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智,范劭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1106)
政治路線是黨為履行自身政治綱領所規(guī)定的職責使命而采取的一切具體行動的總方針、總原則、總依據。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又有不同的稱謂,或稱為總路線,或稱為基本路線。它是黨在一定歷史時期政治主張的集中表達,是共產黨員堅持黨性原則的集中體現。習近平強調:“黨的基本路線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保?]正確的政治路線是團結全黨和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旗幟,對于凝聚全黨共識、堅定全黨意志、協(xié)調全黨行動具有重要作用。而正確政治路線的制定離不開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判斷。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是諸多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必有一種社會矛盾居于支配地位?!白プ≈饕軒尤止ぷ?,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方法。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不斷向前發(fā)展,必須找準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保?]一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史就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基本國情,把握主要矛盾和中心工作,不斷制定正確政治路線、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帶領全國人民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歷史。
1921年7月黨的一大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自此中國共產黨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經過28年的艱苦奮斗,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基本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由弱到強?為什么能在其他各種勢力和主義都無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情況下,找到前進的正確道路?其中重要的一條是因為中國共產黨能準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凝聚全黨意志制定正確的政治路線——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總路線,并靈活運用各類方針、策略使路線落地生根。
“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 ,乃是 認清一 切革命問題的基本 的根據 ?!保?]633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是共產黨成立之初中國社會最大的實際。特殊的國情蘊含著特殊的社會矛盾,有工人階級與民族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之間的矛盾、反動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有帝國主義國家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勢力和人民大眾的矛盾等。毛澤東指出:“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如果是存在著兩個以上矛盾的復雜過程的話,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這是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社會告訴我們的方法?!保?]322
在近代中國復雜尖銳的矛盾關系中,“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3]631這主要是因為,帝國主義不僅控制著中國的經濟命脈,大肆掠奪,還爭相扶持代理人,制造中國混亂,從中牟利。從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源掠奪,可窺一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英、日兩國資本支配著中國近代的煤業(yè)和出煤量的百分之五十;中國礦山大部分受日本帝國主義者支配,生鐵大部分運往國外,供中國工業(yè)用途的部分極少。[5]同時,中國各派封建勢力、官僚集團在帝國主義唆使下整日忙于爭權奪力、混戰(zhàn)不斷,它們甚至為換取帝國主義國家的貸款用以爭奪地盤,隨意出賣國家利益、拋棄民族尊嚴?!?917年至1918年,段祺瑞從日本帝國主義借款總數達5億日元以上。而這些借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條件,除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侵略權益外,還將東北的吉長、吉會鐵路及所謂蒙滿五鐵路和吉林、黑龍江兩省的金礦、森林抵押給日本。”[6]為了共同剝削和壓迫人民,帝國主義更與封建勢力沆瀣一氣,在人民周圍織就了一張以帝國主義利益為核心、以封建剝削關系為基礎的剝削網,人民苦難深重、民生凋敝。以農民階級為例,農民階級占全國總人數的80%,在繁重的剝削下極端貧困,不僅承擔著日益嚴重的賦稅和地租,還要承擔苛重的勞役、兵役、預征錢糧、戰(zhàn)時犧牲、銀行票幣倒賬、兵匪禍亂、自然災害的襲擾,有的家庭甚至窮困到賣兒鬻女的絕境。因此,“這些矛盾的斗爭及其尖銳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fā)展的革命運動。偉大的近代和現代的中國革命,是在這些基本矛盾的基礎之上發(fā)生和發(fā)展起來的?!保?]631
“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4]323因此,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中心任務就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3]637此外,因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帝國主義在華利益的不均衡,導致不同歷史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進而導致中國共產黨中心任務的具體內容發(fā)生變化。在大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表現為中國人民與英、美、日等帝國主義的矛盾,黨的中心任務就是推翻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北洋軍閥政府;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國民黨反動派“圍剿”危局下,革命的中心任務就是反抗國民黨新軍閥;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國共產黨與其他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黨的中心任務就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勞苦大眾與國民黨反動派及其幕后美帝國主義的矛盾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黨的中心任務就是推翻國民黨反動派在中國的統(tǒng)治。
認識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為了解決矛盾。為此,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經驗教訓,制定出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成為這一時期全黨奮斗的旗幟。1925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開篇就明確指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保?]3這就抓住了解決社會矛盾的關鍵;1948年4月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完整闡釋了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7]1316-1317,明確了中國革命的新民主主義性質;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及官僚資本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動力;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共產黨是中國革命的領導者;社會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前途等核心問題,在認識上澄清了以“二次革命論”為主張的右傾錯誤和以“畢其功于一役”為特征的“左”傾觀點,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近代以來,在中國人民面前有改良與革命兩種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方式。在共產黨成立之前,封建地主階級自強派、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先后登上歷史舞臺,嘗試了從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變革,均因不符合中國國情而失敗。它們的教訓充分表明:改良道路解決不了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由軟弱的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道路也行不通;毫無民主權利和生命保障的中國人民只有在具備更先進理論指導下的新階級帶領下,以革命的方式去推翻“三座大山”的統(tǒng)治,中華民族才可能從危亡困局中走出。