如果不能準確把握詞匯的意義,那么就容易產生誤解和隔閡,特別是當詞匯具有褒貶色彩時,如果雙方對詞匯的褒貶色彩具有不同的理解,就容易產生矛盾沖突。例如,中國人自古就喜歡玉,常常用玉來形容君子和美人,有“君子如玉”“顏如玉”的說法,但在西方,玉常常用來形容輕佻庸俗的女子,因此如果在跨文化交往中,用玉來夸獎一位西方女士就是非常不恰當?shù)难哉Z行為[3]。
語法規(guī)則的差異性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困難,因為人們對其他國家的語法結構缺乏了解,導致了語法語用失誤的出現(xiàn),具體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難以正確使用肯定句、否定句引起語用失誤,如中國人問外國人“你喜歡這部電影嗎?”,外國人往往會做出這樣的回答“不,我不喜歡”,但實際上根據中國人的語法規(guī)則,則應回答“是的,我不喜歡”。二是句法和詞語結構不同引起的語用失誤。例如,對于外國人來說,漢語量詞的用法較為復雜,不同的名稱需要搭配不同的量詞,如一只狗、一尾魚、一捧土,這對外國人來說是個不小的語言學習障礙??梢?,在東西方不同的語言話語體系中,語言的表達和語法規(guī)則都呈現(xiàn)出較大的不同,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語言表達難以暢通無阻,阻礙了跨文化交際效果。
2.社交語用失誤
社交語用失誤,指的是交際雙方因文化背景、認知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導致了社交準則和社交用語差異,由此出現(xiàn)了社交語用失誤??缥幕浑H中的社交語用失誤,主要表現(xiàn)在問候、道別、邀請、拒絕、稱贊、稱呼這六方面。
問候是交流行為的開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際雙方容易因問候語的差異造成語用失誤。例如,中國人習慣使用“吃飯了嗎?”“你去哪兒?”等問候語展現(xiàn)關心和友好。但這種事務性的話語對西方國家的人來說,則不是非常恰當?shù)膯柡蛘Z,他們的問候語僅僅是單純地打招呼,不涉及具體問題。道別作為交流的結束語,不同文化的道別用語使用習慣也不盡相同[4]。
邀請和拒接用語中,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人們,一般不會直接表達對邀請行為的意向,也很少會直接進行拒絕。二是采用更委婉、更迂回的方式展現(xiàn)自己的意圖。如拒絕對方的邀請時,中國、韓國、日本這些國家的人往往會用“別麻煩了”“下次吧”這樣含糊的話語,但美國、德國等國家的人則更傾向于直截了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想法。對于稱贊用語,中西方的社交用語也具有明顯的差異,如面對對方的掛念,中國人要么是否定式的回答“哪里哪里”,要么是自謙式的回答“還好”,歐美國家在面對對方的稱贊時,一般則會則坦然地直接接受。此外,在稱呼上,中外國家也有很大差異,在中國,我們經常會對非親緣關系的人使用叔叔、阿姨等親屬關系術語,但這在西方國家是不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對于非親緣關系的人,他們更習慣使用先生、女士等稱謂。
3.非語言語用失誤
在交際行為中,交際雙方一般會先關注到對方的言語,但言語表達的不足之處則需要非語言語用的補充,以便雙方更好地相互了解對方的情緒、態(tài)度和意圖,特別是語言共同較為困難時,通過非語言語用可以獲取更多的交際信息,來實現(xiàn)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非語言用語可分為靜態(tài)非語言用語和動態(tài)非語言用語兩類,靜態(tài)非語言用語具體包括容貌、體態(tài)、儀態(tài)、服飾,動態(tài)非語言用語則包括肢體語言、身體距離等。在跨文化交易中,如果不強恰當?shù)厥褂眠@些非語言語用要素,就出現(xiàn)了非語言語用失誤[5]。
為了盡量避免語用行為失誤,有必要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探究。第一,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語用失誤。每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是經過數(shù)百年、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中形成的非常穩(wěn)定的文化形態(tài),已經融入了本國人民的價值觀念、思維意識當中,這是其他國家的人們很難完全理解的文化體系。在跨文化交往中,交際的雙方如果都固守在本國文化影響形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那就會產生誤解、影響交際效果,甚至產生對對方的厭惡。第二,因欠缺語境考慮而產生語用失誤。語言的復雜與魅力在于語言的多變,同一句話在不同的語境中往往具有不同的含義,如果拋開語境來談語言是缺乏實際意義的。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雙方很難做到將意義的使用和理解完全融入語境當中,這是由于外語學習者一般很少有機會在實際的外語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因此對語言的表述往往非常機械和生硬,很難根據結合語境對語言進行靈活使用,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語言是否“地道”的問題。第三,因缺少文化知識和文化認同而產生語用失誤??缥幕浑H通常具有較強的目的性,為了交際的順利進行,交際雙方都應對對方國家的知識和常識有所了解,特別是其他國家的宗教常識、歷史典故、知名人物等等,如果對這些內容一無所知,就很難將交際活動順利進行下去。