歷史使中國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一個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處在世界無產階級社會革命時代的、以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正確政治路線需要具體政策策略的支撐,緊扣基本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擬定具體方針策略是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經驗。毛澤東強調:“只有黨的政策和策略全部走上正軌,中國革命才有勝利的可能。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務必充分注意,萬萬不可粗心大意。”[7]1298在實際的革命運動中,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斗爭經驗,靈活運用各類政策、策略,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第一,關于戰(zhàn)略步驟,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革命過程是相互銜接的。第二,關于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基本綱領:在政治上,建立各革命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在經濟上,沒收官僚資本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保護民族工商業(yè);在文化上,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這就實現了黨的政治路線的具體化。第三,關于具體斗爭策略,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戰(zhàn)略上藐視敵人、戰(zhàn)術上重視敵人”“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等行動方針。最終,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通過統(tǒng)一戰(zhàn)線匯聚起磅礴力量,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社會的中心任務,成功解決了社會主要矛盾。實踐充分證明:黨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路線,并英勇堅決地執(zhí)行,是黨領導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
在這一歷史時期,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經歷了多次反復,導致既有正確政治路線的制定也有錯誤政治路線的實行,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深刻反思。
(1)過渡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判斷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由此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進程。這一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經歷了一個由“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向“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的轉變過程。關于過渡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毛澤東等人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進行思考。1949年3月,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中國革命在全國勝利,并且解決了土地問題以后,中國還存在著兩種基本的矛盾。第一種是國內的,即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第二種是國外的,即中國和帝國主義國家的矛盾?!保?]1433此處的“基本的矛盾”即指社會的主要矛盾。1949年7月劉少奇在《關于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性質與政權性質》一文中進一步指出:“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及與國民黨殘余勢力的矛盾和斗爭。這在推翻國民黨政權以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是存在的,并且仍然是主要的矛盾和斗爭?!嗣衩裰鲗U炔扛麟A級間各黨派間的矛盾與斗爭。這在今后將會逐漸加緊,但與外部矛盾比較,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將仍然處于次要的服從的地位?!保?]這些思想于1953年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進一步明確。
從新中國成立到1952年底全國土地改革完成這一歷史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矛盾?!澳菚r在農村中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民主主義之間的矛盾,而不是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矛盾”。[9]新中國雖已成立,但仍有大片區(qū)域被國民黨反動派占據,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仍在較大范圍內存在。因此,黨和國家在這一歷史階級的主要任務就是:一方面,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殘留任務;另一方面,醫(yī)治戰(zhàn)爭創(chuàng)傷、恢復國民經濟。隨著封建土地制度的廢除和全國規(guī)模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基本結束,社會的主要矛盾轉變?yōu)楣と穗A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其中資產階級又是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這主要因為資產階級是以資本主義為道路取向的,本質上是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和資本主義經濟成分的根本對立。新民主主義社會是一種非獨立的社會過渡形態(tài),存在著社會主義經濟、個體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三種經濟形態(tài)。因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兩面性”——農民和手工業(yè)者一方面作為勞動者,內在傾向于能為勞動人民謀福利的社會主義,另一方面又是農產品或小商品的主要生產者,又有生產資料私有的傾向,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自然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兩種最主要而又尖銳對立的經濟成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階級的矛盾即由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次要矛盾上升為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也就決定了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主要任務是帶領中國人民完成對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改造,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發(fā)展。
(2)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及推行
在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確定后,制定一條能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完成主要任務的政治路線就是題中之義。從1949年3月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就開始思考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問題,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兩個轉變”同時并舉的思想,即:“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wěn)步地由農業(yè)國轉變?yōu)楣I(yè)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保?]1437新中國成立后全黨迅速統(tǒng)一了“ 過渡 ”共識,并利用三年的時間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下來的任務,實現了國民經濟初步恢復,為化解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全面推進社會過渡奠定了堅實基礎。1953年6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并于1953年12月在審閱中央宣傳部起草的學習和宣傳提綱時,將其完整表述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yè)、對手工業(yè)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10]后被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自此這條政治路線不僅僅是全黨的重要政治任務,而且上升為全國人民的統(tǒng)一意志和共同的奮斗綱領。
“化解矛盾無外乎兩種辦法:一種是通過解決B來滿足A;一種是通過抑制或降低A的期望值,來適應B的能力標準?!保?1]總體上看,中國共產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思路主要就是通過直接解決B,或者壯大A削弱B的做法,即:調動全國力量極大削弱乃至消滅資本主義經濟成分;大力推進工業(yè)化,壯大社會主義經濟成分,使社會主義公有制成為經濟基礎。在具體政策方針選擇上,黨和國家采取循序漸進的原則,從低級合作向高級合作推進,順利實現了對個體農業(yè)、手工業(yè)的合作化運動和對資本主義的和平贖買。同時,為完成過渡時期工業(yè)化的主體任務,黨制定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黨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過程中,就突破了蘇聯(lián)模式的限制,促進物質改造和社會主義制度改造同時并舉,解放發(fā)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有機統(tǒng)一的“世界創(chuàng)舉”,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1)“八大”前后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與黨的主要任務
“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數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被推翻,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而對于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還存在矛盾?存在什么性質的矛盾?以及如何看待和解決這些矛盾?在思想上曾引起一定程度的混亂,成為中國共產黨必須思考并正確回答的問題。1956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上作了《論十大關系》的報告,從社會矛盾全局對社會主義建設作了初步思考,并把探索經濟建設中的矛盾擺在中心的位置,同時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于“八大”前后形成了一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理論,影響深遠。
黨的八大正式宣布:“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2]248根據“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應該是落后的社會生產,這是因為“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與“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本質上都反映了生產水平的落后。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改變生產水平落后的面貌,是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為此,“黨和全國人民的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保?2]248-249同時,黨的八大還重新堅持了1956年5月中央會議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wěn)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13]136,以兼顧生產發(fā)展和人民需要。
“八大”之后,面對復雜的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波折和國內社會出現的新情況,黨中央和毛澤東系統(tǒng)思考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及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區(qū)別,深入探討了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矛盾學說。毛澤東強調社會主義社會仍然是存在矛盾的,仍然承認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基本矛盾。毛澤東在比較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時強調:“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表現為劇烈的對抗和沖突,表現為劇烈的階級斗爭,那種矛盾不可能由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來解決,而只有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夠加以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保?4]同時,毛澤東根據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提出要用專政的辦法解決敵我矛盾,用民主的辦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此外,毛澤東還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具體原則:在經濟領域實行統(tǒng)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在政治思想領域,實行“團結—批評—團結”的方針;在科學藝術領域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等等。這些新思想和新方針極富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的寶貴財富。
(2)社會主要矛盾的誤判與新政治路線的提出
“八大”前后,因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國家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是,隨著1957年反右傾斗爭擴大化以及對國外局勢的嚴重估計,黨中央和毛澤東漸漸改變了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1957年10月毛澤東在《做革命的促進派》中強調:“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社會主義道路和資本主義道路的矛盾,毫無疑問,這是當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舜蟆瘺Q議上有那么一段,講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這種提法是不對的?!保?5]八屆三中全會對當時社會主要矛盾做出的具有結論性的論斷,改變了“八大”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按照薄一波的回憶,毛澤東對社會主要矛盾判斷的改變,“當然不是說毛主席不主張‘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事實上毛主席是一貫這樣主張的。但是,重提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以后,就打斷了從1956年下半年提出的從革命到建設的轉變的進程,而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也隨之發(fā)生變化。”[16]因此,這極大地助長了黨內的“左”傾思想,成為后來黨在階級斗爭問題上不斷犯錯誤的理論根源。
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誤判,削弱了黨對經濟規(guī)律支配作用的理性認識,加之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全黨整風、反右派斗爭的進行,黨中央認為,人民群眾熱情高漲、社會建設要力爭高速度,這就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經濟建設出現了急躁冒進的傾向。1958年5月,黨的八屆二次會議通過了一條帶有巨大盲目性的政治路線,即“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17]20。 同時,大會明確宣布:“建設速度的問題,是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擺在我們面前的最重要的問題。我們的革命就是為了最迅速地發(fā)展生產力?!保?7]21此后,“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黨中央雖多次強調“多快好省”是一個整體,不能只重視速度而忽略質量,但在“左”傾思想影響下,發(fā)展規(guī)模和速度成為經濟建設追求的首要目標,這條總路線雖然體現了人民大眾擺脫落后面貌的愿望,但違背了經濟發(fā)展所應遵循的基本規(guī)律和量力而行、實事求是的原則,致使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較大建設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嚴重缺陷。
后來,由于“左”的錯誤在思想和實踐上的積累和發(fā)展,過于夸大階級之間的敵我矛盾斗爭,致使黨的許多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思想沒有貫徹實施。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毛澤東對我國的政治狀況作了錯誤的估計,錯誤地發(fā)動了“文化大革命”,并被反革命集體所利用。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判斷下,1969年4月召開的九大正式確立了“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路線,使“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理論”系統(tǒng)化和合法化,模糊和掩蓋了發(fā)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給黨和國家?guī)韲乐氐膿p失。