Verschuerend提出的語言適應論,是建立在跨學科發(fā)展的理論產物,不僅是對語用學的學科解釋,同時也是方法論的生成和輸出。根據Verschuerend的觀點,語用學是一門研究研究語言使用和適應的學科,語言適應論的理論核心是適應性,交際的過程就是對語言進行適應的整體過程。語言適應論下的語言具有三個特點:一是可變性,語言使用者具有多種選擇適合語言的可能性;二是可協(xié)商性,語言使用者在進行語言選擇時,具有高度的靈活性;三是適應性,語言使用者能夠選擇有效的語言項目進行交際[6]。在語言交際過程中,語言使用者對語言的選擇和適應是動態(tài)性的全過程,無論是結合語境和語用學結構進行語言選擇,還是結合口語表達和書面寫作的交際方式進行語言適應表達,都體現(xiàn)了語言的適應性特點。具體到跨文化交際,語用的適應性無處不在,因此交際行為的雙方要將語言適應論應用到跨文化交際交往的全過程。
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如果外語學習者不能真正理解和融入交際語境,那么外語學習者就會在無意間收到母語的影響,從母語的角度去完成對話,這就造成了語用失誤的出現(xiàn)。因此,外語學習者要熟悉和適應各種現(xiàn)實語境,以降低或避免語用失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在外語學習中,課堂教學所提供的語境很難滿足外語學習者的交際需要,為彌補真實語境的不足,可以通過外語角、交換生項目、研修等方式深入到其他語言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通過與外國人的實際交往來學習和感受語用規(guī)則,提升語用能力。同時要重視對學生的課后指導,通過指導引導學習者發(fā)現(xiàn)和總結言語使用規(guī)律。同時,要通過提升語用意識來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外語學習者要選擇真實有效的語言材料,例如,BBC、NPR等新聞材料和西方文學作品,同時結合真實的語境來提升語用意識。
跨文化交際與文化因素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有必要通過提高外語學習者的語言素質,來減少語用失誤,強化跨文化交際能力。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時候,需要樹立和貫徹新的語用使用理念,用新理念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一是進行文化意識培養(yǎng),開放、包容地對待外國文化,能夠更加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挖掘外國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際的靈活性。二是要提升文化態(tài)度,培養(yǎng)高尚的文化情感。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都要秉持客觀的文化態(tài)度,樹立對本國優(yōu)秀文化的自信與自豪感,摒棄狹隘的文化自大、自傲,同時也要防止對外國文化進行諂媚式學習。針對提升語言素質,具體有以下建議。
1.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一是正確認識自我的文化水平,對自己的文化結構和文化水平有較為客觀的認識,摒棄自己的狹隘心理。二是客觀了解自我的情感態(tài)度。交際者的交際態(tài)度決定了交際的質量,客觀對待交際對象,消減負面情緒對自己的影響。三是了解和改進自我的交際風格。交際者可以通過觀察交際對象的反應來判斷、總結自己的交際風格,建立起對自己的交際風格的清晰認識,在了解的基礎上克服交際缺點,改進自己的交際策略。
2.掌握言語和非言語方式的信息系統(tǒng)
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掌握對方文化的信息系統(tǒng),包括言語信息系統(tǒng)和非言語信息系統(tǒng)。首先要充分學習和掌握對方語言和語用習慣,是保障跨文化交際順利開展的首要條件。在深入了解文化的內涵基礎上正確使用語言和語用習慣。其次,理解和掌握非言語信息系統(tǒng)??缥幕浑H中,交際雙方不僅需要使用言語進行交際,同時也要借助大量的非言語信號來傳達信息。不同國家和民族的人們對相同的肢體動作、表情、顏色、服飾、氣味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這些信號的含義,才能建立起完整的非言語信息系統(tǒng),在跨文化交際中正確使用非言語信息信號,避免語用失誤的出現(xiàn)。
3.正確應對和處理跨文化交際中的沖突
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文化背景、語言背景等方面的差異,有可能會導致一定的語用失誤,進而可能出現(xiàn)沖突局面。一般來說,應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進行化解:一是通過中止談話,增加身體距離的方式來表明退避的態(tài)度,以免激化沖突。二是與對方進行和解,在與對方沒有實質性問題和根本利益沖突時,通過放棄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觀點來緩和沖突。三是在面對是非問題時,要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通過堅定的交際行為贏得勝利。四是通過折中來解決沖突,尋找交際雙方都接受的解決方式,雙方進行讓步的情況下解決沖突。五是通過合作來化解沖突,雙方要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富有建設性的方法來共同應對沖突,通過滿足雙方利益來化解沖突。
在經濟合作和政府間合作的推動下,跨文化交際變得更為普遍,而語用失誤則會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正常開展。為此,對語用失誤進行分析和規(guī)避有著重要的現(xiàn)象意義。通過加強學習,培養(yǎng)語用意識,提高語用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有效減少和避免語用失誤現(xiàn)象,不僅能更好地方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順利交往,同時也能加深彼此間的了解,增進友誼,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