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政治路線建立在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這一時期社會主要矛盾經歷了一個對“八大”認知的復歸與超越的過程。與此同時,黨也逐漸認清我國所處的歷史方位,并制定出正確的政治路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文化大革命”后的思想解放運動,為全黨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奠定了思想基礎。黨深刻地認識到“文化大革命”時期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是錯誤的,以“階級斗爭為綱”政治路線是嚴重不符合中國實際的。因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文化大革命”之后的社會主要矛盾和黨的任務作了新概況,大會公報指出:“大規(guī)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已經基本結束,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應該按照嚴格區(qū)別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方針去解決,按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去解決,決不允許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界限,決不允許損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8],初步恢復了黨的八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
1979年3月,鄧小平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了這一時期社會的主要矛盾和黨的中心任務。鄧小平從我國生產力水平和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期待著眼,明確兩者之間的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矛盾,解決這一主要矛盾、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全黨和全國人民的中心任務。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重新從生產力的角度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已回歸正確軌道。
1981年“歷史決議”在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正確認識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大大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13]168至此,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已經全面恢復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為新階段正確路線方針的制定提供了重要依據,并貫穿黨治國理政的方方面面。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不斷推進,黨和國家迫切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回答新時期我國社會處在什么樣的歷史方位?在這一歷史時期社會主義呈現何種樣態(tài)?全黨和全國人民又該遵循什么樣的政治路線去建設社會主義?黨的十三大報告明確強調:“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19]8
1987年黨的十三大系統(tǒng)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內涵,提出了一條新的政治路線,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保?9]15這條政治路線概況起來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從黨和國家的高度明確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生產力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方向;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組織力量、中心任務、精神狀態(tài)及奮斗目標等一系列內容。同時,為推動政治路線的落實,黨的十三大確定了“三步走”的現代化發(fā)展戰(zhàn)略,并著力推進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經濟體制調整、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確立之后,黨需要不斷根據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變化形式,與時俱進地調整政策策略,這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反映。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表述中,“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20],其外延與內涵是隨著時代發(fā)展而變化的;“需要”也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概念,其內容也在隨經濟社會發(fā)展而不斷變化;“落后的社會生產”則既包括生產力的落后,又包括社會生產的組織、經營和管理方式的落后,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的,這就表明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同一種表述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會有特定的時代內涵。那么,黨的具體方針、策略自然需要根據社會具體發(fā)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形式而調整。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黨在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不斷充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及時調整具體任務與政策部署。黨的十四大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正式確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綱領、政治綱領和文化綱領,并根據時代要求提出了向21世紀過渡的“新三步走”戰(zhàn)略安排。黨的十六大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明確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并總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條基本經驗。黨的十七大繼續(xù)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布局,將“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進一步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將“社會和諧”的精神擴展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中。黨的十八大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明確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依據;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明確為緊密統(tǒng)一的布局整體;并鮮明指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黨和全國人員共同的奮斗目標。同時告誡全黨:“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必須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tǒng)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實實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保?1]
新時代黨的政治路線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不斷調整、完善的結果,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烙印,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加強黨內建設,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行動指南。
“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新判斷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重要依據,這一新判斷在實踐基礎上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在理論創(chuàng)新中為新時代精準定位,在精準定位中為下一步的事業(yè)發(fā)展找準發(fā)力點,體現了我們黨勇于創(chuàng)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的可貴品格。”[22]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伊始“落后的社會生產”狀況發(fā)生了新的階段性變化。在新的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已不僅僅限于物質文化層面,而是偏向內容更廣、層次更高,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個方面。然而,現實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卻存在諸多短板,其中不同領域、不同區(qū)域、不同方面仍有較大發(fā)展差距與空間,這兩方面的現實沖突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同時,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論述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表達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第一,新時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新歷史階段。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動態(tài)、積極有為、始終洋溢著蓬勃生機活力的過程,是一個階梯式遞進、不斷發(fā)展進步、日益接近質的飛躍的量的積累和發(fā)展變化的過程?!保?3“]新時代”內含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中,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歷史演進的必然結果。而我國目前整體生產力水平仍未進入較高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基本路線仍具有較強的現實適用性。第二,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內涵的把握與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相吻合。黨的十九大報告根據新時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fā)展特點,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表述進行調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矛盾觀與時俱進的品質。但不能否認的是,黨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在內涵上與黨的八大、黨的十三大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判斷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表現為生產發(fā)展水平與人民現實需要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社會供應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因此,新時代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仍然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不動搖。
正確認識黨和國家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fā)展階段,準確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與“不變”,是黨明確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的根本依據。黨的十九大根據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特點與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將全黨和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升級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并以此重新審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要求,并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到現代化強國建設體系中,同時要求全黨:“要在繼續(xù)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社會全面進步。”[24]11-12,極大充實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內涵,發(fā)展了黨在新時代的政治路線。
“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24]62,堅 守黨的基本路線,是黨的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2016年12月,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強調:“要以黨的基本路線為根本遵循,認真領會和正確把握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多從人類發(fā)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fā)展大歷史來認識和把握黨的基本路線,深刻領會為什么基本路線要長期堅持。”[25]黨的十九大將黨的政治建設放在黨的建設首位,并明確強調:“全黨要堅定執(zhí)行黨的政治路線”[24]62,這些都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加強政治建設與堅守政治路線的強烈要求。
為保障政治路線在全黨的貫徹落實,2019年中共中央出臺了《關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兑庖姟访鞔_強調,“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為黨的政治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必須堅決捍衛(wèi)、堅定執(zhí)行。”[26]尤其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的歷史關鍵期,堅守黨的政治路線并將其落實到具體工作中,成為全體黨員的政治要求。全黨范圍內的政治路線教育和對標建設有助于提升全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政治力和戰(zhàn)斗力,為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
發(fā)展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關鍵?!鞍l(fā)展是動態(tài)過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遠存在的,平衡是相對的,但當發(fā)展到了一定階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為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時,就必須下功夫去認識它、解決它,否則就會制約發(fā)展全局?!保?7]隨著我國生產力的不斷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弊端會日趨成為阻礙我國發(fā)展的力量,尤其反映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質量上。而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首先要把握清楚“為誰”發(fā)展,而“滿足人民的需要”直接表達出發(fā)展“為人民”的思想,這正是中國共產黨價值和宗旨的體現。
“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是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重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tǒng)籌“五位一體”,協(xié)調“四個全面”為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fā)展、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提供了根本保障。隨著“十三五”目標任務的完成,黨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發(fā)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了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對“十四五”時期黨的主要任務作出系統(tǒng)謀劃和戰(zhàn)略部署,并規(guī)劃了實現路徑。這是黨依據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瞄準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努力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行動指南。2021年1月習近平進一步科學分析我國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主要依據、任務目標,明確構建新發(fā)展格局的要求,要求全黨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為實現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發(fā)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錨定了方向、擘畫了藍圖、作出了部署。
中國共產黨百年風華,用政治路線為綱,把握世界潮流,立足中國本土,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了“當驚世界殊”的發(fā)展成就,中國共產黨政治路線的百年發(fā)展進程充分證明:社會主要矛盾是黨明確中心任務、制定政治路線的根本依據。什么時候黨能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制定出符合實際的政治路線,黨的建設及其所領導的事業(yè)就能順利進行;什么時候錯誤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就會制定出錯誤的政治路線,黨內就會出現“左”的或右的錯誤,黨的事業(yè)就一定會遭受挫折。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最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以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畢生追求,在正確政治路線的指導下,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不懼犧牲,帶領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事實再次證明,中國共產黨已成為能科學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準確研判中心任務,科學制定政治路線,并能采取有效行動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是中國共產黨由成立之初五十余人的小黨發(fā)展到如今九千多萬黨員的世界第一大政黨的“看家本領”,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行穩(wěn)致遠的重要法寶。